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明末:我,孙可望!绝境翻盘! > 第300章 吴三桂还是举兵反清,光复大明

第300章 吴三桂还是举兵反清,光复大明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第300章吴三桂还是举兵反清,光复大明,夺回咱祖宗的江山吧!

    “老师,北上和东征学生一时间难以决断。”吴三桂苦着脸道。

    “老师也是心乱如麻,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洪承畴也摇头道。

    现在的情况实在是不好判断,北上抗清击败满清易,夺取天下难。

    东征讨孙开局就难,更别提以后了。

    洪承畴也是让郑蛟麟等人仔细探察了湖南的情况的。

    孙可望虽然东下,可是在湖南依旧有王尚礼的数万大军。

    这些兵马在依靠洪承畴自己修建的湖广防线极难打穿。

    况且在武昌和荆襄还有郑国的后军以及李来亨等人。

    一旦吴军东征,那么王尚礼足以集结七万以上的披甲精兵。

    要是顺军在站在他们的那边,那么吴三桂面对的披甲兵将在十万以上。

    这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

    李来亨这些老顺贼们,可是对吴三桂恨之入骨的。

    一旦他们站队孙可望,那么除非吴三桂能够调动整个西南之兵。

    以十几万大军倾巢而下,才有希望打下湖广。

    可是还是那个问题,西营降兵凭什么为了吴三桂和昔日的战友打生打死啊!

    以整个西南之力的确很有希望进取湖广。

    但前提得是吴三桂能够调动整个西南之力。

    虽说如今有了永历这个天子,但这个天子早就把西营的心给寒了。

    想要西营降兵干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除非吴三桂能变成昔日的李定国。

    可是昔日的李定国是西营的安西王。

    现在的吴三桂却是咱大清的平西王。

    安西和平西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却有天壤之别啊。

    更何况昔日的李定国还有两蹶名王的威望,

    而吴三桂只有为满清甘为鹰犬的事迹。

    如此一比,实在是不堪入目。

    虽然天子还是那个天子,但现在的吴三桂却不是昔日的李定国。

    还不止如此,经此大难的西营降兵已经对李定国和永历都寒了心了。

    眼下就算重演昔日的三王内讧,吴三桂真的变成了李定国。

    现在的西营将士还会有大批人选择李定国而不是孙可望吗?

    经过了这么多后西营降兵只怕早已经不复当初了。

    所以想要东征打开局面实在是难!

    而北上固然难度比东征要小,毕竟对于抗清西营降兵是真的愿意出力。

    就算不为别的,光是为了在云南被满清屠杀的父老乡亲。

    大多为云南籍的西营将士也愿意和满清血战一场。

    吴三桂北上的胜算远远高于东征,但即便打穿了秦岭汉中,占据了陕甘。

    可面对在江南站稳脚跟的孙可望吴三桂依旧难有胜算啊。

    要是换成其他人,洪承畴估计都不会犹豫,只会劝说吴三桂北上。

    毕竟北方虽穷虽破,但却产良马精兵。

    一旦拿下北方,南下夺取江南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以北方各地的数十万大军足以一统天下。

    可是吴三桂和洪承畴所需要面对却是孙可望!

    这个以云贵就能拉出二十万野战大军和满清分庭抗礼的鬼才。

    一旦给他一点时间,让他能够利用好江南的钱粮。

    那么只怕百万大军不出三年便可练成!

    要是百万大军也就罢了,可孙可望编练出来的大军还特么都能打。

    在云南拉起的兵马如此,在两广拉起的兵马还是如此。

    一旦让其编练百万之众,整个天下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吴藩现在的局势已经不妙了,这不动十万兵马只能在云南困死。

    这动吧,北伐和东征都非常的不利。

    “老师,东征恐众将不服,还是先尽快北伐,夺取北京为好。”

    吴三桂犹豫半天后叹气道:“若能取天下最好,不能取则交出永历,向孙可望请降,不失为王爵也。”

