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董卓废立皇帝
自董卓入京之后,凉州士兵横行洛阳。洛阳百姓怨声载道,朝廷诸多重臣,亦被董卓打压处死不少。袁隗也愈发觉得,董卓已然脱离自己掌控。可如今,洛阳兵马皆被董卓接管。袁隗一时,也不敢对董卓发难。
董卓这段时日,进出皇宫如自家府院一般。先前被刘宏宠幸过的女子,皆大多被董卓凌辱。董卓甚至对何太后,也起了心思。而被董卓用离间之计,招揽而来的吕布,虽被任为中郎将,却被董卓安排在身边,护卫左右。
而皇帝刘辩,虽然已满十四岁。然自小长于深宫,育于妇人之手。对于朝政之事,一问三不知。而先前被封为渤海王的刘协,此时已然改封陈留王。董卓又见刘协言语,条理清晰,沉稳合宜。又知晓刘协,乃是董太后抚养长大。还号“董侯”。董卓认为刘协比之刘辩,更加聪慧。于是心里生出废立的心思!
由于刘宏之母也姓董。董卓便极力拉拢董太后,以及其弟董重。想要借势,提升自己声望。董太后与董重,自然乐得与董卓相交,毕竟洛阳内外大权,皆掌握在董卓一人手中。而董太后乃是河北人氏,董卓乃是凉州人氏。虽然都姓董,然却并非同族。实乃董卓与董太后,皆希望借助彼此势力,各取所需罢了。而袁隗此时,又收到幽州而来的消息。言说自己兄长袁成,病死在蓟县。而袁成病死的消息,也传到洛阳。董卓此时,一心想着废立之事。便未曾安排,继任幽州刺史的人选。
过了不久,董卓在一次军议上,对着洛阳诸多将校说道:吾与董太后一脉同源,自入洛阳之后,日日皆为国事,殚精竭虑。然陛下对于国家大事,丝毫不知。吾亦观之许久,察觉当今陛下,未有半分明君之相。故而欲废刘辩帝位,另立陈留王继位。
董卓话音刚落,众人哗然,面色皆大惊!此时,袁绍开口说道:陛下年少,并未有何失德之处。若弃礼法于不顾,随心所欲。废嫡嗣而立庶子为帝,天下士子及诸位大臣,想必皆不会同意。袁绍说罢,朝堂诸多重臣,纷纷附和袁绍所言。
董卓见袁绍敢公然质疑自己,便手按腰间宝刀,怒视袁绍。袁绍见状,心生恐惧。随即开口说道:此事乃国家大事,吾等几人皆无法决定。不若请董公与太傅商议此事。说罢,袁绍便转身欲离开。行至殿门之时,回头又说道:董公此举,想必群臣皆反对矣!
董卓听罢,顿时大怒说道:竖子!天下事岂不决吾,吾今为之,谁敢不从!莫不以为,吾腰间宝刀不利乎?袁绍闻听此言,顿时大怒拔剑回道:天下强者,莫非只董公一人乎?说罢,便转身离去!董卓此时,怒火中烧。殿中诸人,皆不敢多言。然大多人心里,皆钦佩袁绍不已。
袁绍离开之后,心里便知晓。以自己目下实力,无法在洛阳抗衡董卓。便取出朝廷所颁符节,悬挂于东门。随后便离开洛阳,回汝南而去。董卓得知消息,便下令通缉袁绍。
