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善后处置
不少人看向费宏的眼光就有了一些莫名的意味在里面,皇帝要揽权,那属于你的那部分不就会缩小?
也有人闻到了不同寻常的味道,皇帝这是要慢慢的在文官集团手中收回一些自己的权利。
从土木之变开始,皇权旁落的比较厉害,皇帝在紫禁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对天下之事的知情权,话语权越来越少。
也就咱们正德皇帝,三天两头的往外跑,多少知道一些民间的事情。
这里是正好找了个由头,趁机释放一些信号。
费宏完全没有这样的想法,皇帝就是一个懒散的性子,哪里会收权,估计又是在想什么新政策,到时候要安排一些人上任,让他们去落实。
现在朝廷的大臣们也多少抓住了皇帝的这个新脉络,有什么新的政策,都会亲自挑人派去做,这样能放心也能出真实的成绩。
其实朱厚照还真没有什么要揽权的想法,就是觉得这朝堂需要整顿整顿了。
衡王已经被处死了。
如果再拿一些人来搞牵连,显得有些不厚道。
他是整个朱氏家族的大族长,要一碗水端平。
当年宁王谋反,牵扯的人比衡王这里多了去了,他也只是处死了几个为首者,其余人等都是退赃款了事。
他不搞牵连,但喜欢秋后算账。
等把事情理顺了,局势稳定下来,再翻出小本本,一个个的再来点名!
反正这些人没有几个屁股下面是干净的,一查一个准。先让他们继续的逍遥,也看他们后续的表现,这就能决定以后得到惩罚的厉害程度。
锦衣卫,东厂,刑部,大理寺的人天天忙的恨不得把太阳固定在白天。
不眠不休才能完成皇帝交待的任务,六科给事中就是他们现阶段最讨厌见到的人,天天催进度,天天问结果。
实际上也没有抓几个人,但整个京城被弄的鸡飞狗跳,让很多人担惊受怕。
下面州县的问题反正已经糜烂如此,那就还摆烂一段日子,到时再挑一些人去赴任。
现在没空! 回京还没有和孩子他妈妈愉快的玩几天,这差不多积累一年的奏折,就让朱厚照生出了想跑路到镇国府去避难的想法
每天被无数的事情包围着,有的还只有他能作出决定,盖上那个皇帝印玺才能行得通。
日以继夜的加了十几天班,把堆积了好几大框子的奏折处理掉,刚想躺平几天,内阁杨廷和一个人来到豹房。
这让朱厚照颇为惊讶,杨廷和来这里。
应该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啊,就算有,他自己的渠道肯定要比内阁这些老头儿的来的快!
君臣见礼完毕,有点忐忑不安的皇帝等着内阁给自己带来惊喜或者惊吓。
看到神色有些不自然的朱厚照,杨廷和内心轻轻笑了起来。
这是怕自己给带来什么不好的消息?
天不怕地不怕的皇帝难道还有什么事情怕?估计是就要他天天在紫禁城里批改奏折吧。
不会以为我是来抓他回去继续上班的吧。
当即就说道;“陛下,山东河南2地都上折子说,鲁王,崇王,汝王3位藩王请求朝廷赏赐钱财,物品下去重建王府,陛下这事还的您拿主意?”
这个事情还真只有皇帝能解决,你们自己的家事,外人不好插手。而且这样的事情也没有先例,无据可考,无从下手。
各地亲王现在是谁也不想搭理,谁搭理谁倒霉。
我们只想好好的把握手中的权利,但你们都想掀翻桌子重新玩,那就只能不再一起玩。
最后推到了杨廷和这里,没有办法他只好硬着头皮过来了。
朱厚照迟疑起来,你今天来来就是为了这事情?
怎么破了王府之后还有3个漏网的大鱼,也是命大,其余被攻破的藩王府,可没有幸免的。
汝王的话,应该是被人放水 ,他可是衡王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肯定不会让手下对他下手。
至于其他人看样子衡王根本就没有去管他们的生死听天由命了,估计是怕被人看出来他在搞鬼故意不去管的。
“身份可曾确认?”
“身份无误,鲁王府最惨,整个王府就剩下73岁的鲁王一个人了,奏折上说还收了个干孙子,就是这个干孙子救的他。”
“汝王一家零星跑出去了一些家眷。崇王府当时在反贼攻城之前就举家逃离,人员损失不大。”
“头疼啊!朕拿这些人真的头痛。”
“先下旨,在朕内帑里拿钱出来。每位赐银三千两,度过难关再说吧。”
“首辅,你可曾有什么良策?”
朱厚照直言不讳,对宗室的问题,确实不该怎么办。
或者说现在还不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最牛的其实应该学汉朝的‘推恩令’,只封亲王。
你们自己的儿子自己去封,去发俸禄,朝廷不管!
有人说明朝一半是亡于朱家人太多了,到最后有超过60万人,这样多的人,全靠朝廷养着,把国家财政给吃垮掉了,明亡时国库就只剩下400多两银子。
一个国家的灭亡肯定是有多方面的原因,这个原因肯定是很重要的其中一个。
这次借着反贼的手,消灭了3分之一左右的藩王。
上半年借粮,到时还可以收拾一批人。
可还是数量众多。
朱厚照的本意就是这些人以后就到自己这里打住。
可以给个荣誉称号,万万不能要朝廷来恩养。
自谋生路的话,就不会闲心想着来造反,搞什么小动作了。
“这几年藩王连续的造反,确实对朝廷,对老百姓都造成了严重不可估量的损失,不加抑制,后果不堪设想。老臣暂时也没有什么好的想法,也许把亲王都移居到京城来,可能会有一点效果!”
朱厚照心中一惊,瞄了几眼杨廷和,这不是满清的搞法吗?
明朝是都封到外地去,非召不得入京。不许互相接近,不能结交大臣,其实就是这样一规定,实际上到后来也就形同虚设。
清朝刚好相反,没有藩王,只有亲王和郡王。那些王爷们没有藩地,但是能参与政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