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苏德战场】塞瓦斯托波尔战役
【苏德战场】塞瓦斯托波尔战役:苏军谱写的悲歌
1941年10月29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第11集团军突破苏军克里米亚半岛北部防线,集团军所属第54和第30军越过半岛北部草原,南下向半岛西南端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推进。kongshanme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是苏海军黑海舰队母港,该舰队是苏军第二大舰队,拥有1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21艘驱逐舰和44艘潜艇,舰队司令员奥克佳布里斯基。
11月4日,为了坚守要塞,苏军克里米亚方面军决定成立塞瓦斯托波尔防区,由滨海集团军司令员彼得罗夫担任防区司令,后因便于统一指挥苏陆、海军,统帅部决定由黑海舰队司令奥克佳布里斯基担任防区司令,彼得罗夫担任防区副司令。在随后几个月的防御作战中,实际指挥苏军的仍然是喜欢戴夹鼻眼镜的彼得罗夫。苏军传奇女英雄,电影《女狙击手》的原型帕夫柳琴科也将继续在这里续写传奇。
在苏军和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在克里米亚北部激战时,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守备部队包括黑海舰队陆战队第2和第3团、海军新兵训练营、黑海舰队海军学校和岸防学校组成的2个学员营,以及多瑙河舰队的1个步兵营,兵力总数23万人。拥有岸防火炮和野战炮150门,和一些从海军舰船上拆卸下来的舰炮组成的8个炮兵连。
11月9日,彼得罗夫指挥的滨海集团军沿着要塞东南雅尔塔撤回塞瓦斯托波尔,使要塞兵力增加到52万人,其中包括曾经在敖德萨保卫战中担任主要防御任务的第25、第95和第421步兵师,以及第172步兵师、第2、第40、第42骑兵师和第7、第8海军陆战旅。
11月11日,德军第11集团军第54军、第30军和罗马尼亚的1个旅从北、东北、东南向塞瓦斯托波尔发起攻击,试图一举夺取要塞。其中,第72步兵师从要塞东南尾随彼得罗夫的部队,从雅尔塔通往要塞的公路突进,遭到滨海集团军后卫部队第40骑兵师的阻击,德军在这个方向的进攻被阻止。
在北面和东北面,德军展开6个步兵师和罗马尼亚旅与守军激战9天,没有能够突破苏军防线,仅在个别地段向前推进了几公里。11月21日,鉴于无法迅速夺取要塞,曼施坦因下令停止进攻。
德军在夺取大部分克里米亚半岛后,开始利用半岛上的机场对苏黑海舰队实施空袭。期间,黑海舰队“红色克里米亚”号巡洋舰被击沉。鉴于海军缺少空中掩护,苏军统帅部决定将舰队撤往高加索地区沿海港口,只在要塞保留2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为要塞守军提供舰炮火力支援。
早在战争爆发之初,黑海舰队就决定在要塞陆上防区构筑防御工事。最初的防御工事包括距离市区2~3公里的后方防御地带和距离市区5~10公里的主要防御地带。
作为防御重点,后方防御地带构筑了火炮和机枪永备发射点,挖掘了连续的防坦克壕沟,并敷设铁丝网,工事宽度19公里。主要防御地带的工事宽度为35公里,纵深200~300米,苏军在这里构筑了一些火力发射点。
基辅战役后形势越发紧急,黑海舰队又在市区12~15公里处,构筑了一条宽50公里,纵深1~2公里的前进防御地带。截止德军向要塞进攻,前进防御地带还没有完工,仅完成了4个孤立的支撑点,即北面的阿兰奇支撑点、东北的杜万科伊支撑点、东面的切尔克兹尔缅支撑点和东南面的乔尔贡支撑点。
11月底,苏军利用德军暂停进攻期间,由曾经设计和构筑敖德萨城防工事的赫林诺夫少将和陆军工程部队对要塞防御工事进行了改造。将之前并不完善的第二道防线,即主要防御地带和前进防御地带连成一体,每个独立支撑点分别由1个步兵师师长负责指挥,支撑点和后面的42个营级防御工事相通。前后和水平之间不仅可以通过交通壕沟保持联系,遍布阵地的步兵掩体、机枪掩体、迫击炮掩体、火炮掩体组成密集且交错的火力,相互之间提供火力支援。
