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左懋第身死
将士们闻令而动,如猛虎下山,奋勇杀敌。他们忘记了伤痛,全力开炮,为使节船的安全撤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半个时辰后,使节船已然远离海岸,后方追击的战船在被打残一艘后,也不得不放弃了追击。此时的使节船,就像一只受伤的孤雁,在茫茫大海上飘荡。它的船体伤痕累累,船舱内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和血腥味,但它依然顽强地行驶着,向着远方的大明驶去。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逃亡战中,大明将士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为大明赢得了荣誉和尊严。
危险解除,田头第一时间来到船舱,询问左懋第的伤情。
进入船舱后,一众医师毫无动作,默默垂着头,田头见此情形,心中一震,走上前轻声问道:“左大人他”
“哎,下官无能啊,左左大人仙逝了。”
此话犹如晴天霹雳,将田头的心震得粉碎。
田头双腿一软,“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悲声大呼:“大人”
医师赶忙将田头扶起,安慰道:“田大人,这是左大人在临终前留给你的。”说罢,医师取过一个包裹将其交到田头手中。
田头缓缓打开包裹,里面是一份和兰人的宣战书及左懋第写的一份奏疏,其他再无他物。
田头看着这两样物件,心中的怒火油然而生:“狗日的杂种,此仇必报!!!”
他紧紧地攥着拳头,牙齿咬得咯咯作响,眼中喷出仇恨的火焰。他恨不得立刻带领兄弟们,返回迎上和兰人的舰船,将他们全部击沉,为左大人报仇雪恨。
然而,理智告诉他不能这么做,沉默许久后,田头走出船舱,看着众弟兄担忧的眼神,田头强抑悲痛,对着弟兄的令道:“左大人已去了,我等全速返回大明,将这里发生的一切上报陛下。”
闻听此言,将士们无不悲怆。擦干眼泪,众将士集体拱手愤道:“遵令。”其声音震耳欲聋,响彻云霄,如万马奔腾,似惊涛拍岸。
“托马斯子爵阁下,对大明使节船的拦截行动失败,我方战船损毁一艘,士兵阵亡一百三十余人。”
与此同时,拦截失败的和兰战船飘荡在海面上,就刚刚那一小会儿战斗,和兰损失惨重,统帅托马斯子爵看着渐渐沉默的战船,双眉紧皱,暗自嘟囔:“明人果然不同凡响。”
“传令下去,让舰队即刻向台湾进发。”
“是,子爵阁下。”
随着托马斯的下令,整个和兰舰队剩余的一百九十七艘战船,加上数百改装的商船,像一群凶猛的野兽,满载着五万名士兵,浩浩荡荡向台湾杀去。
另一边,对于巴达维亚发生的一切,朱由检尚不得知。这位大明的最高统治者,此时正在京城的一处私有农田里挥洒着汗水。
周围一群大小官员,簇拥着这位掌握他们生死的帝王。
大明第一台蒸汽驱动的绳索耕田犁正式成型,今日就是它测试的日子,古话有云:民以食为天。
对于能够改变大明生产力的神器,朱由检决定亲自试试。
耕田犁并不大,与传统犁不同的是,它是用蒸汽驱动,完全不需要人力或者牲畜的力量。
只见朱由检将耕田犁放好位置后,启动蒸汽机,在机器轰鸣声中,两边的绞盘带动了绳索运动,故而带动下方安装的翻地的器具。
它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牛,在田间缓缓移动,将泥土翻起,仿佛在为大地梳妆。绳索的运动犹如优美的舞蹈,轻盈而灵活,将翻地的动作演绎得如同艺术一般。
朱由检使用着耕田犁,注视着这神奇的一幕,仿佛看到了大明的未来。仿佛这台耕田犁是他手中的画笔,作为皇帝的他正在描绘着大明的繁荣昌盛。
在蒸汽机的驱动下,耕田犁的工作效率极高,不一会儿,一大片田地就被翻整完毕。
朱由检看着这片整齐的田地,心中充满了喜悦。他转身对身边的官员们说:“哈哈,好,此物好用。诸位爱卿,这台蒸汽驱动的绳索耕田犁,是我大明的骄傲。有了它,大明的农业生产将得到极大的提高,我们的百姓将不再为粮食发愁,这是我大明迈向繁荣昌盛的重要一步。”
“陛下圣明。”大小官员闻言齐声道。
"来来各位卿家,都来试试,这可是关系到百姓们衣食的重大改进,尔等不可不了解。"试种完毕的朱由检,抬手抹去额头的汗珠,高兴道。
"陛下,臣先来。"蒋德璟主动请缨。
"好,大明首辅就应是如此,去吧。"
在朱由检的注视下,一众大小官员纷纷上阵,每人都实地操作了一把。
不得不说,这个新玩意儿确实好用,一众官员劳作了半天,仍然不见有多少汗水溢出。
“恭喜陛下,此物甚好,若在大明推广开来,相信至少会让大明的粮食产量翻一倍啊。”蒋德璟喜道。
“是啊,陛下,臣等贺喜陛下得此神物。”一众官员亦是纷纷赞同。
“此乃研造司的功劳,朕可不敢贪墨了。唐卿和谭卿何在?”朱由检再次大笑,问道。
“臣在。”二人同时出班,来到朱由检面前。
“此物甚好,朕记尔等大功一件。下去后速将此物量产,并发放给各府县官府,责令其免费提供给农户使用,记住,官府不可收取任何费用。”朱由检道。
“遵旨。”
朱由检看着官员们的表情,心中也感到十分欣慰。他转身再次注视着这片肥沃的土地,仿佛看到了丰收的景象,看到了百姓们的笑脸。
朱由检深吸一口气,然后对身边的官员们说:“诸位爱卿,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朕与尔等都要继续努力,不断创新,让大明的科技水平更上一层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大明更加繁荣昌盛,让百姓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陛下心系黎民,万岁万岁万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