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第139章 【苏德战场】德布勒森战役

第139章 【苏德战场】德布勒森战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苏德战场】1944年十次打击之九德布勒森战役:墨菲定律陷阱

    1944年8月,苏军乌克兰第2和第3方面军发起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罗马尼亚军队临阵倒戈,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遭遇惨败。yazhime第6集团军被第二次歼灭(上一次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第8集团军则损失过半。集团军群司令弗里斯纳率领残部退往罗马尼亚和匈牙利边境地区。

    1944年的夏天让希特勒感到窒息。在欧洲西部,盟军在法国西部和南部登陆,经过一系列交战后,盟军即将攻入德国本土,西线德军则退守齐格菲防线。在欧洲南部,德军在意大利本土经历安齐奥战役的失利后,已经退到阿尔卑斯山。在东线,苏军将德军完全赶出苏联国境,战火已经烧到芬兰、波罗的海三国、波兰和巴尔干地区,苏军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甚至已经打到了东普鲁士。

    北欧地区的芬兰越来越流露出单独和苏联媾和的迹象,瑞典则在1944年8月26日宣布停止向德国供应铁矿。随着罗马尼亚调转枪口、“背叛德国”,德国的仆从国集中地巴尔干地区也开始崩溃。

    苏军在巴尔干地区下一步进攻方向在哪儿?备选的选项并不难梳理,希特勒和他的幕僚认为不外乎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尾追南乌克兰集团军群(9月23日改称南方集团军群,后文将统一使用新番号)攻入匈牙利。该行动一旦达成,苏军将进入奥地利,这里在战时属于德国的领土。其二是苏军南下,继续征服巴尔干半岛。

    希特勒盼望苏军南下,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压力暂时减轻一些。而且更重要的是,苏联人在巴尔干的行动必然会让英国人警觉,特别是希腊,英国人会不会为此和苏联人爆发冲突,从而瓦解对抗德国的同盟关系?

    这个想法在希特勒心中萌生后,让其内心激动不已,再也挥之不去。1944年9月,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进入保加利亚,这更加让希特勒坚信苏军要征服整个巴尔干半岛,接下来苏军会夺取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和希腊,甚至是夺取土耳其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然后苏联和英国爆发冲突,德国的困局随之解除。

    至于他担心苏军北上的可能性则越来越小,或者苏军即便北上也仅是一个次要进攻方向,目的是巩固此前的战果,掩护其在巴尔干地区的行动。

    必须承认的是,希特勒的判断并非毫无根据。斯大林的确渴望得到整个巴尔干地区,以及土耳其控制的海峡,但他还没有贪婪到毫无顾忌。希腊是英国传统的势力范围,斯大林不会冒着瓦解和英国的战时同盟关系而夺取希腊。两国在1943年底的第一次莫斯科外长会议期间以及之后的一系列接触中,就已经秘密达成协议,提前瓜分了巴尔干地区。其中,罗马尼亚归苏联,希腊归英国,其他国家大体上各占一半。

    至于土耳其,因为其相对中立的地位,在会议中没有达成有关协议。不过斯大林在二战结束后第二年,就以1936年签订的《蒙特勒公约》到期为由,要求土耳其允许苏军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建立军事基地,才由此爆发黑海海峡危机。可那时德意志第三帝国和希特勒早已不复存在。

    苏军下一步的计划显然是侧重北面的,在夺取罗马尼亚后,南下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仅有不到30万人,而北上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则有60多万人(1个集团军南下配合托尔布欣指挥的贝尔格莱德战役)。在上篇文章中提到,德军在巴尔干地区有80多万部队,苏军显然没有与德军在巴尔干地区进行一场决战的计划,这也是魏克斯的f集团军群能够从巴尔干全身而退的重要原因。

    至于匈牙利,不论苏军什么时候打过来,希特勒都是打算坚守的。首先,匈牙利能够给德国提供粮食、锰矿和铁矾土,更重要的是丢掉罗马尼亚后,匈牙利境内生产的石油,已经是德国最重要的原油供应地(德国在战时还有一定的混合燃料生产能力)。其次,刚才已经提到,匈牙利紧邻奥地利,放弃这里会将战火直接烧到德国境内。还有一点,在罗马尼亚等国家“背叛”德国后,霍尔蒂领导的匈牙利政府已经是德国唯一的盟友,尽管这个盟友已经开始不听话。

    从地形上看,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前方的平原几乎无险可守,所以希特勒要求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弗里斯纳在匈牙利平原东端、匈罗边境地区组织防御。这条防线的北面是东喀尔巴阡山,南面是南喀尔巴阡山,地形上对守军非常有利。