苏军的兵力也有所加强,达到7万人。防区司令部将部队重组,在4个支撑点后面从北到南划分成第4、第3、第2和第1个防御地区,由各师分兵把守。
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下辖3个步兵军8个师,还包括罗马尼亚山地军所属的4个旅。1941年12月初,曼施坦因对部队进行重新编组,第42军的第46步兵师和2个罗马尼亚旅仍然部署在刻赤半岛,其余的6个师和罗马尼亚部队用于进攻塞瓦斯托波尔。
其中包括汉森第54军的第22、第24、第50和第132步兵师,扎尔穆特第30军的第72、第170步兵师,罗马尼亚第5骑兵旅和罗马尼亚山地旅。集团军总兵力12万余人,配备1275门火炮、150辆坦克和第4航空队的400多架飞机。
为了便于指挥,进攻塞瓦斯托波尔的德军划分为3个作战集群,北部集群包括第54军的第22和第132步兵师;东北部集群包括第54军的第24和第50步兵师;东南部集群包括第30军的第72和第170步兵师。
1941年12月13日,曼施坦因发动了新的一轮攻势,经过4天的炮火准备后,步兵开始出击。18日,德军东北集群达成突破,他们在杜万科伊支撑点和切尔克兹尔支撑点之间突入苏军阵地,进入主要防御地带的纵深-谢维尔纳亚湾附近。但是在这里,苏军密布的防御工事阻止了德军的推进,德军伤亡惨重。
与此同时,苏军黑海舰队继续向要塞运送物资和增援部队。12月21日,2 舰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运送第79独立步兵旅(4000人)的船队,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和猛烈空袭,冲进了战斗最为激烈的塞瓦斯托波尔北湾,将援兵送上了岸。这些部队在第二天就投入了对德军的反击当中。
12月22日至24日,第345步兵师和1个坦克营也搭载在军舰和其他船只上,向要塞驶来。28日,又运来了第388、第386步兵师。至此,要寨守军在12月份从海上获得了34万人、26辆坦克、78门火炮、178辆汽车和23万多吨物资。同时还运走了1万吨物资,13万伤员和平民。上述3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和1个坦克营的到来,大大加强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御。
处于劣势的苏军航空部队也在12月17日到30日出动了1130架次,支援陆上作战;黑海舰队主力虽然撤退到高加索地区的港口,舰队船只仍然活跃在塞瓦斯托波尔沿岸,为要塞守军提供舰炮火力。
在德军进攻期间,舰队动用它们的重炮对逼近塞瓦斯托波尔的德国军队实施凶猛的炮击。在德军的第二次进攻期间,这些战舰一共开炮203波次,发射炮弹5605发,其中包括305毫米口径的巨型炮弹。
至12月下旬,德军的进攻已经陷入停顿。此时苏军在半岛东部的刻赤海峡发起登陆作战,那里的德军兵力空虚,只有德军第42军的1个师和2个罗马尼亚旅负责防御,在苏军南北登陆部队的夹击下,德军第42军军长斯蓬内克不顾曼施坦因坚守的命令,将部队撤往半岛北部,苏军得以收复刻赤半岛。
为了阻止苏军在刻赤半岛的反攻,曼施坦因命令进攻塞瓦斯托波尔的部队停止进攻,抽调部队北上增援斯蓬内克。至此,德军对要塞发动的第二次进攻以失败告终。
1942年5月,曼施坦因用了5个月的时间重新夺取了刻赤半岛。现在,他又可以率领他的第11集团军进攻已经两次没有攻克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此时,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又一次把曼施坦因的第22装甲师召回,第11集团军的装甲部队只剩下第300装甲营的31辆遥控坦克,以及3个强击火炮营的65门强击火炮。
为了弥补第11集团军攻坚力量不足,应曼施坦因的要求,德军统帅部给他提供了1门800毫米、2门600毫米、2门420毫米、2门355毫米等在内的巨炮,还有大量炮兵部队。这些巨炮本来是计划用于对付法国的马其诺防线,但没有来得及研制成功,现在用来对付苏军在塞瓦斯托波尔构筑的那些坚固的工事。
