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562清大

562清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1月17日,星期天。

    唐植桐起了个大早,先把炉子给点着,得烧点热水洗漱一下,搞好个人的卫生工作,免得给小王同学丢人。

    小王同学起的也不晚,起来就翻找衣服:“哎,那件大衣,你穿不穿?”

    “不了吧?我穿工作服过去吧,总感觉那大衣太高调。”唐植桐略一停顿,接着问道:“穿的普通会不会给你丢人?”

    “这有什么丢人的?怎么舒服怎么穿。”小王同学笑一笑,也不劝,坐在梳妆台前对着镜子梳起头来。

    长头发嘛,打理起来稍微麻烦了一点,每天至少得梳一遍,不梳的话,一些断发就容易炸开,显得整个人很凌乱。

    “对了,你们这次聚会有多少人啊?”唐植桐洗了把手,打算包点松子带上,按照人数来,起码得一个人能分到两把吧?

    “十来个,四个男生,六个女生,再加上你我。”小王同学歪着脑袋,双手在脑袋后面,熟练的挽了个丸子,然后扎了起来。

    “行,那我装个四五斤吧。”唐植桐从旁边抽过两张报纸,先叠成双层,然后往里面装松子。

    为了这次去清大,唐植桐昨儿晚上特意炒了一锅,只学了俄语,都没顾上开展简化字的工作。

    洗漱完,简单吃口饭,两人穿戴好,带上东西,先去了椿树胡同。

    今儿唐植桐骑自行车,小王同学坐后座,两人又重温了一回热恋时的出行状态。

    到了椿树胡同,正迎上张叶出门倒洗衣服的脏水,她并不是往路中间一泼拉倒,而是沿着墙根,一边走一边倒,这样水流不到路面上。

    冬天天冷,水干不了容易结冰,行人万一一个看不着就容易摔倒。

    “静文来了,进来坐坐吧。”张叶抬起头看到唐植桐小两口,热情的让道。

    “不了,高大娘,我们一会还有事,下次吧。”唐植桐停下车,小王同学跳下自行车,回应以热情,尽管两人年龄差不多,但按照称呼高大山的叫法,喊张叶大娘是没毛病的。

    “中,那可说好了,等你下次来,俺给你俩做烩面吃。”半个来月时间,张叶已经适应了高大娘的身份,脸上笑容多了,气色红润了,脸上也多了点肉,气色比刚来的时候好了很多。

    张叶是个心怀感恩的朴实人,从一开始王静文帮着打圆场,到后来半道截住自己,再加上叶志娟帮着解决定量问题,张叶都记在心里。

    她很明白,若不是王家一家,自己可能已经走了,压根吃不上四九城的定量。

    两人上楼,叶志娟正在看苗小琴整理出来的富贵人家的养生药方。

    “妈,桉子买了些虾过来,一会你们做做吃了。我们去清大了。”小王同学将虾和玉米面放下,围巾都没摘,明显是没打算多待。

    “嗯。以后不用这么破费,现在粮食够吃,已经比前阵子好多了。”叶志娟放下手里的笔记,说道。

    唐植桐瞄了一眼笔记,看到了鹿茸、人参、淫羊藿字样,随即想起了张若箭,自己之前还提醒过他做成药来着。

    “妈,我有个药厂的朋友。上回还谈起研究成药来着,不知道那边有没有进展。要不我回头问问?一来他们那边有经验,二来如果他们研究出来,咱就可以直接写在书里,能给专家省下不少功夫。要是他们那边有药效比较好的成药,咱这边直接创汇也更方便。”唐植桐福灵心至。

