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西湖龙井!
廖芳推开了房门“林先生,付小姐请!”
林涛和付若曦走了进去!
里面是一个很大的椭圆形办公室!一张两米见方的办公桌放在窗户前,背对整个厂区!转头就能看到大海和厂区,港口的所有情况!
办公室左边是一张巨大的海图,右边是会客的沙发,后面柜子上还摆着很多书和各种帆船,舰船模型!
一个五十来岁,两鬓有些斑白的男子站在办公室中间,看到林涛付若曦进门就走了过来“你就是林主播吧!”
“林涛!”林涛点头。
“你好你好!我是安伟达的总经理,孙青松!”男子主动伸手说。
“孙总你好!”林涛和他握了下!
孙青松又把头转向一旁的付若曦,想了下道“你就是……曦曦吧!”
“孙总你认识我?”付若曦惊讶道。
“哈哈,听到你们的成绩后,我昨天都忍不住看了直播回放,厉害,确实厉害!”孙青松点头说。
“哪里,我们就是占了点先手优势而已!”林涛笑回道!
“话可不能这么说,在商业上,任何先人一步的创新研发,可都是巨大的优势,专利上不都有个创新型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区别!跟风容易,创新不易嘛!”孙青松说着伸手“来,坐坐!”
林涛和付若曦坐在了沙发上。
孙青松坐和廖芳坐在了对面!
一个秘书很快端了几杯茶进来!
孙青松示意道“这是我刚到浙江那边考察带回来的西湖龙井,新茶,尝尝!”
林涛尝了一口!
入口清香醇厚,茶的香气十分独特,不仅有天然的板栗香和嫩草香,而且浓郁且持久。随着茶叶在口中沉淀,香味会逐渐渗透到口腔和鼻腔中,让人回味无穷。
“嗯,确实不错!”林涛点头道!
“哈哈,林先生对茶也有研究!”孙青松惊喜道。
“研究说不上,只是以前有人找我卖过两次茶叶,介绍过一些知识!”林涛说道。
“哦,这西湖龙井啊,是咱们国家有名的绿茶,以其色,香,味,形而闻名,味道清香,醇厚,甘醇,茶叶翠嫩,碧绿!”
孙青松说着端起茶碗展示道“第一是看,好的龙井叶底嫩绿,叶片完整,泡出来后汤色碧绿明亮,清澈见底,叶底的色泽和嫩度是评价西湖龙井茶品质的重要标准。”
“第二是闻,龙井嫩香持久,入鼻留香,这种香气不仅令人愉悦,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最后是尝,龙井不仅入口清香,滋味甘醇醇厚,还具有一定的收敛性,但不会过于强烈,入口后滋味逐渐在嘴里扩散,回味甘甜,还有生津止渴效果。”
“看来孙总对茶确实有研究!”林涛赞道!
“哈哈,生意人嘛,喜欢喝茶而已,很多了懂的就多了!”孙青松说着想起道“对了,等会儿我让高秘书给你装点,带回去慢慢喝!”孙青松笑道。
“不用不用,孙总大老远带回来,我怎么好夺人所好!再说,我平时也不怎么喝茶!”林涛摆手。
“没事,别客气,你一天就帮我们卖了一个季度的销量,这点茶算什么!我还怕你觉得我小气了呢!”孙青松执意道“你也别说我倚老卖老,也别推辞了,就这样说定了!”
林涛无奈,点头道“那好吧,那我就先谢过孙总了!”
“哈哈,客气,说不定以后我还要请你帮忙呢!”孙青松说。
“只要不违反原则,有事到时候你说就行,能帮的我一定帮!”林涛应承道!
“行,有你这句话,今天我这茶就算没白送了!来,尝尝,这龙井啊,二泡,三泡也都不是一个味!”孙青松亲自为林涛加水说!
林涛喝了口!
“怎么样!”孙青松问道。
“嗯,还真是,留味更久了!”林涛点头!
“哈哈,口感敏锐,你也适合品茶!”孙青松找到茶友般笑起来。不过很快面色一暗道“哎,虽然不想承认,但看到你们猜明白,我们确实老了,现在的时代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了!以前还不承认,当初廖经理提议找主播帮咱们公司在网上打开销路,提升一下名气,我还不同意!觉得咱们这行,就得老老实实的跑销路,拉客户,现在看来,我们这一套确实落伍了!”
“没有的事,任何产品第一位都是品质,把品质做好了,回头客来的多了,东西销路才会广,销量才会好,不然即便我能帮你们卖出去一次,以后的产品还是会积压,所以最终还是得靠你们自己!”林涛说道。
“哈哈,看不出来,年纪轻轻就有这么高的商业觉悟,难得难得啊!”孙青松点头赞同道,说着望向廖芳“听说你这次来,是想看看我们家的游艇?”
“嗯,偶尔想去外海吹吹风!”林涛点头!
“那好,跟我一起去车间转转,看看咱们船的品质?”孙青松问道。
“行,走吧!”林涛起身道,西湖龙井虽然好,但他真不是一个合格的品茶人!
廖芳和付若曦也跟着起身!
廖芳和付若曦一左一右,林涛和孙青松走在中间!
几人乘电梯来到一楼车间!入眼都是巨大切割机,正在电脑的控制下切割各种形状的钢材!
孙青松边走边介绍道“我这造船厂虽然不算大,但可有些历史了!在唐代归善县就已经有记载,直到清顺治17年(1660年),为防范郑成功等沿海一带的反清势力,清王朝强令将沿海一带船只烧毁,船厂才一度陷入关闭。”
“后来直到1918年,广西人“严老五”在水门沙下开设新荣盛造船厂,揭开了惠江近代造船业的序幕,我的安伟达才再度跟着风潮开业,不过那时候还不叫安伟达,叫连丰造船厂,最初只有二十多人,后来增到一百多人,主要造机帆船,木船和小艇,木材从河源,老隆,连平,和平等山区购进,多数是杉木,从业人数一度达到五百多人。但好景不长,1938年日军入侵惠江,船厂被迫关闭,工人也都四散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