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人物篇】布隆伯格2
【人物篇】布隆伯格2:英国一旦战败将意味着什么?
希特勒与国防军将领有一个共同的诉求,那就是洗刷一战的耻辱。chuncuime凭借这一点,希特勒就得到国防军的支持,助其登上权力顶峰。在那之后,希特勒和将军们度过了一段蜜月期。军队在重建并逐步摆脱了《凡尔赛条约》的枷锁。
在对外扩张的问题上双方本来没有分歧,将军们想打仗,希特勒要消灭自己心中的两个敌人——犹太奴隶(美英)和布尔什维克(苏联)。矛盾出在时间点上,将军们都经历过一战,他们敬畏战争,敬畏对手,所以不敢“在年少时和成年人决斗”。希特勒则不然,他虽然经历过一战,但自认为比那些职业军人更了解政治,能更准确地判断局势。所以他在评估是否动武时,不仅考虑自身的军事实力,还会研判对手的反应。毕竟不只德国人害怕战争,其他国家也同样害怕。
将军们认为元首在冒险,希特勒指责他们胆怯。这种分歧最终演变成权力之争,希特勒想找一个“完全服从”自己的陆军总司令,名不见经传的布劳希奇就这样出人意料地获得晋升。
布劳希奇很快就发现自己并非幸运儿,在他担任陆军总司令的3年多时间里,一直承受着来自军队内部和元首施加的压力。陆军总长哈尔德曾在日记中写道:“他用刚毅的表情掩盖着自己内心深处彻底的绝望。”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紧接着希特勒就为军队设计好了下一个目标——捷克斯洛伐克,这比原来的计划至少提前了5年。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希特勒和国防军将领之间“共同诉求和行动分歧掺杂在一起”的典型事件。苏台德问题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其一是这里原本属于奥匈帝国的领土,一战结束后,战败的奥匈帝国分裂,苏台德地区被英国人划给了捷克斯洛伐克。这是英国人在殖民时期惯用的手段,苏台德地区居住着300万日耳曼人,占了该地区人口的大多数。可捷克斯洛伐克的主体民族是斯拉夫人,所以在这个国家内部,日耳曼人又是少数族裔。
根节之二是欧洲历史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歧视政策——打压少数族裔。以司法方面为例,日耳曼人在审判中通常比捷克人面临更重的刑罚,而且更容易遭受不公正的审判。捷克人在其他领域也享有优先权,例如从事公职和获得行政拨款。这种不公正不仅成为滋生纳粹主义的温床,也激发了德国人的“民族责任感”。在吞并奥地利后,德国民众普遍接受苏台德回归德国。
布劳希奇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同意拿回苏台德,却严重怀疑德国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捷克斯洛伐克自身具备一定的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和法国、苏联都签署了互助协议,英国也因为法国而间接地和捷克斯洛伐克保持着同盟关系。
陆军总长贝克和副总长哈尔德都强烈反对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他们认为这必然引发一场大规模的欧洲战争,德国将再次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窘境。布劳希奇是支持两位参谋长的意见的,不过在他耳边还有另外一个声音,那就是他的第二任妻子,一位狂热的纳粹支持者。所以布劳希奇白天信誓旦旦地向贝克和哈尔德承诺将说服希特勒,可晚上回到家中后,妻子就会提醒他“元首对我们有特殊的恩泽”。于是他第二天就改变了主意,这让贝克和哈尔德大失所望。
于是贝克开始了推翻希特勒的密谋,而且为此坚持不懈。不过贝克“有大略无雄才”,他不善于将想法付诸行动,更何况他虽然是陆军总长,手上却并不掌握可供调遣的部队。
1938年5月30日,他请求会见布劳希奇。后者猜到了贝克找他的目的,他让副官回话说,自己正要出差,等他回来再说。布劳希奇后来回忆说:“难道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应该行动起来反对希特勒吗?德国人选择了他,工人阶级和其他人民一样,都十分满意希特勒上台以来实施的各种政策。”
