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 第311章 何桂清——从科举神童到弃市之臣

第311章 何桂清——从科举神童到弃市之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一、早年经历

    道光十五年(1835),年仅十九岁的何桂清以优异的成绩中了进士,位列第二甲第四十九名,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成就。他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意味着他进入了清廷的核心培养体系,为日后在官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次年,即道光十六年(1836),何桂清通过了翰林院的散馆考试,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务。这个职位通常只授予那些学问渊博、文采斐然的人,何桂清能够获得这样的职位,表明他在学术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

    此后,何桂清的官职不断晋升。道光二十二年(1842),他先后担任了司经局洗马、右赞善、左赞善、日讲起居注官等职位,并成为南书房行走。这些职务不仅要求他具备深厚的学问,还需要他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因为这些职位往往需要与皇帝直接交流。

    道光二十三年(1843),何桂清升任翰林院侍讲,这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学术职务,意味着他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随后的几年里,他又接连担任太仆寺少卿、光禄寺卿、太常寺卿等职,显示了他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才能。

    道光二十六年(1846),何桂清改任山东学政,这是他首次出任地方官职。作为学政,他负责监督山东地区的教育和文化事务,这对他的治理能力和领导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两年后,他升任内阁学士,并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迁任兵部右侍郎。然而,由于丁忧(为父母守孝),他一度离职,待服满后再补任原职。

    进入咸丰年间,何桂清的仕途更加顺畅。咸丰元年(1851),他先后担任署理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并兼管钱法堂事务,同时仍是南书房行走。这些职务涉及国家的重要行政和财政管理,说明他在处理政务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咸丰二年(1852),何桂清署理经筵讲官,负责向皇帝讲解经典文献,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同年八月六日,他被任命为江苏学政。在这个职位上,他不仅要管理教育事务,还要面对太平天国起义所带来的军事威胁。何桂清以江苏学政的身份,大胆直言批评地方官员的软弱,并提出了自己的军事建议,这种敢于直言的精神得到了咸丰帝的赞赏。咸丰三年(1853),何桂清升任礼部左侍郎。

    二、镇压太平天国

    何桂清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的表现,是他仕途中最为人所称道的一部分。咸丰四年(1854),他被任命为浙江巡抚,此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之际。太平军攻陷江宁(今江苏南京),整个东南地区为之震动。作为浙江巡抚,何桂清深知安徽徽州、宁国对于浙江的重要性,因为这两地不仅是浙江的屏障,也是抵御太平军的关键地带。

    九月二十一日,何桂清升任浙江巡抚后,迅速采取行动。他驻兵黄池,扼守交通要道,并与浙江提督邓绍良共同抵御太平军。在何桂清的指挥下,清军成功击退了太平军的进攻,暂时稳住了局面。

    咸丰五年(1855),何桂清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他命令道员徐荣进攻黟县和石埭,但由于太平军主力的到来,徽勇战败,徐荣也在战斗中牺牲。面对这一挫折,何桂清没有气馁,而是上书咸丰帝,提出安徽与浙江应当互相支持,共同抗击太平军。咸丰帝对此表示赞同,并下达上谕,要求地方官员不分区域共同剿灭叛军。随后,安徽巡抚移驻庐州,徽州和宁国暂时由何桂清管辖。

    在此期间,何桂清指挥徽州知府石景芬和副将魁龄等收复徽州府城及休宁县,并布置防线以防太平军再次入侵。同时,他还组织力量抵抗来自江西的太平军,成功击退了进攻,并收复了黟县和石埭。为了加强地方力量,何桂清奏请增加道员人数,并安排石景芬担任徽宁池太道,同时更换了战绩不佳的总兵,由江长贵接替。

    咸丰六年(1856),何桂清继续指挥军事行动,联合邓绍良、秦如虎、都兴阿等将领合攻宁国府。在他的指挥下,清军取得了胜利,收复了宁国府城。朝廷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并嘉奖了何桂清及其部下。然而,这一年他也遭遇了一些个人困扰,好友杭州知府王有龄被控告,何桂清在回复中表达了不满,被中央责问,但他以健康原因请求辞职,最终被挽留。

