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5 扩军
还真是这样,可以说是不是掌握萧家军了,就是有没有把他们带在身边,对于萧文明的区别都是极大的。
他之前对上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桑淳元都丝毫不虚,不就是仗着身边萧家军的实力,可以将桑淳元手下所有的衙役和守成的病例全部秒杀吗?
对上孤军流寇一般的倭人富山吉秀却很客气,不就是因为萧家军还在赶来的路上,没有待在自己身边吗?
陡然间少了一百兵力,虽然长期来看对萧文明是绝对有利的,但是短期之内对他战斗力的影响,却是立竿见影的。
毅亲王原本就是带兵打仗之人,这点道理他当然会懂。
只听他又忽然岔开了话题,问道:“萧文明,听说你的官职是个什么劳什子的千户,那老夫就要问你一个问题了,‘千户’是个什么意思你懂吗?”
这个问题萧文明还真研究过。
因大齐开国皇帝是打仗出生的,因此大齐王朝在草创之处,皇帝甚至有意用军屯所的军事架构,来取代前朝的郡县制架构,让所有的百姓全都编入军户,由军官严加管理,管理他们从事生产劳动,这就能让百姓安分守己,老老实实地替国家服役和缴税。
这个想法的出发点还算不错,但最终因为过于扯淡,还是被群臣给驳掉了。
毕竟这种历朝历代都没有先例的事情,推广起来难度太大了。
于是军屯所的职能,就从设想中的民政、军政一把抓,顿时缩减了一半,就只负责地方上的防务,同时有时还需要,受朝廷的征召远征作战。到了后期,就连这两点职能,也被地方上的文官所插足了……
但是太祖皇帝开始的设想,还是留下了痕迹,就比如屯田所长官的官职,都是以千户或者百户来称呼的。
比如萧文明的临海屯,虽然面积不广,但人口众多,位置也比较重要,便将它分作千户是个六品官,萧文明的好兄弟曹瑞也是一样,不但要守护陆上的地界,同时还担负保证洋湖南岸安全的职责,手上的职权不轻,需要管的人也不少,所以也是个千户。
至于其他人大多数人,比如说虞山的韩天,就只是个百户了。
而顾名思义,以千户、百户为称呼,在制度设计上,是想让屯田所的军官管理一千户百姓的——当然这个目的从一开始就没有实现,到最后就更加名无实了……
听了萧文明的介绍。
毅亲王不住地点头:“好小子!果然是做过些功课的。你说的一点都不错,那么咱们就按照老祖宗的规矩办,你这就回去,给我把你守下屯田兵的数量,给扩充到一千个人。这样你手下也有人可用,朝廷也一样有人可用,两全其美。”
“就怕有些人说我佣兵自重、图谋不轨……”
萧文明说的先人不是别人,指的就是江南道总管桑淳元。
萧文明手里捏着他的把柄,他虽然不敢跟萧文明明着抬杠,但是暗中耍些小手段还是极有可能的,有道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就是这种小手段,最惹人难受。
毅亲王对付这种官员的经验,要比萧文明丰富不知道多少倍。
“对付这种人就是要用大帽子给他压下去,他敢多嘴多舌,你就说这是太祖皇帝的祖制,他有意见,跟太祖皇帝去辩就好了,少来这里烦你。要是他还话多,你就直接来告诉我,由本王来同他理论!”
有毅亲王这句话就足够了。
萧文明早就嫌手下的人不够多了,扩军这件事情他想了许久了,只不过萧文明手下的萧家军,所具备的绝对忠诚,是源自于他们的血统——他们几辈子就就是临海屯的人,对于萧文明的这种忠诚,几乎就是与生俱来的。
如果要扩军,换了其他人,或许就没有这样的忠诚了。
所以说萧文明就是想扩军,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先不说训练和装备的问题,光是兵源的问题就很难解决,但是毅亲王既然有这样的指示,那就有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动力。
至少不会费了老大的功夫,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做了一圈无用功……
又叮嘱了萧文明一番,毅亲王便让萧文明返回临海屯去了,免得又节外生枝。
于是萧文明点击三百萧家军,扬起四面硕大的“萧”字大旗,捧起一位弟兄的骨灰,又赶起一辆用软轿改造成的牛车,载着那位受了重伤的弟兄,便浩浩荡荡向北往临海屯的方向行进而去。
不久之后,毅亲王和带鸾翔两人也奉了圣旨,匆匆忙忙赶回京城洛阳去了。
此次平叛,他们来的时候未带一兵一卒,回去的时候同样也是如此,除了几个贴身的奴仆和下人之外,没有丝毫的排场,阵仗比萧文明还要简朴了许多。
至于肃清残余白炎教的事情,毅亲王则留给了康亲王去办理。
虽然没有抓到“炎尊”和“圣女”这两个首脑人物,但是白炎教现在所有的据点都已经被朝廷拿下来了,可以说是掏空了所有的家底,料想也难以翻身了。
这点简单的扫尾工作就让康亲王去做好了,这也是给他一个积累军事经验的好机会,说不定又能替皇家培养出一位会带兵的王爷呢!
当时毅亲王觉得这是一条两全其美的好主意,但事后他就后悔了,悔得肠子都青了。
至于那些跟着萧文明一到来福建平叛的苏州府的屯田兵,愿意回去的都让他们回去,有些还想赚些功绩、换些钱粮的,就让他们接着留在这里,接收康亲王的指挥,帮着剿除那些还在做困兽之斗的白炎教的残匪。
沿着来时的路,萧文明顺利回到了临海屯。
因为之前曾经被姐姐萧文秀骂过几句,因此萧文明这一回出兵放马,总算是学乖了,隔三差五地就会给姐姐写封信,报告一下自己的情况,又问候一下姐姐的近况。
有了这持续不断的来信,坐镇临海屯的萧文秀,对于萧文明此次作战行动的情况可谓是了若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