而此时洛阳的城门校尉伍琼,劝说董卓说道:废立大事,非常人能知矣!绍不识大体,故而恐惧逃亡。并非有异心,若董公逼迫太甚,太傅岂会坐视不理?洛阳此刻,乃非常之时。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切不可与袁氏交恶,恐激事变!若袁绍召集豪杰,酿成叛乱。想必天下群雄,也会趁势而起。至那时,关东之地,便不受董公控制矣!不若赦绍,封其为一郡太守。如此,袁绍定然感恩董公,不再生事。太傅亦不会与董公,生出嫌隙。
董卓听罢,想了想。便认可伍琼所言,让手下拟诏,封袁绍为九江太守。片刻之后,董卓拿着诏书,前往皇宫盖上玉玺。然后派人将诏书,交给太傅袁隗。袁隗此刻,也得知袁绍之事。还正为袁绍而担心,收到董卓送来的诏书,当下便放心了。于是派人带诏书,回汝南老家带给袁绍。
转眼过了半月,董卓又在朝会之上,提出废帝。更提及霍光之事,自比田延年。朝堂之上,有大臣反对董卓。董卓便让吕布,将反对之人拉出殿外处死。随后,群臣皆战战栗栗不敢多言。董卓见众臣皆不再反对此事,当即开怀大笑。然后命令手下官吏,准备废立之事。
而此时冀州,各大豪门士族以及河北名士,皆陆续来到邺城。徐州糜家,颍川荀家,中山甄家也派人来了。此番刘和,邀请这些人来邺城。正是为了售书!刘和这些时日,已然将印好的五百套书籍,全部运至州牧府。城外学院内,刘和亦送去了十套书籍。被郑玄三人,皆存放藏书阁保存。
郑玄知晓书籍珍贵,故而分发给学子的书籍,皆要求学子,平日妥善保管。待日后离开学院之时,需将手上的书籍,全部归还学院。并不能带走!若有书籍损坏,便有相应的惩罚。而刘和每月送来的纸张,郑玄亦要求学子不可浪费。至于那些上好的白纸,皆由郑玄三人亲自保管。寻常学子所用纸张,皆乃粗纸。只供学子平日研习所用!
过了数日,刘和觉得人也差不多到齐了。便在州牧府设宴,邀请各大士族及名士。自然还有甄糜荀三家!当日州牧府内,人人皆忙碌不已。便连刘虞,今日也在州牧府招待宾客。刘和也搬出不少五粮浆,招待这些人。
待酒宴开始后,刘和便与刘虞一起举盏,朝向众人敬酒。随后,刘和便命人,将成套书籍搬上来。便有十名州牧府奴仆,每人手里捧着厚厚一叠书籍进来。随后便将十套书籍,放置在中间桌上。
刘和此时起身,行至桌前指着书籍说道:此番和,邀诸位前来邺城,便是为了桌上书籍。此处共有十套书籍,每套包含十六部典籍。想必在场诸位,皆知晓郑玄夫子,以及卢植夫子,还有在下岳丈蔡邕夫子之名。这十六部典籍,便是三位夫子,平生大半所藏之书。
众人闻言,皆看向桌上书籍。刘和见状,便朝在场众人招手说道:若是对此书籍有兴趣,不妨上前来一观。众人见刘和如此说,便皆起身,围在桌前。刘和则站立一旁!
随后这些人,皆取起一本书籍翻看。刘和此时,也在继续介绍书籍。这些士族及名士家族,多少也藏有一些典籍。然今日刘和府上这些典籍,大半皆是这些士族未曾见过的。
过了半个时辰,刘和便说道:想必诸位皆已知晓,桌上这些书籍的价值。纵然名门望族,怕族中所藏典籍,亦未有如此之多。如今,整整十六部典籍集于一处。定然可作传家之宝,留于后代子孙。若诸位族中有此一套书籍,日后还怕族中,不能多出几名孝廉之士乎?
