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人物篇】巴顿8
【人物篇】巴顿8:在摩洛哥的荒唐岁月是否有隐情?
很多人为巴顿鸣不平,他是美国陆军中最能打的将军,可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获得五星级上将军衔。zuihuame美国在二战期间一共授予7个人为五星级上将,其中海军有三位,即威廉·莱希(三军总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欧内斯特·金(海军总司令)、尼米兹(太平洋舰队司令);空军一位,即亨利·阿诺德(航空兵司令);陆军三位,即乔治·马歇尔(陆军总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太平洋西南战区司令)和德怀德·艾森豪威尔(西线欧洲盟军总司令)。
海空军先不说(严格来说,阿诺德属于陆军,1946年陆军航空兵才脱离陆军成为独立军种)。论打仗陆军的三位五星级上将都不及巴顿,乔治·马歇尔在战争期间甚至没有指挥过任何一场战役。
战争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除了“战斗”你还可以从中提炼出诸多元素,决策、筹划、组织、动员、物资、运输、补给、占领、联合等等。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都不是战将,前者知人善任,后者长袖善舞,他们所做的就是保障前方能够打胜仗。巴顿的指挥能力毋庸置疑,实际上在欧洲战场,美军几次“硬骨头”都是巴顿啃下的。不过巴顿在其他方面就差了很多,特别是在战场之外,他很容易就会被拿捏。
1942年11月8日发起的“火炬行动”,巴顿率领三个师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登陆。三天后10万法军宣布投降,盟军在北非旗开得胜。
11月11日上午十时,美、法指挥官在卡萨布兰卡以北20多公里的费达拉港举行会议,讨论美军占领后的相关事项。美国方面的主要代表包括陆军的乔治·巴顿和海军的亨利·休伊特,其中巴顿刚刚被任命为摩洛哥总督。法国方面的主要代表包括北非战区司令兼摩洛哥总督诺盖斯和海军上将米什利埃。
“火炬行动”实施前,美国国会就准备好了《停战协定》。为了应对不同的局面,协定有两个版本,第一版是假设法国仅进行轻微的抵抗,协定提出的条款比较宽松;第二版是假设法国进行了激烈的抵抗,所以条款要严厉得多。在这次会谈时,巴顿拿出的是第二版。
时年66岁的诺盖斯在二战爆发前就担任法军驻北非司令兼摩洛哥总督,1940年法国投降后诺盖斯支持维希政府,之后就一直担任法属摩洛哥的最高长官。上午十时,米什利埃准时来到了会场,但诺盖斯还没有赶到。巴顿、休伊特和米什利埃在中午时回到“奥古斯塔”号重巡洋舰上共进午餐,在法国葡萄酒和休伊特珍藏雪茄的烘托下,昨天还在战场上对垒的敌人已经谈笑风生了。
下午3时,诺盖斯赶到会场,谈判正式开始。巴顿首先赞赏了法军在过去三天的战斗中表现出来的英勇和技术,随后拿出准备好的《停战协定》。这份协定的核心要旨是:收缴法国人的武器,解散军队。
会场上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米什利埃递给了诺盖斯一张纸条,写道:“不能接受!”诺盖斯则起身说道:“请允许我指出,如果这些条件付诸实施,法国对摩洛哥的保护权力就不复存在了。我们法国人也许不能再有实力进行较量了,但这不过是你们麻烦的开始。如果你们把这样的条件强加给我们,你们就得准备好承担一切责任——阿拉伯人、犹太人、柏柏尔人不再遵守法国人制定的法律,没有人再维护当地的秩序。从摩洛哥通往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的铁路线也很可能遭到破坏。我们法国人在这里象征着安宁和稳定,可你们美国人来到这个极其复杂的地方时,只能带来混乱和无政府状态。”
