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第77章 【苏德战场】苏芬冬季战役

第77章 【苏德战场】苏芬冬季战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苏德战场】苏芬冬季战役:孰对孰错?孰强孰弱?

    1918年5月,被沙俄统治一百多年的芬兰,趁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国内局势混乱取得独立。zuihuame新政权血腥镇压了芬兰布尔什维克党成员,两国关系趋于紧张。

    1920年,新生的苏联正与波兰爆发战争,芬兰和波兰政府同属于亲英阵营,苏联担心与芬兰一直没有确认的边境线问题,会导致芬兰趁机出兵,遂于1920年2月2日与芬兰签署《塔尔图条约》。在条约中,苏联被迫做出了一些让步,曾经属于苏联的部分领土被划给了芬兰。尤其是在卡累利阿地峡处,两国划定的边界距离苏联列宁格勒(圣彼得堡)仅有32公里,对土地痴迷的俄国人对此耿耿于怀。芬兰自然对于这个结果非常满意,殊不知《塔尔图条约》划定的边境线为两国埋下了战争的种子。

    1932年,苏联与芬兰签署《苏芬互不侵犯条约》,保证不侵犯现有边界,双方的关系有所改善。1935年至1938年,芬兰接受英国的贷款,在卡累利阿地峡构筑“曼纳海姆”防线,并接受英国和德国的军事援助。此时再次引发苏联的不满,他们指责芬兰破坏两国之间的和平局面。

    此后,北欧各国为求自保,普遍奉行中立政策,不愿意卷入欧洲其他国家之间的纷争,芬兰也在二战爆发前转而奉行“联络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国以自保”的政策,但这并没有消除苏芬两国之间的芥蒂。

    1938年4月,苏联与英法、德意之间的战前博弈还在持续,苏联对于芬兰与西方国家密切的联系,以及在芬兰在苏芬边界构筑的“曼纳海姆防线”始终保持着警觉。苏方认为这里随时可以成为英法入侵苏联的跳板,威胁自己的北部边界。遂以非正式的方式建议芬兰政府和自己签订互助条约,想借此争取主动。芬兰此时已经参加了奥斯陆中立集团,对外宣布奉行局外中立政策,如果与苏联缔结互助条约将“意味着损害芬兰的自决权”,因此拒绝了苏联的建议。

    1939年3月,苏联政府再次要求租借芬兰湾内的苏尔岛(脚戈格兰岛)、拉凡岛,塞伊斯卡里岛(即塞斯卡尔岛)和季乌林岛,以建立军事基地,保障列宁格勒及苏联西北部的安全。

    3月8日,芬兰政府答复苏方:“这些岛屿对维护芬兰安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租借一事也有违芬兰奉行的中立政策,因此不能考虑租借芬兰岛屿的建议。”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称:“希望这不是芬兰政府的最后答复,芬兰政府应重新考虑它对苏联建议的态度。”同时他还表示:“愿以两倍于上述岛屿面积的苏维埃领土相交换。”1939年4月,芬兰再次拒绝了苏联的建议,谈判中断。

    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暂时解除西部边境的威胁。1939年9月17日,苏联出兵波兰,重新夺取寇松线以东地区。至此,苏联将目光转向了久拖未决的苏芬边境上。

    1939年10 月5日,莫洛托夫通过芬兰驻莫斯科公使科斯基宁男爵,要求芬兰外交部长或芬兰政府派出一个特命全权代表立即前往莫斯科,就某些政治问题交换意见。10月11日,以原保守党政府首相巴锡基维为首的芬兰代表团抵达莫斯科。接着,芬兰财政部部长、议会第一大党社会民主党领袖坦内尔也赶到莫斯科。

