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孙策的决定
“公瑾,这事你如何看待?”
周瑜刚才一直在旁观,心中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如若不出兵,曹操多半不是刘鑫的对手,覆没在即,那么这局势就对我们不利了。”
“所以,我军仍应出兵牵制一下刘鑫的兵力,使其不能打败曹操,可是,我们又不能引火烧身,以防曹操把祸水引到我们这里来。看来,我们得谨慎考虑才行。”
孙策点了点头。
“刘鑫为何敢出徐州的兵力攻打谯城呢?难道他不怕我军出兵徐州吗?其原因有两点,一则徐州下邳距离淮南太远,他不认为我大军会攻下邳,二则他不想与我军发生战事,故意示好我们,以免两线开战。”
“如你所说,我军攻下邳,岂不是会出乎刘鑫的意料?”
周瑜摇了摇头:“无论如何,从淮南攻下邳都不是一个好的的选择,除了路远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刘鑫可能藏兵于广陵,若是如此,则广陵兵力可从水路迅速支援下邳,我军攻下邳不成,反被断了后路。”
“伯符可别忘了,据我军得知的消息,刘鑫确实有水军,且董昭也言明这点,那么刘鑫的水军会驻于何处呢?唯有广陵!所以,刘鑫看着是倾巢而出,实际已留有后手。”
“如若我军的水军能进入淮水,那就不一样了,我军就可以与刘鑫的水军大战一场。可是,要从长江进入淮水,唯有通过广陵的海面上进入,其风险极大。”
周瑜虽相信江东水军无敌,也相信他的水军能从入海口进入淮水,但他不想把水军带到自己不熟知的水域,不愿意去冒这个风险。
这时代的淮水与长江是不通的,但有入海口。想通过长江进入淮水,只能从长江出海,再从入海口进入淮水。这是唯一的办法。
在历史上,淮水的入海口在宋代时曾被堵过。21世纪时的淮河入海口、淮河与长江之间相通的运河,都是人为挖出来的。
“按照公瑾所说,我军不能攻下邳,那唯有出兵谯城,可是如果出兵谯城,势必会和刘鑫交战,此战对我军几乎没有好处,与刘鑫交战难免损兵折将,非我所愿。”
“若是刘鑫和曹操战得两败俱伤,那时,我军倒是可以趁机攻城掠地。”
周瑜和孙策认识的时间不短了,知道孙策的想法,那就是先答应下来,把钱先收了,然后做出支援的姿势,其实是坐观形势。等刘鑫和曹操打得两败俱伤时,再趁机捞取好处。
他皱起眉头来,想着办法。半晌之后,他便有了些思路。
“恐怕出兵谯城也不妥,刘鑫征战沙场多年,其率军一向谨慎,不可能没有防备。我军与曹操结盟,他应该早就知道,其出兵攻打谯城,不可能不防范我军会支援,如我所料不差的话,刘鑫必会设法在路上拦截我军,阻止我军支援谯城。”
“怎么拦截?”
“我军从寿春出发,若要去谯郡,一般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从寿春渡过淮水,经汝南进入谯郡,再往谯城而去。另一个是行军至淮南钟离县附近,渡过淮水到对面的谯郡龙亢县,再去谯城。”
“其实,两个方向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渡淮水的方向不同而已。刘鑫若是想堵我大军,恐怕亦是会选择其中之一。若选择两路堵截,他兵力恐怕不足。”
“那他会选择哪条路呢?”
“我认为他应该会选择汝南方向,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切断我军与曹操之间的联系,二是如若我军从寿春过淮水,进入汝南境内,再沿西北方向去谯城,刘鑫的军队可以堵截。”
“如若他选择驻军在龙亢县的话,我军和曹操仍能互有往来。他选择驻军汝南,则在沿途设卡,拦截我们和曹操的人。”
“这董昭也未必说实话,他从许都而来,可能已经知道刘鑫驻军汝南,当然也或许他只是侥幸过来了。”
周瑜话中暗指董昭隐藏了重要的情况,孙策心中不悦起来。
“哼!这董昭真是可恨!”
“董昭未必是恶意,他只是想促成我军出兵而已!”
“那以你之见,该怎么办?”
“刘鑫如果已经驻军汝南,那我军只能从淮南钟离县渡过淮水到谯郡龙亢县,只有这条路才能避开刘鑫的军队。”
“好,如此正合我意,我们就答应董昭。”
次日,孙策再次接见董昭。
“董先生,我昨日整宿未眠,想了又想,我与司空结为盟友,司空又将淮南让出来给我,我受之有愧呀,如今司空有难,我岂有不帮之理?”
“昨日,我担心大军过于疲惫,便向众将
询问了一下大军休整的状况,得知大军虽是疲惫,但很快就休整完毕了。董先生放心,此事我应承下了,不日我将率兵北上,解了谯城之危。”
孙策终于答应了下来,董昭听到这话,心里顿时舒坦了起来。
“多谢吴侯!司空也会非常欢喜,他日必会再奉上厚礼,以感谢吴侯之恩。”
“哈哈哈哈,我与司空情同兄弟,他的事,我自然要帮。”
董昭微微一愣,曹操的年纪都够当孙策他爹了,当年就曾跟孙坚论交,这孙策真是口不择言。当然,他无意计较这些小事。
“那不知吴侯何时能出兵呢?”
“我大军休整结束后立即出兵,短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
董昭觉得半个月内出兵,应该也不会误事,就点头答应了。双方就细节问题进行了一些交流。两天之后,董昭就向孙策告辞了。
孙策和周瑜开始整顿兵马,做好北上的准备。不过,孙策可不会真的在半个月内出兵,原则上,出兵晚了,才能让刘鑫和曹操打得你死我活,才更符合他的利益。
只是,在出兵之前,周瑜还要做一件事,那就是请出鲁肃。鲁肃在家守丧,眼看就要满期了,其家临淮东城距离寿春只有两三百里路,在临淮与淮南交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