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 第800章 孔鲋:我悔不当初

第800章 孔鲋:我悔不当初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太学里一派繁荣,远远超乎扶苏的所想。

    孔鲋这样的人,居然都能够在太学里长驻,实在是叫扶苏喜出望外。

    “朕久仰先生大名,素知先生秉性,深知先生不会侍奉权势。”

    孔鲋那叫一个意外,皇帝上来就说这样的话,是说他太爱摆谱了吗。

    一向在其他人面前都十分高傲的孔鲋听到这番话,却汗流浃背了。

    因为他总感觉秦二世意有所指。

    此前确实有不少朝中的元老、或者是贵族下请帖希望他可以去他们府上赴宴,他都一一拒绝。

    原本孔鲋不觉得这些有什么,直到之前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心里种下了一根刺。

    原来当初蒙武在世时,也想要请他过去。蒙氏一门,上下皆通儒之士,他们本就出自齐鲁之地,对孔夫子一贯敬仰。

    而今孔子后人孔鲋,不负众望,深藏文理,洞晓时世,气节高尚,在天下非常有名气。

    这就让蒙武老人家在病榻上时非常想要看看这个人,他过去身体好的时候,不会摆谱,直接就骑马去太学逛了。

    奈何身子骨到了最后,支持不了多久,于是乎就让自己的小儿子请这个孔鲋。

    结果孔鲋这个大老爷们居然拒绝了蒙毅。

    因为在孔鲋的心目中,蒙家在秦国的一切地位乃至是声誉,并不是靠着蒙氏族人自己挣来的。

    当初蒙武的父亲蒙骜当初背弃了齐国,奔赴了秦国,这就已然算不得是忠臣。

    结果蒙家在秦国立下不少战功,慢慢地竟然在朝中有了这样的声威。说别的也就罢了,秦始皇偏偏推崇这蒙氏兄弟,称呼他们兄弟两個为‘忠’‘义’。

    这就让孔鲋感到不合理。祖辈就是那样的投机倒把之人,后代们不过是尝到了投机倒把的果实,居然这就把自己身上二侍其主的罪名洗干净了,还给自己捯饬来了——“忠义”的美名,这怎么能不让人感到可恨。

    孔鲋因为这件事,自然对蒙氏一族的人保持鄙夷的态度。

    那要说起来,过去一百年里,山东蒙氏和山东孔氏甚至都经常见面。

    也许秦国人自己都不知道蒙氏一族在秦国的辉煌荣耀源头,但是这齐国孔氏一族却对蒙氏了如指掌。

    所以孔鲋当初也就没有去。

    结果在这件事没多久后,蒙武死了。

    当时孔鲋听到这个消息,也心里颇为后悔,他觉得人家都要快要死了,派自己的亲儿子请自己过去,那是看得起自己。

    “自己怎么能自恃有些才德,所以对人家不理不睬呢。”

    “这不是显得自己太不近人情了吗?”

    但是孔鲋觉得,这件事拒绝了也就拒绝了,他倒也不想再去亲自登门吊唁,弄得自己虚情假意的。

    于是乎,这孔鲋就自己在家朝着蒙府做拜,倒了酒,表示对他老人家的歉意,还有送归之意。

    这件事他一直都放在心里,只有叔孙通晓得此事。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让这孔鲋感到自己过去对大秦帝国文武官员成见太深了,他过去太傲慢了,盲目地相信乡人们的评价,认为秦朝的官员们一个个都可恨至极。