    方便叶志娟是真,跟张若箭沟通一下,送他个人情也是真。

    事情怎么着都是做,不找他,编撰委员会也会找其他单位,说不定一来二去更浪费时间。

    “行,你让他回头跟小苗联系吧,我明天跟小苗说一声。”叶志娟略一思索,答应下来,用谁都是用,认识的反而更放心一些。

    “好。”唐植桐答应的痛快,这波属于双赢,对谁都没坏处,也得亏这年头没有招标的概念,否则这种做法妥妥的会被称之为暗箱操作。

    “今天过去好好聊,别吵吵。”叶志娟知道小两口今天要去干嘛,开口嘱咐道。

    “哎呀,妈,知道了,还当我们三岁的孩子嘛?我们走了,再不过去就晚了。”小王同学看了一眼手表,拉着唐植桐往外走。

    “姐夫,姐夫,这虾怎么做好吃?”敬民在一旁悄默声的,已经将报纸给打开,一只只比他巴掌都大的对虾呈现在他的面前。

    “东西好,怎么做都好吃。炒着吃、炖着吃都行。扔上两片姜清蒸,蒸好蘸酱油吃也行。”唐植桐都快被小王同学拽到门口了,扭回头来简单说了几句做法。

    其实不光炒、炖、蒸,炭火烤也别具一番风味,连虾皮都能嚼嚼咽喽,炸就算了,控制不好油温容易炸老。

    其实时间上并没有晚,只是小王同学考虑到这一路都是丈夫载着自己,为了不让他那么累,打算慢慢走,所以营造出了一份时间比较赶的氛围。

    唐植桐顶着风,载着小王同学,一路小上坡往清大赶。

    清大在邮电学院西北方向六公里处,标准的荒郊野外,出门再走十分钟才能到宇宙中心五道口。

    五道口的历史并不长。

    1906年西直门火车站建成,开始一路往北修建京包铁路。

    随着铁路路沿线地区居住人员的增多,在一些道口附近逐渐形成村落,并依道口之名命名。

    也就是说,五道口是从西直门火车站出发的京包铁路的第五个铁路道口。

    以前就是个小村子,解放后国家在这边开建大学,地也就征用了,这边逐渐形成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学城。

    宇宙中心的称呼据说起源于80年代,五道口拆除,盖起了新的商场,取了个挺洋气的名字,叫ucenter。

    附近的孩子们笑称universalcenter,即宇宙中心。

    唐植桐在工地的时候曾路过清大好几次,但并没有进去过,那时候只忙着囤物资了,顾不上游山玩水。

    现在的清大被京张铁路一分为二,东边是新校区,杜晏清在西校区,想过去找她,得过铁路。

    为了方便小王同学找到自己,杜晏清在信里交代的很清楚,并模仿小王同学当初的做法,在信里画了一张简易地图。

    唐植桐过铁路的时候还在想,清大就是不一样,校长敢硬刚铁道部,硬生生让京包铁路东移800米。

    眼下铁路东移工程还没有竣工,不过看样子也差不多了,眼睛能看到的地方,铁轨已经铺好了。

    到了清大校门口,唐植桐停下车,小王同学从后座上下来,看到了自己同学,杜晏清、曹双双和岳珍珍。

    “文文!这呢!”杜晏清看到小王同学后,卖力的招手。

    “我们没来晚吧?”小王同学笑眯眯的过去打招呼,唐植桐推着自行车紧随其后。

    “没有呀,大部队还没到呢,估计也快了。我让你坐火车过来,你还不愿意,多冷呀,脸都冻红了。”杜晏清拉着小王同学的手,叽叽喳喳的说道,宛如树林里的百灵鸟。

    “我包的严实着呢,没事。西直门到这边也没几步路,我们不愿去排那个队。要是坐车,现在还到不了呢。”小王同学依旧笑盈盈的,她倒是跟唐植桐提了坐火车的建议,但被唐植桐否了。

