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欧洲战场】从波兰到北欧
【进程篇-欧洲战场】从波兰到北欧:德国小试牛刀
为实施对波兰的作战,德国动员46个步兵师,使陆军规模达到98个师。nianlanme在新动员的步兵师中,有10个师主要以新兵为主,仅仅受过1个月的训练;其余36个师则是一战时期的老兵,平均年龄已经超过40岁,对新装备的掌握并不熟悉。此时的德国,还远不是后来纵横欧洲的钢铁野兽,不仅装甲部队规模小,其闪电战理论也还没有得到大多数高级将领的认可。
波兰地处平原,与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当时已被德国吞并)有1700英里(2700公里)的边境线,是德国闪击战理想的实验场地。
1939年6月4日,布拉斯科维茨上将宣布对波兰作战的“白色方案”详细计划,德军决定投入54个师(包括德国全部的装甲和摩托化部队)入侵波兰。其中由冯·博克上将指挥“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3集团军(司令官屈希勒尔上将)和第4集团军(司令官冯克鲁格上将,含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共21个师,在德国北部的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完成集结,战争开始后从北面向华沙方向进攻;由伦德施泰特上将指挥“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8集团军(司令官布拉斯科维茨上将)、第10集团军(司令官赖歇瑙上将)和第14集团军(司令官李斯特上将),共33个师,在德国东部的上西里西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完成集结,战争开始后从西南面向华沙进攻。德国空军第1航空队负责支援北方集群作战,第4航空队负责支援南方集群作战,兵力总数为150万人,配备2800辆坦克,1929架飞机。
同时,德国投入32个师于西线,准备抵御英法可能发动的进攻,其中21个师是新组建的部队。7月,德国借口庆祝“塔嫩贝格会战”25周年之际,将第3集团军派往飞地东普鲁士;以“掩体作业”为名,将步兵前送至德波边界;又以“秋季大演习”为名,将德国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集中于德国中部。8月19日,德国海军21艘潜艇进入不列颠群岛以北和西北海域,封锁英国至波兰的海上通道。
此时的波兰也在整顿军备。波兰当时有30个现役师,10个后备师和12个骑兵旅,其中包含1个摩托化师。此外,波兰有250万受过训练的人员可以动员,但军事装备十分匮乏,波兰本国又缺少军工生产能力。为解燃眉之急,波兰向英法寻求帮助,而英国方面态度并不积极。此时的波兰还可以向苏联求助,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
1939年3月,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波兰预感到德国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自己。即便如此,波兰在随后的几个月都没有为战争进行充分的动员。战前,波兰制定“西方计划”作战方案,其要旨是:“波军应在掩护国家要害地区的各条战线以顽强的防御和预备队的反击遏制德军的进攻,使敌人遭到最大损失,为英法军队赢得在西线展开的时间。此后,波军预定实施总反攻。”由此可见,波兰的作战计划完全是基于英法军队能够及时地在西线发起进攻为基础的,并没有独立作战的设想。
根据“西方计划”,波军将总兵力的70布置于同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边境线上,其中莫德林集团军部署于东普鲁士南部,波莫瑞集团军部负责阻击来自西北部波美拉尼亚德军的进攻,波兹南集团军防守西面突出地,罗兹集团军和克拉科夫集团军防守来自德军上西里西亚方向的进攻,喀尔巴阡集团军阻击从捷克斯洛伐克方向进攻的德军,普鲁士集团军作为第二梯队负责主要战役方向的反突击。此外将仅有的400架可作战飞机,分配给每个集团军。波兰海军仅有的舰船负责确保尼亚海军基地和海尔半岛的防御。
