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苏德战场】克里米亚防御战役
【苏德战场】克里米亚防御战役:庸将云集的苏军成就了曼施坦因
克里米亚是苏联欧洲部分南部的半岛,面积255万平方公里。liufengme半岛北面仅仅以狭窄的彼列科普和琼加尔地峡与内陆相连,半岛内的北部是克里米亚草原。半岛东部为面积3000平方公里的刻赤半岛,刻赤半岛东西长110公里,最窄处只有11公里,与连接高加索的塔曼半岛遥相呼应。克里米亚半岛西面和南面濒临黑海,东面则濒临亚速海。正是这关键而敏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半岛的历史如同它面前的大海般充满惊涛骇浪。
历史上,克里米亚历来不缺少战争。希腊人、罗马人、哥特人、匈奴人以及13世纪侵入并在这里建立汗国的蒙古人,都在这个半岛留下了足迹,而克里米亚的蒙古人后来又臣服于土耳其帝国。1783 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宠臣波将金率领俄国军队进入克里米亚,并驱逐了最后一个汗王沙因·吉雷。这个末代汗王也是成吉思汗在欧洲最后的一位王族后裔,最终在法国大革命前夕,被土耳其人杀害于罗德斯岛。
德国夺取克里米亚半岛的目的有三个,其一是打击苏海军黑海舰队,以削弱其对黑海南部国家,特别是对土耳其的威胁,从而将土耳其揽入轴心国阵营;其二是消除在克里米亚半岛苏空军对黑海西岸罗马尼亚油田的威胁;其三是夺取半岛后,德军可以越过刻赤海峡,向苏联南部的高加索油田进攻。
1941年9月底,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兵分三路,屈布勒指挥的第49山地军和扎尔穆特指挥的第30军协同德军第1装甲集群负责围歼顿巴斯地区的苏军南方面军主力;汉森指挥的第54军则转入克里米亚半岛,企图以突袭迅速夺取这一战略要地。
防御克里米亚半岛的是库兹涅佐夫上将指挥的苏军南方面军第51集团军(1941年10月2日划归南方面军)。卫国战争时期,苏军共有3位将军名字叫库兹涅佐夫,其中最知名的是统帅部成员、海军总司令尼古拉·库兹涅佐夫;另一位是担任过突击第1集团军的瓦西里·库兹涅佐夫,此时他正在莫斯科方向作战;最后一位就是防御克里米亚的费尔多·库兹涅佐夫。
在战争爆发初期,他担任西北方面军司令员,因作战不利被苏军统帅部解职,不久被降职指挥第51集团军。巧合的是库兹涅佐夫担任西北方面军司令员期间,他的防线就是时任北方集团军群第4装甲集群第56装甲军军长曼施坦因突破的。几个月后,两个人在1000多公里外再次相遇。
第51集团军是一支兵力比较完整的作战单元,该集团军辖3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和4个民兵师,总兵力超过10万。
不仅在兵力上占有优势,克里米亚半岛的地形对防御一方也十分有利,半岛和内陆之间只有两条通道,东面从内陆梅利托波尔和克里米亚之间有一条狭窄的琼加尔地峡,两地由一条栈桥和铁路线连接;另一处是西面30公里长的彼列科普地峡,这里大部分是泥泞的沼泽,只有一段不到10公里长的“鞑靼壕沟”适合通行。
战争爆发后,苏军加强了彼列科普地区的防御工事,在鞑靼壕沟构筑了第一道防御工事,在后方同样地形狭窄的伊顺地峡构筑了第二道防御工事。东面的琼加尔地峡由于地形太狭窄,不可能成为德军的主攻方向,也不是苏军的防御重点。
德军转入克里米亚半岛后,为支援第51集团军防御彼列科普地峡,苏黑海舰队所属第62歼击机团和第63轰炸机旅的200架战斗机和130架轰炸机在德军发起进攻前向其集结地域实施空袭。苏军统帅部还调动航空兵第5集群继续加强这里的空中力量,同时命令苏军滨海集团军放弃坚守2个月的敖德萨,计划于1941年10月初乘坐黑海舰队的舰船撤到克里米亚半岛。
在半岛内,几乎所有的因素都对苏军有利,地形、兵力、火力苏军都具有优势,唯一对苏军不利的是对面德军的指挥官是曼施坦因,己方的指挥官是库兹涅佐夫和后来的巴托夫、库利克。
由于担心德军实施两栖登陆(实际根本不可能),库兹涅佐夫将集团军的兵力平均分配在半岛北部沿海地区,在彼列科普方向部署了兵力不满员的4个师,在琼加尔地峡部署了1个师,在刻赤半岛部署了4个师。所以,在德军进攻的主要方向彼列科普,苏军的兵力反而处于劣势地位。