    在这一轮谈判中,莫洛托夫再次要求芬兰租借岛屿给苏方。巴锡基维、坦内尔在对苏政策问题上持有不同观点,代表团的权力又十分有限,谈判没能取得成果。

    10月14日,苏联政府提出了一项新的建议,即芬兰将汉科港租借给苏联,为期30年。苏尔、塞伊期卡里、拉凡、季乌林、比叶尔克诸岛,卡累利阿地峡、雷巴奇半岛和斯列德尼半岛各一部,共2761平方公里的地区割让给苏联。作为交换,苏联让出列博拉和波罗斯湖地区共5523 平方公里的苏联领土。

    芬兰政府没有马上拒绝苏联的建议,卡扬德尔总统在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曼纳海姆元帅磋商后,同意在芬兰湾的几个岛屿和卡累利阿边界线问题上作出让步,但在卡累利阿地峡,租借汉科港,雷巴奇半岛边界调整等问题上拒绝做出让步。

    芬兰政府认为,卡累利阿地峡是芬兰的门户,一旦接受苏联的要求,芬兰精心构筑的曼纳海姆防线就会失效。10月23日,苏联政府声称,在汉科建立基地是保障列宁格勒安全的“一个绝对必需的最低条件”,拒绝放弃自己的要求。

    芬兰代表团出于本国安全需要,也坚决拒绝作任何让步。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讨论的共同基础已不复存在。10月20日,巴锡基维和坦内尔回国。

    11月3日,芬兰政府照会苏联政府,声明“不能同意外国在芬兰领土上驻扎军队或以任何形式利用芬兰领土作为海军基地。这些行动与芬兰的主权及其国际地位和严格中立的态度是不相容的。”11月13日,芬兰代表团离开莫斯科回国。

    苏芬谈判破裂后,两国边境气氛紧张。1939年11月26日,莫洛托夫照会芬兰驻苏公使。谎称苏军遭到来自芬兰领土的炮击,4人死亡13 人受伤,要求驻在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军撤离边界20~25公里。

    11月27日,芬兰内阁举行会议后照会苏联:“芬兰边防军没有炮击苏联领土。同时,为了息事宁人,表示可以就炮击事件进行进一步调查,并接受苏联的要求,不过,要求苏军也向后撤退25公里。”

    11月28日,莫洛托夫照会芬兰公使,称芬兰的照会:“充分反映芬兰政府对苏联表示深刻之敌意,并欲使苏芬两国间的邦交陷入危急关头。有鉴于此,苏联政府宣布废除1932年《苏芬互不侵犯条约》。”

    11月29日,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将莫洛托夫签署的一份简短照会递交给芬兰公使,宣布与芬兰断交,将苏联在芬兰的代表召回。当天午夜,莫洛托夫发表广播讲话:“若芬兰行政长官易人,苏方仍愿作相当让步。苏联之海陆军应立即准备应付非常局面。”

    11月30日,苏军越过苏芬边界,进入芬兰国境。芬兰总统宣布苏芬两国进入战争状态,苏芬战争正式爆发。

    沿着卡累利阿地峡的曼纳海姆防线,西起芬兰湾止于拉多加湖,是一条沙俄时代留下的旧防线。1918年芬兰脱离苏联独立以后,为防御苏联可能的入侵,芬兰陆军少将奥恩克尔提出对旧防线加固,得到时任芬军最高统帅曼纳海姆的支持。

    因为工程量巨大,芬兰方面缺少人力,自1920年开始,芬兰政府组建滑雪队,越境到苏联边境抓捕苏联平民和士兵,并征调被关押的芬兰布尔什维克党成员参与修筑防线。

    第一阶段竣工后,芬兰在主防线上建造168座永备工事,10座小型堡垒,每座堡垒装备一门76毫米战防炮。但为加快施工进度,很多工事都只有地表一层建筑,只有要塞和堡垒才拥有多层结构和地下通道,如果被重型榴弹炮击中,就算工事没有被摧毁,里面的人也可能因为猛烈的爆炸而失去战斗力。

