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东南亚战场】兰姆伽集训
【东南亚战场】兰姆伽集训:不亚于一场战役
兰姆伽是印度的一个小镇,位于印度加尔各答西北300多公里处,靠近格雅。jingqiume小镇规模不大,只有几条街道,当地人开的一个电影院是镇上最现代的建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兵营,曾关押过2万多名意大利战俘。营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周围是起伏不大的丘陵地。
1942年5月,史迪威从缅甸败退到印度后,为了重开滇缅公路,开始拟定一项收复缅甸的计划,在史迪威的反攻计划中,既包括美英两国向缅甸增派部队,也包括由美英援助,训练中国军队以备反攻。
史迪威想要训练一支中国军队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史迪威就长期以驻华武官的身份在中国任职。期间他游历过中国很多地方,目睹了很多灾难和战乱,对中国普通民众抱有很深的同情,并且还被中国普通民众勤劳、坚韧和智慧的品格所折服。他对中国国民政府和军队的腐败极为痛恨,但对中国士兵却非常欣赏,他认为中国士兵优于德国和日本的士兵。史迪威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深信穿草鞋、营养不良的中国士兵,一旦装备完善,训练有素,指挥有方,就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士兵相抗衡。”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兵败缅甸,数万将士的遗骨洒满了野人山。史迪威心中既怀有愧疚,也充满了不甘。在向印度撤退的路上,他就开始酝酿下一步计划,也重新拾起了训练一支中国军队反攻缅甸的构想。
在印度短暂停留时,他的设想更加具体化:由英国方面提供场地,在印度修建一座大型兵营接纳中国军队;由美军提供装备并派出军事教官;由国民政府提供十万兵员,接受美军的训练方法、装备美式武器。整训完成后,开赴前线、反攻缅甸。
1942年6月3日,史迪威返回重庆面见蒋介石,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并表示如果蒋能够同意,他会游说美方决策层,全力促成此事。对于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虽然不能将责任全部算在前线将领头上,可蒋介石还是对史迪威有些不满。不过,这份计划让他很兴奋,蒋原拟令转入印度的中国军队在印度休息几个月后,从西藏返回国内。在听取了史迪威的汇报后,他决定改变原来的计划,命令驻印度的中国军队暂不回国。并当即承诺史迪威,如果需要国民政府将源源不断地向印度输送兵员。
史迪威的计划很快送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办公桌上。此时,美军在太平洋上刚刚取得中途岛战役的胜利,高兴之余罗斯福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太平洋上的战事还远没有到乐观的时候。日寇依然强大,而且占据着西太平洋地区绝大部分岛屿。
根据1942年初美国和英国确定的“先欧后亚”的战略原则,盟军将主要力量投向了欧洲,包括英联邦所属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的军队都优先投送到欧洲和北非地区。在亚洲和太平洋,美军需要盟友以减轻自己的负担。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领导的抗战是美国和日本谈判的筹码。在与日本谈判期间,美国一方面继续向国民政府输送援助物资,另一方面也计划在必要时,牺牲中国换取日寇停止在太平洋扩张。
战争爆发后,双方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罗斯福也改变态度。史迪威的计划来得正是时候,利用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适当地装备美军武器,在战场的另一端牵制住更多的日寇,使其不能向南增兵,无论如何都符合己方的利益。于是,在罗斯福的授意下,美方立即着手准备,并说服英国方面给予配合。