曼施坦因遇到的困境是狭窄的进攻正面和缺少装甲部队,步兵在开阔地带进攻,很容易在对方炮火下造成重大伤亡,这一点从党卫军第1装甲师(希特勒师)所实施的试探性进攻中已经得到证实。
该师的侦察营以装甲车和摩托为先头,驱赶着羊群,企图从彼列科普冲进克里米亚。但当这些羊踩爆了数十颗地雷后,德军又突然遭到了一辆铁甲车以及散兵壕内的红军机步枪的猛烈射击,很快在对手密集火网的压制下不得不紧贴地面无法动弹。最后依靠装甲侦察车上的20毫米火炮和烟幕弹,这些德国人才得以拖着伤员逃了回去。事后,他们向上级非常肯定地报告:攻占彼列科普地峡是不可能的。
但曼施坦因别无选择,除了狭窄地峡外,在他面前也没有其他的通道。为了加强进攻力量,他把集团军直属的工兵、炮兵和高炮部队都调给第54军,汉森的地面进攻火力达到20个炮兵营和1个强击火炮营。在空中,亚历山大勒尔的第4航空队所属第27和第51轰炸机联队一部为汉森提供火力支援。
1941年9月24日,德军第54军开始发起进攻,虽然地形不利,但依靠强大的地面炮火,德军用2天突破了鞑靼壕沟,并于29日夺取了阿尔米扬斯克,逼近苏军第51集团军的第二道防线。
在伊顺地峡,苏军在阵地前布设了大量雷区,并以多次短促反击破坏德军的进攻,双方的战斗陷入胶着。激战6天后,德军第54军伤亡2641人,没有突破苏军防线,德军以少量兵力袭取克里米亚的企图落空。
1941年10月10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取得了顿巴斯方向第一阶段的胜利。苏军南方面军在别尔江斯克(时称奥西片科)被俘106万人,同时也切断了克里米亚半岛和内陆之间最后的陆上联系,使其成为一座孤岛。
为了加快克里米亚方向的进攻,德军减少了顿巴斯方向的进攻力量,抽调出扎尔穆特的第30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所属山地军加强到克里米亚方向。
在仆从国军队中,罗马尼亚的部队一直是对苏联作战最积极的力量,而且以作战勇敢、不怕伤亡而著称。这个山地军由3个旅组成,不久罗马尼亚军队统帅安东内斯库又给曼施坦因调来1个摩托化旅。至此,除了已经划归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的第49山地军外,曼施坦因第11集团军所辖2个军和1个罗马尼亚军及集团直属部队全部投入到克里米亚半岛的进攻当中。10月底,他还能够得到从北方集团军群调来的第42军的2个步兵师。
10月18日,彼得罗夫的独立滨海集团军86万人全部抵达克里米亚半岛。防御半岛的兵力已经达到12个步兵师、4个骑兵师,再加上黑海舰队7万余人,苏军总兵力为235万人,并配备100多辆坦克、10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
但彼得罗夫的部队还需要时间完成部署,而库兹涅佐夫在过去的几天没有根据战场情况调整部署,在彼列科普方向也没有加强防御。而曼施坦因的部队已经增加到6个步兵师,罗马尼亚山地军则配置在次要进攻方向琼加尔地峡。
10月18日凌晨5时40分,德军以54军为第一梯队、第30军为第二梯队,重新向苏军伊顺地峡发起进攻。在炮火准备阶段,德军采用了徐进弹幕射击:炮弹首先在德军步兵阵地前地方落下,稍作停顿后,下一批炮弹落在步兵防御阵地内,然后逐步向纵深延伸。与此同时,步兵从战壕里冲出,以冲锋枪为先导,在迫击炮和机枪火力的掩护下,穿过尚未消散的烟雾,向苏军阵地发起冲锋。
苏军则利用有利地形,对正面进攻的德军实施阻击,在前沿阵地提前设置的倒刺铁丝网、雷区是阻碍德军冲锋的第一道屏障,后面配有机枪和喷射器的碉堡射出的火力网,以及遥控水雷组成了德军的死亡陷阱。德军第一天的进攻没有取得进展。
在此后的几天,德军依然没有取得进展。期间,苏军黑海舰队的飞机也频繁空袭德军进攻部队,并且摧毁了德军数量本不多的高射炮阵地。10月23日,曼施坦因向德军统帅部要求增派坦克部队,但南方集团军群的坦克部队也奇缺,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此时已经深入到顿巴斯东南地区,根本无法抽兵增援克里米亚。