1938年7月29日,在贝克的强烈要求下,布劳希奇和陆军一批重要将领同意召开一次秘密会议。经过2个月的努力,贝克争取了众多将领的支持,其中包括第2集群司令部司令威廉·亚当。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将讨论如何面对德国日益严重的军事威胁。
会议于8月4日召开,贝克亲自为布劳希奇草拟了一份演讲稿,其中详细介绍了德国的孤立形势,认为在1941年之前根本无法做好战争准备,因此元首务必要基于上述基础制定对外政策。布劳希奇没有使用贝克为他准备的演讲稿,而是拿出了贝克在不久前所写的一份备忘录,上面的观点和演讲稿大体一致。不同的是前者代表陆军总司令的观点,后者代表的是陆军总长的态度。
第2集群司令部司令威廉·亚当起身表示支持贝克,他的部队负责防守西线,按照“绿色方案”,在行动开始时他手上只有5个现役师,以及4个由预备役和超龄者(35~45岁之间)组成的国土防卫军。一旦战争打响,他的部队很快就会法军打垮,因为他估计法国的兵力大约是100个师。
贝克希望布劳希奇把将军们的意见告知希特勒,要求后者能撤销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命令。克鲁格甚至还号召将军们大规模辞职,迫使希特勒重新考虑决定。布劳希奇终于鼓起了勇气,他决定亲自劝说元首,但他反对将军们以辞职相要挟。
和会上一样,布劳希奇把贝克写的备忘录交给了希特勒,因为他相信元首早已经知道那份备忘录的存在。这次事件让希特勒不再信任贝克,他当即让布劳希奇以后绕开贝克,和副总长哈尔德合作。于是布劳希奇抛弃了贝克。
8月10日,希特勒宴请一批级别较低的军官,几乎所有的高级将领都没有接到请柬,包括布劳希奇。宴会结束后,希特勒发表了一次3个小时的演讲。他谈到了绿色方案,然后预言法国不会向德国防线发动进攻。与会里军衔最高的第14摩托化军军长维特斯海姆上将提醒他,万一法军发动进攻,西线守军无法坚持3周以上。听到这些后,希特勒失控了,他大骂这些将军们是失败主义者和恶棍。
在座的军官们震惊了,没有人敢再发表反对意见。没有参加宴会的将军们也收到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元首有意提拔一批新的指挥官,前提是现在这批将领还是不服从他的话。
8月15日,希特勒在观摩了一场军事演习后,再次重申了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决心,所有将领都没有提出异议。8月18日,陆军总长贝克和布劳希奇发生了激烈争吵,贝克打算继续抗争,可布劳希奇已经决心服从。最终贝克提出了辞呈,三天后得到批准,哈尔德继任陆军总参谋长。
如果说决定是否采取行动应由元首作出决定,这本身也无可厚非。接下来大家也不再争论这个问题,而是投入到紧张的军事准备中。将军们很快又发现了一个新的严重问题,元首直接干预行动方案的制定,从而进一步侵犯了陆军的权力。
9月9日晚10时,新任陆军总长哈尔德在纽伦堡召开的会议上公布了行动方案草案。方案规定德军将发动一次钳形攻势,突入捷克防御纵深,然后在距离边境不远的地区对捷克军队实施一次大合围。希特勒对这个方案并不满意,他主张让几个参战的集团军从多路突破,然后将守军分割合围。
哈尔德提醒希特勒,分散使用兵力会减弱突击速度,捷军可能会因此退往纵深,造成德军主力陷入长时间被拴在东线的困境,这就会大大增加法军在西线发动进攻的可能性。
希特勒转而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德军将进攻部队分成三路,分别由伦德施泰特、赖歇瑙和利斯特指挥。即便如此,哈尔德还是表示反对,他坚持认为两路钳形攻势才更能保证速战速决。
布劳希奇没有参与细节讨论,他试图劝告希特勒在消除西线威胁后再采取行动,结果是希特勒严厉斥责他缺乏勇气。
会议持续到凌晨4时,希特勒失去了耐心,他下令采用自己提出的这种方案。令在场人感到吃惊的是,布劳希奇立即宣布自己无条件忠于元首。
绿色方案因为9月30日签署的《慕尼黑协定》最终没有付诸实施。就在这个协定签署前的两天,捷克斯洛伐克已经在边境集结了80万部队,并依托边境坚固的防御工事固守。在西线法军随时可以出动65个师,向德军还没有构筑好的“西墙”(即齐格菲防线)发动进攻。同时,英国海军也已经做好了出海的准备。
如果战争真的提前一年爆发,德国很可能在战争初期就遭遇失败,至少不会像后来那样横扫整个欧洲大陆。军人不是赌徒,战场也不是赌场。哈尔德看清了布劳希奇的真面目,他不想赌博,转而加入了反对希特勒的秘密组织。
