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寒门女子科举图鉴 > 大不敬

大不敬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御史大夫定定的看着她,像是在看着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韩昭想,大概在她这顶头上司的眼里,她的确是一个还未懂事的孩子。

    山野村夫,年少成名,行事任性,不懂人情世故。哪像他自己,都在官场打滚成人精了,这官场的规矩世故他倒是清楚得很。

    “子曜啊,”御史大夫连他的表字也叫上了,俨然一副长辈循循善诱于晚辈的样子。“我们入朝为官,求的不过一份丰厚俸禄、一个光耀门楣的名声,说一句大不敬的,这江山是楚氏的,又不是你我所有,我们这些替天家做事的人尽己本份、日子得过且过便行,又何必自寻烦恼?”

    韩昭哑然失笑。在世家眼中天家也不过是另一个世家罢了,说这些“大不敬”的话他们也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可御史大夫也已经是把她当成自己人了,才会这么坦然相告。

    她不得不承认,御史大夫说的话,只是有他官场历练浸淫出来的道理所在;她也不是真的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前世在朝中八年,她早已见识过了官场百态,也知道有些事是本来与她无关的。

    只是,重活一次,她不想再去过那样的人生而已。

    “可是,”她还是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何这江山就是楚氏的,而不能是你我的?”

    御史大夫脸色大变。就算世家再怎么看不起天家,天子还是天子,可以不承认他的权力,可不能不承认他的正统。韩昭这话已经是大逆不道了。

    “御史请先听我说完。”韩昭也不卖关子了,连忙说道:“我们这些朝官虽说是食君之禄,可是无论是国库、内库、还是我们从太府寺那里支来的俸银,不都是从百姓那里征收得来的税项么?”

    “所以,为什么这天下就唯独是属于天子一族的?为什么这江山就不能是天下万民的?”

    御史大夫扶额,只觉这孩子着实是太过放肆,却一时之间也找不到话去反驳。

    “百姓每年向朝廷上缴秋税,若说只是受胁于朝廷威势,那朝廷与强盗又有何异?若说不是怯于朝廷威势,那便是他们心甘情愿奉上庄稼,这些税收既为朝廷所用,百姓对于用在何人、用在何处,不是应该有知情权的吗?”韩昭深深吸了一口气,徐徐而道:“下官认为,无论是御史台,还是考绩监考,职责固然是监察主考;可是,真正有权去评定官员是否尽责、监考有否官官相卫的,应该是这江山真正的主人,为维持朝廷运作而缴交赋税的天下万民。”

    “朝官和那些庶民又怎会一样?我等得以入朝为官,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大字不识的庶民又怎会明白朝廷做每一件事的缘由和考量?”御史大夫皱眉道:“你是春闱出身的,寒窗苦读不比终日干活的田野郎,更应明白。”

    韩昭一脸无辜的眨眨眼睛:“不明白,教到明白不就行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读圣贤书、看天下事,可这并不代表他们天资愚笨,无法理解朝堂政事——他们缺的,不过是学习的机会罢了。再退一步来说,就算他们无法在一时半刻之间学会这些,可成为各级官员俸禄的秋税是他们上缴的,他们应当拥有看看这些秋税是否用得其所的机会,不管他们看得懂还是看不懂。”

    御史大夫倒抽了一口凉气。扬州刺史案在她的监察下成为首宗公开审讯的案件,这事他可是知道的,现在很难联想不到韩昭说了这么一大通,她心中想做的事到底是什么。

    “韩中丞莫不是说,考绩一事也当如扬州刺史案一般,公开考绩?”

    韩昭摇了摇头:“不是让百姓站在那里光看着,而是让他们成为考核者、监察者。”

    “毕竟,地方官员政绩如何,最清楚不过的不该是当地百姓吗?至于京官,下达的每一个政令,足以影响所有州郡,便更该由万民监察。”

    御史大夫看着她的眼神,由看着一个小孩,到看着一个疯子,最后他竟也开始默默思考这个疯子才想得出来的“万民监察”之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可是,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让庶民行朝官之权,将我等士大夫置于何地?三省六部中人又会如何看我,如何看御史台?”他问出了最重要的一句:“吃力不讨好的事,御史台为什么要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韩昭想到了曾经谢遥所说,为官之道,皆是妥协。没有利益的事,谁会去做?

