第408章 【人物篇】隆美尔25
【人物篇】隆美尔25:大西洋壁垒修成了“豆腐渣”,他应该担责吗?
“古不帅、曼不群、莫不攻、隆不在”。xinjunme
这句话是国内网民对二战德军四位名将的戏评,指的是始终无法封帅的古德里安、卓尔不群的曼施坦因、善于防守的莫德尔和关键时刻不在指挥岗位的隆美尔。
“隆不在”有两个鲜明的例证。1942年10月23日爆发阿拉曼战役时,隆美尔正在国内养病,直到25日深夜才返回前线接管部队。其实在9月份离开北非时,他就向自己的代替者施登姆交代过,英军很可能会在十月月圆时发动进攻,最理想的时间是10月23日。之后隆美尔安心地留在国内疗养,直到10月24下午,施登姆在战场上失踪(后经证实死于心脏病发作),他才准备动身返回北非。
第二个例证是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身为b集团军群司令的隆美尔依旧不在自己的指挥部,他于前一日返回家中,为妻子露西庆生,而且他还准备借着这次返回后方的机会觐见希特勒,争取拿到更多的装甲部队的指挥权。
隆美尔的性格有缺陷。
站在德军的角度,他们之所以没能阻止住盟军的登陆,原因是多方面的,战备不足、情报失误、兵力部署不当、对登陆地点的误判、指挥混乱等等都客观存在。而在这些因素当中,有些是他也无能为力,有些则难辞其咎。
1943年9月,患上急性阑尾炎的隆美尔戏剧性地告别了意大利战场。对于这位德国人气最高的陆军元帅,希特勒没有理由不任用他,但把他派到哪里着实让希特勒犯了难。
10月30日,西线德军总司令伦德施泰特给统帅部递交了一份报告,内容谈到了“大西洋壁垒”的防务。伦德施泰特得出的结论是,被德国媒体吹嘘成坚不可摧的“西墙”,实际上不堪一击——工程进度缓慢,人力物力奇缺,完工遥遥无期。
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提议,应该派隆美尔以统帅部的名义去西线检查大西洋壁垒。“无论敌人从什么地方发动攻势,从战术上来说,具有专家之称的隆美尔完全胜任反入侵的指挥任务。这对于他本人和帝国的安全都是最佳选择”。
这是一举两得的方案,希特勒自然照准。不过考虑到派隆美尔去西线,可能会被人误解成希特勒要罢免伦德施泰特,所以统帅部起草的命令中对隆美尔此行赋予的职责是“研究任务”,而不是“战术指挥”。其实希特勒不想用隆美尔取代伦德施泰特,他和大多数德军将领的看法一致——不能让隆美尔独掌一方大权,必须有人制约他。
11月5日,希特勒在拉斯滕堡召见隆美尔,并宣布了对他的新任命。希特勒的话说得很重:“敌人从西线进攻时,将是我们举国迎敌的时刻。这一刻必须有利于我们,举国上下必须全力以赴。”他还暗示隆美尔,一旦盟军发动进攻,隆美尔会担任西线战术总指挥。
隆美尔在奥地利和意大利逗留了一段时间。然后又把妻子和儿子安顿到距离家乡不远的乌尔姆。那里是乡下,相比于终日遭受空袭的城市要安全得多。
12月1日,隆美尔和参谋长高斯率领一个参谋团队登上西去的列车,开始了新的使命。
隆美尔等人的第一站是丹麦,他们在那里停留了两个星期,最后隆美尔得出的结论是“盟军不可能在这里登陆”。理由也不复杂,丹麦距离英国本土太远,盟军无法发挥空军优势,而且往来航线过长,不利于为登陆部队提供后勤保障。
即便盟军真的选择丹麦也不足为惧,这里有为数众多的海岸炮群,空军也具备局部优势。丹麦处于欧洲西北角,远离欧洲中心,双方在这片地区交战,对德国本土的威胁会很有限。
在丹麦巡查期间,隆美尔第一次抛出了自己的核心战术观点——“最好是在滩头就歼灭大规模入侵之敌”。
有趣的是,隆美尔刚到西线不久,希特勒就派三军总长凯特尔去了巴黎。后者被赋予的任务是安抚伦德施泰特,不过希特勒可能忽略了一点,凯特尔是统帅部中最反感隆美尔的人。
