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三人组合
朱载坖突然驾到。
“臣等参见陛下!”
“免礼!免礼!”
等朱载坖落座,众人也才缓缓坐下。
几个小太监上了几盘小点心,再拿来满满一大壶茶壶。
朱载坖指着茶壶笑道,“今日啊,咱们君臣几个要高谈阔论许久!所以朕就备了一大壶茶,我们边喝边聊!”
朱载坖酷爱茉莉茶,几乎整日的饮品都是这个。
他自己也不吝啬,也不管别人喜不喜欢这个口味,每当和朝臣们商议国事的时候都会上茉莉花茶。
“臣等谢过陛下!”
“召你们三位过来呢!”朱载坖道,“一句话,就是为了在日后对付鞑靼!”
三人一愣,准备喝茶的动作顿时停住。
虽然事先三人都有预料,但皇帝亲口说出来的时候,他们心里还是有些兴奋。
这意味着他们三人日后立功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虽然他们都不是贪功名利之人,但又谁能拒绝自己的功劳谱上多添几笔呢?
“注意朕的用词!”朱载坖清调,“是对付鞑靼!不是防备鞑靼!”
“朕绝不会再龟缩防守!大明对鞑靼的窝囊气已经受够了!”
三人齐齐点头。
大明近200多年历史上最让它头疼的,跟大明对敌时间最长的不是瓦剌,不是女真,是鞑靼部。
瓦剌在土木堡之变之后很快衰弱,草原的霸权又回到了鞑靼手中。
自孝宗一朝开始,鞑靼就开始频繁骚扰边境。
之后朱厚照御驾亲征打败了鞑靼部,他们就消停了一段时间。
但是之后在嘉靖朝卷土重来,而成化一朝被拿回来的河套地区也再次丢失。
“想必你们都知道!历朝历代不是亡于农民起义,就是亡于外敌入侵。”
“但无论是哪一种,王朝末年,华夏大地东北和西北地区都是多事之地!”
仔细想想,就知道东北和西北地区对中原王朝有多重要了。
几乎每一个大一统王朝末年,要么东北出乱子,要么西北出乱子,然后就是要么少数民族南下,入主中原。
要么就是王朝内乱,改天换地。
历史上的大明的灭亡,很不幸的这两个帝国命角都出现了百年不遇的猛男。
东北有努尔哈赤 ,皇太极两代狠人,西北出了个快递小哥李自成。
最终,李自成给大明盖上了棺材板,而女真则直接南下换房本了。
所以,这两个地区都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来源地。
“陛下说的是!”王崇古道,“老臣在西北待了很多年,深感那片土地对大明的威胁有多大!”
“虽然东北我没去过,但是老臣猜,那边的情况也和西北差不多!”
“这两个地方都是汉蛮杂居,有各种矛盾和冲突,要一再慎重处理!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多方不满,直接把人家的怒火引到大明身上!”
戚继光之前只是在大明南北都待过,但只是单方面的防备军务,没有接触过边境复杂的问题,王崇古的这些话让他听得啧啧称奇。
这也是朱载坖把这三个人放在一起的原因,三人各有所长,可以完美弥补相互之间的不足。
有这些人在西北,朱载坖就可以把他的计慢慢推进了。
“那么朕就不藏着掖着了!”
“王崇古听命!”
朱载坖似乎在下军令一般。
王崇古起身,撩开衣裙跪下。
“臣听令!”
“朕任命你为陕西总督!陕西境内的军政大事都交给你,关键时刻你可以便宜行事,朕给你这个权力!”
王崇古似乎一点都不意外自己的新任命,泰然自若的接旨。
朱载坖接下来把目光移到谭纶身上。
后者目光和朱载坖接触的那一刻,难掩激动,下跪听令。
“谭纶,朕任命你为陕西巡抚!”
“臣领旨!”
“戚继光!朕任命你为宁夏镇总兵!把你在东南练兵的法子使出来!”
“臣领旨!”
王崇古这个人不必多说,西北工作很多年,经验丰富,对很多棘手的问题更是信手拈来。
有他在,西北的局面可以保证下线,王崇古在,西北就乱不了。
谭纶担任巡抚,虽然不比总督,但可以利用权力,把陕西整个省境内的力量调动起来,为对抗鞑靼服务。
有他们两个人在,西北的局面可以调动更多资源,兵源,器械,城堡等等。
而戚继光被派到宁夏朕练兵,可以期待他在未来如何打哭俺答。
秦兵耐苦战,自古以来就是华夏大地非常重要的兵源。
历史上戚继光担任蓟州镇总兵,十几年外敌不敢来犯。
他还很有创造性,历史上就搞出了一种战车,很好的克制蒙古骑兵。
有这三个人,从军政,行政,军务方面来互相配合,相互协力,再加上朱载坖的特别命令 ,相信俺答够他喝一壶的了。
谭纶和戚继光本来就关系好,二人的军事才能也是经过历史验证的。
两个敢打敢拼的年轻将领(其实没有多年轻…),再配上成熟稳重的老军务,三人组合堪称完美!
朱载坖只要在后方支持三人,保证他们没有矛盾,再让他们去执行自己的战略就好。
三人纷纷跪着,接令。
朱载坖起身,把他们亲自扶起来。
“各位,朕对三位期望重大!”
“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朕只要你们好好做事!”
“臣等必不负陛下重托!”
“好!”
朱载坖走到桌边上,拿起茶壶,给他们三人重新倒了杯茶。
“现在,朕就给你们说出朕的期望!”
“朕,要在五年之内夺回河套地区!”
朱载坖目光坚定,严肃的看着他们。
三人拿起茶杯,一饮而尽。
河套地区,对中原王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无论是它的产马量,还是战略位置,通西域,北方,还南边的藏区,河套地区都能畅通无阻。
而身为穿越者的朱载坖,肯定对这些地区有想法。
“臣等肝脑涂地!”
说实话,在这一刻朱载坖想起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的故事。
但这次的五年和袁崇焕的五年不一样。
这次有皇帝的意志,有能臣良将。
朱载坖对此十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