    她却想到了一个原因。“因为,陛下已经有意借考绩拔去士族中人,而安插自己的嫡系人物。”

    这句话由她这个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最是根正苗红不过的“皇帝嫡系”说来,怎么听来都是怪怪的。

    她却没有给御史大夫思考的时间,直截了当的道:“王顾两家已是式微,而本来大考都是以朝中德高望重之人为主考,可陛下把谢太傅剔出主考之列,主考京官的太府寺卿又是天家的人,京官赏罚都得看这次考绩结果,陛下这还不是把京官升降的主动权拿捏在手?”

    言下之意,即是说皇帝拿住了京官升降的权力,自然会以自己人代替这些地方势大而看不起天家的高门士族。

    “要保住现有权位,一是要做个好官,二是要百姓知道你是一个好官,三是要天家那边的人知道,他要是敢动百姓认为的好官,唾沫星子都能把他淹死。”

    xxxxx

    三年一度的官员大考终于还是开展了。

    大考的考绩标准分“四善”和“二十七最”。四善指的是德义有闻者,为一善;清慎明著者,为一善;公平可称者,为一善;恪勤匪懈者,为一善。二十七最则是因官职不同而异,评定身在其位而最能谋其政之人。

    本来“四善”中就包含了德义有闻的标准,既要“有闻”,便由民间评定,此人在当地风评如何,可有善名。而各级官员身在其位的办事能力,从百姓的生活可见一斑。最后官员评级,虽是由主考评定,却必须有理有据,公诸天下。

    皇帝把她召进了宫。韩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对着皇帝便说世家之间官官相卫,可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也会对天家感恩戴德。如此又给她糊弄了过去。

    地方官考绩才刚开始,却发生了一段并不算小的插曲:豫州刺史府好大喜功,事实却对百姓毫无建树,兼且长年贪墨,竟被当地居民借着公开考绩的机会,直接揭发了出来。

    御史台自是不会放过这个又记一功的机会,弹劾的折子如流水一般涌进了紫宸殿里。

    韩昭却总觉得有些奇怪,借着汇报御史台监察考绩之机,找上了正在政事堂办公的谢太傅:“南巡扬州的时候,我曾经过陈县,那里可是万家灯火,百姓安居乐业,大街两旁都是熙熙攘攘的。看不出来,那里的百姓竟有这么大的怨气。”

    谢钧微微一笑,倒是不慌不忙:“这是陛下有意动我谢氏老家了。”

    韩昭点了点头。她又怎会没有想过这个可能,尤其是谢遥身份不明,谢钧如今势大,陈郡还是淮阳王的大本营。“陛下是不是对豫州刺史有所怀疑?”

    谢钧淡淡道:“豫州刺史是我的人,也是故淮阳王的人。而且……豫州境内,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韩昭暗自心惊。谢钧手上握有如此之多的人力物力,上一世的他却是心甘情愿的把位极人臣的尚书令之位拱手让她。

    就连这一世,他大概也不打算动用任何人力物力的,可是谢遥的入仕,在扬州一案中的锋芒毕露,让皇帝把他的主意打到了谢家背后的人上。

    “说豫州刺史贪墨,其实地方官里,又有哪个真的干净?至于什么好大喜功、毫无建树,更是纯属胡扯。”谢钧苦笑。“只是,他的确犯了欺君大罪,只愿陛下并非查到了这事在寻了个由头把他下狱。”

    韩昭一怔,问道:“什么欺君大罪?”

    “老夫真正的发妻崔氏,正是隐于陈县。”

    注:

    知情权/第四权的概念源自三权分立,算是比较现代的概念了,放在古代也许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古代也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先,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等的概念,作者比较理想主义,就在这里更进一步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