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第45章 【欧洲战场】胜利:柏林不是终点

第45章 【欧洲战场】胜利:柏林不是终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进程篇-苏德、欧洲战场】胜利:柏林不是终点

    1944年8月,苏军已经基本解放了被德军侵占的所有苏联领土。jingzime在北线,苏军前出至波兰境内,逼近华沙。在巴尔干地区,苏军乌克兰第2、第3方面军抵近罗马尼亚边境。

    解放巴尔干

    尽管德军在东线节节败退,兵力严重不足,但作为德国最重要的石油和粮食供应基地,德军仍然在这里部署了47个师90万人的兵力,并构筑了完备的防御工事。德军在罗马尼亚的防御弱点是缺少坦克装甲部队,在47个师中,仅有3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

    苏军的作战意图是集中马利诺夫斯基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和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发起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歼灭德军在罗马尼亚的重兵集团,同时逼迫罗马尼亚退出战争。为协调两个方面军作战,苏军统帅部任命该战役由铁木辛哥统一指挥,苏军黑海舰队也配合此次作战。

    1944年8月20日,北线乌克兰第2方面军第27集团军仅用3个小时就突破德军主要防御,中午突破德军第二防御地带,第6坦克集团军随即从突破口投入作战,并前出至马雷山德军第三防御地带。南线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所属的3个集团军当天也进展顺利,向德军防御纵深推进12公里。

    至8月24日,两个方面军的机械化部队在胡希会师,将德军18个师包围,并继续在合围对外正面继续进攻。同时,乌克兰第3方面军在黑海舰队的配合下,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包围,该部随即放下武器投降。8月26日,苏联摩尔达维亚共和国(今摩尔多瓦)全境解放。8月27日,被包围的德军停止抵抗。此役,德军22个师被歼灭。

    8月23日,罗马尼亚国内举行起义,推翻了安东内斯库的统治,成立新政府。次日,新政府声明退出轴心国,并对德宣战。8月30日,苏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占领罗马尼亚产油区普洛耶什蒂,切断了德国最重要的石油供应基地。至10月30日,苏军占领罗马尼亚全境。

    与此同时,保加利亚于9月9日推翻亲法西斯政府,并对德宣战。乌克兰第3方面军于9月16日进入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次日,经改编的保加利亚军队编入乌克兰第3方面军,参加对德军的作战,直至战争结束。

    在结束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作战后,苏军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境内,抵近南斯拉夫。

    在南斯拉夫,魏克斯的f集团军群拥有57万兵力,虽然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已经发展至40万,但南斯拉夫所有的重要城市和交通线仍然掌握在德军的手中。1944年9月28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第57集团军越过塞尔维亚山脉,进入南斯拉夫。10月8日,该部渡过摩拉瓦河。第46集团军在贝尔格莱德东北渡过多瑙河,逐渐对贝尔格莱德地区的德军形成合围。10月20日,苏军在南斯拉夫军队的配合下攻占贝尔格莱德。德军f集团军群大部分在魏克斯的率领下退入匈牙利。

    1944年10月29日,马利诺夫斯基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转向匈牙利布达佩斯,苏军当面之敌是从苏联境内后撤到这里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11月2日,苏军推进至距离布达佩斯15公里地域,遭到德军的顽强抵抗,此后的16天中,苏军企图将德军分割歼灭未能奏效。鉴于部队已经连续作战3个多月,疲惫不堪,马利诺夫斯请求暂停进攻,得到苏军统帅部的同意。

    12月5日,苏军再次发起进攻,仍未能奏效。随后,苏军实施战术迂回,解放蒂萨河和多瑙河中间地带;跟踪追击德军f集团军群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第57集团军和近卫第4集团军北上进入匈牙利,与乌克兰第2方面军第46集团军会师,苏军具备了向布达佩斯德军集团后方实施突击的可能。12月20日,苏军第4次向布达佩斯发动进攻,被围困的德军布达佩斯集团作困兽斗,并凭借坦克优势,连续向苏军发动反扑。至1945年1月18日,苏军攻占东部-佩斯;2月13日攻占西部-布达,全歼德军布达佩斯集群近20万人。

