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江湖风云起,帝居九重霄
天符二年秋,中秋月明夜。
整个大秦江湖,都被一则消息“霸榜”,掀起了惊涛骇浪。
摘星楼覆灭,九天揽月楼之主,强势昭告江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曾经一度横行江湖、凶威滔天的摘星楼,灭得悄无声息。
无数的江湖大侠、豪强巨擘、大寇老怪,皆是被震得心神剧震。
无数的江湖大派,都在此刻忍不住心中哀叹:多事之秋,我等该何去何从?
摘星楼在大秦江湖中的名声,不能说是有口皆碑,只能说是凶名昭着,素来都以蛮横极端而着称。
但是跟九天揽月楼比起来,摘星楼简直就是“人畜无害”的乖宝宝。
就连最极端的江湖中人,都觉得九天揽月楼太极端了!
他们的行事风格,不能说是与人为善,只能说是顺生逆亡。
主打的就是横行无忌、嚣狂霸道,做人做事不能说是留一线吧,也能说是神憎鬼厌、酷烈残忍。
现如今,摘星楼覆灭,九天揽月楼强势崛起,又不知道会在江湖中,掀起多少腥风血雨。
而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又会是谁呢?
哪怕是最天真纯良的傻白甜,也不会认为九天揽月楼会就此止步,不在江湖中搞风搞雨。
事实上也是如此,他们的预测完全准确。
就在整个大秦江湖都风声鹤唳、人心惶惶的时候。
狂夫子凤九歌和教头宁海蟾等九天揽月楼高层,率八千杀手出关中,一路南下,狂洒“升仙贴”。
几乎每一个叫得上号的江湖门派,或者有点名声的高手,都收到了让人闻风丧胆的“升仙贴”。
好消息是:这一次,九天揽月楼发出的“升仙贴”,并不是黑贴。
也不是江湖传闻中“升仙贴至,满门皆灭”的“阎王贴”。
而是一张张从未现身江湖的“英雄贴”,作为天下群雄参加“升仙大会”的凭证。
但是“侥幸”、“逃过一劫”的天下群雄,却是一点都笑不出来。
只因升仙贴中,赫然以铁画银钩,写下了十二个大字:二月二,临东海,筑武帝,论英雄。
同时,教头宁海蟾等九天揽月楼高层,还非常“贴心”地给他们解释了一番。
我们楼主于东海修筑武帝城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以武称尊、成王败寇,与诸位煮酒论英雄。
简单来说,就是请你们当狗,希望你们别不识好歹。
天榜三十六,可为麾下牛马;地榜七十二,当作门下走狗。
至于人榜三百六十五嘛,委屈一下,牛马、走狗是轮不上了,就当个虫豸凑个数嘛。
谁让我们楼主心善,见不得你们刀光剑影、争名夺利呢?
一言蔽之:武帝城下,群雄雌伏,跪下当狗,可得苟活。
如有不从者,天外飞来一剑,当空斩下人头。
这个消息一出,整个大秦江湖,顿时为之哗然。
九天揽月楼行事霸道,路人皆知,天下无人不晓。
但是骄狂至此,岂非视天下豪杰于无物?
就算你九天揽月楼再强,难不成还能剑压江湖、横推天下?
竟敢号称“以武称尊”,要收天下英雄为牛马、走狗,这也太欺负人了吧?
好歹也给个“霸主”、“诸侯”的名头,说不定他们就投降了呢。
如此红果果的羞辱,谁踏马能跪得下去?
就连黑冰台都没这么嚣张,真是岂有此理。
诸多江湖大派、武林圣地,又岂能咽得下这口恶气?
一时间,天下哗然,群情汹涌。
尤其是执大秦江湖之牛耳的真武山紫霄宫、青城山青羊观、终南山楼观道,以及齐地上阴学宫、五台山大禅寺等武林圣地,更是广发英雄贴,昭告天下群雄。
他们不止不会去东海郡参加什么“升仙大会”,还要召开“英雄大会”,组织“武林会盟”,选出一位“武林盟主”,与九天揽月楼决一死战。
有本事,就让天外飞来一剑,夷平他们的山门宗派。
………
与此同时,咸阳帝宫。
江湖中的风起云涌,好似完全没有影响到这个大秦中枢之地。
宣德殿中,御书房内。
姜承乾负手而立、笔走龙蛇。
一行铁画银钩的大字,出现在他的笔下。
江湖风云起,帝居九重霄!