    原来蒙武病故之后,满朝文武都跑去为这个人吊唁,这太学里能去的人几乎都去了。

    没有去的人也在太学里怀念蒙武老人家,说他老人家是真正心系天下的人,不说别的,举荐尉缭这样的魏国大才,对于大秦帝国就已经是大功一件。

    在看到这样的情况后,这孔鲋就感到自己误会了蒙武老人家,还对外说蒙氏兄弟算不得忠义。

    结果人家蒙氏兄弟也没说自己什么,反倒是给了那些对蒙氏兄弟不爽的人一些攻击的话柄。他们经常用自己的话去诋毁蒙氏兄弟。

    除了蒙武的死让很多人去调研让孔鲋幡然悔悟,重新定义蒙氏一族的声誉以外。

    再就是孔鲋听到的关于蒙武死后咸阳市井百姓们对他的夸赞了。

    据说蒙武平日里经常教导他的孩子们,叫他们不要和其他庶人家的子弟们争抢功名爵位,能让的要让,能给的也都要大大方方的给。

    这就让知道了情况的孔鲋更加懊悔了。

    只有老天知道他之前有多不屑咸阳城里豪门显贵……

    而在蒙武的教导下,虽然蒙毅年轻喜欢争强好胜,不怎么听劝,但是他到底也从没做过贪赃枉法的事情。

    据说他曾经查案,花了自己的俸禄作为路上的费用,耗费颇多,结果回到咸阳城里也没有把自己的差旅费让官府报销。

    但是其他大臣就不行了,那是逮机会使劲让官府能多报销就报销。

    所以说在廷尉府里办差的人,那是个个都很佩服蒙毅。可惜蒙毅不懂圆融,待人也没有那么周到,说到底还是年纪太轻了,不过所有人都认定他未来必定是个好廷尉。

    而蒙恬就更不一般了。

    他经常把部下的功劳如实汇报给秦始皇,对于麾下那些有才能的人,也是不问出身出处,一律全部举荐给秦始皇。

    这样的领导,简直是在大秦官僚体制内的香饽饽。

    没有人不尊重蒙恬。

    尤其是蒙恬提拔出来的那些部将,说实话要不是蒙恬提拔了这些真正的实干将领,秦二世从改到废黜军功爵制绝对没有简单。

    就是这些人构成了一道最后的堤坝,作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对抗那大秦帝国那些“蠹虫”们。

    这孔鲋知道这些事后,那是相当的懊悔。

    他错怪了蒙氏一族。

    其实蒙骜人家当初就是看不下齐国君王那副姿态,所以弃暗投明了。

    他的祖辈父辈们都没有说什么,可是他却对蒙氏一族有着这样强烈的意见。

    后来这件事也就一直成为孔鲋心里一根刺。

    他不敢再轻易对他人妄下判断了。

    但是他没有改变自己的原则,还是坚决不去那些高门显贵的府上。

    这事情被孔鲋的学生叔孙通加以批驳过,因此孔鲋和叔孙通师徒两已经有好久没来往了。

    听闻秦二世亲自来到,孔鲋除了想表示自己忠君之意,还想表达自己对秦二世的支持和认可,他知道自己在老实人眼里还是有着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力。

    但是听到秦二世这么说,孔鲋就有些不开心了。

    耿直的他请教秦二世,“不知陛下此话何意?”

    二世的双目肉眼可见的瞪大,随后又眯着眼笑着说,“朕以为以先生的脾性,在这太学里是住不久的。”

    孔鲋摆摆手,“我若是想要住,谁都影响不了我。”