    1945年2月,刚刚在西线阿登反击中铩羽而归的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被调至东线,转隶德军南方集团集群,准备对苏军实施反击。该集群尚保有431万兵力,受领的任务是以反击粉碎苏军在巴尔干的攻势,确保奥地利工业区和德国南部工业区的安全,并守住匈牙利境内的产油区。

    3月5日夜,德军反击开始,经过10昼夜的进攻,德军突入苏军防御12公里、自身损失4万人及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被迫停止进攻转入防御。3月16日,苏军转入进攻,在第一天进展效果不大的情况下,苏军投入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该部与第27集团军、近卫第9集团军一道,重创德军,迫使德军后撤。至3月22日,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大部被歼,一部逃出苏军的合围。1945年4月4日,最后一支德军被赶出匈牙利,苏军攻占匈牙利全境。

    1944年11月17日,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军攻占首都地拉那,并于29日解放德军在该国最后一个据点-斯库台,解放阿全境。

    在希腊,希腊人民解放军趁德军大部分调往他处之机,于1944年春开始陆续收复希腊国土,至1944年10月,该国33个省已经解放31个,并解放了首都雅典。德军仅控制着克里特岛及其周边一些岛屿。至1945年5月,德国宣布投降后,希腊全境获得解放。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3日,美英首脑抵达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在这里,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继14个月前在德黑兰首次会晤后,第二次坐在一起商讨三国各自关心的问题。与上次不同,在各个战场盟军已经胜利在望的情况下,美英苏关注的问题也已经改变。在此后为期8天的会议中,三国签署了《雅尔塔会议公报》《雅尔塔会议议定书》和《雅尔塔协定》,其中《雅尔塔协定》于1945年2月12日公布。

    在处理德国战败后的问题上,三国一致同意在战后由苏美英军队进驻德国,各自占领德国的一部分,其中苏联占领东部、英国占领西北部、美国占领西南部。在这个议题的讨论前,丘吉尔出于英国一贯的“大陆均势”政策,以及与美国和苏联抗衡,提出从美、英占领区划分出一部分交由法国军队驻守。这个建议遭到斯大林的极力反对,他认为法国对于二战毫无贡献,此举无法让遭受德国更大破坏的国家信服。但在罗斯福的支持下,斯大林只能勉强同意。

    在德国支付战争赔款的分配问题上,丘吉尔和斯大林再次发生争执。斯大林提出按“谁对战争胜利贡献大,谁遭受的损失多”来分配德国的赔偿,因此苏联应该得到总额200亿美元赔款的一半,并且苏联还将要把的德国100的军事工业、80的重工业的工厂、机床拆卸运回苏联。

    英国不想让德国过多地支付战争赔款,因为他们计划在战后联合法国和德国在欧洲大陆共同与苏联抗衡,所以丘吉尔对此进行了反驳。他认为苏联想要得到100亿美元的赔款是“异想天开”,主张按照德国能负担的额度确定赔款数额。罗斯福虽然同意英国的主张,但他在“对日作战”的问题上还有求于苏联,所以表示,美国将没收德国在美国的资产,其余不再索要战争赔款,而且他同意苏联尽可能多地获得战争赔款,他建议将战争赔款的数额限制在德国人不忍受饥饿的程度上。最终,关于这个问题没有达成一致,遂决定随后三国成立战争赔偿委员会,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

    三国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是关于波兰的问题。由于一战和二战爆发时,德国都是从波兰侵入苏联(一战时还处于沙俄时期),所以苏联坚持波兰必须是对苏联友好的国家。斯大林敦促美英尽快承认于1945年1月刚刚成立的、由苏联支持的波兰临时政府。美英则支持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丘吉尔提出应该尽快在波兰举行全民选举,由波兰人自己决定自己国家的政府。最终,三方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此后,苏军解放波兰全境,并扶持波兰临时政府接管波兰国内行政权。