    在兵力部署上,从罗马尼亚退过来的第8集团军防守战线北段,这里森林密布、地形陡峭,只有12个山口能够通行。第8集团军还有相对完整的6个师,兵力基本够用。防线南段的情况要严峻得多,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损失在普鲁特河东岸,跑出来的部队拼凑成了20个营,这点兵力根本经受不住苏军的一次冲击。为此,希特勒给该集团军调来了补充部队,包括第13装甲师、第10装甲步兵师,还有从南斯拉夫f集团军群的一部分兵力。集团军司令皮科没有因为上一场战役的糟糕表现被解职,他将继续指挥这个集团军。

    至1944年9月初,南方集团军群兵力为40万人,其中德军和匈牙利军队各占一半。在战役发起后,弗里斯纳还会得到更多的增援部队。弗里斯纳将德军和匈牙利军队混编,以沃尔勒的第8集团军和匈牙利第3集团军组建“沃尔勒集群”,以皮科的第6集团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组建“皮科集群”。

    苏联方面,向匈牙利进攻的是苏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刚刚晋升为元帅。苏军统帅部最初的设想是将主攻方向选在德军防线的德布勒森,从这里达成突破后,与更北面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这样就可以将德军第8集团军歼灭在匈牙利东部。

    但罗马尼亚军队急于收回特兰西瓦尼亚,他们于9月初率先在防线中央的图尔达发起攻势。9月5日,德匈联军向他们实施了反击,苏军也不得不被卷入其中。此后,双方在这里经历了长时间的消耗战。

    与罗马尼亚的情况不同,德国人对这里的掌控能力要强得多。匈牙利摄政霍尔蒂能力远不及罗马尼亚统帅安东内斯库,加上德军刚在罗马尼亚经历一次“背叛”,所以眼睛紧紧盯着匈牙利国内的局势。

    在更早的1944年3月,德军就武力占领了匈牙利,将匈军的指挥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霍尔蒂虽然身为匈牙利摄政,可该国的实际领导者是德国驻匈牙利公使、党卫军将领费森迈尔。

    9月7日,匈牙利国内风传苏军已经达到首都布达佩斯以南200公里的阿拉德,霍尔蒂借机要求德军向匈牙利增派装甲部队,否则匈牙利无法保卫本国领土,只能向苏联方面求和。霍尔蒂此举是想借德军兵力不足,给自己脱离德国寻找一个理由。可希特勒本来就打算坚守匈牙利,并要给弗里斯纳增派部队,所以一口答应了霍尔蒂,然后将1个装甲师、2个坦克旅和2个党卫军师派到匈牙利。

    到了9月下旬,德国人发现霍尔蒂正在密谋“反叛”,匈牙利籍军官时常瞒住德国人举行秘密集会,似乎要有所动作。事实的确如此,月初霍尔蒂自作聪明的要求没有得逞后,紧接着就秘密联系盟军驻地中海的指挥部,希望他们支持匈牙利摆脱德国人,可对方因为距离匈牙利太远,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援。随后,霍尔蒂又转向苏联,希望得到苏联人的同情,甚至希望对方能够在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关于特兰西瓦尼亚的领土争端问题上支持匈牙利。

    10月初,经过双方几次谈判,苏军抛出了己方的条件:断绝与德国的一切关系并对德国开战;从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撤出匈牙利军队;于10月16日8时前把德国与匈牙利军队的配置情况全部报告给苏军。上述条件必须在48小时内得到执行。

    与芬兰和罗马尼亚的谈判条件相比,苏联给匈牙利开出的条件已经相当优厚。当消息反馈给霍尔蒂,他也决定接受苏军的条件。但匈牙利国内驻扎着大量德军,而且匈军的指挥权被德军牢牢控制着。此时,德布勒森战役正处于最紧张的时刻(稍后介绍战役过程),霍尔蒂决定和德国人摊牌,他期望的结果是匈牙利和德国好聚好散。

    霍尔蒂不知道的是,匈牙利方面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秘密行动没有逃过德国人的眼睛。霍尔蒂的谈判代表刚刚抵达莫斯科,德国人就获悉了此事,并决定提前下手。为此,希特勒专门委派斯科尔兹内前往布达佩斯,指挥德军的特别行动。

    10月15日,斯科尔兹内绑架了霍尔蒂的幼子,然后以此要挟霍尔蒂向德国屈服。没想到霍尔蒂为此大发雷霆,当天下午就通过布达佩斯的电台发表讲话,宣布匈牙利已经和苏联、罗马尼亚签署停战协定。但霍尔蒂没有要求军队放下武器、停止战斗,更没敢宣布与德国为敌。

