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鸿都门学之行
“陛下要莅临鸿都门学,诸君今日都要做好准备!我门学能否借此机会再度发扬光大,就看今日了!”鸿都门学祭酒乐松无比兴奋地召集了各科文学。
一众文学听了天子要来,皆是振奋。
“在天子到来之前,要打扫干净各处屋舍、道路,厅堂之内不可见尘土,道路之中不可见落叶……”
“好了,暂时就这些,君等快些去做,赶在陛下到来之前完成!”
乐松在安排好了一切后,就在文学们离开之际,他忽然想到了什么,喊住了数科文学徐岳:“公河,稍后记得把刘子扬和马德衡唤来,之后见驾,若是陛下有意见学生,便以他二人为代表。”
徐岳听了,先是一愣,然后下意识地应承了下来。
随后他也如乐松一般忽然说道:“子扬口齿伶俐,即便见驾应也不至于彷徨无措。然而德衡平日里口吃,若至于君前,一旦急迫之下加重,反而不美。”
乐松听了,笑道:“公河此言不假,但正因如此,才要将德衡带上。因为德衡确实有才能,而我鸿都门学能够在其口吃的情况下发掘其才能,岂不显得我门学为伯乐也?”
“至于公河担忧的德衡惹人不喜……大可不必担忧。”
徐岳半信半疑地离开了。
回去后,他当即命人唤来了自己的两位学生——刘晔、马钧。
向他们交待好乐松的打算后,徐岳不忘嘱托道:“这是对你们有很大好处的事情。子扬我是放心的,素有胆略,只需如平日一般便好。但德衡切记,若是急迫间说不出话来,不如闭嘴,亦可写于纸上。好了,你们且去吧,别让祭酒等急了。”
“多谢文学教诲!”刘晔拜道。
“多多…多谢文…文学,钧…去也。”
一旁的刘晔瞧出徐岳对马钧的担忧,补充道:“文学放心,弟子一定会留心看顾德衡。”
“好,去吧!”徐岳只能暂时放下了心,他素来听闻天子宽以待人,希望不会计较马钧的口吃。
拜别了徐岳,去找乐松的路上,刘晔对马钧说道:“待会无论如何,德衡你莫要紧张才好。”
马钧听了,有些羡慕地看着一脸云淡风轻的刘晔,忍不住说道:“子…子扬,我,我现…现在已经紧…紧张了。”
刘晔:……
“那除非关键时候,否则便少开口吧。开口也少说两句。”
“好!”
……
“你们二位都是我门学在各郡国的鸿都文学专门举荐上来的佼佼者,天资便是放在整个门学之中,也是数一数二的。昔日,门学各科任由你们去学,如今,是验证你们所学的时候了!”乐松打量着刘晔和马钧,心中甚是满意。
这两位不仅有文学功底,还有在动手方面的才能,同时也不排斥被时人视作是奇技淫巧的事物。可谓是天生的鸿都门学弟子圣体了。
他不忘询问马钧:“德衡近期一直在研究如何改良织机,如今可有成效了?”
马钧摇了摇头:“还…还未。”
乐松有些失望,但旋即又笑道:“无妨,有你在毕常侍翻车的基础上改良的龙骨水车,还有你们两人前段时间一起研究完成的投石车,虽然最终还没来得及派上用场朝廷大军就已经凯旋了,但这两样成果已经足矣。”
随后,乐松又对刘晔说道:“子扬在我门学中多科成绩优异,若蒙陛下召见,德衡不善口才,子扬在旁协助。须知我门学上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听到乐松说的似乎藏着些许深意的话,刘晔拜道:“谨遵祭酒教诲!”
等到鸿都门学之中焕然一新,天子终于来了。
先天子一步的是负责戍卫的羽林郎们,乐松则带着一众文学们出门迎驾,在文学们身后,跟着一小部分算是学有所成的门学学生,其中为首的便是刘晔和马钧了,毕竟门学逐年增加,不可能全都到门口迎接。
此时,刘辩仍在来的路上。
“近年来鸿都门学发展迅速,公尽心尽力,朕都看在眼中啊!”刘辩拉着自家岳父大人与自己同乘一车,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若非有公在,鸿都门学不可能在短短数年之内恢复昔日的盛况。放眼望去,即便是数千年之后,后世的人们谈起如今的教育伟业,也一定会想到公啊!”
