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
站满了文臣武将的大殿上顿时变得鸦雀无声。
三个请求,可谓一个比一个过份。
淮阳王和八王之乱早期当政的齐王一样,都是惠帝亲弟、高祖嫡孙,反而最终登基的怀帝是高祖庶子一脉,和前任的惠帝只有堂亲关系。
惠帝无后,齐王和淮阳王本是宗室之中最为正统的两个人,若不是先后身亡,以血脉正统来论还真轮不到怀帝登基。
如今作为礼部侍郎的宋渝当著文武百官的脸说出“高祖嫡孙”四字,还请陛下恢复淮阳王一脉,这不是狠狠的在打“不够正统”的陛下一脉吗?
然后,怀帝一脉之所以得以顺利接掌皇权,绝对离不开淮阳王之死和燕王长史案。怀帝登基后立即展开三司会审,把淮阳王定性为弄权作乱的八位藩王之一,并将淮阳王之死定性为燕王长史为主报仇的仇杀。
之前掌权的藩王都是作乱的反王,而怀帝是乱局之中的一股清流,在这样的前设下怀帝登基才是顺理成章,加上王谢崔三家的助力,再无人敢挑战怀帝登基的正当性。
若淮阳王并非反王,而淮阳王一脉又有过继的宗室子为后人,那皇位理应由谁继承?是当今陛下所属的怀帝一脉,还是过继后的淮阳王一脉?
本来看似高高在上不能挑战的皇权,竟然因为有关淮阳王的的那段历史和一宗旧案而受到设身威胁。
但这最后的第三点,才是最耐人寻味的一点。
血脉之说尚是其次,当年怀帝入主皇城,打的是平定内乱的旗号,凭的是一句冠冕堂皇的“除外戚,靖藩王,开万世之太平”。
那如果除外戚、靖藩王,为后世铺下太平之路的,本来就不是怀帝呢?
宋渝的三请并没有直接指出这一点,却在字里行间隐隐指向淮阳王才是至为忠贤之人,留下对于怀帝所为的处处疑点。
皇帝此时的脸色已是难看至极。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要呵斥,却蓦然想起宋渝正是自己一手提拔之人。他若在此时当众贬斥这位新晋的天子门生,其余那些他赖以巩固皇权的寒门新贵会作何感想?
他故作无事,合上嘴巴的时候,又蓦然发现,自己若不开口,他的皇权还是会受到质疑。
他只能寄望殿中大臣,会有忠君之人为他保驾护航。
就在这时,内侍的声音在殿门响起:“太傅录尚书事谢钧,入殿觐见!”
自谢遥死讯传回京中便一直称病闭门不出的谢钧,竟然选择了在今天上朝,还选择了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候重现天下人前。
谢钧走进殿中,本来只有小撮花白的头发竟已白了大半,他一步一步的走向殿前,步履艰难,老态龙钟。
他看起来便妥妥的是一副老年失子的颓丧样儿,可韩昭知道,他在这条路上走了二十年才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如今不过是心愿已了,也就不再忌讳自己的老态。
皇帝看见谢钧,不知自己该是庆幸,还是担忧——谢钧乃是有着扶植怀帝从龙之功的人,也是当年燕王长史案的主审之一,他总归是站在自己一方的吧?可是,他和淮阳王也有着隔了一层的姻亲关系,而且丧子一事,自己也断断脱不了干系……
谢钧走到殿前,朝龙椅的方向跪了下去。皇帝的心骤然一沈。
果听他沈声道:“陛下,臣有罪。”
皇帝黑得发紫的脸上换上了一抹大度的笑容:“谢卿身子不好,快快请起。”
谢钧却只是重复说着:“臣有罪。”
皇帝轻轻问:“谢卿何罪之有?”