    咸丰七年(1857),何桂清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并迅速投入到统筹军饷的工作中。他推荐王有龄担任江苏布政使,负责军饷事宜,并协调其他将领共同作战。在冬季,清军攻克镇江,何桂清因此功绩被加封为太子少保。

    咸丰八年(1858),何桂清除了继续参与镇压太平天国之外,还参与了与英、法、美三国的谈判,改订了税则和通商章程,进一步巩固了清朝的财政基础。

    到了咸丰十年(1860),何桂清继续在军事上取得进展。他指挥部队收复了江宁九洑洲,并成功合围江宁。当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奇袭杭州时,何桂清迅速调集兵力支援,最终击退了太平军,并收复了临安、孝丰和安吉。这一系列胜利使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更加稳固,咸丰帝也多次嘉奖他的贡献。

    三、丢城失地

    何桂清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表现,逐渐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对清军的攻势愈发猛烈。太平军围攻金坛,攻陷江阴,何桂清派遣总兵马得昭、熊天喜、曾秉忠以及副将刘成元分水陆两路抵御,但由于兵力分散,效果并不理想。太平军集结了十余万人,分别从建平和东坝两个方向出发,一支直逼江宁,另一支则窥视常州。面对如此强大的敌军,何桂清几乎失去了应对的能力。

    不久之后,马得昭和周天孚分别前往支援苏州和常州,但太平军已经逼近金坛,并攻陷了句容。句容是清军大营的后方补给线,它的失陷导致清军的后勤供应中断。张玉良率军返回常州,但和春却急电调遣他前往大营增援。何桂清没有同意调遣张玉良,反而又调遣马得昭,但后者并未回应。此时,浙江巡抚王有龄写信劝诫何桂清不要离开常州,并警告说:“事棘时危,身为大臣,万目睽睽,视以动止。一举足则人心瓦解矣。”

    不幸的是,天气恶劣,连降大雪,清军士兵饥寒交迫,无法得到足够的粮食补给,最终导致士兵哗变,纷纷逃离战场。和春与张国梁不得不撤退至丹阳。在这种情况下,何桂清上书陈述:“丹阳以上的军务由和春、张国梁负责;常州的军务由臣与张玉良负责。”部署刚刚稳定下来,太平军便直扑丹阳,张国梁在这次战斗中牺牲,和春逃往常州,这让何桂清感到极度震惊。

    在局势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总理粮台查文经等人建议退守苏州。何桂清随即上书,将军事指挥权交给和春,自己则前往苏州筹措军饷。当他准备离开常州时,常州的绅士和平民阻拦道路,希望他留下。随行人员用枪驱散人群,造成十余人死亡。张玉良留守常州,不久也撤离。常州的士民坚守城池,但几天后城池陷落,遭到屠杀。何桂清抵达苏州后,遭到巡抚徐有壬的拒绝,并被弹劾其弃城失地之罪。和春退至无锡时受伤身亡。何桂清借口借用外国军队,前往上海避难。

    苏州随后也被太平军占领,徐有壬自杀殉职,并留下遗书继续弹劾何桂清。咸丰帝下令逮捕何桂清,将其带回北京治罪。恰逢此时,各国联军侵犯京师,皇帝避难至热河,此事拖延了两年。尽管何桂清的旧部下王有龄和江苏巡抚薛焕多次上疏请求宽恕,但未获批准。同治元年(1862),何桂清终于被捕入狱,被判斩监候。大学士祁俊藻等十七人上书请求赦免,但尚书李棠阶坚决反对,最终判决得以维持。

    在审理过程中,何桂清引用下属的报告为自己辩护,但曾国藩在奏疏中指出:“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宜以僚属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定罪,不必以公禀有无为权衡。”最终,何桂清被判处斩立决定谳,12月21日在京师菜市口法场执行,弃市。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