诺盖斯的话击中了巴顿的软肋。美军在距离本土6400公里之外作战,他指挥的部队勉强能进行两栖作战,而且现在还没有在岸上站稳脚跟。他面临的不仅是军事问题,政治问题更复杂。盟军之所以选择在卡萨布兰卡登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通往突尼斯的铁路线从这里连接着大西洋。盟军在北非的行动依赖这条铁路线提供补给,而一旦失利还可以作为一条快速的撤退通道。所以当务之急的确是稳定住摩洛哥的局势。
经过权衡后,巴顿做出了一个惊人举动。他从部下手中接过协议,然后当着众人的面把它撕了。接着他对在座的众人说:“先生们,我从前在你们法国的陆军学校当学生时,就认识了你们当中大部分军官。我们是同行,搞战争的,你们说的话和你们的签名一样有效。”
做好铺垫以后他宣布:“我建议在上级确定最后条件前,你们的部队带着武器装备全部返回自己的驻地,你们把伤病员和阵亡人员遗体带走,我们把战俘移交给你们。你们要向我保证,不使用武力对付我们,同时迅速把你们手中的我方人员归还,把你们战区里的我军阵亡官兵遗体归还。同时你们要尽力维护好摩洛哥的治安和秩序,包括境内的铁路和铁路桥。”
法国人长出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着脸的诺盖斯也露出了笑容,表示完全接受这一条件。但是巴顿这个时候突然又提高了嗓门说:“不过,这里还有一个条件!”就在法国人又恢复了严峻的表情看着巴顿时,他接着说:“这个条件就是‘大家一起干一杯’!”
事后很多人批评巴顿草率地把摩洛哥交给诺盖斯继续统治。此人是亲纳粹的,就在盟军登陆前还亲自下令逮捕卡萨布兰卡卫戍司令埃米尔·贝图阿尔少将,而后者正是美军登陆前的争取对象。11月7日那天,贝图阿尔已经跟美方代表墨菲达成协议,在美军登陆时会配合行动。当天晚上,他得知美军即将登陆,遂下令逮捕卡萨布兰卡城内的亲纳粹分子,并派出一个营接应美军登陆。他还切断了总督诺盖斯与外界的联系,但是他忽视了一点,诺盖斯已经准备了一条秘密联络渠道。贝图阿尔的“反叛”最终被镇压,他本人则被诺盖斯严密监视起来。
巴顿忽略了贝图阿尔,也忽视了摩洛哥境内支持戴高乐领导的“法国解放运动”组织成员和同情者。不仅是巴顿,艾森豪威尔似乎也忽视了摩洛哥问题。11月14日,巴顿发给了艾森豪威尔一份备忘录,他提到了贝图阿尔的境况,法国方面的态度是贝图阿尔违背了上级命令,所以必须受到制裁。他也提到了那些被管制、关押和判刑的人,他们需要美国发出指示,这些人才会被释放。
这份备忘录里的内容最终没有成为一些人的救命稻草。
诺盖斯很快就搞清楚了巴顿的喜好。在11月16日巴顿访问自己的官邸时,他出动整整一个营的骑兵列队迎接。骑兵的身后是他的私人卫队和两个大型乐队。11月22日,巴顿应邀出席摩洛哥国王的登基典礼,典礼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12月8日,巴顿、诺盖斯、摩洛哥国王和首相共进午餐。12月19日,巴顿应邀出席当地盛大的“羊节”,并在王宫接受欢迎仪式。次年1月12日,他又对国王进行了一次回访,同样受到了隆重的接待。当地名流也希望攀上新贵,每天拜访巴顿的人络绎不绝。
不仅如此,在诺盖斯的安排下,巴顿把办公室搬到了卡萨布兰卡闹市区的壳牌石油公司办公大楼里,这里提供的服务即便在美国也是相当奢侈的。巴顿很享受这一切,“一半是好莱坞,一半是圣经”的生活如梦幻一般。在人们眼中,巴顿已经迷失在纸醉金迷的社交圈子里了。
