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清搬运工 > 第375章 批量清洗

第375章 批量清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随着李鸿章的首级在各大报刊上赫然显现,原本暗流涌动的叛乱势力顿时失去了方向。

    没有了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核心人物,叛军们犹如失去了灵魂的躯壳,各自为战,再也无法凝聚起有效的反抗力量。

    朝廷的平叛大军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席卷而来,叛军们纷纷溃散,江南的数省迅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在这片平静之中,内阁递交了几位外交部长的候选人名单,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曾纪泽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深厚的专业背景,迅速被任命为外交部长。

    韩林对他的任命并未过多干预,因为他深知曾纪泽在外交领域的卓越能力,足以担当此重任。

    当圣驾重返京城之时,尽管北京的李鸿章势力并未直接卷入叛乱,但他们在朝中的残余势力仍被视为潜在的威胁。

    韩林决定采取果断措施,命令太子韩勤主持大局,朱洪负责日常行动,靖安司马奎配合,对淮系势力进行彻底的清洗。

    在朱洪的铁腕手段下,一大批朝臣相继被捕,投入大牢接受严厉的审讯。

    虽然其中不乏罪行确凿之徒,但也不乏被冤枉或被迫屈打成招的无辜者。随着案件的不断深入,牵连的官员数量激增现象,似乎即将触及千人之多。

    面对这一局面,太子韩勤向韩林求情,他认为既然元凶李鸿章等人已伏法,那么对于靖安司查出的案件,应当审慎对待,避免因捕风捉影的证据而误伤无辜。

    韩林则表达了自己的顾虑,他认为这些文臣武将根基深厚,党羽众多,若不趁此时机加以整顿,将来恐将成为太子的绊脚石。

    太子坚持己见,他认为许多人之所以跟随李鸿章,不过是出于对个人利益的考量,以及对李鸿章余威的畏惧。

    他恳请父皇宽大处理,给予这些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最终,韩林被太子的仁厚所打动,同意了他的请求。同时,他指示秘书长撰写一篇赞颂太子仁德的文章,发表在各大报社,以此彰显太子的宽厚之心。

    对于已经被查出的嫌犯,他要求刑部加快速度,依法审理,确保每一项判决都有充分的依据。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韩林的决断与太子的仁厚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的选择不仅关乎朝廷的稳定,更在无形中塑造着国家的未来。

    在这个波诡云谲的政治棋局中,马奎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的内心如同被狂风巨浪冲击的孤舟,摇摆不定。

    今天,他亲手将曾经的导师和上司张清拘捕归案,这位曾经在情报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因为背叛了靖安司,泄露了至关重要的组织架构和探员名单,其罪责之重,已是板上钉钉,无可挽回。

    朱洪在一旁静静观察着马奎的挣扎,他以一种半是调侃半是警示的口吻提出援手,

    却也巧妙地提醒马奎,靖安司近期的失职和混乱已经引起了皇帝的极大不满,若不能妥善处理此事,靖安司甚至有可能面临被彻底解散的命运。

    朱洪的话语如同一把双刃剑,刺痛了马奎的内心,也激发了他的责任感。

    深吸一口气,下定了决心,感谢朱洪的好意,但也明确表示,靖安司内部的纷争和问题必须由他自己来解决。

    他决定亲自审理张清的案件,以便更深入地挖掘背后的真相,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张清在审讯中表现出了难得的坦诚,他毫无保留地讲述了自己为何会走上这条背叛之路。

    原来,李鸿章的势力在国外对他家人的严密监控,成为了他无法承受的压力,为了保护至亲的安全,张清不得不做出妥协。

    他误以为自己离开情报组织已有时日,所掌握的资料可能已经过时,于是将大量敏感信息拱手相让给了李鸿章。

    然而,出乎张清意料的是,靖安司的内部结构和运作模式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迅速更新迭代,许多关键信息和布局依旧如故,这让李鸿章得以轻易窥探到靖安司的秘密。

    马奎听闻这一切,心中涌起了深深的忧虑。他意识到,在南方执行任务期间,太子身边的安保几乎完全依赖于靖安司,如果不是皇帝及时采取了措施,稳定了局面,后果将不堪设想。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奎不敢有丝毫怠慢,他迅速将案卷整理妥当,并附上了自己的请罪奏折,一并呈递给了韩林。

    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必须谨慎行事,以防再次陷入危机。

    韩林端坐于龙椅之上,他的目光深邃而冷静,面对张清的背叛,他的内心并未掀起惊涛骇浪。

    回想起自己从政之初,张清曾是他的左膀右臂,为其攀登权力高峰提供了坚实支撑。

    马奎在呈上的奏折中,对张清的才华赞不绝口,称其为经验丰富的情报专家,是不可多得的瑰宝,恳请皇帝宽恕其一时之过。

    韩林沉思片刻,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下令免去了张清兵部员外郎的职务和品级,将其调任为靖安司马奎的副手,协助处理日常的管理事务。

    这样的安排对于张清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降职,但在他未能洗刷前耻并立下新功之前,想要重回昔日的高位,几乎是一条遥不可及的道路。

    随即,靖安司的全体成员如同紧绷的弓弦,迅速行动起来,开始搜集有关西藏溥芸的情报,为即将展开的平叛行动提供坚实的情报支持。

    马奎和张清接到了这项重要任务,他们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全心全意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与此同时,刑部在皇帝的严格要求下,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

    仅用了短短三天时间,他们就完成了对犯罪事实的核实和量刑标准的制定,判处了二十人斩刑、三百八十人流放、两百人免职,其余罪行较轻者则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罚款。

    韩林在审阅了刑部的判决书后,毫不犹豫地在流放的三百八十人的名单上用朱笔重重地画了一个圈,这意味着这些原本被判流放的人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命运——全部斩首。

    内阁大臣和太子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赶来劝谏。他们担忧在国家刚刚经历了一场大乱之后,如此大规模的杀戮会对朝廷的稳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因此恳求皇帝能够重新考虑,手下留情。

    然而,韩林的态度坚定不移。他指着那些人的罪状,愤怒地说道:“看看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尽管朝廷一再强调土地全部国有化,但他们依然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这种行为不严惩怎能平息民愤?”他拒绝了所有的劝谏,并立即下令执行死刑。

    这一天,菜市口成了死亡的舞台,一具具尸体被无情地拖来拖去,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血腥味。百姓们为了抵御这股不祥之气,纷纷点燃艾条,试图驱散周围的阴霾。

    在路边的小摊上,那些热衷于议论国事的百姓们对此却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这样的严惩恰如其分,因为仅仅建国几年,就已经出现了如此严重的腐败现象,这些官员无一不是贪婪之徒,理应受到严厉的惩罚。

    别看朝野上下对斩首四百人的举动议论纷纷,可没几日便没了声音。原因无他,皇帝陛下决定御驾亲征的消息传遍京城,再也无人去关心几百个死人的事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