10月初,德军进入苏台德地区,捷克斯洛伐克丢掉了自己坚固的边境防线,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不设防的国家。几个月后的1939年3月,德军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战役是布劳希奇唯一一次在没有希特勒明显干预的情况下指挥的战役。虽然整个战役暴露出很多缺陷,但他在战役过程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在进攻波兰的问题上,布劳希奇和希特勒没有大的分歧,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履行军人的天职,他都希望夺回把普鲁士一分两半的波兰走廊,毕竟他是一名普鲁士军人。
让布劳希奇有信心打赢这一仗的不仅仅是德国军队普遍怀着的复仇的决心,当时间来到1939年夏天的时候,德军的处境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部队又增加了25万训练有素的新兵,德军可以在东线集结超过150万的部队。装备方面,老式的1号和2号坦克逐渐退出现役,取代它们的是性能更先进的3号和4号坦克。西线的齐格菲防线虽然还没有构筑完成,但已经初具规模,它可以拟补西线德军兵力不足的弱点。并不被后人注意的是南线,由于德军已经吞并和占领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德国的东南部边境线不再面临威胁,这让德军节省了25个师。
从战役的策划到实施,希特勒都没有进行干预,整个战役进行得也非常顺利。战至9月7日,波兰政府已经逃离华沙,陆军总长哈尔德开始制定将部队西调的计划。波兰在战前共动员了80万人,德军仅俘虏就将近70万。其余除了被歼灭外,一部分被9月17日参战的苏军俘虏,一部分逃到了罗马尼亚和匈牙利,还有一部分则选择留在国内坚持游击。
波兰战役后,布劳希奇刻意回避了特别部队实施的屠杀事件。他还命令部队不得干涉党卫队、特遣队的行动。
10月17日,布劳希奇将入侵法国的“黄色方案”提交给希特勒。这份计划严重缺乏想象力,几乎就是抄袭一战前的“施里芬计划”。德军依旧将主力置于战场右翼,先在低地三国境内击败联军,然后进入法国境内。同时中路实施辅助进攻;左翼则在马其诺防线当面完全采取守势。
让希特勒不满意的还有布劳希奇建议他不要在冬季发动进攻,他的理由是部队需要时间囤积弹药,此外冬季昼短夜长而且雾气很大,这将降低空军对地面的支援强度。
希特勒先是否决了推迟进攻的建议,他确定将在1939年11月的第三周实施黄色方案。对于方案本身,他于10月25日召开的军事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将进攻的主要方向向南偏移,在马斯河以南发动进攻。这个建议让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大吃一惊,随即指出了它的缺陷。双方为此持续争论了很长时间,最终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但在这次会议上,希特勒重申了进攻时间不得推迟,并明确具体的时间是1939年11月12日。
11月5日,布劳希奇和希特勒再次会面。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布劳希奇除了重申进攻地点和时间存在的困难之外,他还愚蠢地指出德国步兵师在波兰战役期间缺乏进攻精神,还发生了纪律松懈,甚至是“兵变”的现象。他在最后提醒希特勒,希望他能比较一下1939年德国陆军和1918年帝国陆军的状态有什么共性,而一战的德军正是在那一年崩溃的。
希特勒被激怒了,他意识到陆军总司令在撒谎。暴怒之下他质问布劳希奇,他提到的兵变具体指的是哪些部队。布劳希奇被问得哑口无言,希特勒则向他吼道:“没有前线指挥官向我汇报部队缺乏进攻精神!”随后他夺过布劳希奇手上拿的笔记本,将它扔进了自己的保险箱,他还警告对方自己将立即飞往前线视察,看看到底存不存在布劳希奇所说的问题。
在冲出房间之前,希特勒还让陆军总司令提交一份详细报告,其中要详细列出违反军纪的部队番号、违反了什么样的军纪,以及陆军对他们的处理结果。然后他狠狠地甩上了房门,留下脸色苍白的布劳希奇独自瑟瑟发抖。
11月5日的那次会面后,希特勒连续几个星期都没有和布劳希奇说过一句话。在11月23日那天,希特勒开始流露出撤换布劳希奇的想法,但他找不到可以替代布劳希奇的合适人选。
1940年1月,希特勒的副官施蒙特从前线赶回来,他带回来了曼施坦因的方案。希特勒发现曼施坦因的想法和自己在去年10月提出的将进攻方向南移很相似,这让他确信了自己与生俱来的指挥天赋,同时还证实了他的方案具备可行性。当他得知布劳希奇和哈尔德早就知道这个计划,但是拒绝向希特勒汇报时,又进一步增加了对布劳希奇的厌恶。