凯特尔时年61岁,伦德施泰特68岁。两位老人的对话云里雾里,前者则不时地挑拨离间。
凯特尔说:“如果出于健康原因打算让你退位的话,元首希望你明白,只有克鲁格元帅(一个多月前,他在东线遭遇车祸,正在家中休养)才适合做你的继任者。元首认为隆美尔不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也不是担任最高司令的材料。他只不过是个骁勇精悍的战将。元首相信像你这样德高望重的人,就连隆美尔也会敬让你三分。”
临别时,凯特尔劝伦德施泰特不要主动辞职,更不要害怕隆美尔,因为元首并不太信任他。
伦德施泰特本来就对隆美尔缺乏好感,听了凯特尔的一番话,原本没太多想的他的确多了几分戒心。
其实战争打到这个程度,德军将领本应放下那些勾心斗角,一同面对难题,但德军内部始终弥漫着匪夷所思的麻木。也许是战争打得太久了,德国人的战斗热情正在悄悄衰退。这种情况在东线还不明显,而在占领区则肉眼可见。
在巴黎,街上到处是提着大包小裹的德军,他们出入酒馆、剧院,与法国女人打情骂俏。伦德施泰特已经年近七旬,他没有精力管这些,假如他真的把权力下放给隆美尔,倒也不失一个明智之举。
隆美尔不知道凯尔特去了巴黎,他已经把全部精力放在西线防务上。从丹麦返回德国的飞机上,他和工兵将领威廉·梅斯谈到了“西墙”。隆美尔抛出了与盟军作战的第二核心观点——一旦敌人发起进攻,我们将失去制空权。这样一来己方的后勤补给线将遭受严重破坏,作战物资和预备队也无法及时输送到前线。
所以隆美尔主张将兵力和物资前置,趁着盟军力量最弱时(登陆之初)就能实施决定性的反击。
他还对梅斯说:“我决定在整个‘大西洋壁垒’地带构筑一道10公里宽的雷区和钢筋混凝土掩体。我要用杀伤力最大的地雷、反坦克地雷、反空降地雷,还要在近海布设水雷。”
隆美尔的话给梅斯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他在日记里写道:“他不仅具备一个军人的伟大气质,还是这场战争中最了不起的工兵专家。我没什么可教他的,他才是我的老师。”
12月18日,隆美尔前往法国。次日他驱车至巴黎郊外,拜访伦德施泰特。
两个人的第一次会面很平淡。老帅简单地介绍了西线的局势,末尾讲出了“在我看来前景暗淡”的结论。隆美尔吃惊的是西墙的工程进度。整整三年的时间,德军在大西洋海岸只布设了170万颗地雷,平均每个月4万颗。而英军在北非可以用两个月的时间埋设100万颗地雷。如果仅仅用供应不足是无法讲得通的——西线从上到下都在战争中习惯了和平生活。
辞别伦德施泰特后,隆美尔去了法国西北部。这里是西线最核心的防御地区,也是距离英国最近的法国领土。驻守在这里的是德军第15集团军,集团军司令是汉斯·萨尔穆特。
当隆美尔听到每个士兵每天的任务是埋设10枚地雷时,立即表达了不满,他要求每人每天要埋设20颗。萨尔穆特解释道:“如果士兵们每天都挥舞着铁镐干得筋疲力尽,就没有体力和时间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
这种说辞再次令习惯在北非吃苦的隆美尔大为不满,他反驳道:“战斗打响后,我需要的是坚固的防御工事。”
萨尔穆特不敢顶嘴,但他也说出了西线的现状:“元帅阁下,你可以到防线四处走走,很快你就会发现不可能一下子就什么都能做好。你的要求我们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如果有人赞同你的意见,他不是向你讨好,就肯定是头猪。”
隆美尔不好直接给萨尔穆特下达命令,毕竟他不是对方的直接上司。但对此行的失望是毋庸置疑的,他能感觉到西线德军已经失去了斗志和信心。
其实第15集团军的辖区是西线情况最好的。这里的港口都筑有坚固工事,雷区宽度能达到30~50米,海岸架设了大量火炮以及德国新研制的远程火箭弹。
