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又是三百万个订单!
四哥离婚一事,贺卫国自然是知道的。
不过他并未插手。
他知道他四哥这个人的脾气,不会轻易让他插手的。
所以,他只能暂时先缓缓再说。
不过三水食品厂爆雷一事,倒是值得关注一下。
尤其是齐正明等人,现在只怕问题相当严重。
但如今三水食品厂并没有就此关停,而是由一个叫杨振武的人暂时接管了。
按常理来说,三水食品厂的高层被一锅端后,上边应该安排一个本厂或本大队的人来接管厂子才对。
毕竟三水食品厂虽然是集体性质,但却属于队办厂子,如果由一个“陌生人”接管,这是绝对不明智的选择。
可偏偏上边反其道行之,很显然,这是有人在搞鬼。
所以,贺卫国决定还是以不变应万变,暂时先不去掺和了。
…………
果然,贺卫国猜的没错。
三水食品厂自从被那杨振武接管之后,对方就突然下了一剂猛药。
据说,那杨振武一到任,就把厂里齐正明给招进来的那一批人给开除了大半,之后,他又迅速把最初建厂那批老工人给招了回来。
在这之后,他又马不停蹄的召开了全厂职工大会,当着所有人的面,批判了齐正明等人好几个小时,又当场承诺,不仅会给职工发足额工资,还会保证大家的福利待遇。
如此一连串的操作之后,他又宣布,将原来的几条生产线进行调整改造升级,打算自研生产方便面。
这一决定,不仅把厂里的职工给弄懵了,就连得到这个消息的贺卫国,也愣住了。
“这杨振武究竟是自信过头,还是另有所图呀?竟然想要自研生产方便面?他疯了不成?”
事实上,不仅仅是贺卫国不理解,红星食品厂的厂长周国栋,也同样如此。
直到廖国安到红星食品厂视察,周国栋问起此事,廖国安这才给他解释了这其中原因。
当然,对于这些,这会的贺卫国并不知道。
此时的他,正在督促生产今年的最后一批一次性饭盒订单。
此刻,租借的新生产车间内,看着生产出来的饭盒正在一个个装箱,他对一旁的赵初年笑着道:“赵工,最近这段时间真是辛苦你了!”
“我其实还好!工人们才辛苦,现在两条生产线全力开工,他们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好在今年过年之前所有的订单都已经完成了。”赵初年微微摇了摇头,随即唏嘘回答道。
此时已经是腊月二十四了,再过几天就是一九八一年除夕了。
而今年,向阳纸厂一共接到了七十万个一次性饭盒订单,如今都已经完成了。
而明年的订单,厂里更是陆续接到了近三百万个,足够来年头几个月生产了。
值得一提的是,到目前为止,向阳纸厂生产的一次性饭盒竟还没有遇到一个竞争对手。
也就是说,这一次性饭盒,目前还是独门生意。
不过,贺卫国并没有就此放松警惕。
他打算明年来年再新建一条生产线,使得厂里每天的平均生产量突破五万个。
每天五万个,理论上来说,一个月就能生产一百五十万个。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生产量,实际上生产量肯定要比这低。
不过那并不重要,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尽快将全国的订单拿到手。
至少周边几省必须尽快拿下。
要知道,据盯着销售这一块的刘志国反应,之前的那些总代理商,他们不仅发展了自己代理范围内县一级的代理,还悄悄的把不少一次性饭盒通过各种渠道,卖到了其他省份。
这其中尤其以刘军他们动手最快。
而这也是为何,向阳纸厂会在短时间内接到这么多订单的原因所在。
的确,虽说一次性饭盒目前卖的很火爆,但一省的需求量不足以达到几百万个。
这些代理商都不是傻子,哪会不知道这点。
然而,他们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显然其中有猫腻。
于是,贺卫国让刘志国一查,发现三家个体经营总代理商,竟然偷偷开始主动去接省外的订单。
尤其是刘军他们,早早就主动去联系了省外的一些个体经营者,将他们发展成了手底下的分代理商。
对此,贺卫国自然不会介意。
他巴不得出现这样的情况。
反观那些供销社总代理商,他们非常“守规矩”,并未将一次性饭盒推向省外的供销社。
正所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如今的那三家个体经营总代理商,他们所下的总订单,都已经超过那七家供销社总代理商了。
对于这种情况,贺卫国并没有阻止,他很清楚,只有装作不知道,才是正确的选择。
只要周边几省打开销路,他便会立刻召集三家个体户总代理商,给他们直接分配周边一省或多省的代理权。
到时候,这代理费就不止几千块钱了。
…………
时间进入一九八二年后,社会上的变化越来越大。
尤其是商业氛围这一块,个体户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了。
国营厂与供销社尽管还都是主流,但国家与政府层面已经在鼓励个体户的发展了。
而且这种鼓励不仅体现在报纸的宣传上,还体现在各级政府的政策上,以及法律层面上,真正做到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大方向上来。
可以说,不少个体户再也不用偷偷摸摸了。
各种小摊小贩,小饭馆、私人照相馆、小型服装店等,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尤其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方面,经营的个体户最多。
而各级政府方面,也在大力促进这方面的发展。
然而,就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之下,却隐藏着一股“血雨腥风”。
原来,在这种大好局面下,反对的声音可不是没有!
事实上不仅有,而且还不少,只不过被压下去了而已。
但一旦未来随着“严打”开始,个体经济的发展,将会遭受凛冽寒冬。
当然,对于这些,也就只有贺卫国一个人知晓。
为此,他决定在八二年上半年就完成自己的初步预定目标,然后再迅速“蛰伏”起来。
尤其是八二年至八三年上半年这段时间,还是小心为上的好。
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就在向阳纸厂放假后的第二天,廖国安把他给叫了去,告诉了他一个“大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