曼施坦因这一次依然把德军进攻的重点方向定在了要塞的北部和东北部,相比于东南面,这里地势更平坦,有利于大兵团推进。在这个方向担任主攻的,还是得到加强的第54军,该军目前包括第22、第24、第50和第132步兵师,以及配属给该军的115个炮兵连和2个强击火炮营。115个炮兵连中,有一半是重炮和超重炮连。
德军的具体部署是:第22步兵师从东面别利别克河进攻,第132师则在其身后,待第22步兵师突破后,作为第二梯队继续发展进攻;第50步兵师部署在东北方向;第24步兵师需要从北部穿过丛林,进攻苏军防线,罗马尼亚第18步兵师担任其侧翼掩护任务。
彼得罗夫利用德军暂停进攻的几个月,继续完善要塞的防御工事,在阵地前又布设了30万颗地雷(相比之下,中国战场武汉会战期间,国军在长江沿岸要塞仅布蕾1500颗,用于封锁长江航道),恢复了此前丢失了一些阵地,使防线更加完整。
在德军重点进攻的方向是要塞阿兰奇、杜万科伊两个支撑点,以及他们身后的第4和第3防御地区。在北面,彼得罗夫将负责阿兰奇支撑点和第4防御地区的任务交给了第95和第172步兵师。其中,由卡皮托欣指挥的第95步兵师是从敖德萨撤下来的其中一个师,不仅战斗力强,也是让彼得罗夫信任的部队。该地区防御正面为6公里,有2个重要据点,即“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炮台和“斯大林堡垒”。
杜万科伊支撑点和身后的第3防御地带由科洛米耶茨指挥的第25步兵师和第79旅,以及一些独立的营团级海军作战单元防御。其中担任主要防御任务的第25步兵师也是彼得罗夫从敖德萨带出来的部队。
在德军进攻的次要方向,第2防御地带由库捷利尼克指挥的第386步兵师负责,彼得罗夫还将海军陆战旅第7、第8旅交给库捷利尼克指挥。在第1防御地带,由后期调来的第109和第388步兵师负责防御,两个师统一由第109步兵师师长诺维科夫指挥(与苏空军统帅同名)。
预备队包括古奇指挥的第345步兵师和几个营团级作战单元。从敖德萨撤出来的第421步兵师因是在包围敖德萨期间临时组建的,其中包含很多海军陆战部队,彼得罗夫将这个师打散,进行了重新编组。
1942年6月2日6时,德军开始对要塞发动空袭,重点是苏军的炮兵阵地和包括油库在内的地表目标。德空军第8军军长里希特霍芬的日记中写道:“油库在第一次攻击中就被击中燃烧,苏联人显然企图熄灭大火,他们用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才达到目的。但紧接着我们就开始了新一轮攻击,苏联人被赶走,油库再次燃烧,在午餐前,他们放弃了挽救油库的企图。”
在里希特霍芬指挥空袭期间,德军的地面炮火也开始了炮火准备。那些从德国本土运来的巨炮对准苏军的坚固工事实施了精准炮击,苏军的赖以防守的阵地遭到了一定损坏。“斯大林堡垒”被德军800毫米巨炮击中6发48吨的炮弹;“莫洛托夫堡垒”被击中7发炮弹;位于后方的“库贝拉”弹药库被71吨重的“混凝土破坏弹”击中9发,击穿了弹药库8米厚的岩石,将这座弹药库引爆,由此引发的大爆炸导致了整个要塞摇晃。这个储备第4防御地区所有弹药的仓库被炸毁,让驻守在这个地区的苏军一度处于绝境。
德军在5天的火力准备期间,总计消耗了5000吨弹药。除毁掉了苏军的大量工事和设施,对苏军造成的伤亡倒是比较轻微,只造成了100多人的损失。守军和要塞居民在这几天中躲在地下掩体中,不仅没有遭到炮火的打击,还能够继续为前线生产武器。
6月7日,德军步兵开始出击,苏军则从掩体中钻出来进入阵地,被憋闷了几天的炮兵开始向德军攻击的地域实施炮击。在里希特霍芬日记中描述成“极其令人失望的一天”中,德军陷入了苏军编织的火力网。苏军的狙击手也开始活跃起来,苏联著名女狙击手帕夫柳琴科在这里击毙了122名德军,其中包括多名德军狙击手。
在德军的重点进攻方向,苏军第95步兵师师长卡皮托欣防守的地域战斗最激烈,苏军借助6辆坦克向德军反击,但是没有打退德军的进攻,德军突入阵地3~5公里,自身伤亡同样惨重。进攻的前三天,德军在主要进攻方向的第54军损失了3500余人。
不仅如此,负责3号防御地区的科洛米耶茨指挥的第25步兵师和第79旅在炮火的掩护下,于6月11日向德军发起反击,突入德军第50和第24步兵师的结合部。直到德空军派出大量航空兵,并派第22步兵师师增援才阻止了苏军的反击。至此,德军第54军在前五天的作战中,付出了5000人的伤亡代价,只取得了一点进展。
