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350章 刘家庄传统年

第350章 刘家庄传统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噼啪,辟里啪啦。噼里啪啦!”

    天还蒙蒙亮,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就响了起来。

    初一的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三十夜里闹了一宿,一大清早就要开始拜年啦!初一拜年,是所有夏国人的习俗。

    此刻,人们即便再不愿早起,也必须得振作精神起床了。

    否则,亲朋好友的拜年队伍待会儿来登门,你家却还沉浸在梦乡中,这岂不是失了礼数,让人笑话?

    刘家也例外,昨儿个一家老少为了热闹是在刘家的老宅子里睡下的。

    刘之野迅速起身,只见厨房里,大伯母与母亲邓茹正忙碌着准备下饺子,饺子皮薄馅足,香气四溢。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

    这是老京城传统过年习俗,今儿包的饺子是刘之野最爱吃的芹菜猪肉馅的。

    包饺子的猪肉可不一般,是刘之野特意在养猪厂散养了几头“溜山猪”,它们自由觅食,不依赖人工饲料,因此肉质远胜普通养猪场的猪。

    这些猪肉,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家人的口腹之欲而饲养的。

    新鲜的芹菜,则是来自于村里的“菜篮子工程”—蔬菜大棚。

    在刘家庄的农场里,新鲜的蔬菜正源源不断地从村里的“菜篮子工程”蔬菜大棚中采摘出来,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如今刘家庄的蔬菜大棚已然崛起,成为农业领域的璀璨明星,支撑着整个村庄的繁荣与发展。

    这一座座蔬菜大棚连绵不绝,总面积高达五万亩。这里年产蔬菜二十万吨,为京城提供了丰富的蔬菜供应,人均每年可享用六十多斤的绿色佳肴。

    大棚里的蔬菜生长得郁郁葱葱,它为京城的老百姓们带来了健康与美味。

    “食为民之本,天之道也!”刘家庄的蔬菜大棚,其辉煌成就仅次于其工业领域的成就,实现年销售额四千万元的突破,已然成为上面关注的焦点。

    经过各级政府一系列的努力,京城地区春冬两季的蔬菜供应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有效缓解了民众因蔬菜青黄不接而面临的民生困扰。

    …………

    大伯母见刘之野早早起床,便笑着调侃道:“昨晚那么晚睡,今儿个不多睡会儿?”

    刘之野揉了揉眼睛,简短地回应:“大伯母,我去放鞭炮,你们快下饺子,我饿了。”说完,他便急匆匆地出了门。

    后面邓茹在他背后,跟着说了句:“你爹说,让你多睡会儿吧,他自己个儿去放鞭炮了。”

    刘之野闻言,立即加快了脚步道:“嘿!那我赶紧去,他视力不好,别让鞭炮蹦着他。”

    悠悠来到倒座房,果然刘竟斋就在这。

    “爸!咱放那一挂?”刘之野走进来笑着问道。“嚯!咱家买这么多鞭炮啊?”

    “呦!鞭炮、麻雷子、二踢脚、旗火、炮打灯儿、太平花和花盆,买的花样还不少!”

    刘竟斋道:“呵呵呵,今年收成好,咱们村年前的赶大集,卖的最火的就是这些烟花爆竹了!”

    “这么着,你先去放两挂1000头的吧!”

    老京城一进腊月,无论是市里郊区就开了临时的“花炮市”。花炮历来是年前的热门货、俏货。

    有的时候,城内的茶叶铺中也代销各种花炮。

    从清末到现在,老京城内所售花炮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鞭炮、麻雷子、二踢脚、旗火、炮打灯儿、太平花和花盆。

    麻雷子,一般长2寸,直径4、5分粗的大炮仗,用草纸裹成,每层草纸之间均加缠麻皮,并将顶端扎紧外面包上红纸。

    点燃之后,爆声如雷。

    二踢脚,俗称:“二踢子”、“双响儿”。通常为草纸卷成,约4寸高,直径7、8分粗的大炮仗,顶端以秫秸皮扎紧,外边裹上红纸,燃放时,在地上一响蹦起来,到天空再响一声。