    对于吴三桂来说小富即安并非不可接受,既然东征风险如此之多。

    还不如进行北伐呢。

    如此一来非但胜算大为提升而且还不至于和孙可望撕破脸皮。

    待取得陕甘后先看看有没有机会夺取天下。

    若有机会则再好不过,若是没有以滇黔秦蜀为筹,以永历为码,未必不能取得一个好结果。

    总兵冒险东征,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要好。

    洪承畴闻言眼珠子转了转,吴三桂此举虽然为他所鄙。

    但对于洪承畴来说却未必不是好事,要是事情真的不可为了。

    大不了在孙可望和吴三桂之间帮忙请降。

    自己虽然剿了几十年的贼,但要是能够助孙可望一统天下。

    洪承畴认为自己未必不能有一个好下场好名声啊。

    东征讨孙虽然受益大,但风险高。

    就算走到最后吴三桂夺取了天下,开创了新朝也和洪承畴没什么关系了。

    他到时候双腿一蹬反正就只有一个身后名。

    于此冒这么大的风险给吴三桂火中取粟。

    还不如稳一手先致力于抗清,好堵住天下的悠悠众口。

    再好好发挥一把余热,帮助吴藩争取一个好结果,也为自己博取一个身后名呢。

    这天下吴三桂自然都不愿意冒险,洪承畴又何必死架着吴三桂不放呢?

    “长伯所言极是,天子已经归国,也是时候祭天拜祖,誓师北伐了。”洪承畴缓缓开口道。

    “好,三日之后,就是学生祭天拜祖,誓师北伐的时候!”吴三桂长出了一口气道。

    三天之后,在昆明城外的校场上,无数兵马傲然而立。

    吴三桂穿上了自己旧时的铠甲,顶着一个光头傲然而立。

    而在他的麾下,数百员战将挺立。

    胡国柱、夏国相、王屏藩、胡守亮、马宝、马宁、马唯兴、杨武、吴子圣、刘之复、高得捷、韩大任……

    这些昔日厮杀的对手都齐聚在了龙抱日月旗下。

    一个个地神情激动,泪流满脸。

    西营旧将都鼻子一酸,原本以为局势无望他们都重新有了恢复故国的希望。

    吴藩众将则感慨不已,原本以为会当一辈子鞑子的他们现在又能重新为人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原宁远团练总兵蓟国公吴三桂暗藏伪清朝廷十五年,呕心沥血,忠动九天……”

    “特此封吴三桂为周王,兴明讨虏大将军,总统天下水陆大师,永镇京燕!钦此!”

    一名太监站在永历帝的身边,念出了这道圣旨。

    吴三桂原本被弘光朝廷封为蓟国公,永镇京燕。

    而今更是一步到位,自己为自己封了一个一字周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周王千岁千岁千千岁!”无数兵马跪拜,声震九天。

    吴三桂被封为周王之后,太监再度念出圣旨。

    洪承畴被封为兴化王,胡国柱、夏国相、王屏藩等人吴藩亲信大将皆获公爵。

    高得捷、胡守亮、韩大任等人皆获侯爵。

    一时间吴藩众人摇身一变,成为了咱大明的中流砥柱。

    待封赏完毕后,吴三桂向全军颁布了一道伐清檄文。

    檄文曰:原宁远团练总兵,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师、兴明讨虏大将军、周王吴,檄告天下文武官吏军民人等悉知:本镇深叼明朝世爵,统镇山海关。一时李逆倡乱,聚贼百万,横行天下,旋寇京师,痛哉!毅皇烈后之崩摧,惨矣

    东宫定藩之颠踣,文武瓦解,六宫恣乱,宗庙瞬息丘墟,生灵流离涂炭。臣民侧目,莫可谁何……

    待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之后,吴三桂身披明甲明铠。

    看着自己的部下大喝道:“各位兄弟,我们都是百战余生之人,浴血奋战了大半辈子,从山海关一直打到了昆明湖!”

    “先前闯贼势大,鞑虏猖獗,我等为了大明江山,不得不委身鞑虏,伺机而动,以待天时,如今机会终于来了!”

    吴三桂中气十足,摆了摆自己身上的明甲明铠高声道:“这套铠甲本王在箱子底压了足足十五年啊!”

    “今天本王终于可以重新为人了!”

    “各位兄弟,本王已决定,从今日起。”

    “举兵反清,光复大明,夺回咱祖宗的江山!”

