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以待时机
赵匡胤既已是笼中之鸟,柴宗训并不着急此刻见他,眼下当务之急还是渡海一事。柴宗训计算着战报上的时间,心想此时此刻韩通等人恐怕已经顺利抵达了日本本土,正忙着清理战场。
源满仲那头估计也没想到,柴宗训竟然放任周军登陆日本本土作战,正抓耳挠腮地想方设法应对周军的威胁。
只见柴宗训提笔写下一道旨意后,迅速命侦察军司发往了日本。
数日后,在韩通收到柴宗训的旨意之时,日本京都朝野也因为周军渡海一事,打破了平安时代以来数百年的平静。
“陛下有命,令我们在筑紫岛休整,顺便将岛上的麻烦尽数扫除,以待时机。”
杨业等人纷纷点头表示支持,周军在连续作战之后,确实需要好好休息一段时间,柴宗训的旨意来得非常及时。
韩通却猜到了柴宗训背后的深意,筑紫岛不过是周军的前哨站,再往东走,才是他们的目的地。
筑紫岛由筑前、筑后等数国组成,在源满仲撤离之后,位于这些地域之内的日本公卿、武将,在得知周军突然出现在筑前一带之后,一时之间不知道该作何反应。
其中,自然也有一两个不识好歹之人,试图与周军过过招,结果可想而知,他们纷纷败下阵来。韩通等人眼见,筑紫岛上的力量不论是武器,还是战略战术,皆不是周军的对手。
日本本土在数百年的时间里,没有与别国交手的机会,白江口一战后,守着这一亩三分地来到了平安时代后期,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基本不大。
遭遇周军之初,筑紫岛上有权有势之人,皆想凭借手中力量与周军一较高下,但都没有讨到便宜,反而是将手里那点少得可怜的武家势力都给葬送掉了。
在韩通抵达筑紫岛的三个月之后,岛上能够拿起刀剑与周军对峙的男人,已是所剩无几,余下的都是一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贵族女子,或是常年在田间劳作的农妇。
柴宗训之所以让韩通等人留在筑紫岛,暂且按兵不动,就是为了给日本朝野一个足够的反应时间。
在源满仲将消息传回日本京都的那一瞬间,上至天皇,下至公卿贵族,没有一人想到要事先派出使者与大周协调,以确认源满仲所说之言是否真实。他们在决定用最大的恶意揣测大周之前,似乎就已经注定了日本最终的结局。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在天皇与公卿的支持下,源满仲又拉起了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准备凭借手里这张底牌,给周军一个“惊喜”。
数万规模的敌军,确实可以让韩通等人将其视作拥有一战之力的对手,不过仅仅止步于此,对比起周军手里的火器,源满仲的兵力就算是再翻一倍,也不够送人头的。
源满仲将人马从京都附近,一路拉回到了长门、周防一带,正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之时,眨眼之间就被潘美摆出的几十门火炮给镇住了。
只见,周军的火炮直接从筑前打到了长门,掩护大部队一路前行,源满仲刚摆开的阵势,一下子就被周军给打散了。
“全部给我回去!谁要是敢逃,我定斩不饶!”
可在周军碾压式的战力下,源满仲手下的士兵就跟没听见一般,他喊得越是兴奋,士兵们逃跑的速度就越快,生怕跑慢了就成了周军火炮下的炮灰。
源满仲眼见手下数万人,不到半个时辰就败下阵来,慌得就连自己都在调转马头撤离战场。
周军没有费多大功夫就将源满仲的部队打退了,还把战线拉至了石见与安艺一带。
源满仲战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回了日本京都,此时在位的正是圆融天皇,掌权之人则是藤原赖忠。二人眼见周军势大,竟然一口气就吃掉了源满仲刚刚纠集的数万大军,不得已开始重新审视,此次周军登陆日本的意图究竟为何。
藤原赖忠在属下的建议下,正准备派遣使者去往前线,好好地追问一番周军意欲何为,不料源满仲却一直在一旁阻挠于他。
“周军此举分明是不将我日本放在眼里,您无需对他们如此客气,待我重整旗鼓,再将他们一举拿下!”
源满仲的话,藤原赖忠并没有完全信任,自周军登陆日本本土以来,一直都是源满仲在自说自话,可以佐证其说法的橘繁延也死在了周军的手里。
如今周军已经进攻至石见与安艺一带,若再任由局势发展下去,那周军攻入平安京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源满仲眼见藤原赖忠似乎已不再相信他所说的话,也没有留在原地继续纠缠,反而转头就找上了藤原赖忠的政敌藤原兼家,其女诞下了圆融天皇唯一的子嗣,他已注定将成为下一任日本朝局的掌权之人。
“你的意思是,想要再度迎战周军,你可有必胜的把握?”
藤原兼家能在日本朝局中占据一席之地,说明他为人谨慎。他也知道源满仲会来找他,必定是在藤原赖忠那里碰了壁。
“有!周军只不过是仰仗着火器的威力,才将我们逼到如此境地,倘若事先摧毁他们的火器,我们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藤原兼家为了与藤原赖忠作对,找到了圆融天皇,说服天皇再次任命源满仲领军出征。
源满仲不死心的做法,又一次将日本拖入了无边无际的深渊,此次出兵,也影响了后续日本天皇之位的世袭传承。
就在源满仲再次暗下决心要与周军决战之际,远在汴京城的柴宗训也收到了韩通送来的战报,言道他们已经将战线推进至了石见、安艺。
“看样子,韩通他们是打到本州岛了,那距离日本京都怕是不远了。”
柴宗训看着墙上的地图,默默将韩通说的石见与安艺两地标注了出来,还未动笔,就听到童海开口说道。
“陛下,校事卫都点检求见。”
“让他进来吧。”
柴宗训放下笔后,须臾,李继隆只身走进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