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4 纺织业
在萧文秀的提议下,萧文明曾经是想建立过防御工事的,但是除了资金紧张难以投入建设之外,最主要的是萧文明认为临海屯的地理位置,应该可以保证他这个后防基地是十分安全的。
这里又在长江以南、又在大海旁边、又是大齐帝国的腹心之地,大概率是不会出事。
但偏偏杨安平就这么打过来了——甚至是到今天,萧文明都没弄明白,杨安平为什么会冒险打过长江?
但越是要应对这种出乎意料的攻击,就越是需要事先做好防御的准备。
于是萧文秀再次提出了这样的提议:“既然弟弟要在屯子里多待些时间,有了空不如多修建一些城墙,免得下回再遇到敌人的时候措手不及,手忙脚乱。”
萧文明十分痛快地答应了下来,并且说道:“城墙既然要造,那就要造最好的,随便糊弄两下,人家拿个锄头在墙角那一刨,就能把墙头刨塌了,这种豆腐渣工程我可不要。”
萧文明有这个想法,那也是在他看过了顾乐安修建的前进屯之后受到了刺激,才做出的决定:老子的临海屯经营了好几年了,靠它供养出来的军队,那也是南征北战、威风凛凛,也是有底蕴的,无论如何也不能被你这个土财主比下去了!
修建城墙容易。
萧文明原本就在临海港里养着日常维护、扩建码头的工人,干的也是土木工程之类的重活,只需要略微地换个项目,就能把城墙建设起来。
可问题是变造城墙需要的钱呢?那怎么解决?
当初萧文明建设海港的时候,多一半的物资材料都是从董婉青那里暂借的,也就是从泉州市舶司那里暂借的。
这笔暂借的钱,萧文明已经还了一大半了,后来因为市舶司副提举董家的儿子董鸿儒东窗事发,被萧文明发现他就是所谓白炎教的“炎尊”,因此欠董家的钱萧文明也不还了,全都交给董婉青,存在她的名下。
而董婉青自从白莲教起事以来,一直寓居在临海屯内,不曾走出去一步,萧文明给她的钱自然也没处花——据说全都存在萧文秀那里,董婉青身边只留一两张欠条作为凭据。
反正不管怎样,再从董家那边弄来建筑材料是不可能的了,所有的成本都得萧文明一力承担。
这几年萧文明赚的钱也存了不少下来,现在他手边的现银,也有个五六万两银子,初步测算下来,这些钱全部掏出去,大约也能够修建半座城墙,算是有了启动资金。
其余一半的经费,萧文明可以慢慢再赚出来,不过这样的做法相当于把萧文明资金池全都掏空了,也就不再会有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要是再来一场大战,说不定萧文明更新装备、赏赐士兵的银子都没有了。
想要再攒一笔钱出来,无非是开源节流而已——节流是做不到的,那就只有想办法开源了。
恰巧,正在这个时候,临海屯里来了吏部派来的两个公差。
他们过来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把吏部定制的信义郎的文蝶、印章、一整套朝服,给新晋的信义郎萧文明给送了过来。
这些东西要和不要,萧文明都在可与不可之间——没有也没什么可惜的,拿着也不烫手。
特别是那一身朝服,之前毅亲王在萧文明离京的时候,就让宫里的造办局特意给萧文明定做了一套,如今吏部又送了一套过来,就有些多此一举了。
并且吏部定制的朝服质量,显然比宫里的要差了许多。
就连萧文秀也说:“还是毅亲王他老人家疼你,一样的一声朝服,老王爷送给你的就板扎得多!瞧,吏部你带来的,也就面料风光一些,衣角的线头都抽了丝!”
“可不是嘛!”萧文明也比对了两件朝服,宫里用的都是进贡的绸缎,缝衣服的也都是宫女一针一线用心做出来的,比起吏部那些大老粗大人是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偏就是这番对比,给萧文明提供了灵感:是不是也可以再临海屯里发展纺织业?
原本在整顿全屯土地的时候,萧文明就有过这样的打算——一半地用来种粮食之外,另外一半地则是用来种植桑树的。
种桑树是为了干什么?不就是为了养蚕宝宝吗?养了蚕以后就可以缫丝,就可以制作丝绸,也就有了完整的纺织业。
经过几年的养成,这几百亩桑树,都已经长得郁郁葱葱,正到了可以采桑养蚕的时候了!