10月25日,战场态势依然胶着,德军的进攻已经基本陷入停顿。此时,北方调来的第42军抵达战场,德军第11集团军兵力达到3个军8个师(不计罗马尼亚军)。而且作为不能调给曼施坦因装甲部队的补偿,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伦德施泰特将第4航空队的一部分空中力量加强给第11集团军,用于克里米亚方向的德国空军增加到300多架飞机,其中100多架是战斗机。
双方绞杀从地面延伸到了空中,得到加强的德国空军更胜一筹,仅在10月23日一天,4个德国空军战斗机大队升空,向苏军执行轰炸任务的黑海舰队航空兵实施拦截,7架苏军轰炸机被击落。同一天,另一支德国空军联队击落了苏空军22架飞机。德军逐渐掌握了制空权。
鉴于克里米亚局势可能恶化,苏军统帅部在10月22日决定成立克里米亚军队指挥部,由海军统帅部代表列夫琴科统一指挥第51集团军、独立滨海集团军和黑海舰队。作战不力的苏军第51集团军司令员库兹涅佐夫被大本营解职,接替他的是巴托夫中将。
为了挡住曼施坦因的攻势,巴托夫决定发起反击。为此他投入了第5坦克团在内的坦克部队,以10辆轻型坦克为先导,t-34中型坦克居后实施主要突击。
战斗开始后,苏军的反击部队很快就陷入德军猛烈炮火和密集迫击炮的火力网中,前面的轻型坦克纷纷被击中起火,在后面的步兵被压制得只能趴在地上不敢抬头。为了鼓舞士气,第51集团军装甲兵指挥官波罗金诺少将跳出装甲车,一面做手势,一面大声命令后面的坦克和步兵继续前进,可很快这位身着将星检阅礼服的将军就被德军的炮火击中,当场牺牲,苏军的反扑失败。
10月29日,德军第54军终于突破了伊顺地峡,突入到克里米亚半岛北部平坦的草原地区。苏军被迫向南面塔尔汉库特半岛和东南面刻赤半岛撤退。随后,曼施坦因命令第30军和第54军向南追击,企图在行进间夺取塞瓦斯托波尔;第42军则向东南方向追击,罗马尼亚山地军也越过琼加尔地峡,跟在南下的德军身后保障后方安全。
在东南方向,德军第42军于11月3日攻占克里米亚半岛东南部的费奥多西亚港口,并继续向刻赤半岛推进。苏军第51集团军在这一期间已经陷入混乱,部队成建制地被俘虏。11月6日,列夫琴科中将向苏军统帅部汇报了部队的情况:“预备队已经没有了,步枪和机枪也没有了,调来的补充连没有武器,向刻赤方向撤退的各师只有200至350人。”
正被莫斯科保卫战弄得焦头烂额的斯大林获悉克里米亚的战况后十分震怒,而苦于手中没有合适的将领,他不得不启用不久前刚刚被解职的库利克元帅,让他立即飞往刻赤挽救危局。
11月11日,库利克到达前线,立刻下令“死守战壕,决不后退”。但其后的战斗却迫使他重新判断局势,在确认战况已无法挽回后,库利克向斯大林做出了撤退的建议。11月15日,斯大林回电库利克:“不准放弃刻赤!”为了说服领袖,库利克在回复中举出下列事实证明自己的困境:“第51集团军的情况太严重了,只有第106 步兵师充其量还有40的战斗力,其余各师只有300条枪,逃兵成千上万,敌军已经切入米特里达特地区,目前战斗在城南郊进行。今天我要求再坚持一昼夜,天黑前撤出主要炮兵部队,16日晨撤出其余部队。”
在说明了自己的处境和计划后,这位元帅似乎还是有些忌惮领袖可能因此而爆发出雷霆之怒。于是他还从斯大林本人的指示中寻找撤退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在我启程时,斯大林同志指示我,不能让敌人渡海进入高加索。”
换言之,只要达成阻止德军侵入高加索这个根本任务,放弃刻赤并无任何不妥。在说明了一切的同时,库利克已经在1941年11月15日采取了撤退行动,苏军第51集团军放弃该城,通过海路撤向塔曼半岛。第二天,刻赤落入德第42军之手。
撤退到塔曼的库利克,终日忙于强化当地的防御。他利用克拉斯诺达尔地区和克里米亚各军校和预备队武器装备起第12步兵旅,并将其调往塔曼半岛北部,在山脊西侧布防。第302 步兵师2个团在塔曼半岛南部山脊布防。由于库利克的防御,德国人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没有敢于从刻赤攻击塔曼半岛。
