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中国战场】胜利前的溃败
1943年,日寇把战争重点放在了太平洋战场,在中国战场奉行维持现状的作战方针。luoyume按照这一原则,日寇中国派遣军仅在长江中上游的鄂西和常德地区发动了几次较大规模的局部攻势,其目的也很有限,旨在完善态势,保证长江航运及打击和牵制中国军队向滇、缅战场调动。
同一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对整个二战局势分析后,也不再热衷于向日寇反击,而是静待日寇的兵力慢慢衰竭。在与日寇中国派遣军的对峙中,仅以稳定现有战线为目标,没有大规模反攻的意图和准备。因此,对于日寇的几次局部进攻,也仅以击退并恢复原态势为满足。双方的这种意图和行动,致使这一年的中国正面战场相对稳定。
另一方面,国民政府虽已决定在滇西、缅北方向发动攻势,以打破日寇的战略包围,贯通国际援华通道,但由于同盟国间的意见分歧及中国自己尚需进行反攻的准备,因此,一直拖到1943年10月,才由中国驻印军在缅北方向揭开反攻序幕。次年5月,滇西方面的中国远征军始行出击。
鄂西会战
早在1940 年6月,日寇攻占宜昌,但由于中国军队仍然控制着宜昌以下至洞庭湖的长江西岸,致使该段长江航运阻塞,日寇控制下的约2万吨的机动船舶也无法驶向下游。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43年初,日寇中国派遣军着手研究实施一次进攻战役,目的在于打通宜昌至下游岳阳段的长江航路,使闲置宜昌的机动船舶得以下驶,以加强长江的运输能力。同时,歼灭长江西岸宜昌至洞庭湖一线的中国第6战区主力。
日寇具体作战计划是:“由南向北把作战区域划分为3个地区,即安乡、南县地区,枝江、公安地区和宜昌以西地区,并按此顺序分3期实施进攻,以确保能以优势兵力逐次消灭当面的中国军队。达成目的后,转入第4期撤回作战,主力回返长江东岸,但要留置部分兵力占领和守备长江西岸。”
此次作战由日寇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中将指挥,投入的主要兵力为第3、第13师团和独立混成第17旅团的全部,第39、第40师团的主力,第34、第58师和第68师各一部,以及军直属的2个野战重炮兵团和飞行第44战队。此外,还有部分工兵、船舶部队和海军部队协助作战。
第6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因筹划滇西方面的反攻,正在云南组训远征军,故由孙连仲任代理司令官。针对日寇的进攻企图,第6战区计划:“以第29集团军(王缵绪部)固守公安至安乡一线既设阵地;以第10集团军(王敬久部)固守枝江至公安一线;以江防军固守石牌要塞以南至宜都一线阵地;另以第32、第18、第86军固守石牌以北的既设阵地。先不断消耗日寇,诱敌深入到石牌要塞至渔洋关之间,然后转为攻势,压迫日寇于长江西岸而歼灭之。”此外,中国空军的4个大队和驻华美国陆军航空兵第14航空队准备支援地面作战。
1943年5月5日,日寇第3师团和独立混成第17旅团从藕池口、华容、白螺矶一线向南线安乡、南县发起进攻,守军第73军(汪之斌部)按预定计划逐次抵抗,在南县给予日寇较大伤亡。5月9日,南县、安乡失守,守军撤往洞庭湖南岸。
5月12日,日寇第3师团北进攻击公安,第13师团渡过长江南下夹击公安。守军第10集团军第87军(高卓东部)四面受敌,为避免被围遂放弃公安向西撤退。5月15日,双方在枝江、刘家场、暖水街、大堰垱一线激战3日,守军第10集团军继续向西后撤。
5月21日,日寇主力各部开始攻击宜昌以西地区,在此处,守军依据有利地形顽强抵抗,日寇进攻受阻,第13师团与国军第87军在渔洋关一带激战无法达成突破。第3师团则于24日攻占长阳。
与此同时,在宜昌集结的日寇第39师渡过长江,进攻石牌要塞,江防军第18军(方天部))死战不退,5月29日战至最激烈时,双方士兵已经纠缠在一起,以致无法开枪,第11师(胡涟部)所部与日寇展开了一场长达数小时的白刃战,日寇遗尸2000余具。至此日寇三路进攻部队经连日激战,进攻势头被遏制,加之中国空军和美国第14航空队的空中袭击,日寇增援部队和弹药补给日趋困难。