其实萧文明从刚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心里就有了打算:想要发展经济,发展现代手工业,纺织产业是一道绕不去的坎儿。
世界各国,在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无不都是以纺织业家的——就比如大英帝国的毛纺织业,美 国的棉纺织业和日本的丝绸纺织业。
等到中国崛起的时候,那就是眉毛 胡子一把抓,不管是纺织业怎样的细分门类,全都插一把手,反正是叫所有的竞争对手浑身难受。
只不过这项事业,就好像建立情报网络一样,因为萧文明过于繁忙,而暂时搁置了,如今萧文明又有空闲的时间,又有迫切的需求,正到了旧事重提的时候。
不过好在萧文明虽然没有一门心思的发展过纺织业,但是准备工作其实是做了不少的。
首先是机器。
分散式的私营手工业,萧文明当然是看不上眼的,要办就要办成规模的工厂,哪怕暂时无法实现流水化作业,也要把所有的机器全都集中在一起,同时运转。
这样才维修和管理起来,都要容易的多,生产出的东西也很容易进行统一的存储、流转和销售,很大程度上发挥集聚作用,自然也就能够降低成本。
并且大齐朝的纺织业十分发达,已经出现了比较先进的手工纺织机、纺线机、缫丝机等机械,对于这些机器萧文明当然是要进行改进的。
特别是动力方面,可以从手工动力慢慢向畜力、水力乃至最后的蒸汽动力、内燃机动力方向发展。
但是这样的发展都太长远了,一时半会恐怕也难以做到,只能做一些细致末节上的改进。
就比如说:让铁匠铺的马青,把现有纺织机上所有的金属物件全都检查一遍,发现有摩擦过大、磨损严重的,全都进行改造更换,这样纺织机运作起来就省力得多,制造出的产品质量也好的多,就连故障发生的几率也减缓了许多。
其次是劳动力。
这就更好解决了,中国古代社会男耕女织——只要不是太懒,女子大多会一些纺纱织布的技能。
江南地区更是如此,上到六七十岁的老妪,下到十七八岁的姑娘,那个不会纺纱织布?只不过受困与工具和个人的技能,他们制造出来的土布和绸缎,质量良莠不齐,放到市场上竞争力不足而已。
而萧文明一下子打出了临海屯的名号,张贴出募集纺织工人的告示,开出比寻常高出数倍的工资,一下子就招揽了四五百个职工,可以二十四小时不停地进行纺织,之前还特意给他们进行了培训。
负责培训的,一个是萧文明的姐姐萧文秀,她编织的手艺也是远近闻名;另一个则是暂时寄居在临海屯的温伯明的心上人苏舜钦。
苏舜钦的刺绣功夫乃是一绝,还在暖香阁的时候,江南多少文人才子一掷千金,只想换他一条亲手刺绣的手帕,往往都不可得。
如今由他们两个亲自培训,两家纺织厂的工艺水平突飞猛进,造出来的织品质量又好又稳定,产业集聚效应的优势一下子就体现下来了。
最后的原料问题,就稍微难以解决一些,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萧文明发展纺织业,多少带着一些临时起意的意思,靠他自己临时缫丝、纺线准备原料,肯定是来不及的了。
不过同萧文明有生意关系的商人们,有不少是专门做纺织品生意的,向他们暂时挪借一些原材料,也不是什么大事,甚至都可以不用付现银,赊账就可以了。
于是从萧文明下定决心,不到十天的时间,萧文明开办的一间棉纺厂、一间绸缎厂,便马不停蹄地开工了。
并且很快第一批产品,就摆在了萧文明眼前——果然没有让萧文明失望,这批面料拿出来,质量比起宫里造办局拿出来的丝毫不落下分,甚至还隐隐超越了一些。
这还不算完,萧文明又请苏舜钦,用这批绸缎为底子,专门绣了几条帕子,又请同自己相熟的大商人过来一同品鉴品鉴。
一时之间,七八位大商人齐聚一堂,都饶有兴致地赶过来参观萧文明的临海屯制造出的第一批产品。
这几个商人都是商场的老手,其中好几个更是做惯了丝绸生意的,萧文明拿在他们眼前的这几条帕子,不过是巴掌大的面积,可依旧看着他们眼睛一热。
尤其是金陵城里的大富商张守古,看了更是啧啧称叹:“爵爷,这些可都是好东西啊!爵爷果然出手不凡!刚入此行,拿出来的东西,就快把金陵城里的老字号比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