波兰军队虽然实力有限,却信心十足。由于其没有认识到装甲部队强大的机动能力,所以将大部分兵力布置在边境。这种作战思想还停留在一战时期,以阵地战为主的陈旧观念上,这就导致了波兰在开战不久就遭遇失败的命运。在次年的德法战场上,这种局面再次重演。
作为波兰的盟友,英法的陆军规模仍然比较庞大,甚至超过了德国。以法国为例,在战争爆发前,法国有动员110个步兵师的能力,现役师有65个,其中包含5个骑兵师、2个机械化师。但法国的装甲部队要逊色得多,直到战争爆发,仅有1个尚在组建中的装甲师。
1939年8月22日,在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前一天,英国首相张伯伦以个人名义致信希特勒,表示英国不会改变对波兰的安全义务。希特勒在复信中一方面表示不愿意同英国发生战争,另一方面则威胁说“英国即使承担对波兰的安全义务,也不会动摇德国捍卫国家利益的意志。”
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扫除了希特勒进攻波兰最大的障碍。此时,英法是否会在德国入侵波兰时兑现承诺,为波兰提供军事保护,希特勒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8月23日,波兰得知苏德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当晚下令秘密动员,并命令部队开往边境。8月25日,在与英国相互承诺对方安全保证的四个多月后,双方正式签署互助条约。得知此消息的希特勒立即暂停了于26日进攻波兰的命令。
波兰政府决定于8月29日施行全国总动员令,但英法认为英国和德国的谈判还在进行中,此时波兰集结部队不合时宜,波兰只好将计划推迟至8月31日零时,致使战争爆发时,没有完成总动员。
8月30日,德国成立内阁国防委员会,由戈林担任主席。
8月31日,戈林邀请英国大使来到自己的寓所喝茶,在2个小时的交谈中,戈林试图继续拉拢英国,放弃对波兰的保护,英国大使不置可否。
8月31日晚8时,150名身着波兰军服的纳粹党卫队员向德国格莱维茨的一处电台发动进攻,制造“格莱维茨事件”。当晚22时,希特勒在国会发表演说,妄称:“无数的波兰人入侵德国境内,在这些人当中,有许多波兰的正规军攻击了格莱维茨电台。”
1939年9月1日4时,德国空军开始空袭波兰,6时,德军越过边境进入波兰境内。
北方集群的第4集团军左翼首先从东普鲁士向“波兰走廊”地区发起攻击,但进展并不顺利。右翼于2日进抵维斯瓦河,3日打通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的联系,并将图霍尔荒原的波军波莫瑞集团军一部包围歼灭。
第3集团军从东普鲁士发起进攻,右翼在进攻发起后,与波军激战于格劳登茨,4日,德军攻占格劳登茨,并南下与第4集团军会和。第3集团军左翼同样进展不顺,他们与波军莫德林集团军遭遇,波军依托既有阵地从容应对,并不断地向德军实施反突击,9月6日,第3集团军主力终于突破波军防线,渡过纳雷夫河。9月7日,第4集团军左翼攻占波兰走廊。
德国南方集群的第8集团军从波兰波兹南集团军和罗兹集团军缝隙处攻入波兰,且进展顺利,9月3日进抵普罗斯纳河;第10集团军从波兰罗兹集团军和克拉科夫集团军缝隙突入,进抵瓦尔塔河;第14集团军则遭遇克拉科夫集团军的正面阻击,进展不顺。
德国第8和第10集团军的快速推进,使波兰罗兹集团军陷入被合围的危险,而此时波兰统帅部对战场情况缺乏了解,错误地向该集团军下达反攻德国波森省的命令。此时的第10集团军的坦克部队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向华沙方向前进。9月6日,第14集团军取得突破,占领克拉科夫。
波兰方面,克拉科夫集团军和罗兹集团军遭遇重创,为防止被合围,开始向东面撤退;北面的莫德林集团军情况也很糟糕;西北的波莫瑞有被德国第3、第4集团军合围的危险,但为阻断德军东进的通道,只能坚守。作为第二梯队的普鲁士集团军,在战争爆发之初,就遭到德国空军的袭击,无力组织反击。9月6日,波兰政府由华沙迁往东部的卢布林,9日再次迁往克列梅涅茨,13日迁至紧靠罗马尼亚边境的扎列希基。
9月9日,德国调整作战计划,令第3、第14集团军从南北实施深远突击,以求合围并歼灭维斯瓦河以东地区所有波军。9月11日,得到古德里安第19军加强的德军第3集团军左翼进抵比亚韦斯托克至华沙的铁路线,装甲部队则向布列斯特推进;中路和右翼渡过布格河,并建立多处桥头堡。
古德里安的第19军一路急进,相继攻占布列斯特和符沃达瓦;第21军攻陷比亚韦斯托克;第3集团军右翼部队攻陷文格鲁夫;至此,各部大体完成了对莫德林集团军和华沙的合围。