    “举兵反清,光复大明,夺回咱祖宗的江山!”胡国柱等人喜极而泣,举手握拳,振臂高呼。

    “举兵反清,光复大明,夺回咱祖宗的江山!”马宝等西营降清热泪盈眶,竭力高呼。

    “举兵反清,光复大明,夺回咱祖宗的江山!”昆明城郊,滇池之旁,数万兵马声震九天,彻底与自己的过去告了别。

    吴三桂誓师反清后,立刻采取的行动。

    延误战机长达半年之久的他就像去年的李定国一般,开始想尽办法弥补了。

    他先是派遣两路大军,一路由胡国柱率先,经北盘江东出贵州,试图整合郑蛟麟等贵州绿营。

    一路由马宝率先,经武定北上四川,试图整合高承恩等四川明军。

    而他自己则带着已经师老兵疲的主力暂时在昆明休整,着手于整编整个云南明军。

    洪承畴也积极出力,利用云南的秋收之粮,供应各路兵马。

    得知吴三桂拥立永历,举兵反清后。

    云南大动,西南大动,天下大动。

    祁三升欣喜若狂,带着麾下的七千九百余名精兵走出了丛林归降于吴三桂。

    孟津伯魏勇、扬武伯廖鱼也各自带领千余兵马来投。

    总兵王有功等人也各自带兵数百、或者千余纷纷来投。

    一时间吴三桂又得到了近两万西营精兵,手中吸纳的西营降兵已经达到了七八万之众。

    除了李定国和白文选麾下的兵马外,散落在云南各处的西营兵马几乎被他一扫而空。

    还不止如此,听闻吴三桂反清后。

    在元江的那嵩等人大喜过望。

    那嵩父子、延长伯朱养恩、总兵高应凤、许名臣、土司龙赞扬等人领土司兵一万三千余人,明军七千余众北上来助吴三桂。

    至此李定国麾下高达二十万以上明军尽数瓦解,除去战死和病死的。

    都为孙可望和吴三桂瓜分。

    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帜后,非但云南如此,贵州和四川的局势也是一片大好。

    胡国柱带兵进驻贵阳,郑蛟麟、李本深、张大元等人竭诚欢迎,贵州的三万余绿营精兵尽数割辫反正。

    安如鼎、罗大顺等贵州土司也欣喜如狂,纷纷响应胡国柱,出粮、出钱资助吴军北方。

    马宝带兵从武定北上四川,建昌镇总兵王有德当即响应。

    带着建昌的四千余明军大开城门,欢迎马宝的到来。

    而雅州的高承恩、嘉定的郝成裔也大喜过望,全都表示愿意相助吴三桂北方。

    至此曾经被杨展、刘文秀两度经营的川西南地区尽数落入吴三桂的手中。

    刘文秀口中的臣之精兵三万人也归附了吴三桂。

    当然这些地区虽然号称有三万精兵,但只有雅州的高承恩在刘文秀离开时有五千精兵。

    王有德手底下的都是新兵和辅兵,披甲者不多,能战者只有万人左右。

    可既便如此,对于吴三桂来说高承恩等人的归附依旧意义重大。

    因为相比于兵马,他此时更需要的是粮草。

    建昌、雅州、嘉定等地连年丰收、堆积如山的粮草,远远比这万把精兵要重要的多。

    等四川和贵州大体平定后,吴三桂的麾下又多了六万余兵马。

    他这位平西王聚拢西南之兵,统合西南之力,共计有兵马二十万。

    其中披甲能战亦有十几万之众。

    自知兵贵神速,当亡羊补牢的吴三桂得知四川和贵州平定后。

    不敢在拖泥带水,除了留下部分兵马镇守云南。

    他尽起云南之兵,从武定北上,依靠着洪承畴的运输以及刘文秀遗粮,带主力走建昌,出嘉定,浩浩荡荡地朝着保宁杀来。

    胡国柱等地也从贵州北上,轻松收取了残破的重庆,沿着嘉陵江,走着多尼开辟出来的道路迅速北上。

    两路吴军,东路的吴三桂主力十二万众,西路的胡国柱军三万众。

    十五万吴军,其中披甲者十二万。

    在洪承畴的竭力筹措下,带上来无数民夫和粮草,不惜穷尽西南之力。

    踏上了这段可进不可退的征途。

    但是与此同时,鳌拜已经整合了整个陕甘之力,打造出了一支能战的陕甘军团。

    吴三桂和鳌拜在陕甘的对决注定不会轻松。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