对于姜承乾来说,江湖中的腥风血雨,只是他“大秦隐相”生涯中的无聊点缀而已。
正所谓: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不止是姜承乾没有将大秦江湖放在心上,就连帝乙、陈貂寺等执掌朝堂之人,亦是未有太多关注。
朝堂上的波涛汹涌,远比江湖中的风云变幻更加重要,且凶险百倍、千倍。
江湖只是朝堂一角的映照,远算不上是主战场。
就在姜承乾神游天下,将整个大秦江湖都搅得翻天覆地的时候。
大秦朝堂之上,却也在他的幕后操纵下,越发地波澜壮阔起来。
政事堂的鼎立,枢密院的改制,州郡长吏的更换,权贵门阀的兴衰。
皆在姜承乾的一念之间,治大国如烹小鲜。
在姜承乾的操纵下,大秦朝堂看似有波涛汹涌,实则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摘星楼的覆灭,魏无羡的党羽已被剪除得七七八八。
进一步鼎革朝堂的条件,或许已经成熟。
念及于此。
姜承乾袖袍一阵,又在白玉宣纸上写下七个大字:三省六部制。
早在他让帝乙授意章少容献“天下豪强入关中疏”,姜承乾就想过要不要物理消灭魏无羡,为他鼎革朝堂铺平道路。
毕竟,寇可往,我亦可往!
难道只许魏无羡阴谋刺杀,却不准他“神罚天降”?
但经过深思熟虑后,姜承乾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有些人活着,但已经死了。
同样的道理,活着生不如死的魏无羡,比被刺杀而死的魏无羡作用更大。
留着他,不止能立一个靶子,转移朝堂鼎革的矛盾。
而且还能让他备受煎熬与折磨,让他活着比死还难过。
但接下来,魏无羡的死活,就已无关紧要。
他最后的作用,就是被“杀鸡儆猴”,充当推进三省六部制的工具人。
待得三省六部制推行得差不多的时候,大秦军伍的改制,也该提上日程了。
这样想着,姜承乾又提笔写下三个大字:兵事堂,又在下面添了几笔:太尉府,上将军,大司马,枢密院,五军都督府。
在姜承乾的设想中,政事堂和内书房,是三省六部制的配套。
而太尉府、枢密院和大司马、五军都督府,则是兵事堂的配套,分别瓜分大秦军伍的后勤、训练、兵甲、赏罚和将兵、调兵等权力。
现如今,枢密院的架构已经成熟,武安君公孙起,也是时候该功成身退,晋升“太尉”当个吉祥物了。
顺便还能负责兴办武学,为大秦培养将星,输送军事人才,为大秦的“再次伟大”,贡献自己最后的价值。
枢密院如今掌管军伍后勤、赏罚和考核之事,恰好可交给帝党负责。
而且最好是从文官中选择枢密使,人为地制造“文武对立”的制衡模式。
而大司马则为武臣“副帅”,仅次于太尉,相当于御史大夫之于丞相,负责训练、兵甲之事,名义上领导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则负责将兵、统兵之权,接受太尉府、大司马和枢密院的三重监督,但只听命于帝主。
最重要的调兵权,当然是“唯有帝主,才能作威作福”啦。
非得帝主亲自赐下虎符,军伍大将才能调动麾下兵马。
否则,擅动甲士超过十人者,斩立决;超过百人者,夷三族。
而且还能通过新增的太尉府、大司马等机构,“杯酒释兵权”,将诸多权贵的“私兵”、“部曲”都收归国有。
如此一来,军伍版的群相制度,也算是初见雏形。
政事堂与兵事堂文武并立,互相掣肘监督,分割诸般权柄,从制度上杜绝权臣只手遮天的出现。
唯有帝主高居九重、居中调和阴阳,掌控至高无上的权力,又毋须困顿于繁琐的事务当中。
待得这些改制完成,大秦帝主的威权,便会被加强到极致。
同时对帝主本人的能力与要求,却又降低到了极致。
哪怕是连出三代中庸之主,也绝不会有损公族、帝室的权力,更不会对天下造成特别大的影响,真正做到了“垂拱而治”、“治大国如烹小鲜”。
除此之外,御史台也是姜承乾接下来改制的一个重点。
在相权、军权都被严重分割的现在,规模庞大、职权臃肿的御史台,俨然已经有些不合时宜,相当于一个小号的丞相府。
所以,姜承乾准备在御史大夫之下,再设御史中丞、左右都御史等职位,以掣肘、制衡御史大夫。
同时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建立新的监察机构,与黑冰台一起,削弱、瓜分御史台的监察之权。
在朝堂改制、鼎革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后续的人才,以填补新出现的权力空缺,维持、增强大秦国运,以及大秦军伍的战斗力。
如此种种,千头万绪,繁琐至极。
但在姜承乾的心里,却犹如掌上观纹一般,一切都洞若观火。
又好似庖丁解牛,将其分割成一个个节点,按部就班地推行。
“治大国如烹小鲜,朝堂鼎革还得徐徐图之,一口吃不成大胖子。”
姜承乾心中暗忖,念动间宣纸湮灭,不落半个文字。
随着朝堂中的鼎革稳步推进,姜承乾终于也能抽出身来,给自己无聊的生活找点乐子了。
马踏江湖,就从“大秦武经”开始吧。
不过在此之前,他还有一件事要做。
那就是阅览帝庭武库,掌握大秦帝室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