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楚武王高调称王
季梁是春秋初期的一个全才,无论政治、军事、思想方面都很有造诣,他提出“民为神主”的哲学思想,成为后世“道家”和“儒家”的共同观点。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出“无神论”的观点,但他的思想却明显的不把“神”当回事。
季梁还提出了“道”的概念。季梁说:“君王奉行天道,并不是要把上天敬若神灵,而是要先敬百姓,以百姓为重,替百姓着想,然后才是祭祀天地。祭祀的时候,既不能夸张发誓,也不能虚伪撒谎,要诚信坦荡,否则,天地不罚,老百姓也会代天惩罚。”
除了治国思想和哲学观点,季梁的军事观点也为后世的兵法著作提供了不少素材,比如季梁提出的“兵无常势,水无常行”,就打破了传统的“擂台战”打法,为后世提供了“灵活机动”的作战思想。
“善变”也是季梁军事思想的重要观点,既要敏锐的观察敌人的虚实变化,也要灵活快速的调整自己的阵型变化。季梁的观点,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斗伯比和熊率伯比才会如此忌惮季梁。
少师回去后果然怂恿随侯出兵,季梁也果然出来劝阻。季梁说:“楚国大老远跑来攻城,怎么会不带精锐?这么简单的骗局你也信。大王可千万不敢出兵,还得赶紧加强防护,免得被偷袭。”
随侯采纳了季梁的建议,反倒给楚武王出了个难题,大军日耗粮草千斤,就这么耗着,哪受得了。于是找个中间地带,约随侯见面,继续和谈。
随侯问:“你们楚国也是天子分封的诸侯,理应和睦相处,为什么不遵周礼,欺负别的诸侯呢?”
楚武王说:“各国都把我们当做蛮夷,天子也不待见我们,楚国为天子守护南疆,立下汗马功劳,天子不但不感激,还防着我们。所以我想从你这借个道,去洛阳向天子讨个说法。”
随侯问:“你打算要什么说法,看我能不能帮上忙。”
楚武王说:“你能帮忙最好,那就劳烦你帮我问问天子,早先楚国只封了个子爵,如今楚国为周天子打下了南边的大片土地,不好管理,想求天子给楚国提高爵位,好符合楚国现在的身份。”
随侯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哪还劳烦你亲自去洛阳,我去帮你跑一趟,你回家等消息就行。”
此时的天子是年轻气盛的周桓王,听了随侯的话,气得当场回绝。任凭随侯怎么劝说,就是不松口。
尴尬的随侯也不好意思见楚武王,派个使者捎话给他。楚武王也是个有脾气的人,听说天子拒绝给楚国提升爵位,当时就拍桌子说:“我楚国沃野千里,兵强马壮,哪用得着看天子脸色。他不给我封爵,我自己封。”
身边大臣也对天子的表态十分不满,都很支持楚武王的提议。于是就有人问:“不知道大王想封个什么爵位?”
楚武王瞪着眼睛说:“这还用问,我要凭实力跟天子平起平坐,就封个武王。”并且要求大臣们从当天起就称他为楚武王。
等到楚武王死后,大臣们挑来挑去,都觉得“武”最适合谥号。于是,楚武王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称号和谥号相同的国君。
楚武王称王后,并不像当初熊渠那样遮遮掩掩,而是大大方方的向周边诸侯发出公告,好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楚国周边都是些弹丸小国,惧怕楚武王的淫威,被迫发来贺电,算是承认了楚武王。随国虽然是大国,但随侯没帮上忙,心中多少有些歉疚,收到公告后,左右为难。在少师的怂恿下,最终还是向楚武王发来了贺电。
随侯的举动,虽然讨好了楚武王,但却惹恼了周桓王。周桓王知道后,认为是随侯在中间搬弄是非,就把随侯叫到洛阳,痛骂了一顿。随侯被骂的一头冷汗,回去后就开始疏远楚国,有意无意的躲避这楚国。
这边周桓王气还没消,洛阳又来个扫把星,郑庄公不识趣的跑来朝见周桓王。
自从齐僖公从中撮合,化解了郑国和周边诸侯的矛盾后,郑庄公心里就多了块心病,懊悔自己当初不该冲动,跟天子拉仇恨,闹的好几年都不相往来。
为了消除和天子之间的恩怨,郑庄公决定主动服软,去洛阳朝见天子。临行前还专门沐浴更衣,斋戒三日,以表达自己的诚心。
虽然郑庄公诚心诚意,可没挑对日子。到洛阳时,正赶上周桓王还在气头上,见到郑庄公,就想起了收割庄稼的事,气性跟着又涨了一截。可自古“伸手不打笑脸人”,郑庄公诚心诚意来道歉,周桓王也不好发作,于是爱搭不理的,完全不按周礼接待。
辅臣周桓公劝谏周桓王说:“王室东迁时,倚仗的就是晋国和郑国,这两家都是至亲。如果自家都不和睦,其他诸侯怎么会尊重您呢?郑庄公天生好面子,如果降级接待,恐怕他以后都不会再来了。”
周桓公的话并非危言耸听,因为春秋初期,虽然天下纷乱,诸侯各怀心思,但大家表面上还是非常在乎周礼,这也是《道德经》上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的原因。
当初,戎国朝见天子时,给天子身边的近臣都献了贡礼。其他公卿也按周礼款待了戎国,唯独凡伯傲慢,不按礼数接待,就此给自己埋下了隐患。后来,凡伯去走访鲁国,返回洛阳的时候,戎国在楚丘设下伏兵,绑架了凡伯。
周桓公见识高远,又有凡伯的先例,这才劝谏周桓王。可周桓王年轻气盛,又在气头上,没听劝,也给自己的傲慢埋下了隐患。
公元前715年,郑庄公对周桓王降级接待的事耿耿于怀,于是跑去鲁国,要跟鲁隐公互换土地。
自从周宣王开始,土地私有制改成了土地承包制,诸侯之间想互换土地,都得经过天子的同意。可郑庄公为了报复周桓王,根本没打招呼。
鲁隐公因为改葬的事,也对周王室耿耿于怀,于是爽快的答应了郑庄公。
郑、鲁两国要换的土地都是块飞地。鲁国的飞地是许田,当初周成王特意赐给周公养老的地方,因为离鲁国太远,除了祭祀,就没怎么经营过,但这块地却离郑国很近。
郑国的飞地是祊地。当初周宣王祭奠泰山的时候,赐给随行的郑桓公沐浴的地方,因为离郑国很远,也没怎么打理过,但却离鲁国很近。
虽然鲁隐公答应跟郑庄公交换飞地,但鲁隐公做事谨慎,认为自己只是个代理国君,没权利拍板。于是,双方交易的热火朝天,可始终没法完成。直到鲁隐公离世,双方的合同都没能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