让蔡邕来当太常,管教育,可谓是管对了。
但被皇帝这么夸赞的蔡邕却没有这么开心。
尽管鸿都门学在他的支持下发展的火热,已经逐步恢复了先帝时最鼎盛时期的各个郡国都有负责招生等工作的文学,但他委实不确定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本质上来说,蔡邕虽然善琴、善书法,但他依旧是个传统的士大夫,认为这些只是小道。
可同时,他不得不承认的是,农科、医科、器科等,近年来的的确确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无论是改进农具、推广新的耕种方法和好种子、还是为需要的百姓提供急需的医者,都说明了鸿都门学发展壮大的好处。
所以蔡邕心中颇有一种现实和理想差距的冲突的纠结。
但这并不影响作为太常卿的蔡邕继续支持鸿都门学,表现出来,便是蔡邕面对刘辩的夸赞,本能地推托道:“论起功绩,还得是各科文学以及已经出师并在各处奔走的农科、医科学生。还有门学祭酒,臣昔日原以为他是个只会溜须拍马的奸佞,后来发现其为了门学尽心尽力,却是臣看走了眼,误会了他。”
刘辩:……
“公何必过谦?但凡公稍微偏颇一点,鸿都门学便发展不到如今的程度。”
他愈发觉得让蔡邕当太常,管教育是个正确的选择了,而且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说话间,他们已经抵达了鸿都门学。
刘辩首先看向了文学们所在,华佗已经辞去了文学的职位,张仲景依旧留在南方研究草药,如今担任医科文学的是华佗的两个弟子樊阿和吴普,而华佗本人,则又开了医馆,就连刘协都伪装身份跑去帮忙了。
至于农科文学由枣祗变成了韩浩,更是在数年前便发生的事情了。
一代新人换旧人,不管是朝堂、民间、还是门学,更替都在悄然之中完成。
“乐卿,方才朕与蔡公闲谈之际,蔡公还曾夸赞你为鸿都门学尽心尽力,甚好!”
乐松没想到天子还没进入门学内就把他夸了一遭,更没想到一直以来都表现地不喜欢他的蔡邕竟然会在天子面前夸赞他。
心中的大喜的乐松连忙拜道:“蔡公盛赞,臣愧不敢当!”
随后刘辩被乐松引入门学所在,参观了各科教学的地方,刘辩亦勉励了各科的文学,再接再厉云云。
许久之后,刘辩总算迎来了乐松为他准备的重头戏——
“陛下,此投石车乃是门学学生刘晔刘子扬、马钧马德衡共同研制改良。原本两人是打算在做出之后呈献君前,以助王师。但王师精锐,贼寇不堪一击,待到凯旋时此车方才被研制而出。”
刘辩看着眼前的投石车,不仅用到了力矩,其上还有设计精巧的齿轮。
乐松介绍道:“此车做成之后,臣曾遣人试过,可以持续投石,平地之上,能投百步有余。而且其下还可装备轮子,需要时可用牛马拉之随军而行。”
这时候的百步少说也得有个一百一二十米,刘辩当即来了兴致——虽然现在用不到,可不代表以后也用不到,而且西域诸国可是很喜欢建城的。
“附近可有空余之地可供一试?”刘辩问道。
“有,有!”乐松连忙说道。
而和刘辩一样感兴趣的还有昨夜被刘辩招呼来的关羽,他细细地打量着眼前的投石车,思索着其在军事上的妙用。
随着刘辩一声令下,很快投石车便开始了试射。果然如乐松所言,能将石块投出百步有余。而且这辆投石车的准度比刘辩预想的还要高出不少。
而且发射的不仅有整块石块,还有用袋子包裹着的多块石头,如此打击范围更广一些。
关羽则在看着投石车射了十多轮后,对着刘辩建议道:“陛下,臣以为此车不仅能够用于攻城,还可放置于城墙之后用以防守。”
“云长所言甚是。”刘辩在见了效果之后,也甚是满意。
他这时才想起来见投石机的发明者——刘晔,马钧。
在刘辩的印象中,刘晔似乎是最忠于曹操的汉室宗亲了。
而马钧……在听到这个名字后,刘辩才意识到这一位是有名的三国时期大发明家。
眼下这两个人看起来顶多也就双十年纪,马钧还更小些。
“拜见陛下!”