    1932年开始,英国和德国先后为芬兰提供贷款或军事援助,芬兰着手对防线实施改造。至1939年建成3个梯级、纵深数十公里的曼纳海姆防线,防线上有296座永备工事(也有132座一说)和897座野战工事(也有313座一说),阵地上还铺设了330公里长的铁丝网。这条防线在后来的苏芬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除曼纳海姆防线以外,自拉多加湖北岸继续向北延伸,一直到巴伦支海,苏芬两国还有一条长达1100多公里的边境线,这里80是荒无人烟的森林,只有6条东西走向的公路,而且路面狭窄,路况不佳,各条公路间隔200多公里,不适合重型装备发挥效力。苏芬战争爆发后,芬兰游击队将公路两旁的树木放倒作为路障,并沿途袭击苏军行军纵队,致苏军的进攻陷入停顿。

    随着与苏联谈判陷入僵局,芬兰于1939年10月下旬开始进行全国总动员,并在卡累利阿地峡疏散居民,坚壁清野。到战争开始时,芬兰陆军扩充到127万人,共编成5个军,下辖9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和一些独立的边防部队。另有预备役人员30万。

    芬军十分缺少反坦克炮和弹药油料,全军只有反坦克炮约100余门,枪弹仅够2个月、炮弹仅够3个星期作战之用,空军可用于作战的仅有100余架,包括轰炸机30架、战斗机56架、侦察机59架。

    在战争爆发前,苏联方面大多数多人对战争的前景表示乐观,毕竟两个国家的实力相差太悬殊,甚至有些人形容这场战争是“大象踩蚂蚁”。时任乌克兰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两国谈判期间还表示:“只要我们把嗓门稍微提高一些,芬兰人就会服从。如再不行的话,我们可以放一枪,芬兰人就会举手投降。我们就是这样想的。”实际上,他的想法普遍代表了苏联决策层的态度。

    不过,苏联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亲自拟定的作战预案,则充分考虑到芬军的作战能力和战场的特殊条件。主张集中45个师的强大兵力,在西方不直接卷入的情况下,“打一场为期至少数个月的紧张艰巨的战争”。

    这项预案由于不符合斯大林的设想,在提交苏联最高军事委员会审议时被否定了。斯大林决定对芬作战计划改由列宁格勒军区司令梅列茨科夫重新拟定。新计划按照斯大林的意图,规定列宁格勒军区部队在得到特种兵支援的情况下在2~3周粉碎芬军主力,突破曼纳海姆防线,确保列宁格勒和摩尔曼斯克的安全,迫使芬兰签订和约,结束战争。新计划于1939年7月底被最高军事委员会采纳。

    根据新的作战方案,苏军统帅部任命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梅列茨科夫担任前线总指挥,集结第7、第8、第9和第14集团军,共计18个步兵师、1个坦克军又4个坦克旅30多万人,配属坦克1000多辆、作战飞机670架。

    其中,第7集团军从列宁格勒以北沿着拉多加湖西岸向北进攻,突破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夺取芬兰第二大城维堡,然后向首都赫尔辛基前进。第8集团军沿拉多加湖北岸向西进攻,尔后与第7集团军会师,以钳形攻势粉碎芬军的抵抗。

    第9集团军在苏芬边界中部经萨拉攻向位于波的尼亚湾畔的奥卢,将芬兰割为两半,并切断跟瑞典间的陆上交通。第14集团军从北部摩尔曼斯克向西攻击佩特萨莫地区,然后沿北极圈公路南下五百公里,再向西攻到瑞典边境为止。命令下达后,斯大林特别强调,各个方向的苏军绝不能进入芬兰西面的瑞典境内。显然,斯大林并不担心能否夺取整个芬兰,而是谋划夺取芬兰后的政治和军事影响。

    1939年11月30日,苏军在苏芬边界全线4个地区发起进攻。

    在曼纳海姆防线正面,苏军第7集团军7个步兵师、1个坦克军和2个坦克旅组成深远的战役布署和纵深梯次的战斗队形,在卡累利阿地峡实施进攻,主要突击指向维堡方向。进攻首先从地峡东段开始,企图吸引芬军预备队东调,随后在地峡西段实施主要突击。