    另外一种是由牛皮纸卷成4寸高,直径5分的大炮仗,外面不包红纸。

    旗火,也写作“起火”“起花”。常见的有大、小两种,大旗火状如大炮仗,本身长3、4寸,直径5分,绑在一根4、5尺长的苇杆上,点燃后,能猛蹿上天空,在天空中崩出光芒。

    小旗火本身状如小炮仗,绑在一根秫秸皮上,点燃后,蹿之丈余。

    炮打灯儿,通常为圆筒形,高约3寸,直径5分,外皮裹上红绿纸及木刻版门票,点燃后的声音像炮。

    随着声响崩出一個光球儿,谓之炮打单灯。崩出两个光球儿,谓之炮打双灯。

    太平花,大的高半尺,直径约碗口粗,燃点后,喷出火花

    花盒,属于高档烟火,一般是有钱人家才舍得买的。

    其状如扁平大圆盒,以彩纸糊成外壳,小的周园直径一尺有余,大的五尺以上,有3层至15层不等,燃放大花盒要先搭好架子。

    将盒子悬挂其上,燃放时,逐层下落献彩。

    在老京城,关于春节,有句俗话非常流行,那就是:“过年了,过年了,姑娘戴花,小子放炮。”可见咱们老京城人对春节放鞭炮的重视。

    过年放鞭炮,不仅是老京城的习俗,也是咱民族不可丢弃的习惯。

    早在宋朝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就脍炙人口。

    刘之野记得小的时候,大多是买鞭炮、二踢脚,而麻雷子则是有钱人家大孩子们的专利。

    一到大年三十儿吃过年饭,便早早地把100响、200响或500、1000响的鞭炮栓在长杆上,搁在一边,单等到夜里12点的到来,还差几分钟的时候,大人孩子便出院门的出院门。

    12点一到,那便是满城的火树银花、声声震天,妇女、孩子们捂着耳朵,男人门或用烟头儿、或用香猫着腰,半蹲着去点炮捻。

    有的小孩子们不舍得放,就会把鞭炮一个个从线上拆下来,拆成一个个的小鞭炮来放。

    点炮的香中间有一根木杆,木杆是红色,而香是绿色。这种香燃的时间比较长。

    胆子小的孩子会把鞭炮放在台阶上,蹑手蹑脚地过去,点了就跑。只听“啪”地一声,燃放了。

    刘之野小时候的胆子就特别大,敢用手拿着,点燃了往外扔。

    有时候还会玩个花样,把小鞭炮掰折,露出中间的黑色火药,当呲花一样放,起名儿叫“老头儿呲老太太”。

    当然,放鞭炮与经济条件是有关联的,贫穷的人家孩子放不起整挂的鞭炮,有也舍不得。

    大年初一一早,一出家门就见京城里满地红、满城地铺黄金甲。

    这是因为鞭炮是红色的,而二踢脚和麻雷子是用黄纸包裹的。由打大年三十儿这一刻整个京城就在喧嚣、叮当五四当中,一至到正月十五。

    …………

    “得嘞!”刘之野麻利儿地,拿起两挂1000头的鞭炮,挂在门口的大松树上,就手点燃了。

    “嘿!这还是一挂一挂放的爽啊!可惜就是没有更多响的……”只要是放鞭炮,即使是成年人还保持着一部分童真。

    也许就是因为小时候放炮不过瘾,他长大了才特喜欢打枪的原因吧!

