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老区之行。
本来何雨柱也不想这么高调,想着影响不好,但何雨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自己要是不把姿态摆足了,对于冉冉来说不公平。
这不真金白银一亮相,刘家的亲戚们都高兴了起来。
何雨柱本以为自己此举会给刘云天带来麻烦。
岂不料酒过三巡,刘云天拍着何雨柱的肩膀说道:“柱子,今日只是家宴,后天初八我给俩孩子办个隆重的定亲宴。”
闻言,何雨柱就放下心来,心想自己这个亲家看着挺好说话,其实骨子里也是一个极要强的人。
由于今天是大事儿,何雨柱跟刘云天就没往多里喝,只不过何雨柱想跟刘家其他一块儿离开,被刘云天给拦下了。
“柱子,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你我脾气相投,就别在意那些小节了,正好我书房里还有同僚送的好茶,咱们一起尝尝吧。”
现在的何雨柱最大的爱好就是喝茶,一听刘云天有好茶,也就不客气,不提走的事儿了。
俩人来到书房,刘云天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普洱茶饼。
何雨柱没上手,一闻就知道是好东西。
“刘哥,你这茶叶有年头了吧。”
“柱子,你是行家,这是我那同僚家传的,剩的也不多了,要不是我帮了他大忙,他也不会舍得送我一些。”
刘云天熟练的清洗茶具,泡好普洱。
何雨柱凑近闻了闻茶香,缓缓道:“这普洱茶香很独特啊。它有着陈香,那种岁月沉淀后的醇厚香气,就像古老的故事在鼻尖诉说。还带着淡淡的樟香,似有若无间给这茶香添了一抹特殊的韵味,仿佛置身于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之中。而且其中夹杂着一丝枣香,就像是熟透的红枣散发出来的甜香,使整个味道变得更加丰富。”
刘云天一边听一边笑着点头,给何雨柱倒了一杯茶,“柱子,你果然懂行。这茶啊,每次喝都感觉身心舒畅。”何雨柱端起茶杯轻抿一口,闭上眼睛回味一番后才说道:“这茶汤入口,香气就在口中散开,那股子陈香、樟香、枣香混合在一起,滑过喉咙,让人回味无穷。”两人就这样边品茶边聊天,从茶叶聊到家庭琐事,关系也在茶香缭绕中变得越发亲近,就如同这普洱茶一样,越品越有滋味。
品着茶,刘云天就跟何雨柱缓缓聊起了自己的过往。
刘云天放下茶杯,眼神有些悠远,“柱子啊,你知道吗?我当初中专毕业就一心想进体制内,就是为了我的父母。”何雨柱静静听着,他能感受到刘云天话语中的那份深沉情感。“我爸妈都是老实人,以前总是受人白眼。我就想着一定要出人头地,让他们挺直腰杆做人。”刘云天苦笑道。
“那你肯定吃了不少苦。”何雨柱轻声说。
“是啊,刚进去的时候啥都不懂,全靠自己摸索,一点点学。不过我这人就是轴,认定了这条路就一直咬牙往前走。”刘云天握紧了拳头。
“现在你可是副省长了,你爸妈肯定特别骄傲。”何雨柱眼中满是敬佩。
“嗯,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我就觉得一切都值了。但有时候我也累,不过再累只要想到家人,就又充满力量了。”刘云天重新端起茶杯,一饮而尽,仿佛喝下的不仅仅是茶,更是这么多年奋斗历程中的酸甜苦辣。
“所以柱子,你不要有别的心思,我也想给冉冉一个体面的订婚礼,就是让她能抬起头嫁人。”
“对了,刘哥我今天怎么没见叔叔阿姨呢?”
“他们在我老弟家,自从我当了副省长,有些亲戚们不好直接求到我头上,他们就把主意打在了两位老人身上,这不他们一气之下就回到了老区我二弟那里。”
“刘哥,巧了,实不相瞒我妹子老家也是老区的,本来还想着这边事了,在陪她去趟老区的呢,刘哥你给我个地址,说啥我也得去拜访一下二老。”
人都有好奇之心,刘云天也纳闷儿何雨柱姓何为何妹妹姓纪呢?但出于礼貌他没问出口。
何雨柱也看出了刘云天的疑惑,没隐瞒直接大大方方跟刘云天讲起了自己跟纪家的渊源。
听的刘云天很是唏嘘。
“柱子,老区人民重情义,出英雄,你也不差,我以茶代酒敬你一杯。”
“刘哥,当不得,咱们还是一起敬老区人民吧。”
“对……”
初七,何雨柱跟娄晓鹅两口子在刘冉冉的陪同下,赏了冬日的趵突泉,逛了没有夏雨荷的大明湖。
最后一行人站在千佛山的山顶,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初八,跟前办事儿的刘云天,第一次广邀宾朋,给二位新人举办了一次隆重的订婚宴。
今日,刘云天难得喝的有点多,虽然对于何家人很满意,但终究是要把自己精心呵护了二十多年的小棉袄交到别的男人手里,心里多少有点儿堵的上。
“爹,您放心,以后我一定会好好对冉冉的,您看我表现就成。”
“何晓,我信你。”
两家一起送走了宾朋后,刘云天突然说道:“柱子,我调整了一下工作安排,明日我陪你们去老区走一趟。”
其实,昨晚何雨柱跟娄晓鹅还在商量,何氏基金会在京城也开支不了多少,既然想做公益就不要抠抠搜搜的,还不如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俩人就想着还不如送亲家一份“功劳”呢,自己也不用担心基金会的钱被贪墨的问题,一举多得。
初九,本来三辆车的车队,在加上刘云天的一辆车后,规模越来越大了。
在去往老区的路上,看着越来越起伏的丘陵,何雨柱心里并不平静。
“刘哥,你说当年老区人民就是在这么贫瘠的土地上种粮食,而且推着小推车陪着大部队过了长江,让人很是感慨啊。”
“唉~柱子,老区人民现在过的苦啊,我二弟就是在老区腹地支教当老师,那环境,我去看了一次,不提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