    芬军集中5个师的兵力依托防线防守该地,首先以掩护兵力在保障地带防守各个狭窄的接近地。白天,芬军以近战火力配合,以有利条件下的阵前出击杀伤敌有生力量,以各种反坦克兵器从近处摧毁苏联红军坦克。夜间芬军派出滑雪小分队袭扰苏联红军后方,突击在雪地烤火露宿的苏联红军,把苏联红军打得疲惫不堪。

    尽管苏军投入1个梯队又1个梯队轮番进攻,但由于未弄清芬军的主要防御地带和保障地带,未查明芬军的防御工事和障碍物配系,再加协同不灵、指挥不善,到12月底,在付出重大代价以后只攻占了芬军20~60公里纵深的保障地带。这时苏军已无力突破芬军的主要防御地带,被迫就地停止进攻,双方形成对峙。

    在拉多加湖东北部,第8集团军的5个师又1个坦克旅,兵分两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实施突击。进攻开始后,其防御正面的芬兰2个师和游击队在夜间不断袭扰苏军,致第8集团军进展缓慢。12月4日,第8集团军北路攻击部队在托尔瓦湖地区与芬军激战,苏军伤亡5000多人,补给耗尽,被迫转入防御。

    第8集团军南路攻击部队在基泰莱地区与芬军进行1个多月的攻防战斗,到1940年1月1日,被芬军分割包围、补给中断,2个师大部被歼伤亡19万余人,其余兵力龟缩后退、转入防御。

    在芬兰中部,崔可夫的第9集团军4个师分南北两路,向波的尼亚湾方向进攻,企图将芬兰从狭窄腰部地区切成两段。南路沿两条被深雪覆盖的林间道路向奥卢港方向进攻。先头师深入边界约40公里以后,遭芬军小分队依托路障顽强阻击。该师被迫沿道路展开成20余公里的纵长队形。此时,芬军战略预备队1个师赶至战场,在芬军第3军西拉斯沃的指挥下,到12月底全歼该师。随后芬军转移兵力将企图增援的苏军另1个师拦头截尾、分割歼灭。此战,芬军以少胜多歼灭苏军2个师23万余人。

    第9集团军北路集群越过边界后未遇抵抗,到1939年12月16日接近到波的尼亚铁路东端终点站凯米湖,对芬军造成极大威胁。芬军从预备队抽调1个营配合边防部队对苏联红军翼侧进行了连续突击。该路苏联红军因摸不清敌情,只好退守萨拉,在该地因受到芬兰游击队不断袭扰,一直未敢采取积极行动,直到战争结束。

    在战线北端,第14集团军的2个步兵师在北方舰队配合下向巴伦支海岸方向进攻,未遇芬兰抵抗,很快占领了佩特萨莫港和雷巴奇半岛,封锁芬兰通往巴伦支海和挪威的通道,随即就地转入防御。

    至此,苏军在4个方向的进攻全部停止。1940年1月7日,斯大林解除了梅列茨科夫前线总指挥的职务,降为第7集团军司令员,基辅军区司令员铁木辛哥担任新成立的西北方面军司令员并兼任苏军前线总指挥。

    苏军将下一步的进攻全部放在拉多加湖以西、芬军曼纳海姆防线方向,并将第13集团军划归西北方面军,与第7集团军共同负责进攻。在第二阶段的进攻中,苏军在这个方向共投入21个师、6个坦克旅的兵力。

    1940年2月1日,苏军以500多架飞机、440多门火炮,对芬军阵地及其后方进行了持续十天的航空火力准备和炮火准备。仅在进攻前的24小时,就共计发射炮弹30多万发,摧毁了主要方向上的芬军大部分火力点。2月12日凌晨,苏联红军恢复进攻。经过3天艰苦作战,第7集团军在曼纳海姆防线的主要防御地带打开了一个宽5公里、纵深5~6公里的突破口,并将快速集群投入交战。2月16日,曼纳海姆命令芬军退守第2梯次防御地带。

