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第三十二章
日头正高,艳阳洋洋洒洒挥下暖意,一路出了塞北,慢慢也就看不见风沙了,久不见绿意,待得满眼青翠,绕耳清鸣之时,便恍如隔世。
谭霁掀开轿帘,远远望上一眼,风沙渐散的地界上能看见几分春色,他略带欣喜地转向宋腾,轻喊一声:“宋大人,这是要过东洲了吗?”
前往塞北时,萧辞一干人是从西邯绕的路,谭霁还从没见过东洲的风光。
听得此言,宋腾微微摇了下头:“说是东洲起了疫,出入都查得紧,咱们路途又赶,不便停留,还是从西邯走吧。”
“起疫?”谭霁有些惊异,他只知道东洲天灾人祸不断,百姓们大多是苦过来的,但怎么也没想到,现在居然严重到了发疫的程度,他忙问了一句,“什么时候出的事?”
“也没几日,但发散得厉害,”宋腾简言道,“就塞北这消息阻塞的,现下也知道了。”
谭霁松手闭上轿帘,轻轻叹了口气,大概料想到了太子这么焦急的原因。
东洲五郡环水而生,那分明是大陈最辽阔的一片土地,本该拥有肥土万顷,却偏偏也承载了大陈最艰苦的生民。
自前朝起,这片大地就没好好利用起来,而段骓在位数年,也没能彻底将其改翻成新。
段随雨现下的目的,就是完成段骓当年没有完成的事。
谭霁忍不住心想,若是给他机会,他能顺利做到太子的要求吗?
相比之下,西邯七郡生机勃勃,百姓们安居乐业的景象总叫人不忍去打破,如若不是西韩那位软弱无能的明安帝,东陈估计永远没有统一中原的机会。
一路奔波,不过几日间,一行人就回到了南都,宋腾亲自将谭霁护送回谭府,随即拒了谭知的挽留,就急匆匆赶着回去了。
“这老家伙,这么些日估计就想着他那宝贝闺女了。”
谭知站在府前,一边说着,一边望着宋腾离开的方向轻笑摇头,听了这话,谭霁暗自腹诽,自家老爹分明比宋大人还要高些岁数,哪来的脸叫人老家伙。
待得人走得远了,谭知才转过来看谭霁,他上下打量了一圈,抬手拍了下谭霁的肩头,感叹道:“看来这一趟去得挺值,病气都散了不少。”
谭霁抿唇笑了笑:“那还得感谢阿爹高抬贵手放了我走啊。”
“少贫,”谭知哼笑,又搓了下他的头,“你娘可想你得紧,还不快进去让她瞧瞧。”
谭霁应了声,欣欣喜喜跨步进了府,结果还没走上几步,拐了个弯就跟候着的谭鹤洵来了个大眼瞪小眼。
谭霁:“”
有那么一会,他感觉到了片刻窒息。
论全家五口人,谭霁最怕的是谁,除了谭鹤洵,没有第二备选。
有时候明知兄长脾气也不是很差,可只要对上了他那双冷冰冰的眸子,谭霁就有些呼吸不过来。
“舍得回来了?”谭鹤洵语气又冷又硬,听得人浑身发颤。
谭霁没敢看他,声音气若游丝,几乎是给憋出来的:“嗯”
难得的是,这一回谭鹤洵没说什么,只望着自家弟弟害怕得有些发皱的小脸,撇下一句“瘦了”,就转身进了屋。
谭霁惊讶抬头,随即欢欢喜喜跟着走进屋,屋里,谭夫人正招呼着侍从摆菜,倏地见了谭霁,她微微一怔,似是不大认得了的样子,目光绕着他看了好久都没作声,她上前走了一步,伸出的手不明显发着抖,本想摸摸他的脸,临到了又缩了回来,半举着没动。
谭霁在谭夫人这跟另两个孩子不大一样,每每瞧见,顶天的脾气也得断了半截,她嘴上不常说,但想起这孩子多灾多难的小半辈子,就忍不住懊悔和心痛。
这回远去,谭夫人日日挂念在心头,等到人回来了,她又不大敢相信了。
谭霁试着说话:“阿娘”
他一开口,谭夫人顿时眼眶莹泪,她抱着谭霁哭道:“我的儿啊!”