谢钧直起身子,朗声回答:“臣在二十年前曾为燕王长史案的主审,当时臣偏听偏信,不曾查明真相,以致一代贤王蒙冤,历史真相被埋没了足足二十年有余。”
“臣请三司重审燕王长史案,而臣愿全力配合,在天下人面前道出所有臣所知道的,当年之事。”
皇帝脸上青一阵红一阵的,看向殿中众人,发现这时愿意为他这个天子说上一句话的,竟是一个人也没有。
世家士族出身的官员,在过去二十年来一直都是站的谢家的队,谢家忠于皇权,他们便给皇权面子;谢家自认当年审讯不当,他们便也跟着请求重审。
当然,在现在的朝堂里,还站着的世家子弟也已是为数不多。为数更多的寒门新贵,却也并非站在他们的“伯乐”一方。
因为,他们的伯乐并不是自以为待他们如国士的座上天子,而是为他们穿针引线,让一众寒门士子得以在今日高居朝上的同科、如今的尚书左仆射韩昭。
就算不计韩昭,他们最初的恩人也在二十年前便已出现了。他便是在八王之乱末年,让战火纷飞之下的底层百姓仍然有两餐温饱,让他们长大成人、活到站在金銮殿上的今天的淮阳王楚涟。
这些科举入仕的寒门士子,都是天子亲点的为国为民之人。只是,他们为的国,并非一家一姓、一个国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真正构建这个所谓的“国”的天下万民。
御史中丞萧庭榕自文官队列中踏上前来,在谢钧身后半步跪下:“臣得陛下任命为御史中丞,亦请谢太傅之请,重开三司会审。”
大理寺卿容逸之亦同样出列,跪在一脸肃穆的萧木头身旁:“臣大理寺卿容逸之,在重审过程当中定当不偏不倚、秉公办理,以还原此案真相。”
他这话便是说得更绝了,索性不向皇帝请求,直接说出了重审“过程”之中他承诺会做的事。
皇帝直接无视了殿上跪着的三个人,看向三法司之中唯一还没有表明立场的刑部尚书。“尚书怎么看?”
刑部尚书出列,却是一脸平静的道:“臣的前任尚书魏康结党营私二十年,此人生性卑劣,不可相信,他曾经手的燕王长史案,臣认为可以重审。”
皇帝愕然,看向其余百官,只见越来越多的人出列,在他面前跪了下来。
韩昭站在政事堂的相公之中,见大多数的文武百官都下跪请命,她朝皇帝打了个无奈的眼色,也跟随了大伙的动作。
最终皇帝不发一言,拂袖离去。
百官陈情并没有在这里结束。下朝后一众官员并没有回到衙门,而是堵在了紫宸殿外;这一次也没有御史前来劝退,而是和他们站在一起,非要逼得皇帝给出一个答案。
最终,皇帝妥协了。事实上,事已至此,他也没有不妥协的余地。
皇帝和那些被官场浮沉打碎傲骨的庙堂中人一般,都终于学会了“妥协”二字。
他先是让司天监择了吉日,焚香沐浴后上告天地,正式在宗庙里和宗正寺的宗谱玉牒重新加上了淮阳王一脉,再经中书省下圣旨为淮阳王上谥,谥号“忠贤”。在同一日,为淮阳王以及其他断了嫡脉的旧日贤王择礼部拟定好了的宗室子过继,从他们生父一辈那里划分封地,重新分封。
复位、过继、上谥等等的事都办妥之后,在兴和六年夏,燕王长史案重新开审。御史大夫年事已高、徒领虚职,御史台便是由御史中丞萧庭榕主审;大理寺自是由寺卿容逸之主审;而刑部,则是由两年前接任魏康之位的刑部尚书主审。三司会审,一如二十年前淮阳王被杀后此案初审。
不同的是,这一次的三司会审,是在大理寺中门大开的情况下进行。百姓可以自由入内听审,一如当初谢遥和韩昭南下扬州,审理户籍案时的那个样子。
谢钧便是在洛阳百姓众目睽睽的见证下,以证人的身份走上了大理寺的公堂。
他还不忘感叹一声:“二十年堂上,二十年堂下啊。”换来了在旁观审的韩昭一记白眼。
重审燕王长史案,在朝野之间大多数的人眼中看来,本来便是走走过场。现在人人皆知淮阳王并非反王,重审此案也不过是要为淮阳王被杀一事重新定性,是反王旧部对一代贤王的刺杀,而非反王之间的仇杀而已。
谢钧却在公堂之上,语出惊人。
“老夫今日在三司面前作证,当年行刺淮阳王的,后来被三司会审下令斩首的燕王长史,并非真正的燕王长史。”
“燕王长史在淮阳王遇刺之前,便已被有心人灭口,然后有人装扮成了燕王长史的模样行刺淮阳王,得手之后更是乖乖就擒,才有了后来的三司会审燕王长史案。”
“这一场三司会审,做的不过是给边上修史之人和不懂内情的天下臣民一个交代罢了。”
堂上堂下的朝野官民都一下子听得傻眼了。
谢钧二十年来位高权重,却是规行矩步,做的一切既是为了家族利益,也不让皇帝难做,身为太傅不仅是当朝天子的修业之师,更对科举出身的寒门学子一视同仁,几乎可算是无可挑剔。
他这一出唱的到底是些什么戏!
一字一句,不仅指向当年刺杀淮阳王的另有其人,更是明示暗示,三司会审的过程为假,因为无论是刺杀还是会审,都一直有扯线人在所有人的背后,拉着线一步步早已预设好了的结局。
如今,在洛阳臣民都在看着的公开会审里,谢钧逆转了预设的结局,带着众人一步步的走回了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