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在下崇祯 > 第433章 以儆效尤

第433章 以儆效尤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南京,应天府。

    是夜。

    秦淮河畔。

    虽是夜晚,但秦淮河上,却是比白天还要热闹。

    尤其是条条花船,正值年华的佳人,打扮的花枝招展。

    正所谓灯下看美人,越看越销魂。本就貌美的佳人在灯光的作用下,更加摄人心魂,惹得人心潮澎湃,眼睛就是不舍得挪开。

    不知多少文人墨客,竞相前往花船,准备一睹佳人芳容,探讨周公之礼。

    一片莺莺燕燕,充满了春天的味道。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当初太祖定都应天,继而北伐,一扫蒙元腥膻,再造赤县神州。如此虎踞龙盘之地,没想到现在却变得这般风月沉沦,真是比屋可诛。”

    说话者非别,正是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两江总督,傅宗龙。

    傅宗龙是云南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之前多是在西南任职,朱由检登基后,他就一直主持山西的军政,南京,他还是第一次来。

    他之前出生、任职的地方,那是什么环境,而南京又是什么环境,他自然是看不惯秦淮河上这些事物的。

    在傅宗龙的身旁,还有三位,一位是江苏巡抚张福臻,一位是安徽巡抚杨一鹏,还有一位是江西巡抚练国事。

    安徽巡抚杨一鹏走上前来,“仲纶兄,何必与那等庸人见识呢。你现如今身担三省,主政江南,案牍劳形,丝竹乱耳,今日难得偷闲,管他作甚。”

    杨一鹏与傅宗龙是同年,都是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两人的关系也相对亲近一些。因此,杨一鹏并没有称呼官职,而是称了傅宗龙的表字。

    不过,杨一鹏虽然与傅宗龙是同年,可如今两个人却是上官与下官。

    更重要的是,杨一鹏今年都六十出头了,可傅宗龙今年还没五十呢。

    如此年轻的傅宗龙,却已经是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总督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治安军务及政务,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不出意外的话,入阁拜相,那是指日可待。

    “大友兄说的是,”傅宗龙回过神来,“难得忙里偷闲,理会他们作甚。”

    就在这时,两位年轻文人各挽着一位佳人从旁路过,见傅宗龙等人上了年岁,尤其是杨一鹏,那胡子都白了,不禁发笑。

    “这几个人岁数都那么大了,怎么还来秦淮河找乐子呀?”

    旁边的另一位文人就说了,“这你就不懂了,男人至是少年。”

    “别说二三十岁了,就是八十多了,那照样喜欢年轻漂亮的小姑娘。”

    “这叫人老心不老,宝刀更不老。”

    杨一鹏都六十多岁的人了,那几个人和他的孙辈差不多,他听了这话,心中就有点不太高兴了,不过他很快就平复了心情。

    毕竟当官都当了一辈子了,这点养气功夫还是有的。

    另外的傅宗龙三人,也没跟他们计较,就人家这个身份,看刚才那几人一眼,那就算是掉价,更是懒得搭理他们。

    傅宗龙看向远处,“今日我请三位仁兄来,还是想说一说清查田亩之事。”

    “自古以来,田地无定主。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地,往往会集中在大户的手中。而这些大户,却又自持身份,偷税漏税,藏匿人口。”

    “百姓可耕之田越来越少,朝廷收税之地,也随之减少。达者,盆满钵满,贫者,愈发艰难。百姓耕种天下部分之田,却要缴纳天下之税。”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如今朝廷要清查田亩,就是想解民于倒悬。”

    安徽巡抚杨一鹏,江苏巡抚张福臻,江西巡抚练国事,三个人听了傅宗龙的话,心思不一。

    安徽巡抚杨一鹏,都是六十多了,干不了几年就要致仕归乡了,本质上来说,他是不想折腾的。

    而江苏巡抚张福臻,江西巡抚练国事,这两个人则不然,这两个人都是五十多岁不到六十,而且都是一省的巡抚,封疆大吏,从官职从年龄来说,他们两个都是正当年。

    他们两个自然是想干出一番成绩,而后再进一步的。

    而且,他们一个是江苏巡抚,一个是江西巡抚,这可都是天下一等一的富庶之地,在封疆大吏中那都属于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同样都是巡抚,巡抚江苏和巡抚贵州,那概念能一样吗?

    张福臻走上前来,“部堂所言极是。”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江南富庶,令人醉生梦死,西北苦寒,使人无可奈何。然,再富的地方都有穷人,再穷的地方都有富人。”

    “财富无定势,均贫富,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了。”

    练国事听罢,频频点头,“自古以来,苦的都是百姓。百姓竞相将自己的田地投献到士绅大户的名下,不仅可以相对减少税款缴纳,同时也可避免额外的苛捐杂税以及摊派。”

    “清查田亩过后,便要实行摊丁入亩,一条鞭法,对百姓而言,负担还是减轻了的。但对那些大户而言,则是需要多缴纳赋税,他们自然是不愿意的。”

    “这也是清查田亩屡屡遇阻的症结所在。”

    傅宗龙默了一下,“久病成良医,知道了症结所在,我们才好对症下药。”

    “士绅也好,豪强也罢,不管他是谁,都不能阻挠国策。”

    “我近来听闻,苏州府好像是不太平。”

    江苏巡抚张福臻听了这话,立刻解释,苏州府是他的治下,这就相当于是点他的名了,“部堂,苏州府在推行清查田亩的国策之时,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事故频发,也与此有关。”

    “待下官返回江苏后,便立即着手处置此事。”

    傅宗龙平静如水,并没有过多苛责,“举步维艰,才是人之常情,事事顺遂,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苏州府的事情,算不得什么,只是,这个消息,是南京锦衣卫千户所的许显纯许佥事透露给我的。”

    “我能知道,想必朝廷、陛下,也能知道。”

    “苏州府,说是天下最为富庶之地,也不为过。当初裁撤卫所,朝廷最先裁撤的是牵涉最多的漕运卫所,以一儆百,惩一戒百,效果是有目共睹。”

    “那我们也不妨援裁撤卫所之例,以苏州府破题,以儆效尤。”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