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 第178章 俞大猷:明廷抗倭雄狮,剑指东南,功勋赫赫

第178章 俞大猷:明廷抗倭雄狮,剑指东南,功勋赫赫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一、早期经历

    俞大猷的早期生活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他先后师从王宣、林福,深入研习《易经》,并得到了蔡清的真传,这些经历为他日后运用《易》理推演兵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俞大猷认为,兵法如同人体的五体,虽繁杂却能协调统一,这体现了他对军事策略深刻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此外,他还向李良钦学习剑术,不仅增强了个人武艺,也丰富了他在军事实践中的实战技能。

    在父亲病逝后,俞大猷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承袭了家族的世袭职务——百户。这一选择体现了他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对国家的忠诚。在担任千户、守御金门期间,面对军民之间的纷争,他采取了教化而非压制的方式,通过倡导礼仪与和谐,成功解决了地方纠纷,展现了卓越的治理才能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面对倭寇侵扰,俞大猷勇敢地上书提刑按察使司,提出应对策略,却因身份卑微而遭到严厉惩罚,这无疑是对他的巨大打击。然而,他的军事才能并未因此被埋没。兵部尚书毛伯温在看到俞大猷的军事见解后,虽未能立即启用,但对其才华表示了认可。这一经历虽充满波折,却也为俞大猷日后的军事生涯埋下了伏笔。

    在蒙古军侵扰山西之际,俞大猷主动请缨,向巡按御史自荐,最终得到毛伯温的引荐,前往宣大总督翟鹏处。尽管翟鹏起初态度冷淡,但在与俞大猷的深入交流后,被其军事见解所折服,此举不仅改变了翟鹏对他的看法,也让全军将士对俞大猷刮目相看。然而,尽管如此,俞大猷并未获得应有的重用,最终选择告辞归去。

    在毛伯温的举荐下,俞大猷被任命为汀州、漳州守备。在这里,他不仅建起了“读易轩”,与当地文人雅士交流学问,还亲自教授武士剑术,展现了文武双全的风范。在对抗海贼康老的战斗中,俞大猷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俘斩敌人三百余人,由此官升署都指挥佥事,隶属广东都司,为其日后成为抗倭名将铺平了道路。

    二、东征西讨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面对新兴、恩平地区频繁的叛乱,总督欧阳必进将重任交予俞大猷。俞大猷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平叛策略——以文服人。他深入民间,与各路首领面对面交流,既展示了自己的武艺,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说服了他们放弃暴力,归还侵占的民田。特别是对苏青蛇的果断处置和对何老猫的招安,展现了他既有铁腕又有柔情的一面,最终不费一兵一卒,实现了地区的和平稳定。

    两年后,俞大猷受命应对安南的入侵,局势异常复杂。在范子仪叛乱并侵犯钦州、廉州之际,俞大猷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智慧。面对范子仪军的猛烈攻势,俞大猷先是巧妙地使用心理战术,假称朝廷大军即将到来,迫使范子仪撤军;随后,他又在冠头岭设下埋伏,待范子仪撤退之际给予致命一击,生擒范子仪弟范子流,彻底瓦解了叛军。最终,通过外交手段,促使莫宏瀷亲手处决范子仪,结束了这场叛乱。尽管功勋卓着,但严嵩的压制使得俞大猷的战功未能得到应有的表彰,仅获微薄赏赐,这反映了当时朝政的腐败与不公。

    同年,琼州五指山黎民那燕等人发动叛乱,俞大猷再次临危受命。在与广西副将沈希仪的联合行动中,俞大猷指挥若定,迅速平定了叛乱,取得了显着战果。更难能可贵的是,战斗结束后,俞大猷并未采取高压政策,而是采取了更加人性化和长远的治理策略。他单骑入黎民之中,与他们商定和平共处的规则,建立市镇,引入汉人的管理方式,有效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地区发展,为海南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在东南沿海的抗倭战争中,俞大猷与戚继光等将领并肩作战,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无论是兴化城的大捷,还是在饶平、惠州、潮州等地的连番战斗,俞大猷都以勇猛和智慧着称,使得“俞家军”的威名响彻四方,令倭寇闻风丧胆。“俞龙戚虎”的美誉,不仅是对他们军事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两人在抗击外敌、保家卫国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最高赞誉。