“拜拜拜……拜见……见见见…陛…下。”
眼见着年纪小的马钧似乎很紧张,刘辩笑道:“不必拘谨,朕很吓人吗?”
但刘辩的玩笑话一说,马钧似乎更紧张了。
见状,刘辩没有过多纠结,而是称赞道:“此投石车朕粗略一观,便知你们在上面花了许多巧思。如此利器,可为国用,你二人要何奖赏?”
刘晔听了,见马钧似是不敢再开口了,当即拜道:“我等学生,蒙陛下圣恩,得以入学。做此投石车,只为为国效力!”
马钧听了刘晔的话,也与刘晔一样作拜。
见两人摆出一副无所求的架势,刘辩反而思索起来。两人有所发明创造,且发明的东西真的有用,刘辩自也要鼓励发明,千金买马骨。
“将作大匠下有左右校令,其丞三百石,今以你等各领之。将来无论是继续留在门学,还是入将作大匠,皆如你等所愿。”
刘晔听了,再度拜道:“陛下,我等自身尚有不足,于门学之中还有许多进益之处,愿留在门学之中。”
马钧见了,又是如刘晔一般。
乐松见到这一幕,心中乐开了花。
更是不忘向刘辩表功道:“陛下,昔日朝廷为应对旱灾,推广翻车,马钧本扶风人士,见翻车而有了改良之念,改过之后,引水速度快了近半……是以他的才能才被发掘出来。”
乐松看得很明白,刘晔很聪明,但他的心思却未必在器物之上。
可天子却很看重器物之利。
是以乐松笃定不善言辞的马钧只要能够保持住他在器物技巧之上的灵性,将来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至于刘晔,乐松只期望他能够在器物上多多用心,免得聪明反被聪明误。
“原来如此,那德衡改良的翻车可曾推广?”刘辩问道,他对此倒没什么印象,不过也不奇怪,事有大小,群臣不可能什么事都事无巨细地向他汇报,他不知道也不奇怪。
乐松答道:“据臣所知,已经为有司所推广了。”
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后,刘辩继续勉励马钧道:“如此,德衡当再接再厉,在朕看来,如今所用的农具、织机种种,未必没有改良的余地。”
乐松听了,立刻惊喜地代替马钧回答道:“陛下,近些时日,德衡正在思量改良织机一事。”
“原来如此?”刘辩笑道,“看来在不远的将来,朕要替大汉的百姓来谢德衡了。”
说完这句玩笑话后,刘辩见马钧似乎憋红了脸,当即又道:“不过改良一事,往往讲究灵机一动,若是不能,也不必强求。”
这时,马钧似乎鼓起了半天的勇气,终于开口了:“谢陛下!”
这三个字他倒是没有结巴。
临走时,刘辩又对马钧和刘晔乃至于更多人嘱托道:“昔日,机巧往往被视为小道,然无论是造纸术、曲辕犁还是如今的投石车,于国于民来说,皆有大用,既有大用,又岂是小道?”
“如这般之物,但有所成,无论是经过门学还是将作大匠,皆能呈到朕案前,望诸卿群策群力。”
在回程的车上,刘辩才私下里同蔡邕嘱托道:“马德衡小小年纪,才能非凡,须得予以重视。”
蔡邕先前听说马钧在研究改良织机的时候就已经心动了,他当即对着刘辩保证道:“陛下放心,臣自会关注他。”
虽然蔡邕对奇技淫巧还有着些许歧视,但他的身体却很诚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