谭霁忙接住她,拍了拍她的背,一边轻抚一边说:“阿娘,阿娘,我在呢。”
“我的小阿霁啊头趟离家,就走得这么远”谭夫人眼眶泛红,“我的孩子,委屈你受了多少苦啊”
“阿娘,我没事,”谭霁笑着哄她,“您瞧瞧,我好着呢,您就是现在叫我跟二哥出去溜一圈,说不定我跑得比他还快呢。”
“你这孩子,”谭夫人被他逗得破涕为笑,轻轻拍了下他的胸口,“就喜欢瞎说话。”
谭霁笑嘻嘻扶着她往桌边去,一边道:“我猜猜,今日又是阿娘亲自下的厨吧?屋外就闻着香了,快别说了,好久都没尝着阿娘的手艺,我可着劲想呢。”
谭夫人嗔怪地望了他一眼:“你要当真念着,就不会这么久才回了。”
谭霁对着她笑:“现在不是回来了嘛。”
见母子两人气氛浓浓,谭知与谭鹤洵父子俩就像摆设一样坐在旁边,谭知示意了下谭霁的方向,说道:“你要有阿霁这嘴一半会说话,你娘都不会这么愁。”
谭鹤洵淡淡道:“那也比阿姐好。”
谭知:“”
也是,等到谭鹤清回来了,那不是好酒好菜,得换成鸡毛掸子伺候。
恐怕没人能想到,天不怕地不怕的镇北大将军,居然会怕亲娘。
约摸过了半个时辰,四人其乐融融用过晚食,谭霁便寻了个由头回到了自己的小院。
出行一月余,再回来望见熟悉的地方,总会有一点陌生和怀念,谭霁头一回以这种视角观察小院,颇有些新奇,他从院门起就放慢了脚步,静静看着一花一草随晚风轻动。
走至小药田的时候,谭霁望着已经枯了好久的药草有些心疼,他伸手揽起一片叶子,微微摩挲,正当时,身后传来了谭鹤洵的声音:“虽说回头重新植上就好,但说不定你日后就常在外面了,不如换种些花草吧。”
谭霁站起身,回头瞧他:“二哥。”
谭鹤洵应声,这会得了闲,他才有空认真看看谭霁的样子。出去了一个多月,到处奔波,整个人虽晒得黄了些,但也精神气不少,眉眼间笑意漫了出来,不是往常那般刻意摆着的笑,而是发自内心的愉悦。
谭鹤洵轻启唇道:“在塞北过得开心吗?”
谭霁没料到他第一句竟是问这个,微微一怔便直言道:“开心。”
“可我瞧着你很是疲惫。”
“这不是因为路上赶得太急了嘛,”说着,谭霁抬手指了指院里,“边走边聊?”
谭鹤洵点点头,两人绕着院子消食,谭霁将自己在塞北的一干遭遇尽数言之,他从段延风说到陆源,从郡内说到前沿,明明只是平实的言语,谭鹤洵却听得入神。
“我之前都不敢相信,塞北居然真的是住在沙海里的,人走在里头,都听不见脚步声,要是赶上风大,你甚至能抓住一绺风沙的影子。”
“督军杜启明,二哥知道的吧?他真的很有意思,长着张文官脸,偏偏蓄了一圈胡子,刚见着他的时候就觉着怪怪的,但我没敢说出来,后来才知道,他那是怕自己威严不足专门粘的假胡子!虽然看起来很可笑,不过督军确实很厉害,就是在军中也积威甚重。”
“互市上也好玩得紧,我没见过南都的市集,也不知道跟互市比起来如何,外族稀奇古怪的物件确实有趣,但我觉得都不比咱们中原,不过我只去了一趟,还是延卫带我去的,他啊”
提及段延风时,谭霁本欲再说上两句,可当他下意识摸向腰间挂着的小福袋时,忽的就想起了段延风那时微微笑着的脸,和他递过福袋时说的话。
“平安符,带在身上,以后就不会出事了。”
“我怕随手买来的平安符不灵,但这块玉开过光,只要你随身带着,就算会出事,我也能及时赶来救你。”
“他怎么了?”听着话音莫名断了,谭鹤洵停下脚步转过来,“走神了?”
