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解决完这些身外的小事,张居正又回到给朝廷增加收入上面来。yousiwenxue
张居正做了一个非常大的事情——清丈土地。
这可不是个小工作,像是明朝开国的洪武年间,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清丈全国土地编成鱼鳞册。
那会儿的皇帝可是朱元璋,他手底下干活应该没有人敢拖拖拉拉,虽然是因为建国之初工作量巨大的缘故,但十年也证明这真的不是一件轻易能完成的事情。
而且经过这么多年,土地集中这件事已经超越了之前所有朝代。
明朝初年,全国土地的数额有八百多万顷,四十年过去来到弘治十五年,您猜怎么着?
剩下的实额只有四百多万顷,才占到明初的一半。
这意味着什么?剩下的一半去哪了呢?】
天幕口气越来越轻快,可许多人额头都冒出来冷汗,唯一庆幸的时候天幕没有指名道姓谁谁谁占了多少地,又有多豪气。
偷偷抬头看了眼皇帝,果不其然,有一个是一个都气得前胸一直大起伏。
以前只听天幕说土地集中还没感觉,可这个数字一出来,别说大明,就是其它朝代也都变了脸色。
好家伙,一般的土地都成为私人,难怪收不上来赋税。
如果要保持赋税不变,不用脑子想也明白肯定是分摊到百姓身上,难怪百姓要造反,养不起这个国家了啊。
不少大臣心里默默叹气,这事情眼看是做不完了,显然他们的皇上都对土地丈量有了想法。
完成不久的还能休息几年,有些则是直接一个大工作量背到身上,别说是年底,就是几年时间都不一定做得完。
【还有户口也是,明初统计户口一千万,到了永乐年间增加了九百万,然后又是弘治年间,好家伙就剩下九百多万。
虽然明朝打仗,虽然明朝有名震古今的战神,但人家也没本事把那么多人搞死啊。
那户口去了哪呢?
成为隐户了啊,田也成了隐田,下户是连人带田都卖了,土地可不就集中到部分人手里去了嘛。
张居正一开始采取的政策是催征捕赋,有成效但不多。
要彻底解决办法,说到底还是要把隐匿的那大几百万顷田弄出来。
这件事哪怕是张居正,也一直等到万历五年才开始着手,清丈土地,清查户口,而且他还限制了完成年限,三年时间。
和之前朱元璋的十年一比,自然就知晓里面的难度,当然不是为了拉踩。】
洪武的臣子只想立马辞职回家,但谁也明白现在他们或许不需要考虑洪武大逃杀的问题,因为显然皇帝一定是把他们当成干活的驴。
眼瞧着干不完的活儿,驴怎么能主动或被动的罢工呢?
【张居正没有莽撞,他先是派自己的同乡试点,就在福建这么一个地方就查出二十三万顷的隐田。
无论是清丈的初步成功还是这个数字都很叫人鼓舞啊,然后便是商量全国推广的问题。
一直到万历九年,清丈工作的三年时限已经到了,但张居正不是不知变通的人,他一边从缓弹劾,一边督促清丈的地方官不要因为急于求成就草草了事。
当然,你晚那么几个月,要是时间更长那就是做事懈怠了。
好在到万历九年,重新清查的户口有一千六百多万,人口数有六千万,田亩为七百多万顷。
果然啊,地和人都在那,没有一半一半凭空蒸发的理。】
这里面要说气笑的可能就是弘治了,毕竟就他那里有详细的数据。
一方面丢人,一方面气愤。
毕竟按照时间算,总不能又凭空出现几百万的田地和人口。
是他当好人,底下人都把他糊弄。
听见查出来的人口和田地,其它朝代都羡慕了。
一方面眼馋对方的人口,一方面决定确实得查一查,查一次虽然繁琐,但收获巨大啊。
几百万的田地,查出来国家的赋税增加得有多少啊。
【张居正的政策都是一条一条来,清丈土地为国家的赋税改革提供了基础,推行了著名的一条鞭法。废除了唐后期以来的两税法。
一条鞭法早在嘉靖年间就有官员试行,只不过每次都被阻挠,屡行屡止,一直等到张居正大力推行才上位。
一条鞭法主要包括三点:
第一,赋税合并,以丁田分担役银。
无论是夏税秋税还是什么杂乱名目的税,都合并成一项,并且以州县作为大单位确定整体需要赋税的数额。
徭役嘛全部用银钱代替,取消力役,官府再雇人来做事,交的役钱按人丁和田亩作为征收标准。
第二,田赋征银。
也就是折色银和本色银的区别,除了几个富裕的地区,都换成折色银。
第三,赋役的征收直接由于地方官员接手,跳过之前存在的粮长、里长。
主要是中间商总归还是会摸索点东西,干脆把中间这道撤了,直接官收。】
这可都是干货,隔万历近的写得手都要断了。
百姓听着觉得还不错,光是那个赋税合并成一个真要实施起来的话,对他们绝对是好事。
只不过,他们有点担心役钱的事,当然大部分都是交不起的,需要考虑的则是不知道徭役发钱能有多少。
徭役是苦,但若是发钱那就另当别论。
许多人听着张居正为了赋税推出的一条鞭法,却实打实的感受到里面蕴含的能力,怕是都超出它的提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