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第138章 【苏德战场】巴尔干的红色旋风

第138章 【苏德战场】巴尔干的红色旋风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苏德战场】1944年十次打击之九:巴尔干的红色旋风

    1944年的第九次打击并不是一场关系紧密的大规模战役,而是由三次在巴尔干地区的进攻战役组成。wenliume经过此次打击,苏军夺取了巴尔干大部分地区。在半岛南端,斯大林按照约定把希腊留给了英国人。在北面,苏军进入匈牙利腹地。

    二战时期,按照对苏德英三方的态度划分,巴尔干地区的国家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奥地利,它本就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在二战爆发前就并入了德国。战争爆发后,奥地利军队也纳入德军,一同参与德国入侵波兰、法国、苏联等国家的战争。希特勒本人出生在奥地利,所以对奥地利也有特殊的情感。整个二战期间,奥地利籍的将领表现也很出色,涌现出很多名将,例如空军第4航空队司令亚历山大·勒尔,1945年出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的伦杜利克。

    第二类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三国长期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情感上对德国更亲近。所以在苏德战争爆发后,三个国家都依附在德国羽翼之下,派出本国军队一同出兵。但上述三个国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之间有很深的历史积怨,特别是关于特兰西瓦尼亚的归属问题,成为双方的矛盾焦点。

    苏德战争时期,两国参战部队都隶属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战场上的友军却相互敌视,时常爆发冲突。历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都不敢将两国军队部署在相邻的地段,而是在其之间部署一支德国部队。

    二战爆发前,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不久该国分裂为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斯洛伐克王国。其中,斯洛伐克在民族认同上更亲近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后,在苏德战场交战双方的阵营中,都出现了斯洛伐克籍军队,其国内也有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支持的游击队。

    第三类是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两国同样亲近苏联,特别是保加利亚。在苏德战争期间,希特勒曾经要求保加利亚独裁者常可夫出兵入侵苏联,可保加利亚方面以各种理由拒绝出兵,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给希特勒提供一兵一卒。

    南斯拉夫的情况和保加利亚类似,政府虽然亲德,但民众中以塞尔维亚族为代表的民众视苏联人为兄弟,所以不可能与苏联为敌。战争期间涌现出来的南斯拉夫旗帜性人物铁托虽然是克罗地亚人,但作为一名强烈的爱国者,更愿意在德国、英美和苏联之间达成一种平衡。

    第四类是巴尔干半岛南端的希腊。英国出于对地中海航线的安全,在过去数百年间都重视和希腊的关系,特别是和希腊王室的关系极为密切。但希腊民众并不喜欢英国人对自己指手画脚,渴望摆脱英国人的束缚。二战后期,希腊境内有抵抗运动组织的游击队,他们在苏联的支持下解放了本国绝大部分国土,这一点让丘吉尔非常担忧。

    德国方面,在1944年的夏天,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后,战线继续西移,已经退往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在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期间经历了一次惨败,第6集团军几乎全部损失在普鲁特河东岸,第8集团军也损失过半。战役期间的友军罗马尼亚临阵倒戈,屁股坐在了苏军的大腿上。1944年9月,南乌克兰集团军群退往西北方向的匈牙利,与北面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互为犄角。

    在巴尔干地区,德军还有一支重兵集团,就是驻守在巴尔干南部南斯拉夫和希腊的f集团军群。由于战局变化太快,f集团军群还没有和北面的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打开通道。

    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和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在此前的战役中已经多次提及,由于两支部队已经进入巴尔干腹地,远离苏联边境,继续原番号已经不适宜,反倒有越来越强烈的讽刺意味。1944年9月23日,希特勒下令将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改称a集团军群,将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再次改称南方集团军群。

    苏军方面,进入巴尔干地区的部队有3个方面军,分成三个作战方向。在北面,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与德军a集团军群对峙。其中科涅夫的方面军左翼如果继续西进,需要突破德军在喀尔巴阡山的防线。

    在中部,马利诺夫斯基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尾击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准备进入匈牙利。在南部,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在完全占领罗马尼亚后,将继续南下,夺取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

    按照苏军统帅部的计划,下一步各方面军需要整补,特别是乌克兰第1、第2和第3方面军刚刚经历一场恶战,物资和兵力消耗很大。可巴尔干地区局势急速变化,苏军不得不提前发起新的攻势。