6月1日,孙连仲令各部开始反击。国军第87军收复渔洋关,切断日寇东撤退路,日寇伤亡惨重,全线动摇,被迫向宜昌方向撤退,因中国军队首次在战场具备空中优势,日寇在白天无法渡江,只能利用空袭间隙和夜晚逐次渡江,第13师团则被国军第29集团军包围于宜都,日寇出动航空兵并在战场施放毒气弹,第13师团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渡过长江。至6月10日,国军收复此前失地,战场恢复战前态势,鄂西会战结束。
此役,日寇伤亡26万人;国军伤亡4万人。在战役期间,日寇一度打通长江航线,使宜昌地区运输船只转移至武汉。此外,中国空军共计出动400多架次,在中国抗战战场上首次掌握了制空权,致日寇在作战过程中增援补给极为困难,会战中日寇11的伤亡由中国空军造成,这在此前是从未有过的现象,以至于日寇感叹:空中优势出现了“彼我易势的征兆”。
常德会战
1943年夏,鄂西会战结束后,中国第5、第6、第9战区部队与以武汉为中心的日寇第11军再次形成对峙。此时,为准备西南滇西、缅北方面的反攻,中国先后从第6、第9战区抽调部队转用于云南及印度。日寇大本营为了策应并减轻其南方军在印缅战区面临的压力,牵制中国军队的转用,于10月9日批准中国派遣军实施常德作战。日寇此次进攻作战的目的是∶“进攻敌方政治和军事上的要地常德,捕捉并痛击敌中央军,以此促使敌方继续作战的企图衰亡。同时,牵制敌向缅甸方面转用兵力,策应南方军的作战。”
根据日寇的大规模调动和集结,中国第6战区司令部判断日寇近期将对该战区发动进攻,故于10月10日依照既定的防守反击的方针,确定了作战计划:“战区以巩固陪都之目的,配置重点于石牌、庙河两要塞。先以第一线兵团依纵深据点工事逐次予敌以打击,最后固守常德、石门、渔洋关、资丘、石牌、庙河、兴山、歌马河、南漳各要点,再由第二线兵团之机动,协同第一线兵团转移攻势,击灭进攻之敌”。显然,尽管第6战区判明了日寇即将发起的大规模进攻,但对日寇的目标指向尚不清楚。
10月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综合各方面的情报,判明日寇进攻目标为常德,故于10月28日指示第6战区以常德地区为重点准备作战,并肯定第6战区针对日寇进攻常德时的应对计划。同时,军事委员会还要求邻近的第5战区和第9战区各自向与敌对峙的第一线集结兵力,准备攻击当面日寇,以策应第6战区的常德作战。
在常德会战期间,中国方面直接参战的部队前后共28个师(包括后期投入的第9战区的部队),另有中国空军一部及美国第14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
1943年11月2日,日寇第11军各部由北至南分别于沙市、石首地区西渡长江,向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国军第29、第10集团军各部依计划在第一线阻击数日后,于5日纷纷后撤至第二线防御阵地。6日,日寇攻占暖水街,8日进至河口,12日攻占太平街,然后各部集结准备进攻常德。
11月13日,日寇除第39师团主力防守右翼外,第13、第3师团南下向常德西南地区推进;第116师团企图先夺取临澧,尔后直抵长沙;第68师团企图渡过洞庭湖,经汉寿进至常德东南地区。
13日,第29集团军各部沿澧水河阻击日寇。14日石门失守;15日,日寇渡过澧水河,战区直属部队第74军(王耀武部)于15日北上阻敌,其第57师(余程万部)留守常德。至22日,74军与日寇激战于慈利、黄石,予日寇第13师团重大杀伤,但因自身损失过大,放弃黄石向西转移,日寇第13师团因担心74军东返,遂留置于黄石一线,保障日寇南下侧翼,第3师团则南下,从西南包围常德;第68师团于18日渡过洞庭湖,从东南包围常德;第116师团从北面逼近常德近郊。
11月22日,第116师团在北面向常德发起进攻,遭第57师顽强抵抗,日寇109团团长在当日指挥作战时被国军炮火炸死。次日,日寇3个师团改为四面围攻常德,守军57师万余将士依托常德高大城墙和城郊有利阵地与日寇苦战。至28日,日寇从北门、东门突入城内,双方展开巷战。为尽快攻占常德城,日寇第11军司令横山勇命令攻击部队放开城东南通道,以诱使第57师撤出城内,但国军不为所动,死战不退。12月3日,城内守军弹尽粮绝,57师所部仅剩不到千人,师长余程万率数百官兵从东南撤出,城内负责掩护的柴意新团长以下数百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在常德保卫战期间,国军其他部队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严令下,从外围向常德攻击前进,10集团军、第18军、第29集团军以及第9战区第10军分别从西、北、东三个方向向常德逼近。常德失守后,外围各部继续推进,企图在常德与日寇决战。
