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刘鑫致胜之道
“哦,那是为何?”曹操心中疑惑,急切想知道答案,其他人也是不解地看着郭嘉。
“世人只知刘鑫的军队精锐,他攻司空只是倚仗强盛的兵力,才败司空之军,实则并非仅仅于此。刘鑫……”郭嘉低声说:“各个方面都超过司空!”
若是以前,郭嘉说这话,曹操必会大怒,但此时他却冷静得很。
“天下大乱,各诸侯割据一方,拼命招兵买马,却不善治理地方,以至于入不敷出,财力不足。但刘鑫不是,他则实施屯田之策,发展各类技艺,积累财富。”
“以往,我军据豫、兖、徐等几州之地,口众不过四五百万,我军兵力近十万,且连年交战,从未停歇。除此以外,境内还有各路匪徒。数年来口众越来越少。
“刘鑫据北方数州,口众亦有六七八百万,他虽连年对外征战,境内却安稳得很,口众越打越多。”
“幽州之地,素来被认为贫瘠,可如今反而成了全天下最富庶的地方,大战爆发,我军越打就越消耗大量钱粮,打不了多久,就粮道断绝,撑不下去了。可刘鑫作战,从未有过粮草断绝的情况,似乎他的粮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又闻,刘鑫的军队是有军饷的,士兵伤亡,亦有钱粮抚恤,我亦好奇,此举需要大量钱财,为何他从未缺粮缺钱呢?由此可见,刘鑫极能治理地方,以让地方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富。”
郭嘉稍微停了下,咽了咽口水,又接着分析。
“各诸侯征战天下,均以兵力多寡,作为兵力强盛的依据,刘鑫却训练最精锐的军队,搜罗最优秀的工匠、铁匠等,并锻造出最优质的兵器,以此加强军队的战力。十年前,刘鑫便懂得这点。”
“例如弓弩、马蹄铁、马鞍、马蹬等,这些利器我们亦学着仿制,可仍是得其形而不知其理,直到现在亦是如此,所督造的东西只是看着像,实则不一样。”
“在交战之时,器械之利便体现了出来。同样数量的士兵,手持弓弩对射,我军很快就落于下风。”
“我等以为打造精锐军队必耗费大量钱财,但实际上精锐军队每每交战,伤亡少,反而节省下不少钱财。刘鑫只不过把减少伤亡节省下来的钱财用于打造精锐军队上,根本就不会增加投入的钱财。他的主力军队都很精锐,即便是郡县之兵,亦不下于我军。”
“所以我才说,刘鑫的强盛已远远超过天下各诸侯,亦不是我等一两个计策就能对付得了的,所谓计策,是以实力为前提,倘若实力与敌相差太远,计策再厉害,亦是无济于事。”
郭嘉从人口、钱粮、兵器等方面阐述了刘鑫比较厉害的地方。最后得出结论,如今败局已定,恐怕不是一两个计策就能翻盘的。
他并没有提前准备说辞,这些话也只是随口而出,在条理上显得不够清晰。
不过,曹操等人仍是听得明白,众人沉默了起来。
“司空!”董昭突然叫了一句。
“公仁请说!”
董昭咬了咬牙:“不如……投降吧!”
“什么?公仁你住口!”曹操破口大骂:“你在并州之时,不受张杨信任,一度潦倒,是我认为你有才,才起用于你,对你信任有加,而今,我遇大难,你不思为我排忧解难,却劝我投降,这是何道理?”
“司空,请听我一言。”董昭分辩道:“如今司空只据颍川、南阳两郡数城,领土太小,没有迂回之处,对我军极为不利。兵力不过三四万,还要分守几地,如此兵力已是相形见绌。”
“况且,凭两郡之地,收获钱粮太少,亦不足以养活大军。许都之内,朝廷百官亦是蠢蠢欲动,恐怕会惹出乱子来,后方也不稳。”
“外援之上,马腾已兵败,孙策不能依靠,刘表至今仍对我军加以防范,以坐观其变为主。刘鑫大军兵临许都,只需围困许都数月,我大军就会崩溃。司空当早做打算,否则刘鑫兵临城下之时,唯恐来不及呀!”
“住口,我曹操立于天地之间,岂能久居人下?若刘鑫大军压境,我便亲自上战场,就算战死,亦是死得其所。公仁,如若不是我知你为人,今日我必将你斩杀于此。”
董昭一听这话,立马哑火,不敢再说什么。其他人也是默默无语,也不敢多嘴。
过了一会儿,曹操的怒火慢慢平息:“算了,你们先下去吧!让我静一静。”
众人似乎松了口气,陆陆续续地走出屋子。
“奉孝!”曹操突然叫住郭嘉,众人也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一下。他又打了个手势,让众人先走。
等众人走了之后,曹操又问郭嘉:“你既知刘鑫之能,为何还要为我效力?”
郭嘉想了想:“志才乃我至交,为司空效力,乃他临终托付。”
“哈哈哈哈!奉孝乃诚信之人,如若我败了,你会投刘鑫吗?”
郭嘉想了一下,摇了摇头:“不,我与司空共生死,若侥幸留得性命,我便隐居山林,只与山水鸟兽作伴。”
曹操愣住了……
建安四年(199年)二月中旬,很快又是一个上朝日,众臣纷纷到场。此时,谯城被攻占的消息已传遍了整个许都。许都之人,有喜有忧,朝堂之上,亦是风起云涌。
曹操今日也会上朝,他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暴风雨。
“陛下,臣闻大将军的军队已攻破了谯城,不日将往许都进发,许都今已是汉之国都,不能陷入战火之中,陛下亦不能受此灾难。”一上来御史大夫刘艾就开始引出此事。
“那爱卿以为如何?”刘协也觉得有理,他心里巴不得曹操早点完蛋,但却不希望自己受到波及。
“不如陛下派人前去面见大将军,向大将军提出,将其军队迎入许都,如何?”刘艾明知道曹操不可能答应,却故意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