澝輌第155章 第 155 章櫲帵偔嘘
张宏在外头等了半天,才等到赵肃从里头出来。
“大人,陛下如何了?”
“歇下了。”赵肃的脸色很难看,眼里布满血丝,不过张宏也没好到哪里去,两两相望,都能看到对方脸上的憔悴。
“太医院那么多太医,就拿不出一个办法吗?”赵肃思前想后,觉得朱翊钧这症状很像摔伤之后引起的脑震荡,因为脑颅里有积血,所以一直头疼呕吐,还经常昏迷。在现代,这种情况,可以进行开颅手术,又或者病人自己的身体机能让血块慢慢化解,但他不是医生,更不知道几百年前,中医有什么办法,可以治好这种病症。
虽然不是立即致死的绝症,但是这么拖下去,性命只怕也不保。
若论心急如焚,恐怕没有人比他更甚,可却不能过于表露出来。
张宏苦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可一直没起色。”
他的日子也不好过,皇帝不想让人知道自己病重,可是日复一日,人多嘴杂,怎么也瞒不住,光是应付后宫那边的压力,都足以让他吃不消,更别提朝里那些大臣,三不五时都来询问,别人还好说,像张四维这种阁臣,张宏是怎么也没法托词含混过去的,如今见了赵肃,简直像是见了救星,总算是有个挡在前面的了。
“您看,要不要征召民间名医?”张宏斟酌着问,这也算是病急乱投医了,因为朱翊钧一旦驾崩,太子年幼,后宫就是太后说了算,太后与冯保交好,保不准在冷宫扫地的冯保会东山再起,到时候他张宏就没有什么好果子吃,所以即便是为了自己的前程,也要保佑皇帝长命百岁。
赵肃被他这么一提醒,忽然就想起一个人来。
“你可知道李时珍现在在何处?”
张宏讶然道:“您说的是曾经给世宗皇帝看过病的那位李太医?”
“对。”
张宏想了想:“早年他辞去太医职位,听说在民间写书,后来就没有音信了。”
赵肃道:“此事我去安排,你且不要声张,若有人问起,就依照之前太医院的说法去说,如今陛下生病之事已经传遍朝野,再刻意隐瞒也不妥,我与陛下商量过了,索性告知朝臣,也好让一些人见不得光的心思彻底无所遁形。”
张宏连连点头:“您放心,咱家晓得利害!”
赵肃交代完,出了宫,马不停蹄找上薛夏,让他动用锦衣卫的资源打探李时珍的下落,一旦有消息,立即启程,务必把人请回来。
翌日朱翊钧便下了旨,直接起用赵肃,入内阁,掌首辅印,并命其教导太子。
按理说,这是不符合常规的,首辅的人选需要通过朝臣廷推,最后皇帝盖章,才算顺理成章,现在皇帝越过这个环节,直接下中旨任命,显然并不准备让朝臣参与。
从古至今,臣强则主弱,主强则臣弱,君权和相权之间,都是互相拉锯的。嘉靖帝强势无比,任命一个严嵩为相二十年,就算不少人弹劾,也奈何不了他,还是皇帝主动厌弃了,才使得严嵩下马。换了隆庆帝,也就是朱翊钧的老爹就不行了,他从来就没想过把握主动权,反而还主动让出权力,让大臣们自己作主,所以才陆续出了高拱、张居正这等强势的人物。
等到朱翊钧登基的时候,众人本想延续隆庆朝的传统,可随着皇帝逐渐长大,逐渐精干起来,众人发现,主动权已经渐渐回到皇帝手里,连张居正也不得不低头,所以就算张居正死后,首辅之位一直空悬着,也没人敢说什么。
现在皇帝一病倒,马上就把赵肃召回京师,还把权柄尽数交付于他,隐隐有托孤的意思,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被演绎出许多种含义来。
有人认为,皇帝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了,不想在廷推的事情上浪费时间,所以直接任命自己信任的人选,而且这位陛下这么做,摆明了是不信任张四维。
也有人认为,上回张四维家族侵吞田地的事情,皇帝没有追究,反而还将他留下来,这是想让他与赵肃抗衡,以免一家独大,乱了朝纲,正所谓帝王心术,深不可测。
还有人认为,皇帝这是在为身后做准备,太子年幼,必然需要辅政大臣,赵肃和张四维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再加几个人,这样可以达到互相牵制的效果,谁也占不到便宜。
无论这些揣测包含了善意或恶意,赵肃走马上任,已经是毫无悬念的事情了。
仔细想想,他确实是比较适合的人选,因为自从张居正死后,张四维另立门户,原来依附于张居正麾下的人,就没了大将之才,王国光或殷正茂,也只是中上之选,没有足够的威望和魄力。反之,假使张四维来当这个首辅,赵肃那一派的人暂且不说,原先张党的那些人也不会同意。
当然,赵肃任首辅,张四维也不乐意。
他筹谋已久,结果一转眼,煮熟的鸭子就飞了,怎么让他高兴得起来?