    从西直门车站坐车过来也快不了多少,车上的气味也难闻,唐植桐觉得有些划不来。

    他几乎天天骑车去邮电学院,已经习惯了,再说之前还载着小王同学去过圆明园,到清大才几步路,想重温一下载媳妇儿的快乐。

    “你们还不认识吧?这是文文的爱人,唐植桐。”杜晏清跟小王同学热络完,给另外两位发小介绍起来。

    “我们以前见过。”曹双双捂嘴笑道。

    “那就剩我不认识了?我叫岳珍珍,在银行上班。”岳珍珍落落大方的跟唐植桐点点头。

    “你好,我在邮政局工作。你们先聊,不用管我,我去旁边抽颗烟。”唐植桐笑着跟岳珍珍打了个招呼,然后朝旁边指指,推着自行车过去,把空间让给小姐们。

    小姐妹四个站在大门口另一侧,嘻嘻哈哈的聊着,气氛很热络。

    唐植桐则立好自行车,点上烟打发时间。

    这一路过来,骑的并不快,感觉还行,身上微微冒汗,也没觉出太冷来。

    几人并没有等太久,就过来四个同学,三男一女,三男是骑自行车过来的,女的跟小王同学一样,坐在后座上。

    唐植桐上前认识一下,三个男同学分别是霍效平、单伟、谷小刚,女同学叫贺平,都是附近院校的大学生,也是刚考完试不久,为了这次聚会暂时没有回家,毕竟从学校过来要比从家里过来近很多。

    最后来的依旧是四个,两男两女,女的是孙小普、周小韵,都在外地读大学,男的是武爱军、程少军。

    “你们这可不够意思啊,同学聚会不喊着我。我知道后就不请自来了,不会不欢迎吧?”程少军上来就大大咧咧的说道。

    “你都来了,还能赶你走啊?不叫你还不是因为你在读军校吗?谁都知道那里难请假,耽误你上进怎么办?”来都来了,还能赶回去不成?杜晏清肯定不会这么干。

    介绍几人认识后,杜晏清领着大家进了校园,先把自行车存好,然后自己当了一回导游,领大家参观校园:“京张铁路将清大一分为二,东边是新校区,机械、电机、无线电及动力系的汽车拖拉机专业在那边。咱现在所在的是老校区,有土木、水利、建筑、动力系的热力发电专业。”

    “离得这么近,却被铁路划开,是不是有些不方便?要是有破坏分子在校园里从火车上跳下来怎么办?”孙小普东张西望,在心里跟自己所在的大学对比着。

    “校长已经跟铁道部谈好了,京包线在清大这一段铁路要整体东移800米。本来计划去年7月份完工,现在还有些后续工作没做完,再有两个月就迁移过去了,到时候这条火车道就是我们校园里的一条大路了。”杜晏清解答道。

    杜晏清带着大家先往西走,建筑物、景点啥的挨个介绍。

    第一个是二校门,是清大最开始的大门,后来西边建了家属院扩建,这边就成了内门。

    让唐植桐没想到的是,霍效平带了相机,他主动站出来说:“来,大家合个影吧?”

    “好呀!”孙小普第一个站出来赞成。

    “你们同学见一次不容易,要是你放心的话,告诉我怎么拍,我来拍?”唐植桐主动凑上前,自己怎么说都算是外人,站里面多少有些格格不入。

    “这有什么不放心的。这相机用起来很简单,喏,从这里上弦,从取景框瞄准人和景,一按快门就好了。”霍效平性格很开朗,也有可能没把相机当回事,当即就教唐植桐如何用。

    唐植桐所接触的相机都是数码机,听霍效平讲的,现在这台跟数码卡片机在使用上没啥区别,只是现在的相机多了一个上弦的步骤。

    唐植桐拿着相机寻找角度,由于众人站的离二校门太近,拍不了校门的全景。

    “大家往前站站,咱争取把二校门照进去,人也拍的清晰点。”唐植桐不是什么相机佬,但以前出去玩,相机也好、手机也罢,都拍过一些,会一些基本技巧。

    唐植桐这么一指挥,霍效平心里更有底了,相信这是一张好照片。

    胶卷相机无法查看拍照效果,但不妨碍霍效平的认可:“没想到啊,你还懂取景,以前真没学过?”

    “这种相机摸都没摸过。”唐植桐笑呵呵的将相机还给霍效平,在心里补了一句,以前都是摸的数码相机,也玩过别人的单反,能跟这种落伍相机相比的,恐怕只有拍立得了。

    一行人接下来去的是水木清华,牌匾上“水木清华”四字据说是康麻子写的。

    名字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但杜晏清是理科生嘛,并没有文人的那种浪漫,没讲出多大内容,大家也只是转转,大冬天的,残花败柳,有啥景色可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