“啊,没什么,”谭霁偏过头朝他笑笑,“他挺好的,帮了我很多。”
谭鹤洵看着谭霁,似是想说什么,但话到了嘴边,他又心觉无益,索性咽了回去:“你继续说。”
谭霁点点头:“还有郡守,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原来他与阿爹是旧识”
兄弟两人绕着小院走了差不多一圈半,谭霁的话也说尽了,末了,两人在空地的石桌边相靠着坐下,有侍从走过来,端着茶点,谭鹤洵摆了摆手,就只留下了茶,谭霁浅抿一口,微叹道:“茗庄的素桐春,我可有些日子没尝到这么淡的茶了,塞北的茶多是粗茶,都能伴着入饭,哪怕是清茶,味道也要比南边重三分。”
谭鹤洵也端起茶盏轻嘬:“人越是过得好,越讲究精雕细琢。”
“世人总是觉得该越活越精细,”谭霁淡淡评道,“换了阿姐来,她又得叨叨南都有多纸醉金迷铺张浪费了。”
“她那是活在了塞北,活在了军营,”谭鹤洵附和,“日子过得糙了,也就只看得进粗茶淡饭了。”
两人相视而笑。
说到这里,谭霁轻轻叹了口气:“光想着回来,都忘了着阿姐写封家书给我一并带着了。”
“不急,既然塞北事了,她不久自该归程。”谭鹤洵淡淡回答。
谭霁哼着应了一声,又想起什么,转同他说:“我们这趟回来,是从西邯绕的道。”
“东洲出的事闹得厉害,”谭鹤洵知道他在说什么,“从西邯走要快上几日。”
谭霁又问:“朝廷知道了,没想着什么办法吗?”
“这是等着尚书回来,”谭鹤洵静静回道,“我就该启程去东洲了。”
闻此,谭霁瞪圆了一双眼:“二哥,你去?!”
“不行?”谭鹤洵抬眼看他。
谭霁被这么一眼给盯怂了,语调慢慢低下来:“说的也是二哥正合适,况且依你这性子,不可能坐视不理。”
谭鹤洵默然不语。
谭霁偷眼瞧了瞧他,试探性地说出一句:“二哥此去东洲,可都准备好了?缺不缺人手啊?”
谭鹤洵一下子就看出了他的意图,但没急着揭穿,淡定回道:“不缺。”
谭霁不死心:“你确定?二哥也没被外放过,东洲虽然离得不远,但又是天灾又是人祸,就是你没什么事,底下的人手染个病什么的,不就忙不过来了嘛,多带上一点侍从也好。”
“我有手有脚,不必使唤人,”谭鹤洵直言道,“倒是你,要是跟着去,一有个什么好歹,还得分心来照顾你。”
谭霁:“!”
谭鹤洵瞥他一眼:“你都表现得这么明显了,看出来很奇怪?”
谭霁:“不是,二哥,你就带我去嘛,对外就说是侍从,我能好好照看自己,用不着你担心。”
这么说着,他还伸出手攥着谭鹤洵的衣袖,眨眼瞧他,委屈实了。
他知道,自己二哥最吃撒娇这一套,从小到大,百试不爽。
果然,谭鹤洵眼中一动,虽表面仍是那副说不通的模样,语气却不自觉松了下来,他撇开头说:“放手。”
谭霁应了声,收回手,端坐着望向他,满眼都是期待。
谭鹤洵轻咳一声,端起茶盏作掩,一边退步道:“说出个能劝动我的理由。”
谭霁笑了笑:“我在塞北见着了从东洲北上的流民,多多少少知道些情况,而且当时塞北郡内也起了疫,虽说后来知道了是人为,但对于怎么应对处理,我也能帮上忙。”
谭鹤洵没直接回应,他沉吟良久,忽然问道:“为什么想去东洲?”
谭霁知道自己上面两位兄姐性格不同,若是说谭鹤清是希望他路走得正,不会后悔,那谭鹤洵更看重的则是他能走多远。
他当即正襟危坐回道:“东洲幅员辽阔,现下虽各郡不安,但倘若沉疴能消,国泰民安指日可待。更何况东洲属中部,上临塞北,下隔边南,左接西邯,连通了东洲,就等同于接起了整个中原。”
谭鹤洵眉头微松:“这些道理是个人都懂,算不得你的看法,还有呢?”
“还有西邯,”谭霁继续说,“西邯一直不接受大陈,无非是觉得当年那一战输得太憋屈,他们认定东陈远不及西韩,故宁死也要挂着个自治权,东洲如治理有效,一是给西邯看,大陈尚有明君,二是积蓄国力,毕竟东洲要是能利用起来,自此,兵力,财力就有了保证。”
未竟之言,是假若最糟糕的情况,有朝一日再与西邯为敌,至少他们还有一战的能力。
听了他的话,谭鹤洵又说:“就算你能调控住东洲和塞北,那南都呢?”
