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骁雄韩遂 > 第三百三十一章、羌王生重病归天,张济中流矢丧命

第三百三十一章、羌王生重病归天,张济中流矢丧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韩斌接管新成立的左冯翊郡八县后给韩遂的来信送达祖厉。

    信中敦促联军即刻进军所辖八个县,或加强侯选、程银、李堪的兵力。还建议从凉州向夏阳以外的七个县移民,以填补人口。

    韩遂返回允吾,约见金城郡的各家望族族长,说明金城郡周边因有宋建等势力并不安全,建议每个家族去三辅占据一县的土地。

    一个家族分得一个县的土地确是个巨大的诱惑。

    韩理和户曹掾郭旻拿来户籍簿,金城郡除去韩家,尚有十四家。

    麴家有七千一百七十五人,赵家有一千二百五十六人,成公家一千四百八十三人,田家一千四百二十六人,阳家一千四百二十六人,蒋家一千四百二十六人,阎家一千四百二十六人,郭家一千七百六十二人,江家五百七十九人,池家五百七十九人,马家六百六十四人,淳于家五百七十九人,窦家五百七十九人,毛家五百七十九人。

    十四个家族均报名,要求保留金城郡的庄苑、田产,兵将继续留在联军,家族全体答应移民去三辅。

    韩遂倡议自家和十四家第一批各出五成人口移民,再逐年增加。

    具体分配如下:

    韩家分得汉安郡陈仓县及县城;

    韩家、成公家、郭家分得长安城外的长安县;

    长安城分为八十块,其中四十块留给皇宫,京兆尹、长安令等官府,以及以后回归的原居民等。

    长安城剩下的四十块中,韩遂占十块,马腾占八块,梁兴、杨秋、张横、成宜、马玩、侯选、程银、李堪各占一块;金城郡其它十四家望族各占一块。

    韩家、麴家、阎家分得高陵县,县城由三家平分;

    田家分得京兆尹阳陵县及县城;

    阳家分得京兆尹长陵县及县城;

    蒋家分得右扶风郡安陵县及县城;

    赵家家分得右扶风郡茂陵县及县城。

    江家分得右扶风郡美阳县及县城;

    毛家分得新平郡漆县及县城;

    池家分得左冯翊郡粟邑县;

    淳于家分得京兆尹蓝田县;

    窦家分得京兆尹上雒县(上洛县);

    马家分得京兆尹商县。

    由于本年凉州粮食收成恢复正常,金也刚恢复正常流通,韩遂向十四家共补贴二万六千六百六十七斤西域金币做为移民费。要求各家下年春耕前移民一万人口到位,利用三辅望族逃荒丢下的设施和田地播种耕种。

    韩家也调用二万六千六百六十七斤西域金币做为移民费,移民一万人口。

    十一月初,韩遂长子韩韬带着妻田荷、儿韩筹、韩峤、韩颐、侄女韩蓉从益州巴郡涪陵县返回允吾,还没休息,马不停蹄,赶往祖厉去见母亲。

    张姜子挺着虚弱的身体抱着长子大哭起来。韩韬慢慢安慰母亲睡下。

    韩蓉已十一岁,十分乖巧,帮着丫环做些事。张姜子次日醒来见到这个没母亲的孩儿又抱在怀中一顿痛哭。而见到三个孙子韩筹、韩峤、韩颐十分高兴。

    一家人终于又团聚。

    韩颐是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在益州蜀郡出生的,本年已九岁。韩筹十三岁、韩峤十一岁。

    田荷的丫环田莺嫁给了百骑长苏卯,苏卯留守涪陵。

    韩颐也是第一次见到祖父韩遂,天天跟着韩遂去临时安羌将军府办公。韩遂找来《折竹》书让韩颐坐在一旁誊抄练字。

    十一月中,烧当羌赤岭大本营的飞骑来祖厉报信,烧当羌王东扈生重病已快不行了,请韩遂速去见最后一面。

    军师成公英在陈仓城总督三辅军务未回,韩遂命安羌将军府官吏返回允吾,由金城太守韩理代管安羌将军府,翻身上马,匆匆赶往赤岭。

    东乾子虎卫骑大将东亮出十里迎韩遂入赤岭大本营。

    东扈吃力地伸出手握住韩遂手背道:“听老羌人云,生重病如一直在追忆往事,就是临近寿终了。这些日子一直在回忆灭钟羌和北三羌,击溃巩唐、参狼、发羌,每次血战都和韩家军并肩冲锋陷阵,仿佛就在眼前。

    得遇韩大人,吾一生足矣,成就吾烧当羌在西羌乃至整个大汉疆域内第一大部落地位。”

    韩遂安慰道:“知遇大王,何尝不是吾之万幸。有了贵部落劳力,韩家才能耕种数百万亩农田,供给联军军粮;当年擒拿北宫伯玉、李文侯,没有大王的数万骑相助,难成事矣。大王身体强壮,休息数日便可重回大帐。”

    东扈轻轻摇摇头道:“吾自知病入膏肓,恐不久于人世。此番请韩大人赶来,只为把吾子东乾托付于韩大人。”