巴顿的确喜好奢华享乐、爱慕虚荣,不过他很快就厌倦了这种生活。其实对于巴顿的荒诞也有另一种解读,上司为什么把他丢在摩洛哥,不让他去前线呢?有一种合乎逻辑的理由,美军在登陆成功后,整个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都没有多少轴心国军队(维希政府的法军不算),盟军有希望轻而易举地端掉德国人在非洲的老巢。至于为什么没有让巴顿带领部队东进突尼斯,也许是艾森豪威尔认为这并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没有必要使用不好管的巴顿。
一项新的人事任命很快下达,“火炬行动”副总司令克拉克出任新成立的第5集团军司令,统一指挥从西北非登陆的英美盟军奔袭突尼斯。这个打击对于巴顿来说是巨大的,他甚至认为自己成为“伟大军人”的梦破灭了。他在日记中万分沮丧地写道:“恨不得在一场飞机失事中痛快地死去了事。”
与此同时,诺盖斯继续极力迎合巴顿,在他面前百依百顺,以满足他的虚荣心,让巴顿放心把摩洛哥的“治权”继续交给他。同时,诺盖斯利用手上的权力继续打击亲盟国的反纳粹人员。一度沉寂的“老兵军团纠察队”和“法西斯人民党”再度活跃,支持戴高乐和吉罗的人很多都被投进了监狱。
摩洛哥的反常局势很快就传到了海外,美英政界开始关注此事。丘吉尔得到情报部门递交的报告,然后大发雷霆。他致信罗斯福称“由于一笔同我们最凶恶的敌人所做出的卑鄙、肮脏的交易,让我们在宏伟战役上取得的胜利黯然失色”。出人意料的是,罗斯福用一句巴尔干人的格言作出回应:在最危险的时刻,你可以同魔鬼同行,直到你走过桥去。
罗斯福的话如何理解?巴顿在摩洛哥的做法是得到了华盛顿的指示吗?联想到美国与戴高乐方面微妙的关系,以及美国正在试图恩威并施地拉拢吉罗来看,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所以丘吉尔在收到罗斯福的答复后也不再过问此事。
诺盖斯并没有得意多久,1943年6月他离开非洲前往葡萄牙的里斯本。1947年11月,他被法国最高法院缺席判处20年强制劳动。1971年死于海外。
1943年1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先后来到卡萨布兰卡,出席即将召开的盟国首脑会议。作为东道主巴顿极尽地主之谊。在和罗斯福和马歇尔见面时,巴顿表示已经厌倦了无所事事的生活,希望给自己参战的机会。马歇尔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根据卡萨布兰卡会议的决定,盟军在征服突尼斯之后,会进攻意大利西西里,届时双方会各出一个集团军的兵力。美方已经决定,由巴顿指挥参战的美军部队。
巴顿终于如愿以偿,脱离眼前的泥潭。可他还没从狂喜中清醒过来,突尼斯战场上的一条坏消息传来:弗雷登道尔指挥的美军第2军在凯塞林山口遭到隆美尔亲率的德意联军的沉重打击,损失惨重。
凯塞林山口战役是盟军在北非登陆后遭遇的第一场惨败,世界舆论为之哗然。很多人开始公开质疑美军的战斗能力,特别是作为盟友的英国,原本他们就轻视美军战斗力,这次算是做实了。
北非盟军地面部队总司令兼第18集团军群司令、英国人亚历山大亲临前线,回来后得出的结论是:应派出最优秀的美军指挥官接替弗雷登道尔的职务。1943年3月4日,正在训练部队的巴顿收到一份急电,艾森豪威尔命令他立即赶到阿尔及尔报到,接过第2军的指挥权。3月5日,巴顿将手上的工作移交给副手凯斯,飞往阿尔及尔。
和一年前一样,巴顿丝毫不介意对自己“降职任用”,但令他感到不快的是,艾森豪威尔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要求他:务必与英军通力合作,接受亚历山大将军的指挥,按照他的作战方案行事。