    三、征剿倭寇

    1、浙东战役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的侵扰使浙东陷入危机。明世宗急召俞大猷,委以宁波、台州诸府参将之职,以应对紧急态势。初抵战场,俞大猷即刻投入到与倭寇的激烈交锋中。尽管在宁波昌国卫、绍兴临山卫等地取得初步胜利,但因朝廷对战局的苛责,俞大猷一度遭受停俸的处罚。然而,他并未因此气馁,反而在后续的海战中大破倭寇,焚烧敌船,终得以恢复俸禄,显示了其坚韧不拔的意志。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面对盘踞宁波普陀的倭寇,俞大猷率军发起进攻,却在半山遭遇伏击,损失惨重,此役虽挫,但俞大猷并未放弃。随后,他接连在吴淞、健跳所等地重创倭寇,逐渐扭转战局。在王江泾之战中,俞大猷巧妙利用援军,与倭寇展开激战,最终大胜。然而,战功却被赵文华、胡宗宪等人抢夺,俞大猷本人则因之前金山之战的失利而遭贬,凸显了朝堂内部的复杂关系。

    在倭寇势力不断增援、四处肆虐的情况下,俞大猷与副使任环紧密合作,于陆泾坝重创敌军,迫使倭寇向海外逃窜。随后,两人又在三丈浦、莺脰湖等地连续阻击倭寇,迫使敌人节节败退,展现了卓越的联合作战能力。在三板沙,俞大猷更是亲自率军追击,不仅击败倭寇,还俘虏了其首领,进一步稳固了战线。

    随着倭寇各路溃散,企图乘船逃离,俞大猷率领官军紧追不舍,于马迹山、荣山等地连续摧毁敌船,重创倭寇。在恶劣天气的帮助下,官军乘胜追击,不仅击沉敌舰,还迫使剩余倭寇登岸,最终在华亭陶宅镇将其围困。然而,正当官军准备最后的围剿时,遭遇倭寇的顽强抵抗。在夜幕掩护下,倭寇突围而出,与川沙洼的残余势力汇合,形势再度紧张。

    面对倭寇的顽抗,俞大猷与副使王崇古率军入海,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海战。在老鹳嘴,官军与倭寇展开了激烈的海上对决,最终焚毁倭寇大船八艘,杀伤无数,彻底粉碎了倭寇的海上力量,为浙东的平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浙西战役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面对浙江沿海日益严峻的倭患,明朝廷决定调整军事部署,任命俞大猷为浙江总兵官,寄予厚望。前任刘远无功而返,使得浙西地区倭寇横行,民不聊生。俞大猷临危受命,展现出非凡的领导力和军事才能,迅速稳定了军心,开始了对倭寇的全面反击。

    上任之初,俞大猷便率军直捣倭寇巢穴,先后在西庵、沈庄以及清水洼等地取得重大胜利,重创倭寇主力。明廷见状,随即恢复了俞大猷家族的世袭特权,以示嘉奖。这一系列的胜利,不仅极大提升了士气,也为后续的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巩固战果的同时,俞大猷瞄准了浙西最大的倭寇集团——徐海。精心策划之下,他指挥官军对徐海倭寇发起了雷霆万钧的攻势,一举将其击溃,彻底扫除了浙西的倭患。然而,宁波舟山的倭寇凭借地形优势,仍然负隅顽抗,成为心头大患。

    面对舟山倭寇的顽固抵抗,俞大猷展现出了超凡的战略眼光。在士兵们归心似箭、新援未至的不利局面下,他抓住了一个绝佳时机——隆冬时节的大雪。利用恶劣天气的掩护,俞大猷指挥各路官军对舟山倭寇发起了四面合围的攻势。倭寇虽拼死抵抗,但在明军的猛烈攻势下,防线逐渐崩溃。经过一番激战,官军成功焚毁了倭寇的防御工事,大批倭寇或死或降,舟山岛终于回到了明军的控制之下。

    凭借舟山战役的辉煌胜利,俞大猷的威名再次响彻朝野。他不仅得到了都督佥事、署都督同知等高官厚禄,更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俞大猷在浙西战役中的英勇表现,不仅彰显了个人的军事才华,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抗倭经验和精神财富,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抗击外侮的一段佳话。

    3、伪倭战役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面对胡宗宪与卢镗提出的与汪直通市贸易的提议,俞大猷坚定地表达了反对意见。他认为,与倭寇贸易无异于资敌,将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然而,汪直被诱捕后,其残余势力在毛海峰的带领下占据舟山、岑港,对明军构成了新的挑战。

