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精兵强将系统,百万虎贲镇大宋 > 第459章 国号乾,年号武靖

第459章 国号乾,年号武靖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刘正彦说到这里,停下来扫视了众人一眼,然后语气沉重地接着说道:

    “我们自西北崛起,历经无数艰难险阻;

    平定西夏,消灭吐蕃,胁迫北辽,震慑金人,推翻赵宋。

    这一路走来,靠的就是强大的武力威慑。

    因此,本王决定将年号定为武靖元年!

    不知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听刘正彦说完,闻焕章几人急忙躬身道:

    “臣等无异议……”

    李助又开口说道:

    “靖王,老臣算到半个月之后,乃是黄道吉日,靖王不如半个月后举行登基大典……”

    刘正彦点了点头,沉声说道:

    “好,那就半个月后举行大典;

    命金大坚和萧让准备官员印信,另外吩咐其他匠人赶制龙袍、官服一应用品。

    这半个月内昭告天下,恩惠万民。

    还有和方腊的战事也先停下来,我们的大军全部后退。

    若是方腊知道进退也就罢了;

    若是他们以为我们怕了他,而得寸进尺的话,那就等着本王的滔天怒火吧!”

    等刘正彦说完,坐在下方的宗泽老眼一撩,接着问道:

    “靖王,等到登基之日,也是册封母仪天下的皇后之日。

    不知靖王想册封哪位为皇后?”

    刘正彦伸手抓了抓后脑勺,支支吾吾的说道:

    “这个本王还没有考虑;

    反正这次登基只是走个过场,不如等迁都幽州之后,再册封皇后不迟……”

    “那可不行?”

    宗泽难得的强硬起来,他梗着脖子,满脸涨得通红,语气坚定地说道:

    “靖王啊!皇后可是坐镇后宫、母仪天下之人选呐!这件事岂能拖延?

    所以必须要尽快定下来才行;

    依老夫所见,扈统领自靖王您微末之时便已追随左右。

    虽说并未立下什么惊天动地的汗马功劳,但这么多年来她任劳任怨,其品行操守皆有目共睹。

    老夫觉得,这皇后之位,除了扈统领之外,再无他人能够胜任了。”

    李助听了宗泽的话,眼珠子滴溜转了几个圈,嘴角露出一丝坏笑。

    这老东西还没有看透形势啊!

    刘正彦点点头,大有同感的开口说道:

    “宗爱卿言之有理;

    想当年本王只不过蜗居统安城一隅之地,那时候扈统领就独自离家,追随本王。

    当初西夏人马想要踏平统安城的时候,就是扈统领以一介女子之身,护住城内老小。

    这些情谊本王都记得清清楚楚!”

    看到靖王露出了为难之色,李助站起身来,向刘正彦一躬身道:

    “靖王,扈统领的所作所为,大家都有目共睹。

    诚如宗大人所言,扈统领不论品行,还是性格,都是上佳人选……”

    听李助站出来帮自己说话,宗泽老脸笑成了菊花。

    “只不过……”

    李助突然话音一转,接着说道:

    “一国之母,需坐镇后宫,母仪天下,教导万民。

    不仅要有倾国倾城之貌、高贵典雅之气质,更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以及卓越的智慧。

    以老臣看来,扈统领虽然英勇善战,但在这些方面还有些欠缺。一切还请靖王您斟酌……”

    “这?”

    宗泽顿时愣住了。

    李助说的没错啊!扈三娘虽有过人之处,但毕竟出身低微,仅仅是出自一个普通的地主之家而已。

    若是单论她的修养和学识,恐怕确实难以胜任一国之后的重任。

    想到此处,宗泽不禁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李纲皱眉想了片刻,拱手说道:

    “靖王,琼英将军出身河北,跟随河北的国舅邬梨长大,多少有些见识。

    不妨请她坐了皇后之位如何?

    老臣看她和扈统领情同姐妹,两人应该不会因为争权夺利而翻脸。”

    李助又抚须摇头道:

    “琼英将军的确是文武双全,不过性格使然,恐怕也不太适应皇后之位。”

    见李助一而再,再而三的否定人选。

    李纲眼皮子一翻道:

    “李军师什么意思?

    这两位统领将军伴随靖王多年,可谓是知己知彼,再加上她们并无过错,为何你横加阻拦?

    哼,你不会是想蛊惑靖王,让靖王从民间选秀吧?”

    “嘿嘿……”

    李助呲牙一笑道:

    “李大人多想了,靖王刚刚登基,在下岂能让靖王做出这些事情?

    那岂不是败坏了靖王的名声?

    刚刚靖王也说了,选后的事情非同小可,不如我们就遵从靖王之命,等到迁都之后再定夺不迟……”

    刘正彦赶紧趁机打了几个哈欠,摆手说道:

    “那就这么定了,汴梁终究不是我们的都城,本王在这里登基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

    所有的大计,等到了幽州再说……”

    见靖王坚持,众人也不敢太过多说。

    随即又商议了一些其他一些事情。

    闻焕章恭敬地拱起双手,声音洪亮地说道:

    “靖王,纵观历史长河,各朝各代之中,唯有赵宋时期的官职官阶最为繁杂混乱。

    宋朝官职的名目繁多得让人咋舌,许多人既有官衔又有职位。

    就拿原本作为六部之一的兵部来说吧,其上头竟然还设有枢密院?

    而户部之上则有三司,吏部之外另设审官院……

    诸如此类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官职设置,实在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摸不着头脑;

    这也导致了政务处理变得异常复杂,政令出之多门,职责划分不清。

    依微臣之见,我们新建立的朝代应当对官职体系进行简化;

    裁减那些冗余无用的官衙机构。

    这样做不仅可以确保政令畅通无阻,还能明确每个人的具体职责所在。”

    “不错,闻爱卿言之有理!”

    刘正彦大有同感。

    说实在的,他穿越到这里也有几年了,对于宋朝的官职到现在还不太清楚。

    就一个什么判官使,监察使、提点使都让他分不清谁大谁小。

    “那诸位爱卿再商议商议,我们新朝的官衔制度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