在次要方向,德军第30军在东南实施进攻,当面苏军是诺维科夫指挥的第109和第388步兵师的1号防御地带。双方激战3天,德军寸步难行。11日,第30军转而进攻2号防御地区,在这里他们终于取得了一些进展,夺取了卡马雷据点,并成功打掉了苏军的一处重要的炮兵观测点,付出的代价是2600多人的伤亡。
至此,德军第一波次进攻基本结束,在伤亡超过1万人的情况下,进展有限。
6月12日~13日,德军再次向要塞发动空袭,并动用“多拉”巨炮对苏军的堡垒地区实施打击。又有6枚“混凝土破坏弹”击中“斯大林堡垒”,苏军在这里的工事被炸成了一片残骸。6月13日,苏军北部4号防御地区的“斯大林堡垒”被德军攻占。在这场血腥的战斗中,双方参战的部队最后都打得所剩无几,苏军从堡垒残骸中只走出来20人,德军主攻的一个营也只剩下91人。
德军的下一个目标是4号防御地区的“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炮台(30号炮台),这里有苏军第95步兵师和海军的2个陆战营防御,炮台上配备1门305毫米双联装岸防炮。炮台本身敷设有 200~300毫米厚的装甲板,在炮塔下面,则有3层永固工事,每层都设有厚达3000~4000毫米的混凝土天盖。德军必须消除这个威胁,才能继续向要塞城区推进。
6月14日,德军4个营同时向炮台进攻,在之后的几天,德军的进攻兵力增加到8个营。卡皮托欣的第95步兵师凭借着坚固的防御工事,始终坚守炮台,没有让德军得逞。临近炮台的科洛米耶茨指挥的第25师,也遭受着德军第50师的猛烈进攻。他们一步步向后退却,也逐渐接近到炮台。
关键时刻,仍然是“多拉”巨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炮台被5发“混凝土破坏弹”击中,2门355毫米重榴弹炮也向炮台发射了有延迟爆破引信的炮弹,这些炮弹落入炮台被破坏的工事里,从里面的爆炸掀翻了炮台顶部的装甲板。德军又用280毫米火箭炮向炮台里发射燃烧弹,把这里变成了一片火海。
德军摧毁了炮台,而苏军则继续在下面的第2层工事中据守。德军用88毫米高射炮发射穿甲弹和榴霰弹向苏军工事连续轰击,将炮台第2层工事夷为平地。苏军则又转到第3层工事继续抵抗。由于这一层已经处于地下,火炮无法直瞄射击,德军便使用塑性炸药进行爆破,然后步兵从工事缺口中涌入。
炮台最后的战斗已经基本上没有了爆炸声和枪炮声,双方基本上使用的是短枪、刺刀和工兵铲,在这样原始的战斗进行了3天后,炮台在6月21日沦陷。在最后时刻,炮台里剩下的苏军发出了最后信号:“我们还剩下22人,我们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现在我们正在签下自己的名字,永别了。”
战后,苏军将这里命名为:塞瓦斯托波尔的布列斯特要塞!
就这样,要塞北部最后一个重要据点被德军攻占。同时,苏军在第3和第4防御地区的守军也已经所剩无几,德军在要塞北部和东北深深地插入的苏军防线内。
在东南部,德军第30军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攻占了这里一系列的高地,推进至要塞东南部最后一道屏障-萨蓬山。苏军第388步兵师在给予德军2600多人的杀伤后,自身也损失惨重,仅被俘就达1100人。
在莫斯科,斯大林为塞瓦斯托波尔的英勇防御而动容,他曾在6月12日致电要塞守军:“塞瓦斯托波尔的忘我斗争精神是整个苏军的英雄主义榜样,我相信要塞的保卫者会忠诚地完成自己对祖国的义务。”6月19日,要塞已经危在旦夕,他命令北高加索方面军着手在刻赤半岛再一次发起两栖登陆,以牵制德军对要塞的进攻。但当时苏军北高加索地区的局势也同样严峻,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哈尔科夫击败铁木辛哥的西南方面军主力后,已经将兵锋指向了这里。
无奈之下,斯大林从遥远的苏联北部卡累利阿方面军抽调出2个步兵旅,连同零星征集的部队,准备于7月初在苏联南端的要塞实施登陆。但要塞已经等不到援军了,形势已经急转直下。6月22日,随着北部“马克西姆·高尔基1号”炮台失守,要塞的防御体系已经残缺不全。德军发动第三次进攻以来,空军已经封锁了要塞南部和西部的海岸,黑海舰队的水面大型运输舰船无法向要塞提供物资和援兵,只能通过潜艇和有防空能力的战舰运输补给,在前线大量消耗下,苏军的物资也越来越少。
