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第41章 【苏德战场】反攻:打到国境线

第41章 【苏德战场】反攻:打到国境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会战,让德军感到绝望的不仅是惨痛的失败,还因为德国在动用了全部战略预备队的情况下,仍然在兵力兵器实力上落后于苏联。qinghuime

    会战结束后,德军统帅部为阻止苏军西进,迅速在纳尔瓦河、维帖布斯克、奥尔沙、索日河、第聂伯河中游、莫洛奇纳亚河,直至克里米亚半岛东岸一线,急速构筑了一道“东方壁垒”战略防御地区,并以第聂伯河一线为该防线的主要部分。德军企图在这一战略地区阻挡苏军进攻,尔后转入反攻。

    第聂伯河会战

    第聂伯河地区掩护着乌克兰的首都基辅和顿涅茨克一克里沃罗格两个战略方向,控制着盛产农产品的乌克兰地区和储存有丰富煤炭资源的顿巴斯地区,同时又能随时对距离较近的苏联首都莫斯科构成威胁。

    1943年秋季,德军整个防御还没有做好准备,有些地段尚未构筑工事,防御纵深没有强大的预备队,后方也不巩固,防御部队的士气因一连串的失败而日趋低落。

    苏军统帅部则认为不能给德军喘息的机会,应迅速突破德军当前的防线。

    此时,德军在这一地区集中了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集团军、南方集团军群的第4装甲集团军、第8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第6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共62个师,其中包括14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共124万人、126万门火炮、21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100架飞机。

    参加此次会战的苏军是5个协同作战的方面军,从北至南为中央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草原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西南方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和南方面军(司令员托尔布欣);此外,苏军亚速海区舰队、远程航空兵和游击兵团也参加了这次会战。苏军投入的兵力兵器计有2633万人,2850架飞机、24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12万门火炮和迫击炮,较之德军占有明显优势。

    1943年8月26日,苏军中央方面军3个集团军开始在北线向德军发起进攻。在主攻方向的苏军攻势遇阻,在辅助方向的第60集团军则进展顺利,当天就突入德军防线45公里,在德军中央集群和南方集群的接合部打开一个缺口。罗科索夫斯基随即决定在缺口处投入方面军主力,至8月31日,中央方面军将缺口扩大至100公里宽,纵深至60公里,迫使德军防线被迫后移。9月22日,第13集团军渡过第聂伯河,在西岸建立登陆场。9月底,中央方面军的部队在第聂伯河完全站稳了脚跟。

    8月27日,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基辅方向发起进攻。其所属右翼部队因发现德军后撤,于2天前已经提前发起进攻。9月21日,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渡过第聂伯河。

    草原方面军方面,德军的防线部署了15个师,并连续向苏军发起局部反击,该方面军在击退德军多次进攻后,于9月初转入反攻。9月底,草原方面军抵近过第聂伯河,并肃清在河东岸的全部德军。

    南方方面军正面是德军第1装甲集群和重建的第6集团军20多个师,8月中旬,第5突击集团和近卫第2集团军发起突击,并抵近亚速海沿岸。随后,在顿涅茨克方向突破德军防线,对德军形成合围之势。8月31日,德军主力开始后撤,苏军在击破后卫部队的顽强抵抗后,于9月8日解放顿巴斯州首府斯大林诺,德军被迫再次后撤。至9月25日,南方方面军部队渡过第聂伯河。至此,德军“东方堡垒”防线被全线突破。

    1943年10月20日,苏军统帅部调整战斗序列,将中央方面军改为白俄罗斯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依次改为乌克兰第1、第2、第3、第4方面军。

    德军撤退后,在第聂伯河以西重新构筑工事,并将基辅方向,作为主要防御方向布置近80个师,企图击退苏军在河西岸的登陆场,并重新在东岸固守。

    11月10日,白俄罗斯方面军发起攻击,因德军防御相对薄弱,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进展顺利,至11月底,苏军推进至第聂伯河以西130公里处,解放白俄罗斯东部大片领土。