    关于波兰的东部边界,在一年前的德黑兰会议上,三国在一定程度上达成谅解,在这次会议上苏联再次提出苏波两国以“寇松线”为界。罗斯福对苏联的提议基本同意,但他又提出苏联应该将乌克兰西部的利沃夫省划给波兰。斯大林拒绝了罗斯福的提议,他说:“如果让出利沃夫,我将无法返回莫斯科。”三方争论的另一个焦点是波兰西部的边界,在你来我往的争论中,最终没有拿出协议,只决定将这个问题留在战后解决。

    在关于战后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问题上,美国自认为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美国各方面实力的增长,理应在战后国际活动中稳居“领导地位”。罗斯福也清楚,作为战后欧亚大陆上头号军事强国,组建这个国际组织必须取得苏联政府的支持。在此次雅尔塔会议上,与会者首次提出将国际组织定名为“联合国”,并以托管制度取代以前的“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制度。

    在《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中,还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以及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秘书处等主要机构的组成和权限。但在一些具体的关键性的问题上,此次会议没有达成一致,比如安全理事会的表决方式,苏联建议强化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权的适用范围,美英则坚持议案涉及的常任理事国可以有否决表决结果的权力,但是不能有否决议案在联合国表决投票的权力。

    在选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国家的问题上,雅尔塔会议最终决定由苏联、英国、美国、中国和法国组成,并明确联合国一切成员国,无论大国或小国,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可以充分申述自己的意见。此外还决定联合国成立大会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

    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问题,是罗斯福出席雅尔塔会议的主要目的之一。1945年2月8日和10日,罗斯福背着丘吉尔两次与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秘密会晤,最后苏联承诺欧战结束后2至3个月内对日作战。同时斯大林在会晤中提出,将中国旅顺、大连划为自由港,并提出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的权益。美方则建议可由中苏共管,并要求加入尚须征得中方同意字样。而斯大林却称:“大连作为自由商港可以商量,但旅顺是军港,必须租借;东北铁路可由中苏共同经营。”斯大林还表示他同意上述条件需取得中方同意,但是他认为中方也应同意蒙古维持现状。当罗斯福询问究竟何时向中国方面转达这些条件时,斯大林声称届时他会通知美方。

    随后,莫洛托夫将一份《斯大林元帅关于苏联参加对日本作战政治条件草案》交予美方,经罗斯福和斯大林略加修饰后,成为协定的正式文本。2月11日,罗斯福和斯大林邀请丘吉尔共同在协定书上签字。丘吉尔自知英国在远东事务方面的发言权不多,虽然受到了冷落,没有参与该协定的拟定和讨论,但是为了保持英国在远东的残存利益,还是在协定书上签了字。

    秘密的雅尔塔要点包括:苏联将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本作战;蒙古的现状续予维持(蒙古已于1921年在苏联的扶持下,未经国民政府同意自行宣布独立);远东地区库页岛及邻近岛屿归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恢复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对苏联远东地区通往大连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设立苏中合办公司共同经营;千岛群岛交予苏联;关于蒙古、港口、铁路的协定须征求蒋介石的同意,美国政府应采取措施以取得该项同意。

    从这份协议上看,一场战争并没有改变西方国家的本质,苏联还是那个对土地无限贪婪的沙俄,美国仍然还是那个奉行新殖民主义的美国。

    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

    1944年底,苏军在北线进入德国东普鲁士和波兰境内,盟军在法国的登陆迫使希特勒将一部分兵力调往西线,此时在欧洲战场上,德军在西线部署107个师,在东线部署187个师又21个旅,希特勒希望在东线抵挡住苏军的攻势,在西线寻找和美英媾和的机会。