在场众人听罢,便皆点头。有人便开口问道:刘将军,敢问可是欲将此书,成套售予吾等?刘和便呵呵笑道:不错,和可从未想过,独留此些典籍。便招募不少雕匠,花费数年时间。又用上等白纸,才将此十六部典籍,印制成书。便是打算将此十六部典籍,流传天下。
众人听罢,皆称赞刘和。刘和又说道:然此书籍之事,耗费大量时日,花费巨量钱财。故而也不能平白赠予诸位,望诸位见谅。众人也知晓刘和此言之意,便皆开口问询此书,一套售价几何。
刘和便指着书籍说道:此书,千金一套。众人听罢大惊。不少人心里,暗骂刘和贪财。刘和见众人反应,便呵呵笑道:诸位若是觉得,此书不值千金,那和亦不会强求。然此书印制不多,望诸位三思之。
在场众人听罢,皆未再有人吭声。刘和心里也不着急,因为刘和算准了这些士族。定然会动心,大汉选取官吏,乃是察举制。士族弟子想要做官,一看家世,二看才学,三看人脉。家世人脉可以依靠家族,唯独才学,许多人平常根本见不到多少名着。自然文墨有限!如今面前,便有整整十六部名着典籍。千金虽然有些贵,然与家族兴盛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刘和随后,便未再提起售书一事。刘虞父子二人,便与在场士族名士,谈天说地,增进关系。待酒宴结束,刘和便一一送别这些士族名士。刘虞便也问道刘和:今夜吾观这些人,怕是不愿出价千金购置此书。汝不若降些?刘和听罢,呵呵一笑回道:父亲不必担忧,吾料想这些人不出数日,便会抢着来见吾购书。刘虞见刘和如此说,便也不再多言。
翌日,糜竺带着十箱金饼,最先来州牧府见刘和。言说购置十套书籍!刘和见状,便呵呵一笑。命人搬十套书籍给糜竺。然后对着糜竺说道:徐州与淮扬之地,士族何其多也。糜兄只购十套,是否太少?
糜竺呵呵回道:此书虽珍贵,然每套千金亦非小数。在下便先购十套,带去徐扬看看。若其余士族皆愿购置,那吾便会再来邺城,向刘将军多购置一些回去。刘和听罢,便呵呵一笑。然后点点头回道:糜兄放心,想必不用多久,糜兄定然会再来邺城。糜竺见状,便也呵呵一笑。
待送走糜竺之后,甄豫也赶到州牧府。其也得知糜竺,已然向刘和购置书籍,便立马赶来。见到刘和之后,便开口问道:敢问刘将军,糜家购置多少书籍?刘和便回道:糜家购置十套,方才走远。甄豫一听,便立马回道:刘将军,吾也购置十套此书。刘和见状,便命人准备十套书籍。甄豫便先辞别刘和,回去准备钱财。过了半日,甄豫也带着十箱金饼回来。随后,便带上十套书籍回去了。
当天,便有消息传出。言说甄家糜家,皆向刘和购置了不少书籍回去。而这些还在观望的士族,得知消息后,便也有几人坐不住了。而荀家派来之人,也收到消息。便也打算,明日一早便去见刘和。
第二日,荀家之人便行至州牧府。已然看见有几人,皆在州牧府向刘和购书。而这些人大多都是小家族,也只购置一套书籍传家之用。故而很快便离开州牧府了。
而刘和亦见荀家之人,便开口说道:不知汝,欲购置多少套书籍?荀家之人便问道:不知糜家与甄家,皆购置多少套书籍?刘和回道:皆各自购置了十套书籍。荀家之人便回道:在下此番前来,并未携带多少钱财。可否请刘将军为荀家,留十套书籍,待吾连夜回颍川,将此事告知族长。
刘和听罢,便呵呵笑道:和乃荀院长门生,自是不会薄待荀家。汝且回去,吾自会留下十套书籍。荀家之人闻言,便拱手朝向刘和一礼。然后便辞别刘和,连夜返回颍川。
到了第三日,已有不少人前往州牧府,购置书籍的消息便传开了。甚至,还有书籍所剩不多的消息,余下这些士族便皆按耐不住了。纷纷赶往州牧府,向刘和购置书籍。而这些河北士族,多得购置三四套,少的购置一套。
又过了两日,河北这些士族皆离开邺城回去了。刘和算了算,总共售出百余套书籍。所得十余万金!蔡琰屋内,两日前便堆满钱箱。之后便皆存放在许褚房间,许褚从小到大,哪里见过马蹄金饼。如今靠着金山睡觉,不免有些兴奋。
而州牧府内,还存有三百多套书籍。刘和打算,若是这些书籍数年,还未售完。便将余下书籍,全部运至学院。刘和也带蔡琰,来到城外学院。郑玄等三人,自然也听闻了邺城售书之事。皆知晓刘和此番,收了不少钱财。刘和便对郑玄三人说道:如今学院这批学子,已然入学院两年余。不知其中,可有什么人才?如今冀州各郡,尚缺不少郡吏。或可任用一些学子!