    1944年8月4日,时任斯洛伐克王国国防部长恰特洛什秘密飞往莫斯科,他此行是代表陆军总参谋长戈利安面见斯大林,告知苏军斯洛伐克军队要发动兵变,希望苏军尽早进入斯洛伐克境内。

    此时,苏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刚刚渡过维斯瓦河,正与德军a集团军群(时称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争夺桑多梅日登陆场,方面军的主力都在战线的北翼,南翼的部队包括方面军所属第18、第38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正逼近斯洛伐克(不久第18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新组建成乌克兰第4方面军,由彼得罗夫任司令员),距离斯洛伐克边境还有50~60公里,当面是德军a集团军群南翼驻守的喀尔巴阡山脉各处山口。

    会谈的结果不得而知,但不久斯洛伐克境内的局势陡然升温。亲德的斯洛伐克政府总统蒂索已经察觉到国内的火药味,于8月12日发布军事管制法。8月27日,斯洛伐克政府士兵杀死了22名德国军官,局势从此无法收拾。8月29日,斯洛伐克境内爆发起义。

    8月31日,驻扎在边境地区的斯洛伐克第1军派代表赶往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的司令部,请求苏军尽快从杜克拉山口和武普科夫山口进入斯洛伐克,第1军将会从内线接应苏军。遗憾的是,就在科涅夫与斯洛伐克代表商谈时,德军抢先一步,将斯洛伐克第1军缴械,22万斯军被俘,仅少量部队逃往斯洛伐克内地。9月2日,蒂索将恰特洛什免职,而后者已经与起义军会合,开始领导起义军作战。

    9月,起义军已经发展到4万多人,拥有4万支步枪、1500挺机枪、200挺重机枪、200支自动步枪、160门迫击炮、12辆坦克和20架飞机。起义军主要活动地区在斯洛伐克的中部地区,这里德军的兵力要空虚得多。9月间,苏军还给起义军提供了大量反坦克枪和武器弹药,以抵抗德军围剿。

    在解除边境危险后,德军也并没有从边境抽调野战部队围剿起义军,而是将第178装甲训练师、“席尔”战斗群、“舍费尔”战斗群等部队共1万多人投入到镇压起义军的行动中。战至9月底,德军一步步压缩起义军占领的地区,但无力肃清起义军部队。

    斯洛伐克境内的局势迫使斯大林要求苏军提前行动。9月2日,他命令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和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员彼得罗夫突破德军在各处山口的防御,与斯洛伐克境内的起义军会合。9月8日,苏军经过几天的准备,陆续发起攻势。

    担任此次进攻主要任务的是乌克兰第4方面军,该方面军包括格列奇科指挥的近卫第1集团军、茹拉夫廖夫指挥的第18集团军、近卫第17步兵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方面军兵力合计378万人、火炮和迫击炮514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322辆、飞机1165架。

    乌克兰第1方面军计划投入莫斯卡连科的第38集团军、近卫第1骑兵军、第25坦克军,兵力99万人。此外,在苏军战斗序列中,还有一支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组建的第1军,由斯沃博达指挥。该军下辖2个步兵旅、1个空降旅和1个坦克旅,兵力15万人。上述兵力总计约50万人。

    苏军当面的德军是a集团军群的右翼,包括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一部,此外还有匈牙利第1集团军,德军兵力约30万人、匈军约15万人。苏军虽然兵力占优,可守军已经占据了山口要地,在此前斯洛伐克人修筑的工事基础上,德军在高地和居民点设立了大量支撑点阵地,以铁丝网或交通壕加以连接。还在道路上埋设了大量地雷和障碍物,包括用石头和圆木筑起来的15米高街垒。因为是在山地设防,德军的防御兵力绰绰有余,有力量严密封锁接近山口的所有道路并把防御纵深一直延伸到翁达瓦河。

    首先转入进攻的是莫斯卡连科的第38集团军,9月8日上午,苏军经过2个小时的炮火准备,以6个步兵师在1个坦克旅的支援下发起进攻。在凶猛炮火掩护下,苏军第一天的进攻异乎寻常地顺利,当天就穿透了德军第一道防线,推进10~12公里。