所以就算他不会明面上和赵肃过不去,私底下难免也会设些绊子,搞些小动作,甚至他还瞅准机会,开始向李太后那边靠拢。虽说朱元璋定下祖制,后宫内臣不得干政,但是如果皇帝驾崩,太子还小,就算外有朝臣,有时候也需要太后出面主持一些事情,届时他与赵肃两人,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就算抛开这些先不提,赵肃甫一上任,就要面对一个难题。
张居正留下来的新政,到底继不继续?
如果继续的话,那些反对声怎么办?视而不见还是强加弹压?无论哪种办法,对赵肃只会有害无益,最终身败名裂。
如果不继续,他势必要选择与张四维合作,有合作就有妥协,那么张四维就可以从他手中一点点把权力拿过来,最后架空他这个首辅。
想通这些之后,张四维总算转怒为喜,把自己当不了首辅的郁闷稍稍压下,按兵不动,等着看赵肃的笑话。
博弈恰恰才开始。
没过多久,赵肃出手了。
他选择了一条张四维没有想到过的路。
首先,赵肃的人缘很好。
在朝为官,人缘好不是很容易办到的。因为你人在江湖,想往上爬,就需要站队,站了队,就代表着你与某些人成为盟友,与另外一些人成为政敌。如果你不想站队,希望两面都讨好,那么恰恰代表你没有立场,最后什么也得不到。还有些人比较清介,一心做事,不想掺和党争,这当然也算不上人缘好。
张居正算是一个前期很成功的范例,要知道他当时还是徐阶的学生,徐阶与严嵩父子明争暗斗,他还能在两派之间游刃有余,让徐阶认为他是个好学生,让严嵩也觉得这个人很不错。可惜他晚节不保,或者说他在登上首辅之位后,就失去这种小心谨慎。这是很多人的通病,有时候很难做到始终如一。
赵肃充分吸取张居正的前车之鉴,对小人,纵然心里看不上,面上也不会让其难堪,始终以礼相待,对有才干却郁郁不得志的人,也许对方并不赞同赵肃的政见,但赵肃也不介意提拔他,拉人一把。
久而久之,就会在许多人心里形成一种印象,每当提起赵肃,就会觉得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人,身居高位,却没有架子,对前辈礼遇,对平辈和善,又乐意提拔晚辈。所以乍一听到赵肃回京被起复,就算是张四维那边的人,也大多觉得这不是不能接受的。
其次,赵肃在成为首辅之后的官员任用上,展现了一种春风化雨的手段。
王国光等人,先前是张居正的心腹,屡屡与赵肃作对,赵肃依旧没有动他吏部尚书的位置,反而在官员选拔的事情上与他诸多商量,并不独断独行,因为他深知王国光的为人,大节不亏,算是个君子,这种人用了他,他只会感激你,不会忘恩负义。
先前张居正的新政,总的来说利大于弊,只是张居正操之过急,有时候难免会让底下的人有机可趁,那些土地士绅的反对声也就大些。所以赵肃并没有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反而继续把新政执行下去,去掉其中一些弊病,平反起复一批原先因为张居正刻意打压而蒙冤的官员。他对外也说自己生平敬佩的人,一是启蒙恩师戴公望,二是老师高拱,三就是张居正。
要知道天下无人不知,张居正与赵肃不对头,与赵肃的老师高拱更不对头,赵肃当上首辅之后,不是趁机打击张居正的旧党,反而既往不咎,以德报怨,他的话,更让很多人都看到他的诚意和胸襟。
在面对赵肃一片大好形势的情况下,张四维有些坐不住了。
赵肃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揣摩张四维的心思,他现在每天忙于处理政务,处理人际关系,力保朝局稳定,还要担心朱翊钧的病情,忙得不可开交,连久别重逢的贺子重,两人也只是匆匆见了一面,叙了一会儿旧,便又进宫来了。
因为张宏派人来禀报,说皇帝想见他。
进了乾清宫西暖阁,便瞧见一个小身影伏案执笔,认真地写着什么,旁边榻上朱翊钧半卧着,在看奏折。
小孩儿抬头看见他,放下笔,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拱手躬身,声音清亮:“太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