郑玄听罢,便回道:却有不少人才,足可治理一县之地。刘和听罢,便细思起来。不多时便说道:不若三位夫子,对学院这些学子考核一番。才学出众之人,便任其先做县吏,观其是否真乃栋梁之才。
郑玄等三人听罢,皆点头同意刘和所言。刘和便与三位夫子,商议挑选哪些题目。刘和倾向律法,便建议让钟繇,出两个律令方面的题目。刘和便在学院,与三位夫子商议,定下半月之后,学院大考核,待至天黑才回邺城。
回到州牧府之后,便将事情告知刘虞。刘虞也同意刘和所提,冀州各郡县中,确有不少县吏,没有合适人选。如今能从学院学子中,挑些人才出来,也是不错的建议。刘和与刘虞谈论了半个时辰,便回去了。
第二日,冀州大学院的四百多学子,皆听闻了此事。个个都激动不已,尤其是那些寒门子弟。若按大汉目前选官之法,这些寒门子弟,绝对无法与士族相争。如今学院三位夫子出题考核,纵然大多士族弟子才学,要胜过寒门子弟,然也好过察举制。随后,这些寒门子弟皆愈发勤奋。入夜之后,学院诸多房内烛光,皆比寻常要多不少。郑玄三人得知情况后,便皆高兴不已。
而此时洛阳朝会之上,董卓正在举行废立仪式。大殿内外,皆站满持刀禁卫。十四岁的刘辩,仅仅当了五个月的皇帝,便被董卓废黜。太傅袁隗扶着刘辩走下皇位,之后便取下刘辩腰间的玉玺印绶。而董卓此时,已然牵着刘协小手,朝皇位走去。袁隗此时,也行至刘协身前。将玉玺印绶挂在刘协腰上。刘协年纪小,身上挂个这么重的玉玺,自然有些不适。袁隗便扶着刘协,坐在御座之上。
待仪式完成之后,董卓便命人去永安宫,将何太后毒死。何太后此时,还在为儿子刘辩而伤心。见到董卓派来之人,端着鸩酒。何太后知晓,今日便是自己死期。随后,何太后便被董卓毒杀。何太后死后,董卓甚至不打算举办丧事。仅让皇帝刘协哀悼一番!而朝中公卿,则身穿白衣三日。
董卓此番所为,可谓名望尽失。洛阳内外皆知,董卓残暴不仁。而此事传出之后,大汉各郡县也冒出不少,声讨董卓的声音。董卓为了能恢复一些名望,便向心腹周毖,伍琼,许靖三人问计。周毖说道:士人如今,皆声讨董公。不若拉拢这些士人,封其郡守刺史等官职。或可平息此事!
董卓听罢,也不与手下两大亲信谋士,刘艾李儒商议。便直接同意了周毖所言!董卓便一口气,册封了许多人,担任州牧,刺史,太守等职。如御史中丞韩馥,便被董卓任命为幽州牧。宗亲刘岱,被任命兖州刺史。陈留名士孔伷为豫州刺史。名士张咨为南阳太守。王匡任河内太守。鲍信为济北相。
而袁术与曹操二人,也被董卓拉拢。可惜,曹操早已看出董卓日后,定然被天下人唾弃。便拒绝董卓拉拢。袁术也看不上董卓,自然也拒绝董卓。然因袁绍之事,袁术曹操二人,皆怕董卓对付自己。便先后逃离洛阳。袁术往南走,投奔南阳。曹操往东走,投奔陈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