    9月9日凌晨,德军预备队抵达,随即展开反击。他们向第38集团军当面投入了第1装甲师和第75步兵师,还在沿着山脉构筑的第二道防线站稳脚跟。正在重组的第8装甲师也组织了一个战斗群(1个步兵团和2个坦克连)前来参战。作为应对,莫斯卡连科投入了近卫第4坦克军、第25坦克军、捷克斯洛伐克第1军,还把前线已经为数不多的骑兵投入战场。

    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攻势乏善可陈,战至9月14日也仅推进了23公里。值得一提的是近卫第1骑兵军,他们于9月10日从突破口进入战场,为了行动方便,全军只携带了几门小口径火炮和少量的弹药,沿着茂密森林环绕的山谷前进。

    起初的进展顺利,只遭到几处德军独立火力点的阻拦。9月13日,他们越过国境线进入斯洛伐克境内。随后近卫骑兵军遭遇德军装甲部队,德军坦克很快就击溃了苏军骑兵,并切断了他们的后路,该骑兵军也和后方部队失去了联系。

    如果在山地进展不顺还有理由可说,可要是损失了一个近卫骑兵军,科涅夫就无法向统帅部交代了。9月15日,第38集团军恢复攻势,近卫第4坦克军和新调来的第31坦克军拼命地冲击德军阵地。终于在9月19日夺取了一条通往斯洛伐克境内的一条小路,并于次日会同捷克斯洛伐克第1军攻占杜克拉。9月24日,近卫骑兵第1军也成功突围,与莫斯卡连科会合。

    9月底,莫斯卡连科的部队抵达山脉各分水岭地区,德军的抵抗也越来越猛烈。进入十月,苏军在秋雨中艰难行进。为了让坦克能够通过山区,有时必须用树木铺路才能开过去。可苏联人还是不断前进,在其侧翼威胁下,德军被迫在10月5日夜间主动放弃了杜克拉山口。10月6日,斯沃博达的捷克斯洛伐克第1军、苏军第67步兵军、第31坦克军,击败了德军后卫部队,一举攻占杜克拉山口。此后,第38集团军和捷第1军继续进攻,至10月28日前,已经向山口以西和西南推进了15~20公里。不过,此时天气已经变得极度恶劣,迫使莫斯卡连科停了下来。

    9月9日,彼得罗夫的方面军转入进攻。近卫第1集团军司令员格列奇科是他的老部下,在1942年北高加索战役期间,格列奇科被彼得罗夫提拔,担任重要地段的防御任务。后来二人一同参与指挥了塔曼半岛进攻战役。战役结束后,格列奇科出任近卫第1集团军司令员。彼得罗夫的命运要坎坷得多,他在1943年的刻赤半岛登陆战役期间,因为和海军将领关系不合,被斯大林调到其他战场,虽然一直担任方面军司令员级的职务,可在几个方面军司令员任内都待的时间不长,没有取得耀眼的战绩。

    这一次,彼得罗夫还是没有出彩的表现。乌克兰第4方面军转入进攻后,在喀尔巴阡山艰难推进,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用了6天时间只推进了15公里。9月20日,德军从各处山口主动后撤,苏军得以越过边界进入斯洛伐克。

    9月底,格列奇科的部队也抵达喀尔巴阡山脉分水岭地区,德军在此处坚守的阵地被称作“俄罗斯山口”,苏军如果夺取这里,前面的地形就会变得平坦。与莫斯卡连科的遭遇一样,格列奇科的部队也受困阴雨天气,每日艰难行军作战。战至10月18日,苏军终于越过喀尔巴阡山主山,夺取俄罗斯山口。至10月底,苏军完全越过了喀尔巴阡山脉,冲到匈牙利平原地区。

    在喀尔巴阡山北麓作战期间,苏军的损失相当惨重。两个方面军共投入近50万人,乌克兰第1方面军损失了62万人,其中纯减员13万人;乌克兰第4方面军损失64万人,其中纯减员13万人。一同参战的捷克斯洛伐克第1军全军15万人,战役期间损失5699人,其中纯减员1630人。

    德军a集团军群在战役期间的损失也不小,共损失6万人,其中纯减员12万人;匈牙利第1集团军仅被俘就达31万人。

    战后,斯大林把苏军用鲜血换来的土地并入乌克兰。新成立的捷克斯洛克政府对此没有表示异议。

    斯洛伐克起义军也迎来了自己的命运。在苏军在喀尔巴阡山进攻期间,德军为了镇压斯洛伐克起义军,从前线抽调部队对起义军实施了残酷的镇压。为此,希特勒将刚刚镇压华沙起义的迪莱万格指挥的一个党卫旅调到斯洛伐克,德军兵力也增加到22万人。至10月底,起义军阵亡4150人,被俘15万人,残部逃往山区继续打游击。