    二世没有多话,只是眯着眼微笑。

    这孔鲋看来最多也就只能讲解经典了,这样的性格,实在是不适合入仕啊,也没法担当大任啊,活在书里的世界……

    二世领着孔鲋一行人,继续往太学其他角落里去转悠了。

    扶苏对太学如今的状况非常满意。

    百家宗师及其得意门生如今都在这太学里了,除了扶苏对大秦帝国做的一些建议和方针,这些宗师大佬们伴随着秦始皇的退位,他们也对国事政治畅所欲言。

    相比于一贯在朝堂上出言狂妄的张苍,这些年高德劭的大德高僧,他们平日里在太学之中深藏功与名,基本上都很低调。

    当他们对皇帝重新组建墨门,乃至于要让墨门出世建立事业也做了犀利的评论后,立刻引得咸阳城里的百姓们齐齐来到太学边上驻足观望。

    大概是从扶苏穿越开始吧,秦国咸阳城里就莫名其妙掀起了一股尊重文士的风气、又或者说秦国内掀起了一股好读书的风尚。

    因为当初那位小太子年纪轻轻就精简文字,对咸阳百姓,老秦人来说,这样的消息本身就是振作精神好好学习文字的最佳动力。

    后来等到太学建成,渐渐地发展到了今天的规模,里面住满了天下最有学问的人,据说他们随便说句话,都够太学门外徘徊驻足观望的士人们写好几篇文章议论。

    渐渐等到秦二世继位,太学已经成为全天下人心目中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

    这里不仅仅承载着无数士人乃至法家学子的希望,更是无数百姓们的希望所在。

    因为这里是秦二世的心血之所在。所有人都知道秦二世在这里培育那些能干英明廉洁的官吏,希望他们学成上任之后能够在任上兢兢业业。

    当战争延续了数百年,而秦国搭建起了一个读书人的天堂,这里没有战争和灾祸。

    居住在这里的人不是出身显达的富贵子弟在学习经典以备未来出仕,就是天下最有名望的大德学者,他们在谈天论道。

    在先秦这个时代,谈天论道可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事情。

    恰恰相反,那个时代的人对于得道的人都很敬重。

    原因也前面说过,因为大家都已经偏离了道,这个时候要是有人懂道,那自然而然会受世人的追捧。

    整个太学,到了秦二世继位的时候,已经到了在天下都声名显赫的地步。

    能够在这里有一个官职的人,那简直是天下人心目中的英雄。

    秦国人重视文墨,而开始对武力战争有所鄙夷,都是源自于他们的皇帝。

    经历了秦始皇再经历了秦二世。

    人们渐渐知道光有武力不见得是什么好事,但是一个人有文思就不同了。

    所有人都把秦二世当做新时代,和平年代里的新模范。

    这影响着他们对太学的态度,对读书写文章的态度转变。

    聪明的人已经开始培养孩子进学室好好读书了,不聪明的人还在试图锻炼孩子的肌肉,培养孩子们的力气,希望孩子能够在未来的某一天再为家里赚回来新的军功。

    时代在变化,但是变化的非常不明显。

    除非有一天,时代的车轮彻底翻转了,掉落在人们身上的沙子和石头压的一大片老百姓都叫苦连天,又或者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过去的生存方式已经无法让他们的生命按照过去的方式生存下去,这个时候人们才会意识到时代真的变了。

    只是可惜,大部分人永远都是慢一步把握时机,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把握先机,享受时代的红利。

    未来的时代,必定是师教者的天下,将要有大量的老师下乡去普及文字知识,去教育民众天文地理的知识。

    整个时代将焕然一新。

    可惜了,大部分人现在还不明白大势,整天忙着要把自己的儿郎们送入军中。此前秦二世说过要建立常备军队,数量高达五十万。

    很有些人都觉得秦二世心慈——傻到没边或者说是好利用,可以在他身上得到很多好处,都把这个军队当做是供养闲散人员的地方所在。

    于是有手段的人挤破头也要把自己家那宝贝傻儿子送入大秦常备军队里,他们认为这是让他们去享福的。

    这听着让人感到可笑却又无奈。

    国家战乱时,往往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有志气,背上干粮就去杀敌、保家卫国,他们赶到最危险的地方,做最英勇的战斗。

    而富贵人家的孩子们、墙头草’们忙着在后方写歌颂‘英雄’的文章,以此博个眼球,再混的一碗饭吃。

    这人血馒头,沾着爱国情怀,民族情感,可不是能让自己吃一辈子吗。

    【‘墙头草’=投技主义。写了正确的字被屏蔽了,只能改成‘墙头草’代替了,望读者理解。】

    等到战争结束了,富贵人家的孩子、墙头草们享受立刻享受战争结束的好处;他们这时候开始争先恐后地入伍,去抢那过去宁可把家产全部交出来也不愿意上的战场了。

    时代总是在变,但是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如今除了军队,太学这样的地方,慢慢地也成为了达官显贵们争前恐后塞自己家后代的地方。

    所谓‘墙头草们’,两头都想占。但其实他们才是时代的推动者。

    改革创新派太激进,百姓们跟不上,且牵动的利益实在是太广泛了;而保腐朽保守派们守着祖宗规矩不想动。

    当秦二世大搞文教改革,某些军工世家贵族不愿意妥协。

    这时候,那些投机分子们果断地投向秦二世的怀抱,带着自己家的孩子挤入太学,使得保守派失去了人数优势,权力影响。

    所以秦二世对这些投机分子们,那是真的又恨又爱。

    当扶苏看到那些达官贵人的后代齐齐出现在太学里,扶苏是非常忧心的。

    这才多久的时间,太学竟然成为了权贵们的聚集地。

    有的弟子班甚至一半的学生姓王,这简直太荒唐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