    在德军防御重点的基辅方向,瓦杜丁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集中3倍优势兵力、45倍 的火炮优势和9倍的坦克优势,于11月3日从第聂伯河西岸登陆场发起突袭。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从第38集团军打开的突破口投入战斗,迅速切断基辅至日托米尔的公路,并继续向基辅方向推进。11月6日,基辅解放。

    此时,德军决心以第4装甲集团军(包含7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15个师反击。但德军的企图被瓦杜丁察觉,遂命令部队暂停进攻,于11月13日起就地构筑纵深梯次防御阵地。12月6日起,德军的两次大规模反击均被苏军击退。

    此外,乌克兰第2、第3、第4方面军也投入第二阶段作战,其中乌克兰第4方面军于11月5日推进至第聂伯河下游地区,在陆地上封锁了克里米亚半岛德军第17集团军,为后续解放克里米亚奠定了基础。

    在历时4个月的第聂伯河会战期间,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南方集群和中央集群遭受重创,尤其致南方集群丧失了基本兵力。

    1943年,是苏德战场上发生根本转折的一年。在这一年中,苏军在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北高加索、斯摩棱斯克、库尔斯克和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决定性的进攻战役,击溃了德军的重兵集团,歼灭德军大量有生力量,夺取并巩固了战略主动权,战场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己的根本变化。

    苏军稳步推进,在中部战线推进了500公里,在南部战线推进了1300 公里,解放了将近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约占德军占领的苏联国土的2/3。斯大林在总结1943年的形势时指出:“德军法西斯在苏德战场的战斗中,损失了400多万官兵,其中被打死的至少有180万人。此外,德国在这一年中,损失了14万多架飞机,2500 多辆坦克和不下于4万门火炮。”

    1943年,也是苏联国防力量发生转折的一年。苏联的工业体系已完全转轨至战时体制,并形成了雄厚的生产能力。这一年苏联军事工业生产了349万架作战飞机、241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303万门各种火炮、694万门迫击炮、14艘主要作战舰艇。

    到1943年底,苏军人数已达8562万人,其中陆军7337万人、空军536万人、海军391万人、国土防空军298万人;作战人员为6354万人、统帅部预备队兵力约为488万人。苏联在军队人数和武器装备上均已超过了德军。

    1944年初的国际形势,对苏军进攻也十分有利。盟军已经肃清了北非的德、意军队,控制了地中海和大西洋的局势,又在意大利南部登陆成功,并正在集结力量准备在西欧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大量日寇,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战场已展开局部反攻。英、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也使日军受到严重损失,削弱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因此,日本已失去了进攻苏联的可能性,苏军解除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可集中力量对德作战。

    1944年初,在苏德战场上,苏军的战略战役态势十分有利于对德军重兵集团的侧翼实施突击。在西北方向和西方向,对德军集团都已形成包围之势。在西南方向第聂伯河右岸基辅地域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域,苏军已控制了两个大的战略登陆场。

    在西北方向拉多加湖至涅韦尔一带,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当面之敌,是得到第1航空队和芬兰航空兵支援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和芬兰卡累利阿地峡战役集群。在卡累利阿地峡以及从芬兰湾到霍尔姆一带,双方都构筑了坚固的筑垒地区。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所部在长期进行防御后,正准备发动攻势。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左翼部队在涅韦尔西北进攻,对德北方集团军群的南翼形成了深远的包围态势。

    在西南方向,苏德双方都使用了庞大的兵力。在普里皮亚季河至刻赤半岛一线,苏军乌克兰第1、第2、第3、第4方面军,以及独立滨海集团军正在实施进攻。当时,苏军42以上的步兵师、82的坦克军和摩托化军、45的航空兵师,都在该方向上作战。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的第47、第69集团军和第2、第4坦克集团军也部署在该方向。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在此方向上实施防御,其兵力约占苏德战场德军步兵师总数的50,坦克师和摩托化师的70以上,并有实力雄厚的第4航空队和罗马尼亚航空兵担任支援。