即便如此,隆美尔在临走时还是叮嘱自己曾经的部下:扩大和加宽地雷区,将守备部队集中在海岸地区。他预见了盟军登陆时的场景——猛烈的空袭开路,数百艘登陆艇在舰载机和舰炮的火力掩护下冲上宽阔的滩头。与此同时盟军在近海岸投入空降部队,在守军身后建立阵地,协助滩头占领和巩固桥头堡。
他告诫萨尔穆特:“把他们赶回大海,否则一旦他们在陆地上获得了立足点,就不可能再把他们赶走了。”他还通知萨尔穆特,准备再埋设60万颗地雷,下次见面时,他会给西线带来1000架飞机,那是元首亲口承诺给他的。
萨尔穆特是隆美尔的崇拜者,当他听到有庞大空军会调到西线后非常高兴,并表示只要有空中的有效支援,他有信心击退任何进攻。不过他也坦言:“没有伦德施泰特的指示,他会很为难。”所以萨尔穆特希望隆美尔可以说服老帅,他才好奉命行事。
12月27日,隆美尔和伦德施泰特举行了第二次会谈。这一次两人谈到了具体问题,但分歧也马上就显现出来了。伦德施泰特反对装甲部队靠前部署,因为一旦盟军不是在预计地区登陆,装甲部队无法迅速投入战斗。
隆美尔没有据理力争,他开始频繁地和伦德施泰特往来,然后适时提出自己的观点。渐渐地两个人的关系也有所缓和。伦德施泰特发现隆美尔精于战术,心思也都放在工作上,并非凯特尔所说的那样是来夺权的。
1944年1月2日,隆美尔又前往荷兰和比利时。这里距离英国也很近,但两国海岸线附近河网纵横,根本无法实施大规模进攻。即便如此,他还是驱车跑遍了所有海岸,确认自己的判断后,才放心返回法国。
接着,他拜访了西线空军司令施佩勒元帅。此人在战前就声名显赫,曾率领新组建的德国空军赴西班牙参战。战争爆发后,施佩勒指挥第3航空队参加法国战役,为古德里安西进提供空中火力支援的正是他指挥的部队。
施佩勒身材高大魁梧,在军中素有威名,但隆美尔眼前的空军元帅像换了一个人。沉迷于酒精和赌博的空军元帅已经风采不在,据说希特勒曾亲自拿出一笔钱替施佩勒还赌债。
当两人讨论具体事务时,隆美尔再次失望了,对方坦言西线的机场和地勤人员随时可以投入战斗,飞机的战备情况也良好,但他没有飞行员。也就是说,西线空军只有一个空架子,没有战斗力。
战备情况不佳的不只是空军,地面部队也同样如此。明面上西线德军有50多个师,但战斗部队中大部分师是所谓的“海防师”,真正有战斗力的装甲师和步兵师只有不到1/3。
海防师编制比步兵师小得多,只有8000~9000人,而且有为数不少的外籍士兵,他们来自德军占领区或是战场上的俘虏。即使是德籍士兵,也往往年龄偏大或偏小。
海防师的武器也五花八门,大多是战场上缴获的武器。由于缺少车辆,这些师的机动能力极差。
其他部队大多经历过东线的洗礼。这种“洗礼”往往是毁灭性的,以至于他们已经不适合在东线作战,只能被德军统帅部调到西线一边担任防御任务,一边休整补充。
隆美尔将这些情况汇总,呈送给德军统帅部,他发出警告:“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尽快改变,我们根本无法在盟军登陆时将其迅速击退。这将会是一场灾难。”
希特勒对报告很震惊,他让约德尔赴法国核实,后者在几天后递交的报告中写道:“西线总司令更喜欢用‘乔治五世宾馆’交换一个指挥所,因为那里阳光更明媚、空气更清新……各级指挥官缺乏警惕性,‘希特勒式的战争’场面已经销声匿迹,他们对眼花缭乱的奢侈品更着迷……”
1月10日,希特勒宣布在西线成立b集团军群,由隆美尔担任集团军群司令。他被赋予的使命是尽快完善大西洋壁垒。
隆美尔随后又提交了一份计划。在重申了“将敌人歼灭在滩头”的基本设想后,他提出若干具体策略——拦河筑坝,引入海水,把海岸地区变成汪洋;海岸1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全部迁走;遮挡炮火的建筑物全部拆毁;近海和海滩铺设挂有地雷的水下暗桩;将一切人力和物资都集中到海岸附近,包括集团军群所属的炮兵和装甲师。