南方的第14集团军于9月11日渡过桑河,主力攻占弗沃济梅日和赫鲁别舒夫,并在布格河建立桥头堡,侦察部队与北面第3集团军的第19装甲军取得联系。
这期间,第4集团军沿维斯瓦河两岸向南攻击,第8集团军除一部为第10集团军提供侧翼保护外,主力向波军波兹南集团军发起追击,9日德军占领罗兹,第16军截断波军退路。从波兰北部溃退下来的波军与波兹南集团军会合后,决定南突围。此举一度造成德国第8集团军侧翼出现危险,德军及时调整部署,第13、第10、第16和第11军将波军包围。
第10集团军右翼部队则继续向东南方向进攻,在拉多姆挡住波兰6个师东撤的去路,在德国空军毁灭性的打击下,9月11日被困波军近6万人投降。9月13日,德国空军向被围的波兹南集团军发动空袭,9月16日,德军向发起地面进攻,9月19日,波兹南集团军19个师、3个骑兵旅12万人向德军投降。至此,波军在维斯瓦河以西的部队被全部消灭。
9月17日,波兰政府流亡罗马尼亚。同日,苏联红军进入波兰,德国遵照和苏联的条约,命令已经进入苏德利益分界线以东的部队回撤。
9月18日,第3集团军和第14集团军于古拉卡尔瓦利亚会师,封闭了莫德林-华沙的包围圈;9月22日,第8集团军实现了对维斯瓦河的突破,将莫德林和华沙的波军分割为两段。9月25日,德国空军出动1200架飞机空袭华沙,26日,德国空军出动450架飞机空袭莫德林,地面部队也于25日开始向华沙进攻,28日华沙守军12万人无条件投降,29日,莫德林守军3万人投降。10月1日,海尔半岛失陷,10月6日在登布林附近,波兰最后一支约2个师的部队投降,至此,波兰全军覆没。
此役,波军伤亡20万人,被俘70万人;德军损失32万人。
在德国进攻波兰之初,希特勒就催促苏联尽早出兵,苏联方面则没有马上做出积极响应,9月5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答复德方:“这一时机尚未到来。”
9月16日,波兰败局已定,苏联决定出兵。9月17日,波兰政府流亡罗马尼亚,苏联以波兰政府已不存在、苏波互不侵犯条约无效为借口,由科瓦廖夫率领白尔罗斯方面军,由铁木辛哥率领乌克兰方面军,进入波兰境内并迅速突破波兰边境守军的防御。此时在波苏边境的波军仅有25个营,根本无力抵御苏联的进攻。18日,远在罗马尼亚的波军总司令西米格威元帅命令部队全部撤往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对俄国人放弃抵抗,但这一命令没有传达到所有的波军部队。22日,苏军从德军手中接管了布列斯特要塞,25日苏军进至布格河、桑河一线后停止攻击。此役,波军伤亡5000人,被俘达30万人;苏联则付出2500人伤亡的代价。而从德军接管的布列斯特要塞,在1年多后,成为苏德战场初期争夺的焦点。
9月29日,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代表苏联和德国签署《苏德边界和友好条约》,将波兰桑河、布格河、纳雷夫河以东地区(寇松线)划归苏联,以西地区划归德国。苏联借此收回了1921年以前被波兰侵占的领土,还取得了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权;德国则收回西里西亚、波兹南等1918年一战前属于德国的领土,还占领了波兰其他地区。
波兰的领土历史上第四次被瓜分。
在德军进攻波兰期间,担负着对波兰安全承诺的英国和法国并没有履行自己的义务,1939年9月1日11时45分,法国外长博内给法国驻罗马尼亚大使打电话,让其转告意大利外长齐亚诺,希望于9月5日与希特勒举行会谈,商讨修改凡尔赛和约的部分条款,并要求德国从波兰撤军。
当德国进攻波兰的消息传到英伦三岛,民众对政府的无能极为愤慨,在巨大的国内舆论压力下,英国政府于9月3日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限德国两个小时内停止对波兰的军事行动,否则将对德国宣战。在得到德国的拒绝后,英国和法国向德国宣战。同日,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跟随英国向德国宣战。
然而,英法此后仍然没有对波兰提供支援,法国甚至反对向德国发动空袭,因为他们担心德国空军会以轰炸法国作为报复。其实,在德国方面,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鲁尔区被英法空袭,因为这里是德国最重要的战时生产基地。