    刘之野还挺会玩,他觉得刚才还没过瘾。于是又去屋里拿出来两挂鞭炮,还有几个二踢脚、以及麻雷子。

    麻雷子是一声,绑在一千响的鞭炮上,放起来是“噼了啪啦——嗵!”二踢脚是响两声,里面装两层火药,第一层把炮崩到天上,第二层是炸开,“叮——嘡——”两声。

    这年月的鞭炮,通常是以大草纸人工卷制和机器卷制的两种,外表裹上红纸。

    机制的小而紧,响声清脆,谓之机器鞭。还有用牛皮纸卷成的大号炮仗,爆声猛烈,每挂有五十头,100头,500头,1000头不等,这“头”也叫“响儿”比如500响儿、1000响儿,1000响儿就是最多的了。

    “噼了啪啦——嗵!”“噼了啪啦——嗵……”

    大门口鞭炮声回荡,刘家的女眷们纷纷从梦中惊醒,不再留恋那温暖的被窝,纷纷起床梳洗。

    但是有一小懒猪却是例外。

    “哎呦喂!我瞧瞧这是谁还没起呐?”邓茹进了自己屋,想要逗弄醒她的宝贝大孙女。

    看清楚了是逗弄醒,而不是叫醒她。

    老京城过年的规矩多,其中就有一个说法就是: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这样表示对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

    另外,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

    年初一时对方还在睡梦中不要跟对方拜年,等对方起床再拜年,因为这样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初一忌吃药,说是“初一吃药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吃药。

    还有什么,禁忌动刀子和剪子、忌斧子劈木柴、忌借钱、忌倒污水、垃圾、扫地等。

    说的是“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动了针钱,挑了龙筋长(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针眼一样小)针眼”,“初一斧子劈开柴(财),劈开再也回不来”,“初一借了别人的钱,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给别人钱,财产外流整一年”等等忌讳。

    自打有了俩弟弟,这小丫头便一直跟爷爷奶奶睡。

    小贤也乐得如此,相比对她严厉地妈妈,她更喜欢宠爱她的爷爷奶奶多一点。

    都说是隔辈亲,这话是一点也不假。

    刘之野的童年记忆里,父亲对他们兄妹几人鲜少露出宠溺之情,更多的是以严厉的目光和教诲伴随他们成长。

    刘竟斋对孙女却宠爱有加,从未有过一句责备。即便小贤闯了祸,他也只是淡然一笑,尽显宽容与疼爱。

    有一次,小贤不慎将爷爷的眼镜腿折断。她意识到事态严重,嘴角一撇,泪水即将涌出。

    刘竟斋却赶紧抱起她来安慰道:“小贤不哭哦,没关系的,爷爷早想换副银眼镜了,这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

    还让小丫头骑在他的脖子上,还甘之如饴,带着她四处溜达,一直到小丫头高兴为止。

    亲闺女刘之若对此是吃味不已,“爸,我们兄妹小时候,您咋不这么疼爱我们呢?您老这心也太偏了吧!”

    往往换来的是刘竟斋的直接无视,“你多大了?还好意思跟你小侄女争宠,就这么点出息!”

    刘之若心中的“不忿”可想而知,不过她也有报复她小侄女的手段。

    年前,小贤跟她撒娇,“小姑,小姑,您过年能给我买个礼物吗?”

    “想要份礼物啊!”刘之若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当然了,小姑这么疼你,绝对会给伱买个终身难忘的礼物,你就瞧好吧!”

    果然,没过几天刘之若去了趟市里,归来时,手中多了一份用牛皮纸精心包裹、沉甸甸的礼物,她径直带给了小贤。

    “哎呀!谢谢!小姑……呣嫲!”小贤一见真给她带来了礼物,可高兴了,还对着刘之若的脸上香了一个。

    刘之若则强忍着笑,就这么瞧着小丫头兴奋地拆起来了礼物。

    “哎呦!还挺沉!”小丫头费了好大劲才拆开礼物,然而,她的脸上瞬间露出了惊愕的表情。眼前哪有什么特别的礼物,竟然全是书!