日寇大本营在此次常德会战之前,计划对第6战区实施有力打击,并没有打算在常德长期固守。占领常德后,日寇为了便于下一步打通大陆交通线,遂改变原计划,命令第11军确保常德。然而,日寇在此前的作战中损失惨重,已无力再战,再加上中国军队已经对常德逐渐形成包围之势,为避免被歼,日寇第11军不顾大本营指示,于12月11日开始撤退。
军事委员会预先考虑到日寇力竭撤退的可能,即令参战各部队加紧攻击和追击。12月9日,收复常德,日寇在各路中国军队的紧逼下难以脱离,各部北退至澧水南岸一线时,又被中国军队拖住达1周之久,其间双方争夺激烈。19日,日寇难以坚持,开始全线向澧水一带退却,中国军队转入全面追击。至25日,先后收复南县、安乡、津市、澧县、公安、松滋、枝江等所有失地,恢复战前态势。
12月30 日起,中国军队向战前对峙线上的婉市、藕池口等日寇坚固要点发动主动进攻,战至1944年1月4日,双方形成胶着。5日,中国军队奉命停止进攻,常德会战到此结束。
抗战全面爆发后,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的规模逐年扩大,至1943年4月已有340个作战师,其中步兵师304个,骑兵师36个,总兵员达530万人。与1937年相比,作战师的数量增加148个,兵员增加328万。这支军队数量庞大,但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低下,编制不统一,部队缺额严重,尤其缺少炮兵等特种兵部队和装备。为了改变军队建设上的这种状况,准备对日反攻,国民政府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利用日本海空军主力及部分陆军师南调,中国战场承受的压力相对减轻之机,开始了大规模的整军。
1943年,国民政府颁行全国陆军改进大纲,将前线部队轮番后调整训。到1944年4月完成55个军的整训。此次整训不仅包括步兵部队,也包括炮兵、工兵、装甲兵、汽车兵等特种部队,同时还进行了后勤补给制度的重新组织。在整军过程中,国民政府特别注重利用美援物资编组新的美械攻击部队。至1943年底,已基本完成首批美械部队的编练计划,计有驻印军、远征军及昆明行营所属的11个军、31个师,总人数为4126万人,其中每师定员均由08万余人增加到103万人。这批部队不仅编制充实,而且装备精良,其步兵和炮兵的武器装备均为国内所仅见,具备了对日寇同等单位实施攻击的能力。
豫湘桂会战
自1943年秋季起,中美空军逐渐取得了中国战场的部分制空权。美国最新式的b-29远程轰炸机即将投入使用,由于美军在太平洋的基地离日本本土尚远,美军计划把中国作为b-29远程轰炸机基地,对日本本土实行战略轰炸。日寇大本营判断b-29可能以广西桂林、柳州为基地(实际是四川省成都),为防患于未然,决心摧毁这些基地。
同时,由于日寇在太平洋战场连连惨败,其在南太平洋和东南亚的南方军与日本本土的海上交通日益困难,濒临断绝,在缅甸和荷属印度支那生产的石油无法运出。日寇大本营考虑开辟一条大陆交通线,即打通平汉线、粤汉线、湘桂线,从朝鲜的釜山,经中国、越南(法属印度支·那)、泰国、马来亚到新加坡,贯通全部铁路。
日寇大本营与中国派遣军双方几经磋商,决定以中国派遣军发动攻势(代号“1号作战”):“攻占仍由中国军队控制的平汉铁路中段、粤汉铁路中段(湖南岳阳-广东花县)及湘桂铁路,以摧毁铁路两侧地区中美空军的主要基地,制止中美空军空袭日本本土及破坏海上交通等企图,同时摧毁中国政府继续抗战的意志。”1944年1月24日,这一作战设想得到裕仁天皇的批准。
日寇参加“1号作战”的总兵力共约51万人、战马10万匹、火炮1551门、坦克794辆、汽车15550辆。其参战人员数目之大、作战区域之广、作战距离之长、作战时间之久,都是日本陆军以往的任何一次会战所无法比拟的。
豫中会战