以上设想全部得到了希特勒的准许,隆美尔十分欣喜,认为自己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
然而隆美尔紧接着就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地雷的需求太大,一时无法填补空缺;西线的装甲师都调到了南线抵御盟军在安齐奥的登陆,短期无法归建;修建工事所需的钢材和水泥奇缺等等。
不仅如此,他和伦德施泰特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西线有两个集团军群,除了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另一个是驻守在法国南部的g集团军群。伦德施泰特名义上是隆美尔的上司,但b集团军群集中了西线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装甲师。伦德施泰特有点“撂挑子”,但是当希特勒暗示他隐退时,他则尖酸地说:“我不能把我的部下交给一个从非洲败退回来的元帅,我要对他们的命运负责。”
希特勒对隆美尔也不大放心,或者说他现在对前线任何一个统帅都失去了信心。b集团军群一共有8个装甲师,其中6个归统帅部直接指挥。所以希特勒虽然准许隆美尔提出的“将装甲部队靠前部署”的构想,但他只给后者两个装甲师的指挥权。隆美尔为此多次跟希特勒据理力争,最后的结果是多要来一个,大部分装甲师还是不能交给他。
1944年1月29日,隆美尔赴科唐坦半岛视察。这是他就任后第一次巡查诺曼底。
对于盟军登陆地点,德军内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索姆河河口地区,其中就包括加莱。除此之外,盟军还有可能选择的登陆地区有两个,一个是法国中部的布列塔尼半岛,另一个是科唐坦半岛。相比于索姆河河口,两个半岛距离英国偏远,但有适合大规模登陆的海滩,附近也都拥有大型港口。
负责诺曼底防务的是第7集团军所属第84军,军长是“独腿将军”马科斯中将。隆美尔视察了第716海防师的防区,并对该师“没能把全部力量投入防御”的做法表达了强烈不满。
3月4日,隆美尔第二次视察诺曼底。4月又去了一次。
隆美尔并不是觉得诺曼底更重要,他和其他德军将领的观点一样,包括诺曼底在内的科唐坦半岛是盟军可能登陆的地点之一。相比之下,加莱仍旧是整个西线防御的重点。
整个1944年上半年,隆美尔都在加固大西洋壁垒。由于盟军的战略轰炸将法国绝大部分铁路和公路干线摧毁,从德国运送水泥和木材越来越困难。隆美尔在各地开办了工厂,用来生产水泥和四方体障碍物(“隆美尔芦笋”),一些废弃的发电厂也被修复。部队的士气在回升,过去的那种乐观情绪也重新回到了部队。
4月下旬,情报部门通报了盟军将实施霸王行动的时间可能是5月初或者是5月第三个星期,地点是法国加莱。
西线德军司令部和最高统帅部着实紧张了一阵。希特勒趁机调整了部队的部署,但没有征求隆美尔的意见。
5月20日,德军在加莱地区抓获两名英军突击队员。他们在严刑逼供下透露盟军的登陆地点将在加莱。
时间进入到六月,危机似乎已经过去。根据大西洋地区的潮汐表,隆美尔判断下一个进攻周期将会在6月20日之后,所以他决定回国。
6月6日清晨,习惯早起的隆美尔正在家中摆弄鲜花——这一天是他妻子露西的生日。电话声响起了,他的参谋长斯派达尔向他报告:盟军已经在诺曼底登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