    苏军下一步的目标是波兰华沙和德国柏林。在这个方向,苏军白俄罗斯第1方面(司令员朱可夫)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于1945年初在波兰南部维斯瓦河一线完成集结。在河西岸,苏军建立了3个登陆场并架设桥梁26座,两个方面军总兵力达22037万人、火炮33500门、坦克自行火炮7000多辆、飞机5000多架。

    维斯瓦河防线是德军抵御苏军进入德国境内的最后一道防线,德军a集群(原中央集群)尚保有的56万人负责抵御苏军,该集群拥有火炮50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220辆、作战飞机630架,在兵力和兵器上处于绝对劣势。

    1945年1月12日,苏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实施2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后,开始向德军防线发起冲击。2天后向德军防御纵深推进20至40公里,其间德军以2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师实施反击,被苏军击退。其近卫第3集团军于1月14日从马格努谢夫和普瓦维登陆场发起的进攻,使桑多梅日与普瓦维登陆场之间的敌军面临被合围的威胁,迫使德军开始撤退,苏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第6集团军趁机转入进攻。

    1月14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开始进攻,该部第47集团军、近卫第2集团军以及波兰第1集团军向北逼近华沙。1月15日,乌克兰第4方面军于喀尔巴阡山脉北麓投入进攻,配合乌克兰第1方面军将德军逐出克拉科夫。1月17日晨,波兰第1集团军进入华沙,中午这座城市获得解放。1月18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与乌克兰第1方面军会师,至此,苏军在7天里,在500公里地正面推进150公里,抵近德波边境奥得河,这里是德军1939年9月进攻波兰的出发地。

    1月29日,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8集团军等部陆续越过德波边境,进入德国境内,这里距离柏林仅有70公里。此时,苏军在前一段时间的推进中,其北面的侧翼已经出现了一个200多公里宽的缺口;德军则在奥得河一线集结28个师又5个旅准备在这里对苏军实施反击。朱可夫决定暂时停止进攻,并在侧翼缺口投入波兰第1集团军和苏军突击第3集团军,同时将第47、第61军从南线调往北线。2月初苏军又有2个坦克集团军北调,上述部队将德军的反击击退。至此维尔瓦河奥得河战役结束,苏军统帅部开始准备对柏林的进攻。

    莱茵河战役

    在西线,德军仍然在据守齐格菲防线。经阿登反击战一役,德军一线部队遭受严重损失,预备队已经耗尽,加之盟军对鲁尔工业区的持续轰炸,军工体系已经瘫痪,武器日渐匮乏。

    在这个冬天,盟军的后勤供应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各种物资和后备兵源不断地输送至前线。经过补充,盟军的兵力已达德军的3倍,坦克数量是德军的6倍。

    盟军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美军和英军之间始终存在的协调配合问题,以蒙哥马利为首的英军将领要求英军第21集团军群应优先得到补给,并在北线担任主攻,美军及法军应该在中部和南线担任牵制任务。以巴顿为首的美军将领认为,美军在盟军中是绝对主力(西线盟军部队包括美军4个集团军、英军1个集团军、1个加拿大集团军和1个法国集团军),西线的主攻就应该由美军担当,即从美军第12集团军群所在的中部直插德军腹地。艾森豪威尔经过权衡,最终命令盟军各部自行尽力发展进攻,尽早抵达莱茵河西岸。艾森豪威尔的这个折中方案让蒙哥马利非常不满,也导致了美英两国在之后的矛盾公开化。