豫中地区隶属于第1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该战区下辖8个集团军。此次战役第1战区国军共投入53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共28万余人,计划在嵩山与敌决战。
日寇华北方面军接受平汉作战任务后,积极备战,并充实巩固邙山头桥头堡(1941年10月,日寇南渡黄河,在郑州西北邙山头上的霸王城附近建立桥头堡死守,中国军队未能将其拔除,以致贻害无穷,成为日寇1944年打通平汉线的重要出发地)。特别是日寇关东军运来架桥材料,不惜一切代价抢修黄河铁桥,黄河铁桥中断6年之后于1944年3月25日修复。
为打通平汉线,日寇集中华北方面军第12军4个师团又2个独立旅团,共148万人投入作战。1944年4月19日,西线日寇2个师团又1个独立旅团从黄河铁桥渡过黄河,从邙山头向国军河防部队第85军发起进攻,22日,日寇攻占荥阳。23日,经5日激战,日寇攻占密县,守军第85军第23师撤至密县西南。
第二梯队日寇于4月20日通过黄河铁桥,在南岸集结,中美空军多次轰炸该铁桥,未能将其摧毁。4月26日,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率部反击,在密县遭遇日寇拼死抵抗,遂停止进攻,转为监视。
4月28日,日寇发动第二轮进攻作战。5月1日,许昌沦陷,守军第29师师长公方良牺牲。5月8日,日寇打通平汉线。5月13日,洛阳陷入重围(战区司令蒋鼎文已于7日撤离),守军第15军和第14军第94师奉命守城,战至25日,守军弹尽粮绝,无力再战,入夜守军残部沿洛阳东南角突出重围。此战守军伤亡13万人。
5月28日,豫中战役结束,日寇达成战役企图,打通平汉线。
长衡会战
在洛阳沦陷当天,日寇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将司令部迁至武汉汉口,指导接下来的湘桂会战。此时,日寇第11军已经集结完毕。按照日寇制定的计划,第11军首先夺取长沙、衡阳,进而准备进攻桂林、柳州。此次湘桂会战,日寇总兵力362万人,在长沙、衡阳方向共20万人。
第9战区在经历3次长沙会战后,由于日寇第11军大部折损,无力再发动对长沙的进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该战区部分部队他调。此次会战前,各战区紧急向第9战区增派部队,至5月底,第9战区共辖16个军24万人。
5月27日,日寇第11军在100多公里的正面发动进攻。6月18日攻占长沙,并南下进犯衡阳。6月23日,日寇进抵衡阳近郊,并东犯攸县,西陷湘乡,牵制第9战区外围部队,衡阳守军从此陷于包围。此时衡阳守军是第10军(方先觉部)和暂54师一部,共约18万人。
6月28日拂晓,日寇第68、第116师团、第58师团志摩支队对衡阳发动第一次总攻。守军第10军士气高昂,防御异常坚固,且炮火占优势,打退日寇多次冲锋。上午9时30分左右,第10军迫击炮击中日寇第68师团指挥所,师团长及该师参谋长、主任参谋等均负重伤。7月2日,日寇第11 军被迫下令暂停攻击衡阳。
7月11日,第68师团将重点指向衡阳西南,发起第二次总攻。日寇先期占领一些前沿阵地,却无法攻克衡阳西南的岳屏山,随后陷入僵局。期间,第58师团志摩支队支队长志摩源吉少将被迫击炮击毙。中国军队前来解围的第62军(黄涛部)逼近衡阳城南郊。至此,日寇不得不在7月20日结束第二次衡阳攻坚战。
7月11日,日寇在衡阳发动第二次进攻时,原10军军长、第27集团军副总司令李玉堂亲率第62军由衡阳西南猛攻日寇侧背。第79军及第100军第63师协同作战。至7月19日,第62军进至衡阳城南黄茶岭,与衡阳守军隔山相望,终因日寇阻击,双方没有取得联系。
从6月23日到8月3日,第10军已被围攻42天,预10师伤亡达90以上,第3师伤亡70以上,第190师尚存官兵约400 人;军直属队中除辎重团尚存官兵约500人外,其搜索、特务、工兵、炮兵等营尚存不足1/3;全军步兵团级军官伤亡殆尽。第3师第8团争夺城南五桂岭,半天之内曾连续任命5位营长,均先后壮烈殉职,最终守住了桂岭。
8月7日拂晓,日寇第58师团500多人突破城西北青山街,守军营长、团长(鞠震寰)相继阵亡,突破口越来越大,双方在城西北展开巷战,其余各阵地同时遭强大敌人围攻。