    德国在1943年受挫后,已无力在东线实施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必须转入防御,以赢得时间来弥补部队的伤亡。希特勒始终认为,苏联军事力量正在衰落,苏军在1941年的1600万士兵中有800万已在战争中伤亡。德苏军队的伤亡比为1:7。据此推算,苏联劳动力储备现在已经减少到210万人。因此,希特勒决定把战争继续打下去,并要求德军原地坚守,坚持到东西方之间产生裂痕,西方转而向他求救。因此,德军统率部将其315个师另10个旅的作战兵力中的198个师及6个旅和仆从国军队的38个师又18个旅部署在苏德战场。

    在判断苏军下一步进攻方向上,德军统帅部认为:苏军主要兵力将集中到南部,向巴尔干和波兰南部进攻。因此,苏军将从基辅地域向南方集团军群北翼实施主要突击,以便进抵德涅斯特河和罗马尼亚边境,同时将继续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域以及第聂伯河下游和克里米亚半岛进攻。

    1944年在乌克兰的反攻

    在第聂伯河会战刚刚结束不久,苏军在乌克兰方向的4个方面军即再次发起进攻。1943年12月25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突破德军防线,至12月30日,推进100公里,将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分割成3段,为避免合围,德军仓促后撤。1月10日,苏军在西北方向将德军卡涅夫集团包围。德军从各处抽调16个师发起反击,企图消除卡内夫突出部的威胁,未能得逞。

    1944年1月5日,苏军统帅部命令乌克兰第2方面军向什波拉方向实施突击,会同乌克兰方面军歼灭卡涅夫突出部的德军。1月24日,两个方面军集中7个集团军对卡涅夫实施向心突击,终于在1月27日,达成对该突出部10个师德军的包围。

    2月11日,德军南方集群在合围对外正面发起进攻,以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的兵力向累相卡地区实施突击,被围集团军则向累相卡方向突围。当夜,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即突入累相卡地区,被围德军突围至慎迭罗夫卡地区,两支德军部队之间的距离拉近到10~20公里。苏军第21坦克集团军和第5坦克集团军主力以及几个步兵师和反坦克炮兵部队迅速进入该突破地带,阻止住德军增援部队,将被围德军仍封闭在合围圈内。德军损失惨重,遂于2月12日白天被迫放弃与被围军队会合的企图。

    2月16日深夜,完全绝望地被围德军集团丢弃除坦克之外的所有重型武器装备,借助黑暗和暴风雪的掩护,分成三路纵队,开始悄悄地向累相卡方向突围。苏军迅速调集坦克和炮兵,并使用夜航轰炸航空兵对德军进行突击。德军在苏军猛烈的火力打击下四处溃散,突围失败。

    德军在冬季屡遭失败之后,放弃了企图恢复沿第聂伯河一线防御的计划,只求巩固当前所占领的地区。德国统帅部估计,苏军可能因损失惨重、春季道路泥泞等不利条件而在近期内不会继续实施积极的进攻行动。据此,德军企图利用战役间歇来恢复力量,建立牢固的防线,并向乌克兰方向增派9个师的兵力。尽管德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战斗力,但仍未补足冬季作战中的重大损失。

    1944年3月,苏军发动的春季攻势完全出乎德军的意料,防线防御工事还没有构筑完成。乌克兰第1、第2方面军均攻击顺利。在乌克兰第3方面军进攻方向,突击集团的快速推进,将德军第6集团军分割为两段,并切断德军退路,但因兵力不足,致使德军大部分成功撤退。4月10日苏军解放敖德萨,至5月初,苏军抵近喀尔巴阡山苏联边境线附近,统帅部命令苏军就地转入防御。