    2月18日,第7集团军从行进间突破第2防御地带未逞,其右翼因第13集团军进展缓慢而暴露。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红军为了突破第2防御地带再次停止进攻,调整部署。芬军也趁机调整部署,将拉多加湖以北的部分兵力南调,加强卡累利阿地峡的防御。

    1940年2月28日,苏联红军恢复进攻,迅速逼近芬军第3梯次防御地带。第7集团军右翼兵团从东北包围了维堡筑垒地域,其左翼兵团4个师从冰封的海面上越过维堡湾,绕过维堡城,切断了通往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公路,攻占了维堡大部地区。1940年3月11日,苏联红军对维堡发起强攻,夺占了该城。

    3月初,在苏军围攻曼纳海姆防线防御阵地时,芬军已濒于兵员枯竭、弹尽粮绝、外援无望的险境。战争刚刚爆发时,芬兰政府为赢得国际上的支持,发表了告世界各国书,许多国家对芬兰表示不同程度的同情,英法美三国反应尤为强烈。

    罗斯福总统发表演讲,谴责苏联的侵略行为,声援芬兰抗战,并表示将在贸易上对苏联实行道义上的禁运,同时向芬兰提供3000万美元的贷款,准许芬兰缓付欠美债务。

    英法因芬兰乃利益所在,除道义支持外,还向芬兰提供276架飞机、710门火炮和其他军用物资。此外,两国还就派遣一支英法远征军援芬进行多次磋商。但是,英法因为已经对德国宣战,害怕同时与苏德为敌,行动迟缓,直到1940 年2月5日,英法最高军事会议才批准派部队经挪威和瑞典前往援助芬兰。然而,英国担心一旦英法军队在挪威站稳脚跟,就会切断德国所急需的瑞典铁矿砂供应,德国无疑要采取反制措施。挪威和瑞典则害怕卷入战端,宣布在苏芬冲突中保持中立,从而实际上拒绝了英法武装部队和物资过境。

    2月16和19日,瑞典首相和国王又先后表明不允许外国军队过境。英法的派兵计划至此搁浅。英法两国援助的武器装备陆续于1940年2月抵达芬兰,但这些装备对战争结果并没有多大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芬兰政府在瑞典的斡旋下于3月7日派代表至莫斯科与苏联议和。1940年3月12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苏芬和约》。根据和约,苏联不仅得到了原来要求的领土,而且苏军占领的其他一些地区也划给了苏联,从而使苏联获得了57万多平方公里的芬兰领土,把苏芬两国边界向北移动了150公里。

    和约还规定,芬兰将汉科半岛和东、南方直径8公里内,西、北方直径约5公里内的水域租借给苏联,为期30年,苏联每年偿付800万芬兰马克的租金,苏联在这里拥有驻军权。然而,在和约中却没有规定苏联先前允诺的要划给芬兰作补偿的土地。

    苏芬两国的矛盾并没有了结,战争使芬兰丧失了占国土面积10的领土。芬军总司令曼纳海姆痛楚地说:“该条约给我国的战略地位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我们丧失了本来可以保证我们阻止入侵军队前进的全部要地。新的国界使芬兰暴露在侵略者面前,而汉科则像一支指向我国心脏的手枪。”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芬军在曼纳海姆元帅的率领下,配合德军入侵苏联。在夺取了苏芬战争丢失的土地后,芬军停止了进攻的脚步。1944年,苏军在西北方向转入反攻后,苏军又再次夺取了这片地区。

    苏芬冬季战役期间,芬军伤亡10万余人。苏军伤亡情况,各方资料有很大出入。战后苏军公开的资料是伤亡20万人,而赫鲁晓夫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到,苏军的伤亡为100万人。据最近的文献记载:苏军阵亡15万~20万人,50余万人负伤,伤亡合计在70万人以上。同时,苏军在芬兰战场上还损失了2000辆坦克。一位苏军将领悲痛地说:“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得到了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足够埋葬我们牺牲的战友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