在法德边境,德军的齐格菲防线还没有完工,德国布置在边境的部队只有32个师(英法宣战后,德国又增调了11个新组建的师),法国的110个师和英国的4个师在数量上有绝对优势。不仅如此,英法军队在火炮和坦克数量上同样占有绝对的优势,他们拥有1600门火炮,而德军在西线仅有300门火炮;在坦克数量上,英法虽然没有成建制的装甲师,但也装备了2000辆坦克,而德军的装甲部队全部在东线,西线一辆都没有;此外,英法两国还拥有3000多架飞机,而德国的空军全部集中在东线,西线仅有少量陈旧的战斗机和几架侦察机。
9月8日,法军向萨尔地区发起进攻,在到达齐格菲防线后就停止了攻击。10月16日,已经结束波兰战事的德军向法军发起反击,法军随即撤回出发地。
在法德边境无所作为的英法两国政府,在此后无数次的密谈中开始了头脑风暴,提出一系列制约德国的计划。首先英法命令海军封锁航线,阻断德国海上获取战争资源的途径,此举让德国从北欧进口的木材和铁矿石,以及从亚洲和南美进口的橡胶、锡的数量减少了一半;英法还曾计划轰炸苏联的高加索油田,以切断德国从苏联进口石油,后因担心苏联的报复而作罢;法国又提出派遣110个师进入巴尔干半岛,从南面威胁德国,后因英国的反对没有实施,而英国给出的反对理由是一战时加里波利战役的惨痛记忆,让英国不愿意踏上巴尔干的土地;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提出,在挪威沿海地区布置鱼雷,并要求瑞典停止向德国提供铁矿石,这两个要求遭到了挪威和瑞典的拒绝。
11月30日,苏联入侵芬兰,英法将对德作战全部停止,转而支持芬兰对抗苏联。在此后的数月,西线没有发生战事,法国政府为前线士兵提供了大量娱乐设施,以供他们打发无聊的时间。在后方,人们仍然像平常一样生活,周末会开车去度假,完全忘记了法国和德国处于宣战的状态。
1940年3月20日,在战争爆发后毫无作为的法国总理达拉第辞职,这位法国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在法国战败后被维希政府逮捕,他被指控对法国战败负责,随后被投入监狱。
入侵北欧
早在1939年6月,法西斯信徒、挪威国民大会党领袖吉斯林秘密会见德国纳粹党对外事务局局长罗森贝格,希望德国抢先占领挪威,以防止英国捷足先登,阻断德国海军波罗的海出海口。此时,德国将精力专注于波兰,希特勒、戈林和里宾特洛甫都没有对这份报告予以重视。
波兰战役结束后,德国忙于对西线的部署,至11月中旬,德国将其精锐部队调往西线,以替换原先缺少训练的部队,并开始筹划进攻法国、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黄色方案”作战计划。
1939年10月10日,在希特勒主持召开的研究西线战事的会议上,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又一次提出挪威的重要性,并建议德国在进攻西线之前,应先解决挪威的问题。希特勒再一次漠视了这项意见,他认为,攻取法国以后,海军出海口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1939年冬季,瑞典的吕勒奥海港和波的尼亚湾结冰,德国从瑞典进口的铁矿石需经挪威纳尔维克港转运。在当时,德国每年所需的1500万吨铁矿石中70来自瑞典,一旦挪威有失,德国军工企业产能将严重受损,因此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元帅再次提出挪威问题,希特勒则认为英法不会改变挪威的中立立场。
直到1940年2月发生“阿尔特马克事件”,才让希特勒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2月19日,希特勒命令参谋部约德尔少将制定夺取挪威的作战方案,并将这次行动命名为“威悉河演习”。3月1日,希特勒签发占领丹麦和挪威的作战命令。为减少对“黄色方案”的干扰,德军用于丹麦和挪威方向的部队仅由8个师和1个旅编成第21集群,由法尔肯霍斯特上将指挥,并配属空军845架飞机,以及部分德国海军部队。
1940年4月初,波罗的海港口陆续解冻,德军统帅部确定“威悉河演习”方案于1940年4月9日开始实施。4月3日,3艘伪装成运煤船的德国海军运输舰启航,驶往挪威纳尔维克,另有4艘同样伪装的运输舰停泊在德国港口待命。4月6日,德国海军舰队出发。
早在1935年,作为北欧的小国丹麦就同陆地上唯一接壤的德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尽管种种迹象表明德国要入侵丹麦,但丹麦政府因害怕引起德国猜疑,没有在德国入侵前作任何战争准备。