    俞大猷与戚继光合兵一处,对毛海峰部发起了围攻。但由于岑港地势险峻,明军仰攻难度极大,虽有小胜,但伤亡惨重,久攻不下。朝廷急于求成,胡宗宪却以空谈敷衍,加之朝中大臣的诋毁,导致俞大猷与戚继光遭到弹劾,被罢免官职,并被限时一个月内平定倭寇,局势一度陷入僵局。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俞大猷与戚继光重整旗鼓,对岑港的倭寇发起猛攻,终使其退至柯梅,后流窜闽、广。然而,胡宗宪暗中放走倭寇,将责任推卸给俞大猷,导致后者再次被逮捕,世袭特权被剥夺。幸得好友陆炳相助,俞大猷才得以出狱,投身大同巡抚李文进麾下,共同创建兵车营,大破敌军,再次证明了自身的军事才能。

    嘉靖四十年(1561年),俞大猷奉命征讨广东饶平贼首张琏。面对自称“飞龙国皇帝”的张琏,俞大猷采取智取策略,先攻其巢穴,迫使张琏回援,再设伏将其包围,最终生擒张琏及其部下萧雪峰等,大获全胜。然而,与俞大猷协同作战的闽、广官员冒领战功,俞大猷却选择了宽容大度,不与之计较。此次胜利,俞大猷被提升为副总兵,负责南、赣、汀、漳、惠、潮诸郡的协防工作,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领导力。

    在成功平定张琏后,俞大猷乘胜追击,继续征讨程乡盗贼,迫使梁宁逃亡,徐东洲被捕。面对林朝曦与黄积山的联合反抗,俞大猷指挥官军攻破贼营,斩杀黄积山,林朝曦虽一度逃脱,但最终也被消灭,彻底清除了这一地区的匪患。

    4、兴化之战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一股新倭寇势力从日本本土集结而来,对兴化城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倭寇人数众多,长期围困兴化,但始终未能攻克。直到一次伪装渗透,倭寇利用刘显使者的身份混入城中,一举攻陷兴化,使局势陷入极度危险之中。

    倭寇占领兴化后,刘显率军逼近,但鉴于兵力劣势,他未敢贸然攻城,这一决策却使他遭到弹劾,蒙受不白之冤。俞大猷对此表示理解,认为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强攻,风险极大,主张等待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后再行出击,展现了他谨慎而不失战略眼光的军事风格。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紧急调遣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谭纶则出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共同应对倭患。然而,战局再添变数,都指挥欧阳深在平海卫不幸中伏阵亡,倭寇趁机占领该地,形势愈发严峻。

    在戚继光率领的浙江精锐部队加入后,谭纶迅速组织了对倭寇的全面反击。他精心布署,切断倭寇退路,以刘显、俞大猷、戚继光为三大主力,对平海卫实施围攻。在谭纶的指挥下,戚继光勇担先锋,一举突破倭寇防线,收复了平海卫,斩首两千余级,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随后的追击中,俞大猷与戚继光等将领紧密配合,又歼灭倭寇三千多人,彻底解除了兴化的威胁。

    鉴于戚继光在兴化之战中的卓越表现,朝廷决定由他接替俞大猷,出任福建总兵官,而俞大猷则被调任至南赣总兵官。这一调整,不仅体现了朝廷对戚继光的认可,也彰显了俞大猷的高风亮节,他以国家大局为重,毫无怨言地接受调动,继续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5、潮州战役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俞大猷临危受命,调任广东总兵官,面对潮州倭寇与海盗吴平勾结,以及蓝松三、伍端等少数民族首领的叛乱,局势极为复杂。俞大猷凭借丰富的招降经验和显赫的战功,采取了软硬兼施的策略,单骑入伍端等部,成功招降程绍录,并借其之口劝降梁道辉,显示了其卓越的政治手腕与军事威慑力。

    在惠州,俞大猷的威名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惠州参将谢敕在与伍端交战中处于下风,提及“俞家军”的到来,伍端等首领闻风而逃,避免了正面冲突。不久,俞大猷亲临惠州,迅速擒获温七,迫使伍端负荆请罪,请求参与抗倭,以此弥补过错。俞大猷顺势而为,任命伍端为先锋,于邹塘围剿倭寇,一举焚杀四百余人,展现了其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

