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聂慎儿(24)
“慎儿,科举马上就要开始了,你不是说要培养一批女官吗?可有人选了?”吕禄看着聂慎儿越发难看的脸色,连忙转移话题。
聂慎儿看出了吕禄的小心思,也没点破,顺着他的话道:“张嫣张太后才学斐然,可以编着书籍,莫雪鸢武功卓越,可以投身军部,绿芜于刑律之上天赋极高,可以修整律法……”
吕禄见她一口气说出了七八个人,便知道此事她早早便有了成算,也没再插嘴,专心的听着她的计划。
聂慎儿说完后,吕禄沉思了一会儿道:“慎儿,我打算立妩琼为皇太女。”
聂慎儿惊了惊,她是有这个想法,但还没来得及和吕禄说来着,没成想吕禄先提了出来。
“为何?”聂慎儿开口问道。
“你想创立的是男女都能得利的盛世,若是男儿继位,我怕他不理解你的一片苦心。”吕禄很是坦荡地道。
聂慎儿心间微微动容,她摸了摸肚子调侃道:“你不怕将来儿子怪你?”
吕禄摇了摇头:“不怕,若他因为这把椅子便心生怨怼,也不配做你我的孩儿。”
聂慎儿轻笑一声:“这可是皇位,多少人做梦都想坐一坐,他心生怨怼不也正常?”
吕禄很是严肃地摇了摇头:“按照如今六部的趋势,我们的儿子未尝不能靠自己建立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王朝,若他想不到这点,只看着他姐姐的皇位,那也白托生在你腹中了。”
聂慎儿眼带赞赏地看了眼吕禄,他说的没错,按照六部的趋势,等妩琼继位时说不准连火药都研发出来了,他们的儿子想要创立王朝,丝毫不是问题。
“既然你这么想,咱们就得准备准备给妩琼请几个师傅了。”聂慎儿一边说一边琢磨着前朝有哪些大臣可以胜任。
一个月后,妩琼正式入学,同月,各地赶来长安的学子走进考场,莫雪鸢和绿芜等女子看着桌上的试题,提起笔开启了她们青史留名的第一步。
由于本朝第一次实行科举制,故此此次科考采取一次考试后,录取榜单前一百进入殿试的方式,并未详细划分级别。
三日考试结束,一群人面色难看的走出考场,其中有颇有才名的文人愤而骂道:“这都是什么试题?竟丝毫不考察作词填赋,一昧的考查算学,律法等!”
“是啊是啊,竟连为人的德行都不考察,还出了农事的题,我等读书人何尝知道这些!”
“看来这次是悬了,我有大半试题都不会。”
……
莫雪鸢神色平静地走出贡院,丝毫没有理会身后的抱怨声。
放榜时,长安的榜单处围满了人,让人意外的是,此次考中的人里有名气的才子和德高望重的大家极少,榜单前十名竟都是商贾或耕读世家出身的学子。
聂慎儿倒丝毫不意外,毕竟这次考题几乎都很务实,出身富贵,只知道吟诗作赋的人考不上太正常了。
放榜的第十天,那一百名学子神情忐忑地坐在内侍提前安排好的考场中,看着纸上的题目,有人眉眼染上喜色,有人愁眉不展……
很快,考核结束,吕禄带着六名大臣当场阅卷,三个时辰后,此次科举的前三甲顺利诞生。
吕禄看着跪在殿中央一脸淡然的状元冯越,有些好奇地问:“你夺了魁首,怎么不激动?”
冯越低垂着眼,闻言语气淡淡地道:“回陛下,学生自幼得家父教导,家父学识远高于学生,学生不敢自傲!”
吕禄一听来了兴致:“你父亲学识既如此渊博,为何此次不入场一试?是否无心官场?”
“回陛下,家父早在两年前便被奸人所害,并非不愿入官场。”冯越的语气带了一丝恨意。
吕禄见他神情间似有隐情,想了想还是出言问:“你是否有冤屈要诉?”
冯越眼神闪了闪,犹豫了一瞬后坚定地拱了拱手道:“回陛下,学生确实有冤屈要诉。”
“既有冤屈,便说吧。”吕禄看了眼冯越道。
“家父冯祺,乃庆阳人士,由于无意间发现了庆阳官府贪污一案,被庆阳县令杀害。”冯越磕了个头后,语气满是悲痛地道。
吕禄听完后脸色沉了下来,他瞥了一眼冯越道:“你可有证据?”
“回陛下,庆阳县人人皆知我父冤屈。”冯越说完后,从怀中拿出一封签满了名字的陈情书。
吕禄向身旁的内侍使了个眼色,内侍走到冯越面前接过他手里的陈情书呈给了吕禄,吕禄看完后冷笑一声道:“好啊,朕倒不知一个庆阳县令都能草菅人命了。”
吕禄话音落下后,殿内的人皆跪了下来:“请陛下息怒。”
吕禄勉强压制住怒气,沉着脸道:“让监察使去庆阳走一趟,务必查清楚事情是否属实。”
“诺。”
……
三日后,殿试前三甲策马游街时,庆阳县令被监察使砍了头。
冯越骑着马,看着长安繁华的街道,心中种下了忠君的种子,自此一代贤臣踏入朝堂。
莫雪鸢等女子由于接受的教育程度有限,这回的成绩都说不上太好,大多排在中游,故此皆被外放到了各地为官。
虽只是七八品的小官,她们也极开心,欢天喜地的赴任。
然而现实给了她们沉重一击,百姓的不信任,地方官员和乡绅的排挤,让她们的仕途格外不顺。
每当她们想要放弃时,便能收到聂慎儿传来的书信,上面写着鼓励的话和一两条建议。
她们按照聂慎儿的方法试了试,见真的起了效果,皆欢喜的不行,顺着聂慎儿的思路,她们很快掌握了为官之道,飞快地收拢了地方的势力。
时间一晃两年过去,朝中一片欣欣向荣之际,吕禄提出扩张国土。
闲了两年的兵部高兴的不行,连忙上了几道折子详细的说明了兵部如今的战斗力,暗搓搓的表示,你尽管打,我们强的可怕,绝对不可能输。
已经调回长安的张嫣转了转眼珠子,提出打完仗后可以推行中原学说,教化蛮夷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