1940年4月9日凌晨4时20分,德国驻丹麦大使向丹麦递交文件,要求丹麦接受“德国保护”,并威胁“如有抵抗将受到镇压,从而导致无益的流血牺牲”,并限1小时答复。5时15分,德军第11步兵旅越过丹麦边境,与此同时3艘德国运输舰满载部队,在空军的掩护下驶入丹麦港口。为防止英国介入,德国海军派遣数十艘潜艇巡弋于北海,控制丹麦西面海域。6时,丹麦国王克利希尔宣布接受德国的最后通牒,并下令已经同德军交火的丹麦禁卫军停止抵抗。8时,国王通过广播向全国宣布“丹麦已接受德国保护”,此时距开战不足4个小时。
相比于丹麦,挪威则于4月7日宣布全国动员。就在德国入侵丹麦的当天,德国于5时20分向挪威政府递交了一份同样的文件,要求挪威接受“德国保护”,半小时后,挪威政府严词拒绝。德国随即对挪威奥斯陆、纳尔维克、斯塔万格、卑尔根和克里斯蒂安桑等城市和港口发起进攻,并迅速占领了除奥斯陆以外的5个港口。其中,纳尔维克港口驻防司令孔德洛上校是挪威国民大会党成员,吉斯林的忠实信徒。在德军刚抵达港口时,孔德洛命令部队投降。他的卖国行为遭到下属的抵制,停泊在港口的挪威舰艇向德军开炮。但因为实力过于悬殊,港口内的“艾德斯沃尔德”号和“诺尔格”号装甲舰很快被德军击沉,300名挪威海军阵亡。
在德军进攻挪威西南部第二大港口城市卑尔根时,在港口不远处有一支由4艘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组成的英国皇家海军舰队,他们对驶入卑尔根港口的德国舰艇发起了进攻。正当英军舰队靠近港口,并企图歼灭实力弱于自己的德国舰队时,却接到英国海军部的命令撤出了战斗,英国海军部给出的理由是担心港口布置的水雷和德国可能的空中袭击。
在9日的进攻中,德军唯一遭到顽强抵抗的,是对挪威首都奥斯陆的进攻。当德国海军驶入奥斯陆峡湾时,停泊在港口的挪威军舰和岸上炮台立即向德军开炮,德国海军“布吕歇尔”号中弹沉没,舰上搭载的德国官兵以及准备逮捕挪威国王的秘密警察和准备接管挪威政府的行政官员共1600人葬身鱼腹。
相比于挪威军队的英勇,挪威王室和政府成员在一开始有些惊慌失措。9日上午,当得知德军进入奥斯陆峡湾后,立即决定撤往奥斯陆以北130公里的哈马尔。临走时并没有做出任何部署,导致奥斯陆陷入混乱。此时,德国空降部队控制了奥斯陆福纳布机场,并在中午时空运5个连的兵力,下午该部进入奥斯陆,挪威首都失陷。
4月10日,德国公使布罗伊尔谒见挪威国王哈康七世,要求其授权挪威国民大会党领袖吉斯林组建新政府,其本人也应回到奥斯陆。当晚,哈康七世召开国务会议并发表广播讲话,宣布:挪威不接受德国的要求,并号召300万挪威人民起来反抗侵略者。
4月10日,英国终于做出反应,派遣一支由5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再次进入纳尔维克港口,并将还没有撤离的5艘德国驱逐舰和一些货船击沉,随后这支舰队撤离港口。不久,赶来救援的德国海军向他们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击,1艘驱逐舰被击沉,两艘被击伤。13日,英国驱逐舰队再次来到纳尔维克,将港口内的德国军舰全部击沉。4月20日,英国2个旅和法国3个营的部队登陆挪威,并与挪威抵抗部队会合,阻止德军的进攻。至5月1日,挪威中部和南部全部落入德军之手,国王和政府人员登上英国“格拉斯”巡洋舰,到达北极圈内的特罗姆瑟,将那里定为临时首都。
5月底,德国入侵西欧,驻守在挪威的英法军队撤回国内。6月7日,挪威国王及政府官员也前往英国伦敦,开始了5年的流亡生活。6月10日,挪威陆军吕格将军率部投降,挪威战役结束。此役,德军伤亡5296人,挪威和英法联军伤亡约5000人。更重要的是,挪威沦陷后,德国获得了对英国海空作战的战略基地和进出大西洋的自由,并保障了德国战时对铁矿石的需求。
1940年5月10日,德国对西线发起进攻,英国首相张伯伦于当天下午辞职,这个英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政·治家于半年后病逝。在张伯伦辞职半小时后,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召见丘吉尔,向其授权重新组建内阁。5月13日,在英国下议院的一场特别会议上,丘吉尔宣布了自己的施政纲领:“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