    苏军在西南方向的乌克兰节节胜利时,克里米亚半岛仍然在德军手中,德国统帅部命令第17集团军12个师20万人死守克里米亚,在德军占领克里米亚2年的时间里,建立了完备的防御工事体系。1944年4月,乌克兰第4方面军近50万人,在5982门火炮、1250架飞机的支援下,向克里米亚半岛发动进攻。4月11日,苏军收复刻赤。4月15日苏军进至塞瓦斯托波尔。5月12日,苏军突破德军最后一道防线,解放克里米亚半岛全境。

    此役,德军第17集团军被彻底击溃,仅在陆上就损失10万人,其中被俘61587人,德军技术兵器几乎全部被苏联红军缴获。此外,黑海舰队航空兵和舰艇击沉了大量载有德军和军用物资的船只。据第17集团军司令部的不完全统计,至少42万名官兵在海中溺毙。

    从1944年初至5月中旬,苏军在1300多公里的正面,推进450公里,歼灭德军10个师又1个旅,重创德军86个师,另有8个师因损失巨大而解散。解放乌克兰地区大部分,包括克里米亚半岛全境,各方面军进至喀尔巴阡山一线,并深入至罗马尼亚境内。

    列宁格勒反攻

    在苏联的西北方向,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围困始终没有解除。1944年初,苏军统帅部命令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和波罗的海舰队,对德军发起进攻,以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

    德军统帅部对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巩固现有地区,继续封锁列宁格勒,确保波罗的海沿岸港口,稳定德军东线左翼的安全。在围困列宁格勒的两年多时间里,德军在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一带构筑“北方堡垒”防线,防御纵深达230至260公里。

    在兵力兵器上,苏军3个方面军有1252万人、2万多门火炮、158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作战飞机1386架;德军北方集群兵力为741万人、火炮1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85辆、作战飞机370架,苏军具有明显的优势。

    1月14日,列宁格勒方面军以2个集团军向德军实施向心攻击,于16日突破德军防御地;与此同时,沃尔霍夫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也转入进攻,以突破分割的战术,将德军分割包围歼灭,逐渐蚕食德军的“北方堡垒”防线。1月24日,苏军解放普希金。1月29日,攻占丘多沃,打通列宁格勒至莫斯科的铁路线,解除了对列宁格勒的封锁。

    此后,苏军逼近卢加河一线,威胁德军在卢加地区的退路。2月初,苏军集中2个方面军主力于卢加方向,并于2月8日从西南和北面包围卢加德军地区集团。2月12日,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第67集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第59集团军合力攻占卢加市,尔后完全摧毁德军的卢加防线,德军残部撤退。至此,苏军不仅解除了列宁格勒的封锁,将德军从列宁格勒击退至220至280公里处,还几乎解放了列宁格勒州全境。

    1944年6月9日,列宁格勒方面军所属部队开始在卡累利阿地峡向维堡方向发起进攻。在猛烈的长时间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之后,6月10日晨,第21集团军转入进攻,顺利突破了芬军防御阵地。考虑到芬军主要兵力集中于维堡公路地带,方面军遂将主要突击方向转到左翼濒海公路方向。6月14日,苏军对敌第二防御地带发起冲击,经过激烈战斗,于6月17日前突破了该地带,并迅速向纵深和翼侧发展进攻。

    芬军急忙从南卡累利阿调来2个师又1个旅,以加强维堡地域和武奥克萨河地区的防御力量,仍然无法阻止苏军的进攻。6月19日,列宁格勒方面军所属部队突破了第三防御地带和维堡外围防御地带;6月20日,第21集团军攻占了维堡城。与此同时,卡累利阿方面军于6月21日发起进攻,6月28日,第32集团军部分兵力与第7集团军一部协同,解放卡累利阿首府彼得罗扎沃茨克城。此后,苏军继续向芬兰境内推进,迫使芬兰于1944年9月退出战争。

