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仙侠小说 > 凡仙逆续 > 第2137章 刘备摔阿斗

第2137章 刘备摔阿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话说赵云带着糜夫人和阿斗突出重围后,又遇到曹操的一队军马,这之后自然就是张飞于长板桥上,喝断桥梁水倒流,吓退了曹军追兵。

    这里就不再详述,甚至于刘备摔阿斗那段,也不再详细描写。

    之所以不详细描写,主要是因为这一段是存在争议的。

    先说个直接相关的歇后语语吧: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这个歇后语说明了绝大多数人对于这件事的态度,这也说明了刘备摔阿斗,不仅不符合现在的常理,也不符合古代人的常理。毕竟,人家拼着命把你儿子救出,你不准备谢倒也罢了,亲手要摔死他,早有此心,何必去救?

    事实上,古人和现代人相比,前者只是早死了几年而已,其他的不也是“一个鼻子两只眼”,二者并无区别。

    不过在这里却可以看出,这个是刘备高明之处。

    试想一下,一个忠心耿耿的大将跟随刘备十数年,危难相持,为了阿斗身陷敌军之中。七进七出,把阿斗稳稳地搂在怀中,常人也难免感动,何况以仁义立身的刘备。所以,此时此刻,刘备必须得做点表示出来,否则日后又何以服众?

    至于如何感谢赵子龙的救子之恩,这件事,不仅关系到他自己的身份,表态时要有个度的问题,而且它还应该对日后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从这一点出发,刘备在这里必须演,这无关乎他自己是何本性。

    所以才会有了“摔阿斗”,如今看来有些扯淡的事情发生。

    考虑到此刻刘备的难处:

    首先,赵子龙是他的部下,部下为上级办事,何谢之有,而且,护送母子二人本就是赵云的职责。况且如果此风一开,恐怕以后人人皆是他的恩人,那时候就要面临一个无比现实的问题——即会越来越难以去指挥他们了。自己或许还好,那么自己百年之后,自己继位的儿子呢?历史上,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这一点并不奇怪。

    其次,如没有任何表示,将有违中国的传统礼节,三军看在眼里,今后谁还会为他卖命呢?

    所以,刘备采取的是“反被动为主动”的策略。也就是说,赵子龙是阿斗的救命恩人是明摆的事实,所以在这里不能以高度肯定了赵云的功绩为主,而是换了个方向——“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这样既可以向三军表明他是个重爱将而轻骨肉的人,又可以淡化赵子龙救孤的重要价值。

    不得不说,刘备在处理这件事上很精明。他扔阿斗的举动虽然做作,但效果却非常的好,既有感激赵子龙的含义,给三军有了个交代,又显示他是个爱才的主公,让赵子龙反而还要感谢他的知遇之恩,收买了人心,可谓一箭双雕。

    至于有人担心,那阿斗会不会因此真的被他摔死,想来是不会的,刘备并非文弱主公,而是在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人物,刘备自己手上的活,自然是心中有分寸。

    但是从这里也不难看出,刘备对于阿斗未必有多深的感情,直到刘备白帝托孤的时候,还告诉诸葛亮,阿斗能扶则扶,不能扶则取而代之。虽然刘备这话可能有试探诸葛亮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我们这里不做讨论,但也不难看出,全无一点上位者的舔犊之情。在这方面还不如诸葛亮这个亚父呢。

    我们再来看他在流浪不已的征战中,反而是有过多次为保命而抛妻弃子的例子,以致妻儿多次被敌人所俘虏。若不是命大,其家人早就不知道死过多少回了。反正,家人的命都是一再再而三的捡来的。由此也可见刘备实际上是为了事业而不顾家人,只要他自己的生命存在,左膀右臂的生命存在,才有屡败屡战的机会。

    想当初,赵云投奔刘备的时候,刘备手底下也不过是只有关张二人,还都是在公孙瓒手下“混口饭吃”,刘备手下最缺的就是人才。

    而赵云始终如一的一跟刘备就是十多年,对于缺兵少将刘备来说,简直是太难得了。

    所以,在众人怀疑赵云投降曹操的时候,刘备的话就很能说明问题,刘备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又“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这样的大将哪里去找哦?

    就连手下猛将如云的曹操一向都对子龙,求贤若渴,赵云对刘备的重要性就更是不言而喻了。

    而同时客观事实上,被曹操追杀得遑遑如丧家之犬的时候,刘备身边仅余几十人,想来他是最明白“孤家寡人”的滋味,若非这几个“老兄弟”的拼死相护杀出重围,自身尚且难保,哪里还顾得了那个襁褓之中“扶不起来的阿斗”了。

    刘备起兵以来,到五十岁左右仍无所作为,事业无成,还得靠这帮忠心耿耿的兄弟们去打天下。何况退一步来想,就算儿子失去了,还可以再生一个。只是,“千军易得”,却是“良将难求”。所以,在得与失的天平上,孰重孰轻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上面的说法虽然残忍,但是却也可以理解成,是为了理想,而做出了残忍的选择罢了。

    。。。。。。。。。。。。。。。。。。。。。。。。。。。。。。。。。。。。。

    这并非是要说刘备就是真仁义,不是伪君子,也并非是在洗白刘备,刘备并不黑,只是很多时候,也不是那朵纯洁的白莲花罢了。

    不要忘了,我们之前就说过很多次,人心人性是复杂的,没有黑或白到极致的人,所有人不过都是灰色,只是黑白的成分比例不同罢了。

    这个是三位一体太极思想引申出来的基础论点之一。

    刘备能和曹操、孙权在三国后期三分天下,这件事本身就表明,他绝不是一个只懂仁厚,不懂变通的迂腐人物,而是一个枭雄。

    我们生活中总会唯心地去要求,一个标榜仁义的人,必须是彻头彻尾的仁义,决不能有一点小心思,但是这个其实是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的表现。而能达到这种标准的,就只有圣人,但是古往今来,圣人又能有几人呢?

    别说三国那个乱世,就是现在这个和平年代,能达到你们要求的表里如一的好人,没有一点利己心思的善人,又能有几个?

    即便是你们口中“虚伪”的刘备,放在现在这个和平年代,那也是仁厚的道德表率。也一样能在现在这个时代拉起一票人,干出一番事业。

    而你们所希望的,那个完全仁厚,没有一点小心思的人,别说在三国那个乱世,即便是在自己这个现实中的现代,也是会艰难生存,更别说做出一番事业了。

    所以只强调心,却不看行,是没有用的,也没有意义。因为相较于以上这些东西,最重要的是要看那个人做了什么,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面前。

    况且,人心是这个世上最不能揣测的东西,也是最可怕的东西。

    不要去简单地要求别人的心,这个是最愚蠢的行为。

    毕竟“三位一体太极思想”有这么一段偈语。

    “能恶而为恶,是为恶。

    能恶而不为,是为善。

    能善而为善,未必善。

    能善而不为,近于恶。”

    这话是用客观行动去批判内心的说法,用在刘备的身上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假仁义能仁义一辈子,那么他就是真仁义。”

    到此,

    你,

    听懂了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