    闻讯而来的斯科尔兹内马上占领电台,随即发布公告,宣布取消霍尔蒂的停战宣言。次日凌晨,斯科尔兹内带领人进攻霍尔蒂居住的城堡,并将霍尔蒂本人和家人抓获。在布达佩斯城内,德军出动22万人部队和大量坦克控制了全城。此时,霍尔蒂才低下头,承诺继续和德国人合作。随后,他在德国人的安排下将权力交给国内法西斯组织“箭十字”首领萨拉西,其全家和匈牙利的一批高官被押送到德国巴伐利亚。

    在前线,匈牙利第1集团军贝洛上将获悉首都布达佩斯的巨变后,决心和德国人分道扬镳。但德军早有准备,一批高级将领被捕,包括贝洛本人和司令部一部分人员逃到了苏军阵地。在抵达苏军阵地后,贝洛签署了一道停战命令,让10名匈军军官穿过火线送到匈军各部队,更多的军官因此偷偷跑到了苏军阵地。但德国人逮捕了大多数他们认为不可靠的匈牙利籍军官,然后把基层部队控制在自己手中,继续同苏军作战。

    匈牙利国内局势的演变对前线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双方在几乎整个九月份都在战线中段的图尔达激战,而且各自的统帅部继续给己方增派部队,至10月初,德匈联军兵力达到43万人,增加的部分主要是德军部队;马利诺夫斯基获得了75万补充兵,在战役后半段,还得到戈尔什科夫的骑兵机械化集训。加上罗马尼亚军队,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兵力约75万人。双方的坦克数量持续增加,苏军坦克和自行火炮超过千辆,德军的坦克也有近600辆。不久,战场上将爆发几次大规模的坦克交战。

    9月23日,苏军副统帅朱可夫首次提出乌克兰第2方面军应该调整进攻方向,把主攻地段南移,放在阿拉德以北地区。坦克部队从这里进入匈牙利,然后直捣德匈联军防线后方的德布勒森。10月3日,苏军统帅部正式下达命令,新的突破口定在奥拉迪亚及以西地区。攻击这一方向的将是马利诺夫斯基的中部集团-克拉夫钦科的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9月12日刚刚获得“近卫”称号)、普利耶夫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和罗马尼亚第1集团军。

    在主攻方向的两翼,苏军近卫第7集团军和第40集团军将在北面实施辅助进攻;苏军第53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从南面向布达佩斯方向进攻。

    1944年10月6日凌晨4时30分,苏军第53集团军和普利耶夫的骑兵机械化集群为左路、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和第27集团军一部为右路开始转入进攻。当面守军主要是匈牙利的5个师(包括1个装甲师)和1个德国党卫军骑兵师。

    由于进攻一开始就投入坦克部队,苏军的进展非常顺利,尤其是克拉夫钦科的右路当面仅有匈军1个师,很快被苏军冲散。但不久,德军第1和第23装甲师抵达,驻守在奥拉迪亚的德军第76步兵师和“统帅堂”装甲步兵师陆续投入战斗,遏制了苏军的进攻势头。进攻的第一天,右路苏军仅推进10公里。

    左路苏军的进展顺利,德军向这里增派了第13装甲师,但拥有3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的苏军骑兵机械化集群实力更强。战至10月8日,苏军在这个方向累计推进了80~100公里,抵达蒂萨河一线,严重威胁着德军整条防线的后方。

    到了10月9日,苏德双方都调整了部署。德军因为苏军威胁己方防线,弗里斯纳向统帅部请求撤退,他希望将部队撤到蒂萨河一线。尽管希特勒拒绝了这个建议,弗里斯纳仍然下令德军全线后撤。同时,为了稳定蒂萨河一线,保卫布达佩斯,弗利纳斯向南翼展开了5个匈牙利师和党卫军警察师,决心向苏罗联军实施反击,

    当天,鉴于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在奥拉迪亚进展不顺,马利诺夫斯基命令普利耶夫的骑兵机械化集群放弃北进,转而从西向东进攻奥拉迪亚,并以一部向东北方向德布勒森进攻,苏军如果顺利地拿下两地,德军沃尔勒集群将被切断后路。

    10月9日,弗里斯纳一面安排撤退,一面调集装甲部队不断攻击普利耶夫集群。10月10日,双方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德布勒森以南和奥拉迪亚。两地共汇集了德军和匈军近2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苏军近卫第6集团军和骑兵机械化集群则集中了27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在德布勒森,一场坦克近身肉搏战随即展开。双方以数辆、十数辆、几十辆为单位,在不到1000米距离上对射。两军不断包围和反包围,把战线搞得犬牙交错,难分敌我,一片混乱。在苏军的坦克集群中,不仅有t-34坦克、斯大林重型坦克,还有美制“谢尔曼”坦克。德匈装甲集群中,则有“黑豹”坦克、4号长管坦克和3号强击火炮。激战后,苏军的坦克损失更多,但普利耶夫成功地将敌军坦克击退。