    在中央战线,苏军在1944年初的攻势,目的主要是牵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使其不能抽调兵力支援西北和南方战线,保证苏军在乌克兰和列宁格勒方向的反攻。当上述两个方向的作战顺利实施后,中央战线上的作战重点改为:解放白俄罗斯全境。

    苏军在1943年以后一系列的反攻中,没有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重点打击,该集群仍然保持着比较强大的作战实力。当时,德军中央集群有第3装甲集群和第2、第4、第9集团军,总计63个师、135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630辆、火炮12万门、作战飞机700余架。

    1944年5月底,盟军即将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为了策应盟军的攻势,苏军统帅部决定发起巴格拉季昂战役,粉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解放白俄罗斯,并且为解放乌克兰西部、收复波罗的海地区、波兰、东普鲁士创造条件。

    为此苏军在西部集结白俄罗斯第1、第2、第3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波兰第1集团军等部队,总计19个合成集团军、2个坦克集团军,140万人;同时还包括法国诺曼底航空兵团在内的5000多架作战飞机投入作战。

    1944年6月22日,苏军开始发起进攻,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强渡西德维纳河向前推进,迫使德军后撤。至6月25日,突击部队与南线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会合,将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的5师合围于维捷布斯克,6月27日苏军将被围德军肃清。

    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主力会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首先打击德军奥尔沙集团。6月24日,苏军第5集团军在骑兵机械化集群的配合下,切断奥尔沙至列佩利之间的铁路,27日解放奥尔沙市。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在奥尔沙以南实施突击,6月28日,苏军渡过第聂伯河向明斯克推进,并配合白俄罗斯方面军将奥尔沙地区德军合围。

    6月24日,南线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2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后开始实施突袭,苏军坦克集群快速地突破,将德军在博布鲁伊斯克的4万德军合围,在后续部队跟进后,坦克集群不等肃清被围德军,继续向明斯克发展进攻。6月29日,苏军解放博布鲁伊斯克,将被围德军全歼。

    在明斯克,刚刚接替布施元帅接管德军中央集群的莫德尔正抓紧指挥部队西撤。此时德军第4集团军距离明斯克130公里,而且在防御正面正遭遇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的攻击无法脱身,苏军白俄罗斯第3、第1方面军的坦克集群距离明斯克仅100公里。7月3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第2坦克军率先突入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第1坦克军也于2日进至明斯克东南郊,两个军在明斯克以南会合,完成对德军第4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一部的合围。

    与此同时,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向德军第3装甲集群发起进攻,德军6个师扼守波洛茨克。苏军从东北和南面对德军实施向心突击,于6月29日将德军包围,7月4日,苏军解放波洛茨克。

    至此,苏军解放大片白俄罗斯领土,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遭遇惨败,主力部队被苏军合围。

    1944年7月3日,苏军的夏季攻势以解放明斯克而结束。7月4日,苏军统帅部发出越过国境线、发展进攻的命令。随即,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抵近东普鲁士,切断德军北方集群的退路;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第39集团军在南面推进,保障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的侧翼。7月30日,苏军进入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与此同时,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主力推进至维尔纽斯,将德军第3装甲集群和第4集团军各一部合围,7月中旬,苏军攻占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歼灭被围德军。

    7月17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南线发起进攻,7月20日,苏军进入波兰境内。7月24日,苏军收复波兰东部城市卢布林。7月28日,苏军渡过布格河,迂回布列斯特要塞。7月31日,苏军第2坦克集团军突进至维斯瓦河右岸逼近华沙,随即遭到德军7个师(含5个装甲师)的反击,被迫转入防御。8月2日,苏军第8、第69集团军在华沙以南渡过维斯瓦河,逼近华沙。

    至此,苏军在一系列的进攻战役中,不仅重创德军中央集群,而且解放了白俄罗斯全境,收复立陶宛、拉脱维亚大部领土,并进入波兰境内逼近华沙,同时苏军进抵东普鲁士德国边境。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