    随后的搜捕中,又有5304人被德军杀害。领导起义军的指挥员在被俘后,绝大部分被处死。因为此次起义行动苏军已经倾尽全力协助,战后西方国家找不出指责苏军的把柄,所以这次起义在西方史料中很少提及。

    在巴尔干南部,德军f集团军群仍然有雄厚的兵力。至1944年9月,该集群共有83万人,分为两个作战集团。一个是魏克斯直接指挥的f集团军群,该集群主力驻守在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地区;另一个是受魏克斯节制的e集团军群,该集群驻守在希腊。值得一提的有两点,其一是德军在保加利亚几乎没有驻军;其二是在f集团军群战斗序列中,包括著名的第2装甲集团军。该集团军在苏德战争初期在古德里安的指挥下纵横驰骋,最终兵败莫斯科城下。随着古德里安在1941年12月被解职,该集团军划入时任第2集团军司令魏克斯的麾下。之后魏克斯将他们带到了南斯拉夫。

    前面已经提到,保加利亚本来和德国就若即若离,内心更亲近苏联,在苏军已经攻入巴尔干之后,国内的局势也发生转变。1944年8月26日,保加利亚政府向斯大林递上了投名状,他们宣布解除了从罗马尼亚撤退到保加利亚境内德军的武装。不过,苏军并不领情,因为保加利亚在战争爆发时,就跟随德国向苏联宣战,解除德军武装更是耍嘴皮子。

    1944年9月6日,苏联向保加利亚宣战,随后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所属258万人立即着手攻入保加利亚。

    当晚,保加利亚方面继续和苏联方面沟通,表示己方无意与苏军作战。9月8日,保加利亚向德国宣战。当天,托尔布欣的部队从保加利亚东北部进入该国。沿途不仅没有遇到保军的抵抗,还受到保加利亚平民的欢迎。斯大林在获知苏军在保加利亚境内的待遇后,这才下令不得解除保军的武装。

    当天晚上至次日凌晨,保加利亚左翼组织在首都索菲亚发动兵变,夺取了政权。9月15日,苏军进入索菲亚。9月17日,新政府宣布保加利亚军队交给托尔布欣指挥,转入对德军的作战。至此,苏军毫不费力地攻占保加利亚。

    情况最复杂的是南斯拉夫。执政政府自然唯德国马首是瞻,南斯拉夫王室在1941年流亡英国。除了两个所谓正统的统治势力,在南斯拉夫还有派别林立的军事武装,包括克罗地亚人组建的“乌斯塔沙”,他们以极端残暴闻名于世,而且还得到的德国支持。德拉扎·米哈伊洛维奇领导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武装效忠流亡海外的王室,并与德国人暗通款曲,可惜他们奉行的“大塞尔维亚主义”被希特勒痛恨。

    最著名的要数铁托领导的游击队。他的游击队在外部支援以及意大利投降后留下的巨量武器资助下越来越强大,他的政治价值也因此在苏联和西方的评估中行情不断看涨,最终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

    1944年9月初,铁托向斯大林提出苏军出兵南斯拉夫。为此,他于9月底亲自飞往莫斯科面见斯大林。在会谈中,斯大林同意战后不插手南斯拉夫的国内事务,苏军在打败德军后立即撤出南斯拉夫。除了以上两条之外,铁托和斯大林在对待流亡英国的王室、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之间的领土纷争等问题没有谈出结果。不过,前面两项已经足够了。返回南斯拉夫后,铁托将自己的指挥部迁往苏军控制的罗马尼亚克拉约瓦。

    与此同时,托尔布欣的部队开始向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边境集结。马利诺夫斯基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左翼第46集团军进至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边境线,构成苏军的北翼。投入苏联阵营的保加利亚出动第1、第2和第4集团军部署到苏军的南翼,即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三国交接地区。铁托的游击队也从黑山和波斯尼亚前出,进入塞尔维亚地区。