    倭寇败退至崎沙、甲子等地,企图乘船逃逸,但遭遇海上风暴,损失惨重。幸存者退守海丰金锡都,俞大猷率军围困,历时两月,断其粮道。副将汤克宽设伏,击毙倭寇首领三人,参将王诏等随后赶到,彻底歼灭残敌,彰显了明军的强悍实力。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吴平卷土重来,制造大量船只,聚众叛乱。戚继光与俞大猷再度携手,水陆并进,重创吴平,迫使其逃往凤凰山。然而,在后续的追击中,汤克宽、李超的部队遭遇挫折,吴平乘机逃入大海,俞大猷也因此受到弹劾,被免去官职。最终,吴平在万桥山被汤克宽部彻底消灭,但其生死成了谜团,留下了一段未完的战史。

    6、讨平流寇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李亚元在河源、翁源地区煽动叛乱,威胁地方安宁。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总督吴桂芳紧急调集十万大军,委任俞大猷为先锋,率领精锐部队深入敌腹。俞大猷采用分兵五哨的战术,直捣李亚元巢穴,经过一系列激烈战斗,成功俘虏斩杀叛军一万四百余人,解救被挟持的百姓八万余人。这一辉煌战果,不仅稳固了地方秩序,也为俞大猷赢得了“平蛮将军”的殊荣,官职晋升为署都督同知。

    伍端病逝后,其部下王世桥趁机作乱,局势一度动荡。俞大猷临危不惧,迅速调集兵力,对王世桥叛军发起猛攻。经过一番激战,王世桥被其部下捆绑,主动向俞大猷投降,再次彰显了俞大猷在平叛中的杰出指挥能力和军事影响力。

    隆庆二年(1568年),海贼 曾 一 本 在广州、福建沿海肆虐,严重威胁海疆安全。在澄海知县被掳、守备李茂才战死的紧急情况下,朝廷紧急派遣俞大猷督广东兵前往征讨。俞大猷不负众望,率领郭成、李锡等将领,精心部署,一举剿灭曾一本的势力,将其擒杀,海疆危机得以解除,俞大猷因此晋升为右都督,再次证明了其在海防方面的卓越贡献。

    隆庆五年(1571年),广西黄朝猛、韦银豹叛乱,大肆劫掠,民不聊生。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巡抚殷正茂集结十四万大军,命俞大猷挂帅出征。俞大猷兵分四路,连续攻破叛军数十个据点,迫使韦银豹等退守潮水高地。在久攻不下之际,俞大猷巧用计策,先佯攻马浪,再派参将王世科趁雨夜设伏,最终于黎明时分发起总攻,将敌人一举歼灭,生擒黄朝猛、韦银豹,斩首八千四百余人。此次战役的胜利,不仅平定了广西的叛乱,也确立了俞大猷在平叛作战中的显赫地位,其子孙因此获得世袭指挥佥事的荣誉。

    四、晚年

    俞大猷,这位明代的抗倭名将,不仅以卓越的军事才能闻名于世,更以廉洁自律、爱护部下的高尚品格深受尊敬。在其辉煌的军事生涯中,尽管屡建奇功,名震南部疆土,却也不免遭受不公。巡按李良臣以莫须有的“奸贪”之罪对其进行弹劾,幸得兵部力挺,澄清事实,终使俞大猷免于不白之冤。然而,皇帝诏令其回原籍听候差遣的决定,却也让他暂时离开了军事舞台。

    不久,俞大猷再次被朝廷起用,出任南京右府佥书,后又以都督佥事的身份重返福建总兵官的岗位,表明了朝廷对其军事才能的持续信任与倚重。这不仅是对俞大猷个人能力的认可,也反映了其在国家边防安全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万历元年(1573年),俞大猷在海贼突袭事件中遭遇挫折,被迫离职。然而,他并未因此沉沦,而是以署理都督佥事的身份,负责车营训练,继续为国家培养军事人才。万历七年(1579年),年事已高的俞大猷三次上疏,表达了自己告老还乡的愿望。不久,这位一生为国征战的老将,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七岁。朝廷追赠其为左都督,谥号“武襄”,以表彰他一生的忠诚与功勋。

    结语

    俞大猷的一生,是对古代贤人豪士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他用兵讲究谋略先行,眼光长远,从不贪图短期功利,而是以国家大局为重。即便年事已高,其忠诚为国之心仍未减,所到之处,屡建奇功,展现了卓越的军事领导力。武平、崖州、饶平等地纷纷为他立祠祭祀,不仅彰显了他生前的威望,更体现了后人对其卓越贡献的永久纪念。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