    这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哇……”地一声,这小丫头就哭了起来。“坏姑姑……呜……我不要理你了……”哭着刘跑开了。

    等邓茹不明就里的出来找刘之若算账的时候,刘之若还振振有词道:“我这可是为她好,小贤天赋异禀,自然应该多下功夫学习咯。”

    邓茹一听,顿时气笑了,挥手欲打她的小女儿:“小贤确实聪明,但她才四岁多,好家伙,现在就让她学这些,这未免也太早了吧!”

    刘之野归来,小贤即刻上前告状。他听后苦笑不得,转头对刘之若直言:“你就当个人吧……”

    刘之若无论面对何人,总是以一套固定的说辞应对,坚决否认自己有意捉弄小侄女的事实。

    “哥,你别不知好歹,我这可是为小贤好,为了给她找合适的学习书本,我容易吗我,逛遍了京城,你瞧我这小腿都遛瘦了。”

    虽然刘之若说的牵强附会,但是不可否认地是,小贤确实是智商高。

    也不知道,是不是家族基因好,她打上幼儿园起,便学习速度惊人,如今已熟练掌握加减法,甚至能流利背诵十几首唐诗,真是令人惊叹。

    要不是她年龄实在太小,以这知识量都可以去读小学了。

    刘之野夫妇忙于工作,小贤自幼便由爷爷奶奶悉心照料,聪明伶俐,天赋异禀。

    二老对她溺爱有加,导致她有些肆无忌惮,敢于闯祸,经常打的小朋友们狼奔猪突,逐渐展现出“街头小霸王”的苗头。

    让刘之野都有些头疼不已。

    …………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首先是拜天地,然后是拜祖宗(牌位),再往后是拜高堂尊长,即晚辈向长辈拜年,施礼时要从辈分最高的开始,一般是爷爷、奶奶、父母、叔婶。

    长辈受拜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等给家中的长辈拜完年以后,才能外出向本家亲威拜年。

    刘之野带领着小辈们给,几位长辈行叩首大礼,然后祝愿几位长辈们新年好,然后一家人在去吃饭。

    吃完初一的饺子。

    刘之野穿上新衣服,就抱起小贤,领着甘凝妯娌三人及小妹,踏上了拜年之旅。

    今天他们任务挺重,刘氏可是一个大家族,需要他们家拜访的人家可不少,不抓紧点时间,恐怕一天都拜访不完。

    “过年好”,“给您拜年了”,“哥,嫂子们过年好!”“哎!您也好!”

    一路上,碰到认识的不认识的,大家都互相拜个年,图个吉利。

    老京城人规矩大,拜年也不能胡乱拜,否则会让人笑话。

    一般晚辈们向长辈拜年时所用躬身作辑,俗称“吉拜”。

    就是行礼时,双手抱拳前举,左手握右手,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

    平辈间的拜年是抱拳拱手,男人们标准的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不抱拳,只压手。这和自古“男左女右”传统一脉相承。

    正月里拜年,有多种行礼形式,叩头、作揖、握手、拥抱,但其中,作揖是老京城人最常用的礼仪。

    老话说“人情一把锯,你不来,我不去”。拜年,多了个人们相互“走动”的机会。拜年既是一种礼儿,也是一种人情。

    按京城的老礼儿,大过年的走亲戚、看朋友,不能空着手儿上门。

    老京城人送年礼非常有讲究,但无论怎么讲究,年礼大体上都是以“吉祥”为主题的。

    说到送礼,刘之野其实也挺为难,主要是如今刘家庄的亲戚们啥都不缺,他只好别出心裁的另想辙了。

    这不,他们一家人大包小包提溜的就是刘之野特意去定制的“京八件”。

    京八件点心匣子属于比较传统的京城年礼,里面是由八种不同形状和口味的糕点组成,包括福字饼、禄字饼、寿字饼、喜字饼、太师饼、椒盐饼、枣泥糕和豆沙糕。

    这些糕点不仅口感丰富,而且寓意吉祥,常用于节日和庆典中。

    (本章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