就这样,三方达成一致。不久,经蒋介石决定,除在兰伽训练基地训练中国军官外,中国驻印部队首先留此补充训练,并从中国空运5万部队进入兰姆伽受训,上述部队由中美租借武器内配给装备。
1942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任命史迪威为总指挥,罗卓英为副总指挥。训练营由史迪威直接管理,罗卓英担任其副手。由于国民政府军队内存在克扣军饷、体罚士兵的恶习,史迪威最初提出在训练营中只接纳士兵,军官全部由美方人员担任。他的这个意见遭到罗卓英的反对(蒋授意),因为此举无疑将让国民政府失去对军队的控制。经过几番争执,史迪威不得不做出妥协。最终确定由美军负责装备和训练,日常管理、纪律方面仍然由中国驻印部队负责。
英国方面负责的主要是后勤工作,包括场地、卫生、伙食、营养、医疗、运输等事项。
在此期间,兰姆伽训练基地经过改造,新建了几个宽阔的训练场和打靶场,营区内有200多栋大小房屋,可以容纳数万人的部队。整个营区由新修筑的柏油路相连接,各种训练和生活设施齐全。在史迪威到达兰姆伽之前,训练中心工作由美国人麦凯布主持,阿姆斯任总教官,训练中心下设步兵、炮兵、工兵、通信、汽车、坦克、卫生、兽医和驮载等学校,计划每期学员训练6至8周,随后返回所属部队。训练方法包括:讲解、示范、实习、考核四个步骤,重点训练科目是操演武器和实弹射击。随后为了适应缅北丛林作战需要,又进行了丛林沼泽地区作战训练。
1942年8月4日,史迪威飞抵兰姆伽主持训练工作。此前,新编38师和新编22师已经先后进入训练营,8月26日,兰姆伽训练正式开始。在开营初期,史迪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同时也给美国教官树立了教练的榜样。在此后的半年中,史迪威7次往返于新德里和重庆,每次回到印度,都要到兰姆伽训练营深入指导,每次一住就是几个星期。他身穿短衣短裤,头戴一顶一战时期的硬边帽来到训练场,耐心地纠正或做示范。因为史迪威平易近人的态度,赢得了士兵们的尊重。中国士兵称其为“乔大叔”。
1942年9月,国民政府在后方招募青年学生入伍,并利用往返于驼峰航线的货运飞机返程时由昆明空运中国士兵到印度,平均每天450至600人,四个月时间将32000余名新兵运抵兰姆伽,统一编入新22师和新38师及刚刚组建的炮兵、装甲兵、工兵部队。
在训练营中,驻印军的服装由英军提供,样式和材料均为英式,每个士兵配发3套卡其布军装。为适应热带环境,其中两套中配的是短裤,脚上也换成英式半筒皮鞋(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时,大多穿的草鞋,后期空运至印度的新兵也大多穿草鞋),高级军官则穿戴呢制军服和马靴。
饮食方面也由英军供给,从粮食到蔬菜、食油、肉类甚至茶叶都由伙房定期到给养站领取。高级军官(校级)每天有牛奶、面包、水果,还可以享用咖啡、香烟、糖果等当时的奢侈品,由国内大学生自愿担任的部队翻译,待遇与校级军官一样。
在居住的方面,基地营房除少数办公用房外,连队以下基本住帐篷。帐篷是由英方提供,高大宽敞,一个帐篷面积二十多平米,在帐篷柱子和绳索涂上机油以防蚊虫。一个帐篷住一个班,排级军官则4人一间。
远征军在入缅时,辎重主要靠骡马和人力运输。到达兰姆伽后,各师配备美式车辆300余台,并提供战时所需马匹千余。以上在衣食住行方面,驻印部队的待遇相比于国内均有极大地提高。
在装备方面,美军为驻印军提供全套美式装备,每个师配备12门105毫米榴弹炮、24门75毫米山炮、36门战防炮,162门大口径迫击炮,此外还有火箭筒、火焰喷射器等新型装备。冲锋枪、机关枪装备到了班排一级,士兵普遍装备半自动步枪,使驻印军在火力上超过了日本军队。
在训练方面,为尽快使部队形成战斗力,史迪威为受训部队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在6周的训练中,第一周讲解兵器,第二周掌握各种武器性能,第三周是射击训练,第4周是单兵战术训练,第五周是班级攻防训练,第六周是爆破技术训练。
由于补充的新兵基本上是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因此掌握军事技术很快。这一点令美国教官大为惊奇。一位教官曾记录:“谢天谢地,我们不会讲汉语,也没有足够的翻译,我们做示范,他们跟着学,他们是世界上模仿能力最强的人,学得非常快。”
不过,在训练营期间,中国方面和美国方面也存在很多矛盾。史迪威要求美籍军官派到团一级指挥机构,以控制整个受训军队的做法,遭到中方的坚决抵制。国民党中常见的“吃空饷”的现象同样让史迪威不能容忍,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史迪威要求把发放装备、军饷的权力掌握在美方手中,这一点也遭到中方高层的不满。