    在北线,第21集团军群司令蒙哥马利计划右翼美军第9集团军向东北方向、加拿大第1集团军向东南方向攻击,形成钳形攻势,并在莱茵贝格、克桑滕、雷斯等地强渡莱茵河,英军第2集团军在中路保持防御态势。2月8日,加拿大第1集团军率先发起进攻,该部当面是德军经过5个月的时间抢修的齐格菲防线北向延伸防线,为阻止盟军进攻,德军将莱茵河河堤损毁,河水蔓延至农田,致使盟军的推进路线非常狭窄,加军的进展缓慢。同时,德军炸毁鲁尔河大坝,致使下游河水暴涨,在南翼的美第9集团军进攻不得不推迟。2月13日,美军第9集团军趁河水水位有所下降,德军还尚未引起警觉之际,突然渡过鲁尔河,2天后推进到莱茵河。北线加拿大第1集团军于3月3日与美军第9集团军在格尔德恩会师,将德军15个师合围。3月9日,德军被围的9个师被歼灭,其余德军逃出合围,撤退到莱茵河东岸,至此,北线莱茵河西岸德军被肃清。

    在中段,美第12集团军群的第1集团军同样受阻于鲁尔河河水暴涨,不得不推迟进攻;南翼第3集团军则如期发起进攻,该部越过一系列洪水泛滥和坚固设防的溪流,将德军2个集团军赶至基尔河。2月底,巴顿的部队拔除菲安登隘口的突出部,占领了萨尔河和摩泽尔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并穿过了作战地带内“齐格菲”防线的大多数防御工事,挺进到距特里尔仅5公里内的各点。

    随着前进速度的加快,巴顿越来越不满足于原定计划的限制,他请求布莱德雷将军支援其更多的师,以便在特里尔和萨尔河地区实施进攻。布莱德利一方面同意巴顿继续保持进攻,另外也像1940年夏天法国战役时,伦德施泰特叮嘱古德里安那样,要求巴顿放慢进攻速度。

    推迟进攻的美军第1集团军与第9集团军同时发起进攻,为了保证美第9集团军的侧翼,他们中途暂停了进攻,不久该部发起第二轮进攻,于3月5日攻占德国科隆。3月7日,美第1集团军转向东南,迅速向波恩和巴特戈德斯贝格推进。位于集团军最右翼的美第9装甲师奉命向雷马根进攻。该师先遣部队越过屏蔽莱茵河的最后一排高地后,突然发现前面莱茵河上的鲁登道夫大桥仍完好无损,遂命令部队成功夺取该桥。3月17日,美军在东岸站稳了脚跟。

    在南线,德弗斯的美军第6集团军群于3月初转入进攻,在他的正面是损失了一半兵力的德军第5集团军、在阿登山区遭到重创第7集团军和已经失去战斗力的第19集团军。3月15日,美第6集团军群所辖美军第7集团军向前推进了30多公里。3月18日,巴顿的第3集团军开进法兰克福走廊,插至德军防线后方,第7集团军在其策应下于20日突破当面齐格飞防线阵地,两支部队在次日会和。3月22日,巴顿命令其第5师强渡莱茵河,进入东岸地区。

    至此,德军的齐格菲防线彻底崩溃,莱茵河西岸的德军全部撤至东岸。此役,德军伤亡6万人,被俘25万人;盟军伤亡仅2万人。

    3月23日21时,仍然在莱茵河西岸的蒙哥马利经过精心准备后,开始强渡莱茵河。次日凌晨,14万名空降部队在德军后方实施空降,协助第21集团军推进。3月28日,第21集团军群全部渡过莱茵河,达成战役预期目的。

    在中段,美军第3集团军德国莱茵河后,没有中断进攻,该集团军与美军第1集团军已经肃清了法兰克福地区的德军。在南线,美军第6集团军群也于3月26日渡过莱茵河。至此,盟军3个集团军群全部渡过莱茵河天险,德军再也无法在西线构建一条完成的防线了。

    美英地位之争

    1945年3月末,艾森豪威尔根据战场形势的发展,决定放弃进攻柏林,同时将盟军的主攻方向由北线转向中段,即由布莱德雷将军的第12集团军群担负主攻任务,而蒙哥马利元帅的部队则实施助攻。这一计划的颁布立即遭到蒙哥马利和英国参谋长委员会的强烈反对,使盟军内部存在已久的矛盾和分歧表面化,并随之在美英之间展开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大规模论争。