8月8日拂晓,方先觉率领参谋长、4个师长到城南欧家町天主教堂日寇第68师团司令部投降。第10军不愿投降的官兵,继续抵抗,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第10军在衡阳保卫战中,激战47昼夜,伤亡达15万余人,其中阵亡达6000余人。日本投降后,曾指挥衡阳解围的李玉堂在长沙受降,特意集合日寇高级将领询问他们攻衡阳城时伤亡多少人,日寇将领一致承认伤亡达48万余人。
桂柳会战
日寇第11军攻占衡阳后,8月下旬,沿湘桂铁路向西追击。9月13日晚占领广西北部门户全县,准备进攻桂林、柳州。
桂柳会战前期,第4战区兵力为9个军,其中6个军曾参加过长衡会战,多已苦战三四个月,转进数千里,兵力不及编制1/4,因此实力极其有限。桂柳会战后期,第4战区兵力增加到16个军,也只有约16万人。日寇参战兵力有18万人,数量上占优势。
9月9日,日寇第23军分别由广东省清远、江门、新会、开平、台山、雷州半岛北部的邀溪出动,进犯广西。9月22日攻占梧州,28日占领平南、丹竹。10月11日占领桂平。第4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决心调动机动部队第46军(韩练成部)、第64军击破桂平日寇,以解除柳州侧背的威胁。10月21日,国军开始反攻,27日第64军(陈公侠部)扫清桂平外围,准备攻入城内。此时桂林战况危急,张发奎不得不下令停止攻击,反攻中途停止。尽管这次反攻没有达到作战预期,但因此打乱了日寇第23军的进攻部署,致使其推迟进攻柳州的时间,为后来各部安全从柳州撤出赢得了时间。
10月26日,日寇第11军进攻桂林。桂林北面悬崖绝壁,无法攀登;西边叠岭重山,难于攻占;南面虽地形不及西北两面,但守军第31军(贺维珍部)阵地构筑巧妙,日寇进攻数日,徒受重大损伤,守军阵地屹然未动。漓江东岸,独立守备队隔江孤立,较易攻击,于是日寇决定以主力占领东岸。11月4、5日,日军使用窒息性毒气猛攻东岸七星岩阵地,守军第131师第391团800余名官兵,在七星岩石洞内被毒死,阵地被日军占领。7日,日寇渡过漓江,11日桂林沦陷。
11月4日,桂、柳之间的永福被日寇第11军突破。11月6日,日寇第23军进抵柳州外围,在红水河、柳江及柳州、柳城几个方向全线展开激战。11月7日,张发奎决定放弃柳州,命令破坏柳州的机场和柳州附近的铁道。11月11日,柳州、桂林同时失陷。
11月27日,日寇第3师团占领黔桂交界黎明关,闯进贵州省。12月2日上午10时30分,日寇攻占独山。这时,由第1、第8战区调来的第29、第98、第9、第57军赶到战场,在汤恩伯指挥下,向日军反击,12月8日中午攻克独山,陆续将日寇逐出贵州省。12日克复南丹,13日克复车河,尔后与日寇在河池对峙。
日寇第11军向贵州追击时,第23军南下于11 月21日攻占宾阳,24日攻占南宁。此时,日寇驻越南的第21师团北上,12月2日攻占龙州,10日,与由南宁南下第23军在绥禄会合。至此,日军完全打通与南方军联系的陆上交通线。
1945年1月26日,日寇第23军与驻衡阳第20军相配合,南北对进打通粤汉铁路,2月7日,炸毁江西遂川、赣州中美空军机场。至此,日军完成了“1号作战”任务,攻占预计攻占的所有目标,豫湘桂战役至此结束。
当盟军在各个战场节节胜利之时,中国正面战场发生豫湘桂大溃退。从1944年4月至12月8个月内,侵华日寇向前推进近2000公里,侵占河南、湖南、广西等地大片地区。国民党军损失近60万人,丢失洛阳、长沙、桂林等3个省会和郑州、许昌等大小146座城市,失去衡阳、零陵、宝庆(今邵阳)、桂林、柳州、丹竹、南宁等7个空军基地和36个机场,总计丧失国土20 余万平方公里。国民政府制定的保存实力的作战原则,却在战场上损失更甚。
日寇在“1号作战”中,尽管基本上达成了作战目的,但是却远未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表面上看,日寇打通了平汉、粤汉、湘桂铁路和越桂公路,实际上,因为中国军队撤退前彻底破坏了铁路、公路,加之日本缺乏机械、材料,日寇始终未能将铁道线开通。1945年4月,中国实行桂柳反攻,日寇从湘桂沿线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