但斯大林不肯原谅库利克放弃无法防守的刻赤。于是,在1942年2月16日将他送上苏联最高法院特别法庭受审,而这还不是库利克悲剧的结局。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位于克里米亚半岛西南面黑海沿岸,面积770平方公里。1783年,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吞并克里米亚后,在赫尔松涅斯古城的基础上营建阿赫季阿城和军港。1784年2月,定名为塞瓦斯托波尔,取希腊语“光荣之城”之意。俄国著名将领苏沃洛夫和乌沙科夫都曾经在这里驻足。
从1804年开始,塞瓦斯托波尔成为重要军港。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历史上第一次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俄国人在英法联军围攻下,在1854年至1855年死守该城达349天之久,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就曾经参加过这次战役。城市失陷后,英法工程人员将码头和要塞全部炸毁,并在1856年的《巴黎条约》中禁止俄国重建这些设施,直到1871年条约废除。卫国战争时期,这里是黑海舰队指挥部所在地。
突破半岛北部苏军防线后,德军第30和第54军分为左右两翼快速通过克里米亚平原地带,向塞瓦斯托波尔奔袭,企图在行进间夺取这座要塞港口。
其中,左翼第30军于11月1日占领克里米亚首府辛菲罗波尔,第132步兵师沿着铁路线继续向塞瓦斯托波尔推进,后遭到苏军第8 海军步兵旅的强力阻击,黑海舰队舰炮也为守军提供炮火支援。11月2、3日,德第132师死伤428人,被迫暂停进攻。
为统一指挥和加强防御,苏军驻塞瓦斯托波尔的陆海军于11月4日统一组成塞瓦斯托波尔防区。5天后,苏军滨海集团军也编入这个防区,黑海舰队司令奥克佳布里斯基海军中将兼任防区司令。该防区约有兵力5万人、火炮230门、飞机 90~100架、战列舰1艘,其他舰艇若干。驻此地的黑海舰队基本兵力于11月初移至高加索沿海各港。
11月11日,德军第54军2个师并配属1个罗马尼亚摩托化旅沿半岛西海岸南下,向塞瓦斯托波尔推进。第30军2个步兵师和1个摩托化师在夺取半岛南端的雅尔塔后,以巴拉克拉瓦为主要突击方向,向塞瓦斯托波尔突击。经多日激战,德军在苏军前进防御地带进攻受阻,黑海舰队“巴黎公社”号战列舰和2艘轻巡洋舰用重炮猛烈轰击进攻路线上的德军,致德军死伤2000多人,被迫于11月21日再次暂停进攻。
至此,德军第11集团军虽然还没有夺取塞瓦斯托波尔,但已经占领了半岛的其余所有地区。在这个过程中,德军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从9月下旬以来,德军已经在克里米亚俘虏苏军10万余人,击毁或缴获坦克与装甲车166辆、火炮697门。同期,德军损失仅1万人左右。根据苏方的统计,从10月18日到11月16日,半岛上的苏军纯减员(阵亡、被俘、始终)为48438人,伤病15422人,损失总数达到了63860人。
1941年苏军冬季反攻期间,苏军在克里米亚也同样转入了反攻,以解除德军对塞瓦斯托波尔的封锁,进而解放克里米亚全境。为此,苏军在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的支援下,于12月26 日在刻赤半岛发起登陆战役。
苏军登陆部队编为2个集团军,约42万人,装备43辆坦克、250艘舰船和661架飞机。当日清晨,第51集团军冒着狂风恶浪在半岛东北海岸首先上陆,将半岛的德军兵力吸引到这一方向。
12月29日,第44 集团军在半岛西南部的费奥多西亚登陆,尔后向北实施主要突击。次日,第51集团军收复刻赤,尔后向西发展进攻,至1942 年1月2日,苏军高加索方面军推进100~110公里,肃清了刻赤半岛的德军部队,消除了德军经塔曼半岛入侵高加索的可能性,并从塞瓦斯托波尔方向吸引德军一部兵力,改善了那里的防御态势。此后,双方转入相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