1940年5月10日,法国战役开始。十天后德军抵达了大西洋沿岸。6月21日,法国战败投降。欣喜若狂的希勒特决定犒赏那些有功将领,晋升他们为元帅。他本来计划不晋升布劳希奇,可让一位大将领导众多元帅也实在不通常理,加上胜利太辉煌,心情愉快的希特勒才逐渐减少了对布劳希奇的厌恶。7月19日,他与11个将领一道晋升为元帅。
也许是心怀愧疚,或者意识到自己在希特勒的心中的地位正快速下降。在准备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时,布劳希奇签署了一项骇人听闻的命令。他要求在占领英国后,把所有17岁至45岁的英国男子掳掠到欧洲大陆,把他们全部变成为德国的奴隶劳工。当时英国人口是5300多万,如果这项命令付诸实施,那将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浩劫。
在制定巴巴罗萨计划期间,布劳希奇没有提出任何有效意见。当有人提出德军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时,他表示自己无能为力。1941年5月,在入侵苏联前夕,希特勒下达了“政治委员”命令,要求德军在俘虏苏军政委后要立即枪毙。一些军官要求布劳希奇带头抵制这项命令,但布劳希奇拒绝了,他不想冒风险。
曼施坦因曾这样评价当时的布劳希奇:“我确信他在精神上已经厌倦了同这样一个有着残忍意志的人进行斗争。他压制了自己的愤怒和烦恼,因为他在辩论方面根本不是希特勒的对手。”
苏德战争爆发后的第4天,希特勒就越过陆军总司令开始向各集团军群直接下达命令。后者唯一一次坚持己见的是他反对8月初希特勒下达的“南北分兵”的命令,他同哈尔德、博克、霍特和古德里安都主张继续向莫斯科进攻,但希特勒坚持把装甲部队调往列宁格勒和基辅。
9月16日,德军攻占基辅,俘虏苏军60多万人。此时希特勒有意让部队转入防御,等到冬季过去后再发起新一轮的进攻。布劳希奇和博克建议继续向莫斯科进攻,他们认为按照过去的推进速度,德军完全可以在冬季到来前拿下莫斯科。
希特勒被将领们的信心所鼓舞,他进一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命令部队在冬季到来前将战线推进到伏尔加河中游,这意味着德军要攻占莫斯科、列宁格勒、罗斯托夫等苏联大城市。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目标。
11月10日,长期忍受屈辱和恐惧的布劳希奇第一次心脏病发作。他在医院里被告知病情非常严重,已经无法治愈。尽管如此他还是在几天后回到指挥位置,他希望德军能最终拿下莫斯科。
12月6日,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发起反击。布劳希奇已经意识到自己将成为德军首次失利的替罪羊,他于当天向希特勒递交了辞呈。希特勒在办公室里来回踱了10来分钟步,最后以这个时候不宜更换指挥官为由拒绝了。
12月16日,希特勒得知布劳希奇正在前线和博克商讨“有限撤退”的计划。他立即命令取消这个计划,三天后布劳希奇被解职。
两个人在12月19日这一天进行了会面,时间长达2个小时。据随从人员回忆,会谈的气氛相当紧张,最后希特勒表示他将亲自担任陆军总司令,因为他找不到哪位将军能把纳粹的思想灌输给陆军。道别时希特勒缓和了口气,他最后对布劳希奇说:“我们以后仍然是朋友。”
和许多元帅一样,被解职的布劳希奇过上了隐居的生活。盖世太保起初担心他会加入反纳粹的秘密组织,但监视了一段时间后没有发现异常。
希特勒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直到战争结束他都没有召见过布劳希奇。1942年3月15日,希特勒在和戈培尔交谈时称布劳希奇是“一个虚荣的、胆怯的倒霉鬼”。
1945年5月初,布劳希奇在德国西北部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家中被盟军逮捕,随后被押往英国,又转送回德国。此时的他已经几乎失明,身体状况非常糟糕。即便如此他还是被送到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
在审讯期间,布劳希奇和其他5个人不得不挤在一张双人床上。1948年10月18日,被关押在汉堡一家英军医院里的布劳希奇因支气管肺炎去世,时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