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本少保真是一个天才
宋应升无奈的摇摇头,以前就听说这个李大人是个大奸臣,以为只是一个谣言。
现在相处来看,传言不虚,大明银行那么多钱拿点钱出来买粮又怎么啦,非要搞些歪门邪道让人不耻。
还好李大人没有剥削百姓,不然就算他是自己的恩主,提拔了自己,我宋应升也要和他翻脸。
李适这时瞟了一眼二人的脸色,就知道他们二人在心里腹诽自己,只好说道,
“大家都是自己人,本官也给你们说句实话,大明银行其实根本没有五千万两,本官估计现在大明银行的存银应该就只有两千多万两。”
唐永安当即说道,
“现在大明银行存银只剩两千二百万两,而且还在被不断挤兑中。”
宋应升和熊汝霖一脸无语,什么叫只剩两千二百万两,这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好吧,拿点钱出来买粮绰绰有余。
只见李适说道,
“我们大明银行一共印刷了五千万两的纸币,但是你们也看到啦,纸币迅速贬值,这一切的根本原因还是大明银行的存银不够。”
“要是再拿些银两出来购粮,大明银行的的存银将会迅速减少,要是遇到大规模的挤兑,大明银行一旦没有银两,那么纸币将变成我朝宝钞一样,一文不值。”
“所以就要保证大明银行的存银不能少。”
宋应升还是忍不住问道,
“那李大人你为什么一直推崇纸币,其实两千万两的现银也是能干很多事情的。”
李适说道,
“纸币轻巧灵便,可以加大在市场上的流通速度,方便商业贸易的结算。”
“纸币还能极大的阻止官员们的贪腐问题,想必诸位也知道官员们在银两火耗上打得小算盘。”
“据说有的地方本来只需要征收一两的税收,但是官员加上火耗却征收了二两。关键这钱又没有进到朝廷的口袋啊,全部进了他们的私人腰包。”
“但是纸币不存在火耗的问题,可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还有就是纸币能印出比实际更多的钱,本官不是给你们说过,原本大明银行接近三千多万两的存银,这纸币印出来就五千万两,这钱多了才能干更多的事情啊。”
宋应升开始有点动容,但还是说道,
“可是这纸币印多了就会贬值啊,我朝的宝钞就算前车之鉴。”
只见李适说道,
“所有就要想办法让它不贬值。”
“我朝的宝钞就是没有白银储备,只管印制,所有就会迅速贬值。我们大明银行的纸币有白银储备,所有不用太担心这个问题。”
宋应升还在一知半解,一旁的熊汝霖突然说道,
“李大人,下官好像明白了这个道理,您的意思就是印制纸币需要有白银储备作为担保,就不会出现贬值的情况。”
“可是大明银行已经有白银储备,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贬值的情况。”
说起这个李适就生气,肯定就是这些官员玩得太嗨,把钱迅速投放到市场上,造成短期内市场上出现钱多货少的情况,纸币能不贬值?
再加上京师出现断粮的风声,要知道古代粮食的重要性,是一切的根本。一旦出现断粮的风声肯定会造成混乱,加大纸币贬值的速度。
当然李适肯定不会认为是自己批款太容易的原因,我李适从来都是找别人的问题,自己肯定是英明神武的。
“唉,这就是短期内市场上钱太多的原因,造成市面上出现一个钱多货少的真空时期,不过慢慢的就好了。”
“但是我们首先得保证大明银行不会出问题,现在市面上的纸币可是高达三千万两,而大明银行的存银却只有两千万两。”
“你们想一下,要是本官再拿出大量的白银去购买粮食,万一大明银行再被挤兑,那大明银行没有了银子没有了储备没有了担保,那不就彻底崩溃了吗?”
“大明银行要是崩溃,哪里有钱给前线的将士发饷银,给百官发俸禄,所以大明银行不能出问题。”
李适一口气说完,突然感觉连自己都把自己给说服了,原本就是不想被奸商劣绅敲竹杠,没有想到一番大道理说出来,这事还必须得这么干。
李适只能感叹本少保真是一个天才啊。
宋应升和熊汝霖二人一脸茫然,好像听懂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听懂。
反正李大人的意思就是使用这种歪门邪道是关乎大明社稷的,是关乎天下百姓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只有唐永安一脸崇拜的看着李适,李大人的歪理就是多。虽然我唐某人也听不懂,但是耐不住李大人把黑的说成是白的啊。
尽管一脸迷糊,宋应升还是问道,
“那李大人这纸币贬值的问题应该怎么处理啊。”
李适淡淡一笑,想起前世学的一知半解的金融知识,还有结合当下实际情况,便说道,
“说起来也简单,一是保证粮食的供应,二是保证大明银行白银兑换业务的持续开展,三嘛就是调集大量的物资填补京师的市场。”
这几句话还能听得懂,宋应升又说道,
“第一和第二目前能解决,那第三怎么解决。”
李适又说道,
“商人看到京师物资缺乏,肯定会运来大量的货物。但是目前看来纸币贬值,肯定会打消商人的积极性,我们首先要提振纸币的价值。”
“现在维持纸币价值的是京师的商税,还有织造局的布匹,还有朝廷的政令,我们只需要加强这些措施,纸币的价值很快就会回暖。”
“本官计划把商税扩展到直隶辽东山西山东地区,然后明年的税收也将采用纸币支付。”
“然后便是扩建织造局的规模,再开个二期三期,增加产量,那么织造局的布匹就会成为纸币的锚定物,大大增加纸币的价值。”
“最后便是把朝廷的政令,不准私下使用银两,改用纸币给严厉的执行下去。”
李适刚说完,宋应升就说道,
“李大人,这百姓的税赋基本采用实物缴纳,要是采用纸币支付,不是成了张太岳的一条鞭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