1942年10月,由于罗卓英与史迪威矛盾激化,蒋介石将罗卓英调回国内。此时第一批集训的新编第38师和新编第22师的集训接近完毕,蒋介石下令撤销远征军副总指挥部,将驻印部队改编为新编第1军,并从国内调郑洞国赴印度担任新编第1军军长。
1944年1月,在新编第1军开始在缅北实施反攻时,国民政府空运新编第30师到兰姆伽继续接受训练,完训后也编入新编第1军。至此新编第1军完成组建,全军辖新编第22、新编第30、新编第38师,各师由3个步兵团和榴弹炮营、山炮营、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教导营组成,每师约15万人,各种车辆300余辆,骡马1000余匹,榴弹炮12门,山炮24门,各型迫击炮234门,防坦克炮36门,轻重机枪468挺,火焰喷射器85具,火箭发射筒108具,冲锋枪、卡宾枪各约400支。通信能力、机动能力、火力均大为增强,官兵体质、战斗技能都明显提高。
1944年夏,蒋介石为加强中国驻印军的力量,又下令由国内空运第54军到印度。但史迪威只接受2个师,不接受军部。该军第14师及第50师空运到利多接受装备后,在缅北反攻战役中与原驻印军合并。
1944年8月5日,新编第1军攻占缅北密支那,国民政府将驻印部队扩编为新编第1军和新编第6军。至此,中国驻印军完成组建,兰姆伽训练基地也于1944年春关闭,在该训练营,一共有29667名士兵、2626名军官受训结业。
在国内的训练也正抓紧实施。
1943年2月,国民政府在昆明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部,蒋任命第6战区陈诚为司令长官,负责在云南训练部队。3月10日,陈诚与史迪威在重庆会晤,洽商训练计划,决定在昆明训练基地调集各部队8000至9000名营、连、排级军官分批训练。团以上军官在昆明集训后,空运到印度兰伽训练营,继续接受6周的美械装备和战术训练。
不久,史迪威派遣他的副参谋长多恩率领重庆美军司令部的若干人员到昆明设立办事处,并从印度抽调美国教官前往云南。3月23日,蒋介石核定军政部呈送的云南练兵具体计划,命令有关部队向云南集中。按照计划有11个军31个师参加训练。上述部队预定按新编制组成24个新式攻击师、2个旧式攻击师、6个调整师,总计41万余人。
1943年4月,陈诚在云南楚雄设立“远征军司令长官部”。随后,进入云南接受美制装备的有第2、第5、第6、第8、第13、第52、第53、第54、第60、第71军等10个军。
为了使部队尽快掌握美械装备,蒋介石于1943年4月在昆明设立“军事委员会驻滇干部训练团”,亲兼团长,龙云、陈诚兼任副团长。训练团的地址设在昆明的北较场营房,先后举办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战术等训练班。训练的对象主要是部队副团长以下的营、连、排军官。训练一般以6周为一期。各级中下级军官按所属兵种分别到步兵、工兵、通讯各训练班受训;参谋人员和营团级干部则入参谋训练班。
依据当时的交通条件,各部军官前来报到的时间有早有晚,遂采取凡报到满100个人就组建1个班队进行训练;训练6个星期就结束;腾出人员、设备和场地展开下一班队训练,所以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一批毕业生。
在参与受训的人员中,最多的是步兵训练班,往往前两周都是兵器训练,使受训者了解各项兵器的名称性能并善于分解、结合;第3、4周为射击训练,使受训者善于使用各种兵器来发扬火力;最后两周则为战术训练,通过沙盘教育和班、排、连的实兵指挥,使受训者了解如何确实掌握和运用自己麾下的队伍,以最大限度发挥战斗力量。炮兵训练则更加全方位,直接将各军的炮兵营全部官兵调来装备训练,一直到整训结束才归还各军建制。
在1943年、1944年两年中,先后约有1万余营、连、排级军官接受训练。团长以上军官则是先到昆明干训团报到,然后分批空运到印度兰伽接受训练。各部军官完成受训后,其所在部队也完成美制装备的更换,其标准与驻印部队基本相同。
1943年11 月,因史迪威不满陈诚“一切听从蒋介石”的做法,两人关系恶化,此时史迪威和蒋介石的矛盾还没有公开化,蒋介石不得不弃用陈诚。陈随后以养病为由辞去远征军司令长官职务,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卫立煌为远征军司令长官。此时在缅北,中国驻印军再次进入野人山开始了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