尽管内心极不情愿,巴顿还是服从了艾森豪威尔的命令。3月5日16时30分,巴顿赶到第18集团军群司令部,见到了亚历山大。二人彻夜畅谈,亚历山大向巴顿详细介绍了他的任务:两个星期后,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将从德军的马雷斯防线正面发动进攻。巴顿的任务是在德军马雷斯防线身后牵制德意联军,配合蒙哥马利正面的行动。同时他还叮嘱巴顿:不要伸得太远,以免重蹈凯塞林山口战役失利的覆辙。
巴顿对亚历山大的叮嘱颇不以为然,战场态势明显是应该东西夹击,一举摧毁德军的防线。他还认为亚历山大对自己的限制太多,让美军担任英军的陪衬明显是轻视美军的战斗力。他知道蒙哥马利已经是英国乃至整个同盟国中家喻户晓的英雄,可他研究过蒙哥马利指挥的战役,并没有发现什么高明之处。不过亚历山大口中时不时冒出“德国鬼子”总是能激发巴顿的斗志。在他看来,无论如何这次要打德国人了,尤其对手是隆美尔指挥的部队。
巴顿是仔细研究过隆美尔的,包括隆美尔指挥的战役、他写的书《步兵攻击》。巴顿认为自己已经对隆美尔了如指掌,一直以来他都把对方视为自己在北非的最大对手。
就在巴顿于3月6日赶赴第2军司令部时,隆美尔以3个装甲师向蒙哥马利发动了一次猛攻。但实力占优的英军打退了德军,而这一战成了隆美尔在北非的最后一战。3月9日,隆美尔以治病为由返回欧洲。
在盟军指挥部里很多人得知隆美尔离开都松了一口气。巴顿则相当失望,在他的计划里,击败隆美尔是成就自己功名的最佳途径,两个人曾距离如此之近,最终却没能在战场上相遇。
巴顿接管第2军是3月6日,亚历山大将要实施的盖塔尔战役定在3月17日进行,也就是说巴顿有11天的时间整顿这支部队。他和亚历山大告别时,后者特意叮嘱巴顿:第2军“身心软弱,缺乏训练”,希望巴顿能尽快让第2军振作起来。
与以往训练新兵时一样,巴顿的切入点仍旧是军容风纪,采取“不民主和非美国的方式”对这群“乌合之众”进行严厉整顿。
到任第2天的早上7点,巴顿按照规定的作息时间来到食堂就餐,他发现只有第2军参谋长加菲来了。巴顿当即命令厨师长开饭,1个小时后停止供餐。他又发布了一道命令:“从明天起,全体人员准时吃饭,半个小时内完毕。”
第二道命令是关于着装的:凡在战区,每个军人必须戴钢盔、系领带、打绑腿,后勤人员也不例外。如果有人违反规定,军官罚款50美元,士兵罚款30美元。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违反军规。于是巴顿亲自带人四处巡查,然后把第一批抓到的“倒霉蛋”集中起来训话。他说:“你们听着,我绝不会容忍任何不执行命令的兔崽子。现在给你们一个选择的机会,要么罚款25美元;要么送交军事法庭,并记入档案。你们自己看着办吧!”最后所有人都交了罚款。
这件事情发生后很多人都问候了巴顿的家人,但同时他们意识到第2军的老大是巴顿,最好照着他的意思去做。从此第2军松松垮垮的邋遢作风不见了,整个部队的状态焕然一新。正在第2军担任观察员的布莱德利曾评述道:“凯塞林山口战役以前舒舒服服的日子结束了,一个艰苦的新阶段已经开始。尽管改革没有让巴顿赢得声望,但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
在接下来的几天,巴顿跑遍了下辖的四个师——第1装甲师、第1步兵师、第9步兵师和第34步兵师。每次来到一处驻地前,在老远的地方他就会按响汽车喇叭,显示自己马上就到了。然后他到处大声嚷嚷,口中都是咒骂德国鬼子以及鼓舞人心的话。他还会故意讲一些脏话,以便和官兵们拉近距离。当然军容风纪也是不能放过的,他会突然闯进厕所,看看有没有人没戴钢盔,因为那里是容易忘的。
1943年3月12日,巴顿晋升三星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