    上述部队中,苏军两个方面军的参战部队合计30万人,保加利亚军队和铁托的游击队合计36万人,所有部队统归托尔布欣指挥。

    随着巴尔干地区局势恶化,德军统帅部决心将驻守在希腊的e集团军群35万人撤离。由于e集团军群有大量兵力部署在希腊众多的岛屿上,再加上北撤的交通不便,德军的撤退行动相当缓慢。为了掩护这次撤退,魏克斯将第2装甲集团军、“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和e集团军群“马其顿”指挥部所属的兵力部署在南斯拉夫地区,兵力约20万人。

    苏军的进攻开始于10月初,随着德军在南斯拉夫境内抵抗越来越激烈,双方逐渐演变成一场以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为目标的大规模攻防战。在乌克兰第2方面军第46集团军近卫第10步兵军的配合下,托尔布欣下辖的第57集团军和近卫第4机械化军由拉杜耶瓦茨、库拉、维丁发起进攻并节节胜利,冲破了德军的山地防线。

    战至10月9日,乌克兰第2方面军第46集团军从北翼逼近贝尔格莱德。当面德军包括“斯奈肯伯格”军级集群、“莱得斯”突击师和第117歼击师各一部,以及第92摩托化步兵旅。

    乌克兰第3方面军所属第57集团军则从南翼渡过摩拉瓦河,一举在西岸夺取了两个登陆场,其中一个登陆场落入苏军第5摩托化步兵旅之手。德军慌忙向摩拉瓦河一线投入了第117师一部、“米勒”战斗群。同时向扎耶查尔投入“菲希尔”战斗群,以阻止苏联第64步兵军。

    10月12日,利用第5摩托化步兵旅所夺取的登陆场,近卫第4机械化军主力渡过摩拉瓦河,随后立刻向西推进。至此,第57集团军瓦解了德军在贝尔格莱德以南前方山脉与河流的防御,向南斯拉夫纵深推进了130公里。

    北面的第46集团军近卫第10步兵军也在贝尔格莱德东北40公里宽正面进抵多瑙河,其所属1个师在铁托军队帮助下强渡了该河并建立登陆场。至此,贝尔格莱德及其以南摩拉瓦河河谷的大量德军陷入被包围的危险。

    10月13日夜,近卫第4机械化军的坦克搭载着南斯拉夫游击队,前灯大开发起冲击,于14日清晨进抵贝尔格莱德南郊。但苏联人并没有急于夺取南斯拉夫首都,而是先着手歼灭其周边的德军。在这场战役中,苏空军第17集团军极为活跃,前后共出动飞机4678架次。

    10月14日,贝尔格莱德守军指挥官施奈肯伯格步兵上将被一架低空俯冲的苏联飞机打死。经过数日激战,苏军在帕兰卡以西与铁托的第1集团军级集群会合。10月17日,苏军在斯梅代雷沃以西包围了第1山地师、第117歼击师、第92摩托化团、“罗德斯”步兵团等德军部队,共计2万余人。

    当天夜里,德军得到了突围命令,拼命想冲杀出去,却遭到重大杀伤,死者甚多,其中包括第1山地师长格拉本霍芬中将。他在10月19日永远消失了,一般认为是被打死了。10月19日,苏军宣称击溃了被围德军,俘虏1万多人。

    10月20日,苏军攻占贝尔格莱德。

    在贝尔格莱德战役期间,在南斯拉夫南部,保加利亚第2集团军在铁托第13军的配合下,以德国当年送给他们的四号坦克和三号强击火炮为先导,击退了德军“欧根亲王”师,逐渐逼近尼什和莱斯科瓦茨。10月14 日,保军占领了尼什。至此,德军失去了在塞尔维亚地区最重要的萨洛尼卡-贝尔格莱德交通线。

    10月21日,另一个道路枢纽克拉列沃被苏军占领。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则夺取了斯科普列。至此,德国最后的铁路通道被切断。

    此后,苏军将主力已转移到北翼,德军利用这个好机会,于11月2日起集中兵力发起凶猛反击,经过数日战斗确保了经过马其顿的通道。同时,德军e集团军群已经从希腊撤退完毕,所辖35万大军涌入南斯拉夫境内,一部分兵力被用来支援匈牙利战场。

    11月29日,驻守在阿尔巴尼亚的德军第21山地军也全部撤出。1945年初,f集团军群和e集团军群大部分撤离南斯拉夫,调往波兰。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