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第73章 走访特困户】上
当晚在西蒙山顶莲花寨,镇党委委员、派出所长赵宝官同志,带领中寨、下寨村主要领导,出席中寨村民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后,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村民大会是一次胜利的大会,是一次摧人奋进的大会,是一次继往开来、见证历史的大会……
本次会议参会人员还表示,要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并尽快传达给未参会的村民,响应镇委和村两委号召,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老支书的临终决策。
好吧,新闻联播完毕,书归正传。
第二天早上九点,冷雨骤停,秋日当空。老支书遗体告别,然后葬入郁郁葱葱的莲花峰。中午又是八大碗,在开饭前,老朱带领赵宝官等人,第一次见识了特困户。
三家人,占了五张桌子,九个小孩,大的不超过六岁,小的三岁,每人捧着一只大海碗,米饭塞得瓷实,上面盖上几大块肥肉,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只顾盯着桌上的肉,小狼崽子似的。
九个娃,七女两男,只是下身以枝条拴块破布遮羞,全身污垢,赤脚站在稀泥地上,头上顶着乱糟糟的头发,小手全是长长的黑指甲。
张恩玉只顾流泪,浑身颤抖,无力举起相机,还是赵宝官脸色青白地接过来,拍下了痛击人性的一张图片。
昨晚刘支书和老朱跟赵宝官详细交谈过山上的情况,治安没啥可说的,自解放以来,村里从没发生过治安案件,不仅民风淳朴,而且村民们好学成性。
再穷的人家也能免费到先生这儿启蒙,莲花寨虽然没有孩子上学,但大多数孩子识字习字写字,接受老支书一家的家风遗训,普遍识字,有的还能熟读四书五经。
唯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
超生。整个西蒙山无视基本国策,完全我行我素,要不是因为年年超生,哪能穷成这样?
可即便再穷,老支书从不管山民生孩子,爱生多少生多少,养不活?大家分着养!
所以每家三四个孩子,这是人丁不兴,八九个娃,那才称得上兴旺!
西蒙山顶,特别是莲花寨附近,上头只能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策略,从来不将其纳入人口普查,更不敢抓计生,镇里的计生办工作人员,最多到中寨打个转,立马下山。
对此,赵宝官表示理解,毕竟老支书是道家人,一生遵循道法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优胜劣汰,生多少不重要,能养活多少尽力而为,养不活也不怨天怨地。
这便是莲花寨的精神本质——自然平和!
可看着这三家特困户,赵宝官仍然心神巨震,每个生命来到人世间,只是为了经历苦难?
再看第二桌,都是十岁左右的少年,同样女多男少,同样发如乱草,身体脏污,捧着大海碗只顾狼吞虎咽。
唯一穿着上下身衣服的是老奶奶,其实这不叫衣服,应该是用各种补丁缝补成衣服的形状。
张恩玉愤怒地质问老朱,“你们一件衣服都拿不出来?”
老朱苦笑,反倒是已经吃饱的老奶奶,心满意足地打着嗝,朝张恩玉招呼,“女同志,别为难主任哟,他们年年给,一次给几大包。”
张恩玉傻了,指指赤身的孩子们,“怎么不穿呢?”
老奶奶笑得特可亲,“衣服能当饭吃么?”
一句话将张恩玉问倒,赵宝官被老人的平和感染,在这些老人的心中,没有什么比人丁兴旺重要,他们在政府眼中是特困户,那指物质生活,可在精神上,他们比那些暴发户富足得多!
孩子们吃饱了,围着桌子玩闹,你追我打,没看出任何生活困难带来的负面情绪,他们不是电视宣传那样漠然、麻木,而是充满了生趣,一顿饱饭,知足而常乐。
“老人家,要下山了,有没有什么顾虑啊?”赵宝官将相机递给张恩玉。
“唉……老支书说了,苦够穷够,不能让孩子们继续下去,始终是国家的人,吃国家的,当然要听国家的。我这把老骨头没那么多想法,每天看着这些猴崽子,一天一个样,数数手指,老大十七岁,老二……”
听着老人絮絮叨叨理家常,等其他人全部吃完后,赵宝官扶着老奶奶,跟在后边去特困户家“做客”,顺带将米面油肉,分发到三家手中。
这些礼物更加赢得三家的好感,他们的家,用窝棚形容最贴切,最简陋的窝棚,能拆能卖的早已换成吃的,然后变成成群的孩子们。
吴老支书是喜丧,按风俗,人们吃饭可以带走碗,三家不讲客气,把桌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宝官也帮忙拿两把筷子。
张恩玉平静下来,不断按动快门,拉着孩子们照相,各种角度场景,孩子们最大的特征,不是没穿衣服脏污的身体和蓬乱的头发,而是快乐的笑脸,还有那一双双黑白分明,纯净无邪的眼睛。
阎依生性好动,很快便加入他们之中,玩起老鹰抓小鸡,老奶奶欣慰地笑着:“平时不许这样闹,容易饿。”
“没事,等搬下山后,日子只会越来越好,不愁没饭吃。”赵宝官用轻松的语气劝说。
老奶奶点点头,“我只是有些可惜。”
“可惜什么?”
“听说搬下去,地按人头分的,可惜没多生几个孩子。”
宝官等人闻言差点没一头栽倒,还、还让生啊?老人的儿子儿媳已经四十多岁,九个孩子,这是最少的一家。
老奶奶指指隔壁的“窝棚”,“看看人家!”然后瞪眼骂儿子,一指头戳过去,“不争气的东西!”
接着又对赵宝官他们说:“搬下山唯有一点不好,要计划生育,往后咱家怎么办啊?”
赵宝官只好耐心解释,“国家也是为你们好,集中资源,优生优育,尽量让孩子过上美好的童年,接受最好的教育,然后长大成才。”
老奶奶摇摇手,“那没用!孩子不能娇生惯养!没出息。”指指泥地中的娃娃们,“像这样,乱带乱好,有啥吃啥,没得挑,老支书说过,养人跟养牲口一个道理,太安逸了不出力,吃不得苦,受不得罪。那样不好!”
赵宝官理屈词穷,得,你老人家说得在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个娃娃当狗养。
老奶奶眼神还挺好使,瞅了宝官一眼,“你不信?等你结婚了,为人父母,咱们比比,看你孩子拼得过这些猴崽儿不?”
张恩玉笑得前俯后仰,要知道宝官吃憋,是她最大的快乐,何况还是个没什么文化的老奶奶。
老朱等人也发出善意的笑声,他们早已见惯,这些观念都是老支书时代树立的,根深蒂固,难以撼动。
大家围坐在窝棚外狭窄的空地上,柴火架着锑盆烧热水,里头扔把山上自炒的茶叶,刚拿回来的大碗洗净,每人倒碗茶,谈天说地,入乡随俗,被看望者没丝毫自卑,看望的也没丝毫自傲,坐一起,一家人,哪个孩子调皮挨打,干了什么出格的事,哪个孩子又乖巧,听大人的话。
受到表扬的,扭扭捏捏,羞羞答答,受到批评的做个鬼脸,得意洋洋。
老人们喝茶聊天,孩子们游戏玩耍,宝官错以为,他们不是来慰问,而是看望亲戚,大家长久不见,家里家外,鸡毛蒜皮,聊得开心,说得自在。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