    在奥拉迪亚,苏军骑兵机械化集群一部与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会合,随即向奥拉迪亚发起强攻。经过激烈战斗,苏军于10月12日夺取了奥拉迪亚,驻守该城的德军第76步兵师战前齐装满员,此战则几乎全部损失。

    10月14日,德军从德布勒森和奥拉迪亚一线后撤14公里。

    在蒂萨河,苏军已经渡过该河出现在西岸。随后,苏军开始巩固对岸的桥头堡,以便于接下来向布达佩斯突击。弗里斯纳则把从前线先撤下来的部队派到这一地段,试图将苏军赶回蒂萨河东岸。

    在此期间,弗里斯纳得到了第24装甲师和第503重型坦克营的补充。他没有把这两支部队用来抵挡苏军在德布勒森的进攻,而是投送到蒂萨河桥头堡,他的这个决定差点让南方集团军群重蹈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的覆辙。

    10月19日,匈牙利第1骑兵师及第1步兵师猛攻罗军第4步兵师阵地。接着,德军第24装甲师、党卫军警察师和第503重型坦克营又猛冲罗第4步兵师右翼,一举迂回到该师后方将其包围。罗马尼亚第4步兵师被迫在10月20日投降。

    10月25日,匈牙利军又动用第1骑兵师、第1步兵师和第20步兵师,进攻罗马尼亚第2步兵师阵地,迫使该师逃回蒂萨河东岸。10月26日至10月29日,匈军又攻打了巴奇-基什孔桥头堡的罗马尼亚第19步兵师,但未能成功。

    德匈联军在蒂萨河的反击对马利诺夫斯基震动不小,迫使他几乎拿出所有预备队去应战。同时,坦克集群又恢复北上,切断第8集团军撤往蒂萨河的退路。由于攻击方向频繁更换,马利诺夫斯基在此战的表现备受争议。

    为了挡住苏军,弗里斯纳一面要求皮科集群(第6集团军和匈军第3集团军)把每个市镇和路口都变成抵抗据点,又命令沃尔勒集群(第8集团军和匈军第2集团军)火速撤到尼赖吉哈佐西北面(蒂萨河上游以东)去建立新防线。

    苏军方面,马利诺夫斯基为了增强进攻力量,在10月19日至20日将3个罗马尼亚师加强到这一方向。苏军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以及骑兵机械化集群急速向德布勒森推进。10月20日早晨,近卫第5坦克军所属的近第20、22卫坦克旅冲进德布勒森。该城终于落入苏军之手。

    苏军乘胜继续向北推进,德军几乎无力阻挡。夺取德布勒森两天后的10月22日,普利耶夫将军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戈尔什科夫的骑兵机械化集群现在也归普利耶夫指挥)攻占了尼赖吉哈佐市。普利耶夫的先遣部队继续急进,一路冲到了蒂萨河北段。

    尼赖吉哈佐市的失陷,意味着德军沃尔勒集群和北面的匈牙利第1集团军,总计15个师和旅,都被切断了退路。弗里斯纳眼看就要面临类似8月份在罗马尼亚全军覆灭的巨大灾难。

    此时的弗里斯纳乱了方寸,普利耶夫的坦克推进速度太快,完全打乱了自己的部署。正在他一筹莫展时,集团军群参谋长格鲁曼建议:把第24装甲师和第503重型坦克营调过来,集中所有装甲部队对苏军骑兵机械化集群再实施一次坦克决战。

    10月23日,德军的反击开始。普利耶夫的后方交通线很快被切断。10月24日,苏军骑兵机械化集群被包围在尼赖吉哈佐地区。10月25日,马利诺夫斯基集中第27和第53集团军从南面向尼赖吉哈佐进攻,试图和普利耶夫会合。同时,普利耶夫也放弃已经夺取的尼赖吉哈佐城,破坏车辆和重型武器,向南突围。至10月29日,苏军两支部队会合。

    借助这次成功的反击,被围德匈联军逃出了包围圈。在蒂萨河以及以北地区建立了新的防线。10月30日,苏军重占尼赖吉哈佐,可德军已经逃之夭夭。

    在此期间,蒂萨河登陆场的苏军冲出登陆场,于11月2日抵达布达佩斯郊区,好在德军提前构筑了反坦克壕,阻止了苏军坦克的推进。不久,布达佩斯保卫战打响。

    至此,德布勒森战役结束。苏军虽然没有在战役中围歼德奥联军重兵集团军,却已经冲过了匈牙利边境线,箭头指向布达佩斯。此役,苏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损失84万人,其中纯减员19万人。德匈联军损失数字存疑,德国方面公布的伤亡数字是6万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