    其实美英将领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火炬计划后、实施西西里岛登陆战役时,蒙哥马利等英国将领傲慢的态度和处处以己为先的做法,就招致美军中性格火爆的巴顿将军的不满。当时考虑西西里战役是两国第一次地面部队合作,作为总司令的艾森豪威尔居中协调,让外界看来,盟军内部始终非常团结。

    美英盟军内部矛盾第一次公开化是在1944年9月。当时盟军已收复西欧大陆,正向德国边境上的“齐格菲”防线推进。在此之前,由于以艾森豪威尔为首的盟军最高统帅部仍在伦敦,故远征军在西欧的地面作战由蒙哥马利全面负责。这一临时指挥机构产生于“霸王”行动之前,目的在于协调美英登陆部队的行动,属临时性措施。

    然而在英国人看来,这一安排有助于提高英国的地位和作用,英国新闻界对此也极力渲染,蒙哥马利也非常重视这一荣誉,事实上,他在盟军登陆阶段的作战中确实也发挥了重要作用。9月1日,艾森豪威尔来到法国,直接控制了地面作战,蒙哥马利的临时权力被收回,只负责第21集团军群的作战指挥。蒙哥马利虽然对这一权力交接未持异议,但内心无疑有一种失落感。9 月15日,艾森豪威尔莱茵河战役决定以“宽大正面”进攻战略计划,该计划要求第21 集团军群担当主攻的同时,第12集团军群各部以主动攻击相配合,实施全线推进。蒙哥马利对该计划立即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此举将严重影响主攻方向的行动,故要求统帅部集中兵力于北线,同时将后勤补给的绝大部分交给第21集团军群,以保证其经鲁尔直捣柏林的作战行动顺利实施;其他战线则应原地牵制德军,以配合其行动。

    考虑到当时后勤补给线的迅速延伸、补给短缺的状况,此建议不乏道理。但让美军按兵不动,并由第21 集团军群垄断后勤补给的做法却是美军指挥官难以接受的。据此,艾森豪威尔拒绝了蒙哥马利的建议,他认为,只有渡过莱茵河并消灭德军主力后才能考虑美军原地待命问题。不过,为了不激化矛盾,艾森豪威尔也作了妥协,答应蒙哥马利拥有后勤补给优先权的请求,并要求美军各集团军按规定范围作战。尽管如此,此举仍引起美军指挥官的强烈不满,巴顿将军认为蒙哥马利太注重自身得失,怕美军的胜利损害其地位。他同时还抱怨美军只能在最高司令的漏洞中扩大战斗。艾森豪威尔随后通过私下做美军指挥官的工作,才平息了盟军内部的这次争议。与此同时,为安抚蒙哥马利,英国政府将其军衔晋升为元帅,超越了其上司艾森豪威尔,这无疑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决定。

    11月底,随着盟军1944年秋冬战斗未取得预定战果,蒙哥马利对艾森豪威尔的作战指挥提出异议,遂引发了美英指挥官之间的第二次争论。蒙哥马利认为,盟军“遭受了战略性挫折”,故需要制定一个新的计划,该计划务必取消多处出击的作战思想,必须集中兵力于主要进攻方向上。这一建议实际上是指责艾森豪威尔未采纳他9月份提出的计划,实施多路出击,以至于偏离了原定的主攻方向。在其地位问题上,蒙哥马利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他认为盟军战区已被阿登山区自然分割为两条战线,较好的解决办法是把第12集团军群和第21集团军群都部署在阿登地区的北面,并让布莱德雷将军接受其本人作战指挥。

    艾森豪威尔对蒙哥马利关于盟军遭受“战略性挫折”的指责大为不满,他在给蒙哥马利的回信中直截了当地反驳了盟军失利的说法。他说∶“我不同意仅仅因为我们没有得到我们希望得到的一切,就认为自诺曼底登陆以来的情况一直不好……我也从未认为当时存在的情况是战略性挫折。”在信的最后,艾森豪威尔直截了当地否定了蒙哥马利组织中介指挥机构的提议。