祸坏的根源,在于腐朽不堪的南都朝堂。
谭霁斟酌片刻道:“我谭家人只忠于国。”
半晌,谭鹤洵缓缓吐出一句“好”,他抬手摸了摸谭霁的头,语重心长道:“你可要想清楚了,这条路不比其他,阿姐他们还能信奉一句‘功名只向马上取’,但一入了官场,只要一步走错,就再也摘不干净了。”
闻此,谭霁笑着耍滑:“二哥,我只是想为国尽忠,没事不会无故去招惹他人的。”
谭鹤洵微微摇头:“世故圆滑是门功课,你得好好掌握,等你真正对上了叫人恨得牙痒的败坏官吏,就知道这些有多重要了。”
“不是非叫你虚与委蛇,而是少惹是生非。”
谭霁抿了抿唇:”阿霁知晓。”
见他确实是听进去了,谭鹤洵脸色才像是好上了一点,他转而道:“还想去东洲吗?”
谭霁方才耷拉下去的心情又一下子跳了起来,忙不迭点头。
“带你去可以,但先得约法三章,”谭鹤洵正色道,“不许在我没同意的情况下擅自离开,不许想一出是一出,有什么事都可以商量着来,你可以尝试说服我,但只要我没点头,就老老实实待着。”
谭霁:“”
这跟囚着也没什么区别了吧,就差那么一句“不许离开他二哥的视线内”了。
他刚想弱弱反抗一句,就听见谭鹤洵接着说道:“你要是接受这些条件,我可以给你伪个刑部的身份,内情也能让你参与。”
谭霁立马乖顺回道:“都听二哥的。”
谭鹤洵看着他这幅样子,就知道肯定只是表面卖乖,但话都放着了,也不可能收回去,末了,他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天色不早了,回屋吧。”
谭霁应了声,将谭鹤洵送出了小院。
临走之前,谭鹤洵忽的脚步一顿,转过来说了最后一句话:“你觉得段家人如何?”
谭霁一怔。
但谭鹤洵没有等他回答,好像自己问过就行了,他意味深长地望了谭霁一眼,转身离开,没再回头。
段家人如何?
谭霁心想。
他不知道坐在龙椅上的那位是个怎么样的人,但听得的评词中,似乎仁善有余,不够心狠。
而心狠的那位,又生了一副轻风细雨的模样,面上待人处事端得住,底下不知藏了多宽广的野心。
谭霁不禁想起那日在军营中,他从被中露出半张脸,试探性地问了段延风一句,他到底是不是皇帝的人。
当时段延风是怎么回答的?
“你若是问影卫巡探队的统卫延风,他是陛下的人无疑,哪怕太子权位再重,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但你要是问我段延风,”他轻笑着说,“我不为任何人卖命,我就是为了殒身山河。”
“现在的太子心中有大陈的未来,那我就忠心耿耿跟着他,”段延风说这话时,神态间的气势就压了下来,“我在做的事,便是他在想的事。”
“他就是我,我就是他。”
听到这话的时候,谭霁好像隐隐约约知道了些什么。
再问段家人如何?
不是段家人如何,而是东陈这朝如何。
谭霁懂得谭鹤洵的意思,无非是想问,他们谭家选择忠国,到底对不对。
当初知道这么选,还是年幼时谭知对他们姐弟仨说的话。
谭知说,“举目家国”,是要他们时时刻刻记得自己站着的这片土地,永远是属于大陈的。
谭家人的忠国,不是忠君,不是忠天下,而是眼里心里只有这么一个家国。
倘若大厦将倾,谭家人必于城破国亡之前以身殉道。
所以他们永远为段家人臣,而非臣段家某一人。
谭鹤洵会这么问,不是疑心太子不能当个明君,而是动摇了谭知潜移默化给他们灌输的理念。
旁人也许不明白谭知这一份坚持,但他们姐弟三人是知道的。
谭知要他们忠,却不需要他们心怀天下,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不要看得过于长远,若是做不到,反增愁怨。
而谭鹤洵偏偏是个忧民忧天下的性子。
谭霁站在小院前沉思良久,直到小北过来喊了才回了屋。
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么宽阔的胸怀的。
但他们至少能尽力所为,不至于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