6月27日,定员250人的“塔什干”号驱逐领舰运输着2300名伤员和妇女儿童驶离塞瓦斯托波尔。第二天,德国空军86架轰炸机向“塔什干”号驱逐领舰发起攻击。在4个小时的攻击中,德军投下了335枚炸弹和鱼雷,但这艘3000吨的舰船,凭借其优异的性能,以及舰长叶罗申科的出色指挥下,躲开了德军的轰炸,只有一枚炸弹击中了这艘舰船。
随后,在苏军飞机的接应下,“塔什干”号安全返航。这艘驱逐舰至此完成了在塞瓦斯托波尔的最后一次战斗任务。1个星期后,这艘驱逐舰在高加索港口停泊期间,被德空军击沉。
要塞的战斗还在继续,也是最后的悲壮时刻。为了夺回北部丢失的阵地,苏军向这里发起了反击,双方再次在废墟上展开了激烈战斗。在德军第22和第50师的结合部,苏军利用铁路山洞迟滞德军推进,德军使用火炮直瞄洞口轰击,很多苏军和躲藏在这里的平民被炸死,最终只有少量的人走出来投降。同时,德军第24步兵师攻占了要塞北部的谢维尔纳亚湾,这里距离塞瓦斯托波尔只有一个海湾相隔。在这里,数千名苏军伤病和平民为了不被德军俘虏,他们炸毁了岩洞口,全部殉难。
在要塞东南,德军和苏军在萨蓬山从6月22日开始展开了拉锯战。6月29日,萨蓬山被德军攻占。至此,德军基本夺取了要塞全部外围阵地,抵近要塞最后一道防线-后方防御地带。
1942年6月28日,德军第54军在北部谢维尔纳亚湾实施强渡,首批部队乘坐130艘突击艇在空军的掩护下,渡过海湾在南岸登陆,随即向守军发起攻击。苏军并非没有预料到德军会在这里进攻,但此时彼得罗夫已经不能向这里部署足够支撑防御的兵力了。当天,渡过海湾的德军顺利地突破了苏军薄弱的防御阵地,突入到要塞内城。
同时,已经扫清要塞外围的德军第30军也从东南方向进攻要塞内城。6月29日,苏军的内城防线被全面突破,双方展开巷战。6月30日,苏军还能够战斗的部队只剩下5000多人,而且弹药断绝。当天早上,防区司令奥克佳布里斯基向布琼尼元帅报告:“残留部队都已疲惫不堪,尽管大多数人仍在英勇作战,但敌人的飞机和坦克猛增,压力很大,我们的火力却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多只能再坚持两三天。”
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接到了布琼尼元帅呈报的塞瓦斯托波尔的真实情况,他计划在7月初实施的刻赤半岛登陆计划已经来不及实施。他本人无论多么不情愿,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当天下午,布琼尼接到大本营的通知,批准塞瓦斯托波尔守军撤退,责成布琼尼立即实施求援计划。
当天下午4点40分,黑海舰队接到命令运送要塞守军撤离的命令。
7月1日,防区司令奥克佳布里斯基和彼得罗夫乘坐黑海舰队潜艇离开了塞瓦斯托波尔,他们被提前撤离是得到布琼尼特别指示,能够保住两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员,对于苏军来说是必要的。第109步兵师师长诺维科夫奉命指挥要塞剩下的战斗,他为要塞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黑海舰队的救援并不成功,意大利巡逻艇封锁了海面,德国空军的威胁也让苏海军无法靠近。黑海舰队只能使用潜艇往来输送数量少得可怜的人员。7月9日,德军彻底攻占了要塞。至此,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结束,苏军守军106万人中,除了战役期间运出的3万名伤员和非战斗人员,其余全部损失。其中到底有多少人被德军俘虏,一直没有准确数字,德军宣称俘获97万人,显然已经超出了守军的兵力总数(扣除撤出的3万人)。苏军方面的统计同样混乱,但不论如何,塞外斯托波尔的苏军赢得了对手的尊重。
曼施坦因的部队同样伤亡惨重,德军宣称的数字为伤亡24万人,数据是否属实无法查证。
至于在谢维尔纳亚湾自爆殉难的数千名苏军伤兵和平民,曼施坦因以此指责苏联统帅部毫无人性的统治造成了这个悲剧。而这些充满人性的德军在夺取塞瓦斯托波尔后,为了报复苏军民的顽强抵抗,屠杀了2/3的居民和负伤的战俘。其余的人被送往德国做奴隶劳工,据战后统计,克里米亚半岛被德军占领期间,共有25万平民被屠杀。作为德军在克里米亚的最高指挥官,一直被奉为神明的曼施坦因绝不能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