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我,刘辩,三兴汉室 > 第174章 第173章 亲临太学

第174章 第173章 亲临太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第173章  亲临太学

    这还是刘辩第一次去太学。

    过去,光武帝、明帝都有在太学讲经的经历,在君权神授的背景下,他们以此可以成为经学领袖,从而掌握话语权。

    但后来……

    年幼的皇帝连离开禁中都很难,更别说去当经学领袖了。

    刘辩知道不求甚解的自己在经学上的造诣有几斤几两,以现在的局面,他没必要找人写稿,造假弄险。

    刘辩要去太学,卢植要讲经,此行自然是保不了密的。

    陪着皇帝在太学讲经,多么吸引人的荣耀。

    群臣不求取代卢植,只求能在其后。自三公以下,许多朝臣颇为心动。

    但刘辩哪里愿意给他们当背景板,包括马日磾在内,都被他以“卢师乃是代朕讲学”为由婉拒了。

    刘辩愿意将卢植高高捧着,不仅因为两人朝夕相处的师生之情。

    别看卢植出身的范阳卢氏在魏晋隋唐十分有名,但现在的卢氏可以说全靠有卢植在,其发家乃是自卢植与其幼子卢毓始。

    所以卢植不会太受豪族利益的影响。

    太学为了迎接天子亲临,代行太常事的太常丞与太学祭酒举办了一场典礼,还精心挑选了四十名太学生听太傅讲经,并在需要时接受天子和太傅的考校。

    卢植其实很明白,来听他讲经的太学生大概不是为了经学而来,只是因为他是太傅罢了。

    原因在于他所讲的古文经学注解,太学里不考。

    太学的考试内容是严格按照十四个博士所传的家学来定的。

    光武帝时就有一个博士,在向太学生讲解经典时,并不局限于一家之言,反而告诉诸生不同家学的解释,让太学生们自己思考,择其善者而从之。

    然后,他就被太学生们举报了。

    因为这个博士不划考试重点。

    光武帝知道后,罢免了这个博士。

    受限于场地条件,更多的太学生们只能在外听别人转述的卢植讲经内容。

    在卢植讲完经之后,刘辩顺势宣布,将要在太学中举行下一次策试。

    错过了上次策试的太学生们听此消息,纷纷打定主意,这次一定要榜上有名。

    距离首次策试快要过去一年了,刘辩觉得,是时候进行下一次了。

    选出来的太学生不仅可以安排在中央军中,三辅屯田也用得着,后者是皇甫嵩的请求,随着屯田面积的增多,官吏不够用了。

    这次刘辩就不用向太学生们宣告他们将来的去处了。

    上次策试一口气安排了五百多太学生,刘辩希望这次诸生能再给他些惊喜。

    在刘辩巡视太学的过程中,他发现,太学诸生中竟有白发耆老者。

    他向太学祭酒杨众问起此事。杨众是杨震曾孙,杨彪从弟。

    他向答道:“此生年逾六十,远离家乡多年,但所学不得专业,屡试不过,又不愿白首空归,是以仍苦苦坚持。”

    刘辩一听就知道这位大概出身不佳。

    他问道:“太学诸生中如他这般的,还有几人?”

    杨众答曰:“回陛下,年过六十者,二十有余。”

    “去年朕举策试,这些人中可有参与者?”刘辩问道。

    杨众作为袁隗为太常时留下的祭酒还是十分称职的,对答如流:“有三人奉命往乡里为吏。”

    刘辩没想到还有三个能务实的,决定在之后留意一下。

    如果他没准备再次策试,大可以展示自己的恩典,将这二十余人升为太子舍人,反正他们年纪大了,也当不了多久,这也是有传统的。

    想了想,刘辩对杨众说道:“朕愿效仿昔日故事,以太学耆儒为太子舍人,卿不妨派人问上一问,看看他们是愿意当太子舍人,还是参加今年的策试。”

    只是当了太子舍人,就别想更进一步了。

    杨众赶紧应下。

    此事虽有过旧例,但终非定制,出现在他的任上,也不枉他一任祭酒。

    刘辩补充说:“让他们不必思虑过度。”

    若真是才能不够,以太子舍人养老会是不错的选择。

    杨众听罢拜道:“陛下仁德,臣代诸生谢陛下恩德!”

    之后,刘辩亲自见了太学的十四个博士。

    曾经光武帝、明帝重视太学,博士们的地位因此水涨船高。宪帝不喜太学,干脆设立了鸿都门学,其选官名额一度超过了太学。

    多少年没有皇帝亲临太学了,博士们当然希望能借此机会得到天子看重。

    祭酒杨众一一为刘辩介绍。

    直到——“陛下,此乃左冯翊李儒,字文优,善治《礼》。”

    李儒急忙向刘辩拱手做拜。

    刘辩先是一愣,后马上反应过来,让李儒免礼平身。

    “陛下?”卢植轻声询问。

    “无碍,只是想到了一个同名故人。”刘辩暗自反省,明明董卓都见过了,一个李儒而已,还是不够镇定啊!

    李儒松了口气,他原本还担心天子无缘无故地厌恶他呢。

    还好只是恰巧同名。

    要离开太学时,杨众告诉刘辩,那二十余年纪超过六十的太学生已经考虑清楚了,愿意参加策试者六人。

    听到这个数字,刘辩看了一眼杨众。

    这位出身弘农杨氏的祭酒倒是个有德之人,他不可能看不出来刘辩更看重参加策试之人。愿意放弃二百石太子舍人参加策试的人数越多,越能给他长脸。

    刘辩问道:“可有名录?”

    杨众早有准备。

    只要这六个人在策试中的表现不要过于离谱,刘辩肯定要全部录用的。

    随着刘辩从太学归来,新一轮策试在规划之中,来自田丰言明平丘县诸事的正式奏书终于来到了尚书台。

    揭露了地方官吏顶风作案,私自增加赋税的恶举。

    三公府是集办公住宿于一体的。成为司徒之后,袁隗便带着全家搬进了司徒府。

    田丰的奏书,袁隗作为司徒,是第二批知道消息的人。

    今上遇大事常与三公商议,三公不仅代表着自己,也代表着公府的属吏,从属于三公的九卿。

    这是公卿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越过禁中与内朝的限制,参与决策,而满足他们要求的天子当然是贤德天子。

    (本章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