    见韩遂连连点头,东扈笑了,接着突然昏迷过去。

    烧当羌部落老医师用尽各种医术都未将羌王抢救苏醒。

    数日后,按西羌丧葬风俗为羌王举行了安葬。

    择吉日,东乾接过象征部落羌王权位的宝剑和权杖,正式继任烧当羌羌王王位。

    有韩遂坐镇,烧当羌将领、各部落首领、豪右恭顺迎立东乾为羌王。

    东乾和韩歆之子虎卫骑大将东亮兼中大将。

    东乾对发羌边境加强了兵力和巡骑,韩遂询问了烧当羌各地的布防和训练,看不出瑕疵,又住了两日,返回祖厉。

    十二月,韩遂选看探部信报。

    帝下诏书给袁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袁绍上书深自陈诉。

    十一月七日(戊辰日,公元196年12月14日),朝廷以袁绍为太尉,封邺侯,袁绍耻班列在曹操之下,怒曰:“曹操当死数次矣,吾总是救援其才存之至今,今乃敢挟天子以令吾乎!“表辞不受太尉之职。曹操惧怕袁绍,请以大将军印让与袁绍。

    十一月二十五日(丙戌日,公元197年1月1日),朝廷以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

    车骑将军印原授与杨奉,杨奉逃走后,带走了车骑将军印。

    曹操的头衔增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已以听、兖州牧、武平侯。

    曹操以荀彧为侍中,守尚书令。荀彧荐其从子蜀郡太守荀攸及颍川郡人郭嘉。曹操征荀攸为尚书,表郭嘉为司空祭酒。

    朝廷又以卫尉周忠为大司农,接替上年被杀的张义。韩家长安留守韩越和护院家丁韩伟原在大司农丞张义手下任属吏,张义上年刚升大司农就被杀害。韩越和韩伟成了新任大司农周忠的属吏。

    紧锢起因人张俭被征为卫尉,张俭不得已只好就任。由于曹操专权,于是闭门不出,不参与政事。

    北海相孔融,志大高气,修辞温雅,喜高论清谈,但难施行。

    黄巾来寇,孔融战败,退保都昌县。时袁绍的青州地盘与公孙瓒的青州地盘已首尾相连,孔融兵弱粮寡,孤立于二者中间一隅,不与外界相通。

    士人劝孔融应选择一个强国投靠,孔融不听而杀之。

    青州刺史袁谭攻孔融,自春至夏,孔融部战士所余只剩数百人,流矢交集,而孔融犹能读书,谈笑自若。

    城池夜里陷落,孔融奔东山,妻、子为袁谭所虏。曹操与孔融有旧交,征孔融为将作大匠,接替梁邵。

    袁谭初至青州,只占有平原郡。袁谭却能北面排挤走公孙瓒的青州刺史田楷,东面攻破孔融,威惠甚著。

    据传闻,袁谭得青州后开始信任小人,肆志奢淫,声望有衰。

    袁术畏惧吕布成为对己不利的一大害,乃为子向吕布之女求婚,吕布回信许之。

    袁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攻屯小沛的刘备,刘备求救于吕布,吕布用辕门射戟为刘备解围,纪灵退兵。

    刘备到处招兵买马,合兵得万余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刘备。刘备败走,归降曹操,曹操厚遇之,表刘备为豫州牧,又增加其兵,供给粮食,使东至小沛,收散兵以图吕布。

    十二月底,探部总管韩桥急步走进安羌将军府,递给韩遂一份荆州方面的探部刚送来的信报,韩遂见韩桥的手在颤抖,忙接过来细览:

    骠骑将军平阳侯张济因军中缺粮,于是从弘农郡出兵向南,到荆州刘表的地盘掠夺,攻打南阳郡穰县县城穰城,中流矢而死。

    建忠将军张绣代领张济众。

    荆州官属皆向刘表祝贺,刘表曰:“张济穷困而来,本牧做为主人无礼,以至于两军交锋,此非本牧之意,本牧受吊唁,不受贺也。“

    初,帝既出长安,宣威将军贾诩上还印绶,往依段煨于华阴。贾诩素来知名天下,为段煨军所望,段煨礼奉甚齐备。

    张济刚亡,贾诩潜谋归张绣,有人问贾诩:“段煨将军待君厚矣,君去安之?“贾诩曰:“段将军生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吾去其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张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

    贾诩于是前往南阳,张绣执子孙礼待贾诩,段煨果善视其留下的家眷续妻及三幼子贾穆、贾访、贾玑。

    贾诩说张绣附于刘表,张绣从之。贾诩往见刘表,刘表以客礼待之。

    于是,刘表派人接纳张济的部众。张济将兵闻之喜,皆归心于刘表,屯于宛县县城宛城,由刘表供给军粮。于是,张绣部成了荆州北面防御的屏障。

    刘表任命的南阳太守瞿茂辞职入了佛教。

    袁术离开南阳后,韩家荆州贸易与事务副总管曹兹一直留在南阳郡宛县,张绣进住宛城,曹兹未透露身份,设法混进了张绣军中,在贾诩手下任小吏。

    刘表爱民养士,从容自保,荆州境内太平无事,关西、兖、豫学士归之者以千数。刘表乃起立学校,讲明经术。

    看完信报,韩遂的手也有些颤抖,心中感到有些慌闷,妻张姜子刚生育女娃,身体虚弱,将其兄张济之死告知会不会引发大病?于是压下,不给张姜子看。

    谁知,张姜子自建的联军雍州探部总管张午从榆中县栖云山天师道道观送来张济已亡的信报,张姜子看后大叫一声:“吾那兄长。”马上昏厥过去。

    医师一边让人去叫韩遂,一边施救。韩遂赶来,抱住妻大声呼唤:“姜子,醒醒;姜子,醒醒。”

    良久,张姜子苏醒过来,躺在夫君怀中痛哭起来:“济兄是吾唯一的张家至亲。兄死,吾家世上只剩下吾矣。”

    韩遂轻轻抚拍着妻的后背,慢慢哄睡。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