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造反运营思路get!课程完了能发结业证书吗?
【1,煽动群众,鬼神造势。】
【想要在古代快速完成原始积累,提高知名度、号召力和凝聚力,就必须运用鬼神迷信。】
【2,朝廷对策,揭竿而起。】
【正如单方面恋爱是舔狗,双向奔赴才算成功。】
【想要发动一场成功的农民起义,不求神一样的队友,但求猪一样的对手。】
【3,费拉不堪,围剿招安。】
【很快有大臣提出“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对策。】
【不得不说,这项对策其实非常精彩,完美拿捏了农民起义的痛点。】
【4,整顿军队,割据一方。】
【在朝廷乱象百出之际,趁机大肆扩张发展势力即可。】
【5,扩展势力,招揽人才。】
【农民军虽然可以冲锋陷阵,但让他们搞政治确实太为难人家了。】
【所以农民起义队伍必须吸纳从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地主、官吏、知识分子。】
弹幕:
——“看到鬼神造势就想笑,古代版营销号是吧”
——“这个运营思路可以,建议写个手册”
——“猪队友和猪对手,选一个的话……”
——“以后革命军都得把这个当教材”
——“朝廷:这个投稿我很不认可”
——“这个课程完了能发个结业证书不”
——“什么时候出实操视频教程”
……
热闹的茶馆内,古人们围着天幕议论纷纷。
这些视频让他们大开眼界。
烟雾缭绕中,茶碗的碰撞声此起彼伏。
“这教程做得可真是详细,比我们当年私塾里的《资治通鉴》有意思多了。”
一个蓄着山羊胡的老者捋着胡须感叹。
“就是就是,你瞧这‘双向奔赴’说的,活像是在说姻缘。”
旁边的食客笑着附和,顺手给自己倒了杯热茶。
“合着这造反还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依我看啊,这人怕是朝廷里混过,不然哪懂得这么多门道。”
“话说回来,这要是让官府看见了,怕是要抄家灭门吧?”
一声质疑从屋角传来。
一旁面相憨厚的汉子嗤笑道:“谁知道呢,说不定早就看见了,就是懒得管。”
“现在官府连年税都懒得收,哪还管得了这个。”
店小二一边收拾桌子一边插嘴。
“倒也是,现在这世道,种地都种不明白,谁还有心思造反。”
“不过这个天幕之人,怕是经历过什么吧?要不然怎么说得这么透彻。”
茶馆里的议论声此起彼伏,有人认真讨论,有人打趣调侃。
更多的人只是看个热闹。
在这个年代,能看到如此新奇的内容也算是一种乐趣。
至于这些内容到底有什么深意,似乎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反正对他们来说,这不过是茶余饭后的又一个谈资罢了。
不过看了这些天幕,再去说书先生的故事,倒有些寡淡无味了。
……
大明位面。
崇祯看着天幕上那行“不求神一样的队友,但求猪一样的对手”时,手指微微颤抖。
这话怎么听着这么刺耳,总觉得像是在说自己,又不太敢确定。
“这天幕倒是说得挺有条理。”
崇祯干笑一声,目光在“猪一样的对手”几个字上停留许久。
一旁的王承恩大气都不敢出,眼观鼻鼻观心,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笑出声来。
“王卿,你说……这猪一样的对手,指的是哪位?”
崇祯突然开口。
王承恩额头渗出冷汗:“陛下,这……这应该是在说历朝历代……那个……”
“历朝历代?”
崇祯冷笑一声:“朕怎么觉得这是在说当下呢?”
殿内一片寂静。
崇祯继续盯着天幕:“你看这招安对策,说是完美拿捏农民起义的痛点。朕倒要问问,这痛点到底是农民军的还是朝廷的?”
王承恩低着头,生怕自己的表情泄露了什么。
“农民军确实不太会搞政治。”
崇祯开始自言自语:“但朕怎么觉得,现在朝廷的政治也乱得很?”
他将手中的奏折摔在地上。
“这说的倒是不错,连朕的朝廷现状都分析得明明白白。你说这人是不是在朕身边?”
王承恩连忙跪下:“陛下息怒。”
“朕不怒。”
崇祯无奈苦笑。
“朕就是觉得好笑。这人说得对,现在朝廷的确是乱象百出。”
王承恩跪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出。
他很想说“陛下英明”,但总觉得这话在此刻说出来,怎么听都像是在讽刺。
……
大唐位面。
唐太宗李世民正在和太子李承乾观看天幕。
“太子,你可看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
李世民指着天幕上的内容。
李承乾挺直腰板:“儿臣以为,这天幕上的内容大逆不道,应当立即查明作者严惩不贷。”
“你啊,还是太年轻。”
李世民摇了摇头:“你再仔细看看,这上面说的每一条,都是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真实写照。”
“可是父皇,这不是在教人造反吗?”
“正因为它道破了这些关窍,才更值得我们重视。”
李世民站起身来回踱步:“你看这句鬼神造势,黄巾起义不就是靠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起家的?”
李承乾若有所思。
“还有招抚为主,你以为是在教造反的人提防招安?恰恰相反,这是在提醒我们朝廷,招安确实是个好办法。”
“那猪一样的对手这句……”
“这就是我要提醒你的。”
李世民正色道:“身为帝王,若是成了别人眼中的‘猪一样的对手’,那才是真正的可悲。”
李承乾低头不语。
“所谓的‘农民军搞政治太为难’,说得多么一针见血。正因为如此,才要吸纳人才。”
李世民顿了顿:“就像当年朕起兵时,若没有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人才相助,也未必能成事。”
“父皇教训的是。”
“这不是教训,是要你明白治国之道,不在于如何镇压叛乱,而在于不让叛乱有机会发生。”
李世民看着天幕:“这上面的每一条,都是我们要警惕的地方。”
“儿臣受教。”
“记住,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但这妖孽,往往不是造反的人,而是那些早已看透一切,还在推波助澜的人。”
李承乾似懂非懂地点头。
“去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李世民看着太子离去的背影,又看了看天幕,陷入了沉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