    12月底,阿登战役结束后,蒙哥马利再次提出“反攻中的盟军部队应该由一个指挥官实时控制”的建议。同时指出以往的失败是由于最高司令只依靠英军和美军的协调而不是依靠明确的作战控制所致。蒙哥马利这一要求和对最高司令的指责使美军指挥官无法接受,并因此引发了盟军内部第三次公开化的争论。之后,艾森豪威尔将这一问题交给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裁决。其间,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几位最亲密的顾问劝他同第21集团军群司令摊牌。蒙哥马利获知事态严重性后也大吃一惊,他知道摊牌的后果于己不利,离开的只能是他。在这种情况下,蒙哥马利不得不主动和解,同时向艾森豪威尔保证将进行100的合作以支持最高司令可能做出的任何决定。

    1945年初,盟军准备进攻莱茵河时,蒙哥马利对艾森豪威尔没有将英军第21集团军群列为唯一主攻方向颇为不满。蒙哥马利非常明白布莱德雷属下的几位集团军司令,一旦允许其进攻,他们会利用一切可乘之机最大限度地发展其攻势。因此,他认为,只有美军原地待命,才足以保障第21集团军群一枝独秀。否则,美军任何有限的攻势都将危及英军的主攻地位,这已在过去多次战斗中被证实。因此,蒙哥马利不顾曾做出的100支持最高司令任何决定的保证,再次向最高司令提出“现有兵力不足以实施两个主攻”,美军的作战应以支援主攻行动为前提的作战方案。

    该方案将巴顿的第3集团军排除在任何行动之外。为表示对蒙哥马利的支持,英国参谋长委员会正式要求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对其方案进行审查,这样英国参谋长委员会就介入了以前主要由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进行的争论。

    为了获得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支持,艾森豪威尔向马歇尔将军详细陈述了他采取“宽大正面”方针的理由。他重申,对于把主要兵力部署在鲁尔区以北,并由一个指挥官指挥这次进攻,是从来没有过任何疑问的。但这一方向只能使用有限兵力,按蒙哥马利的说法一次只能使用25个师,他不可能让其余部队坐以待命。艾森豪威尔的论点未能说服英国人,他们坚持认为,与巴顿有关的任何助攻都很可能发展为主攻,这样会使资源储备减少,其战果不会超过北面一个地区投入主力部队的行动。最后,这一争论于1月30日在马耳他举行的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得到了解决,在艾森豪威尔保证主攻将在北面,英国才同意支持最高司令的计划。

    在上述几次争执中,无一不是与国家荣誉有关,两国将领都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国家赢得荣誉,进而提升本国在盟军中的地位。在这几次事件中,艾森豪威尔作为盟军最高司令,为了确保对德军作战不受影响,尽可能地在美英两国将领之间寻找平衡,甚至不惜个人承担来自各方的质疑和职责,但仍然无法让美英将领和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上司们满意。1945年3月,当盟军渡过莱茵河,准备进入德国腹地时,美英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

    1945年3月中旬,东线苏军完成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苏军先头部队距离柏林已经仅有不到60公里,而西线盟军刚刚渡过莱茵河,距离柏林距离尚有400公里。因此,盟军将下一个作战目标定为柏林实际已经没有多大意义。此外,在莱茵河战役期间,布莱德利的第12集团军群的出色战绩有目共睹,相比之下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则逊色得多。因此,在下一步作战计划中,艾森豪威尔决定盟军不再向柏林进攻,而且将盟军以后的主攻方向从北线调整到中段布莱德利的第12集团军群。3月28日,他将这份计划分别通知华盛顿、伦敦和莫斯科,而且他还在给莫斯科的电报中注明“斯大林元帅亲启”的字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