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清穿之技术宅太子 > 飞机<!>

飞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某也这么认为, 张大人。某回家后也筹措银子,尽快把欠国库的银两给还上,否则等到大辩论结束后···”到时候如果皇上不护着他们了, 而是太子殿下出手上下整顿, 可不是这么好说话的了。

    “可不就是因为这个才担心的吗?你们说前些年过苦日子的时候,大家伙儿不也都挺乐呵的吗?这乍一日子好了, 手头宽裕了,居然都没受住考验, 某真是白读了几十年的圣贤书,惭愧惭愧。”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自古就是这么个道理,人之常情。张大人切勿妄自菲薄,以后大家互相警醒着才是, 可不能再跟风犯类似的错儿。”

    “是极,是极。”

    康熙皇帝端坐在龙椅上, 听着下面的人嗡嗡的议论声儿,面无表情, 不动声色。臣子们看起来都接受良好,当然是个好事儿。不需要他费尽口舌的说服他们。

    被康熙皇帝提议的勤俭节约这个事儿带动着,大臣们也就当前新出现的一些问题展开了议论, 比如因为工商阶层地位的逐渐提高,有些农民心思躁动不安,也想着跑商做生意一夜暴富, 定不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务农做工等等。

    农业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根本所在,民以食为天,这个事儿当然必须尽快拿出具体的章程,切实的落实下去。

    等康熙皇帝和臣子们议定了要在一些商业方面提高税收,以及对耕种土地的农民减少一些赋税等等鼓励政策,心满意足的宣布退朝的时候,已经是十点半了。

    恰巧这个时候,胤礽习惯性的提前来了乾清宫,递给康熙皇帝一个折子,“皇阿玛,儿臣昨晚上把华夏几千年的婚姻制度都总结了一下,又加上一些儿臣的个人意见,写了个章程,您看看。”

    “嗯,先放着,昨晚上几点休息的?你现在年龄还小,身子骨没长结实,可不能熬夜。”

    康熙皇帝自己从小到现在都是读书勤奋,白天处理完政事后,晚上经常熬夜学习到晚上十一点才休息,每天只休息六个小时。但是,他对于儿子的要求却是非常的宽松,只要求他把平时的功课做好了就行。

    就和这天下所有疼爱子女的父母一样,自己吃过的得苦受过的罪,不想让孩子再尝到,生怕孩子吃不好睡不够,长的比别人家的孩子瘦一点儿或者矮一点儿。

    少年太子自然感受到了自家皇阿玛的这份儿疼爱之情,微微笑着摇头,“谢皇阿玛关心,儿臣没有熬夜,十点就上床休息了,所以章程写的有些太过于简单。”

    “这个没关系,把事儿说清楚就好。南书房里面都是大家之才,他们一看就会明白。来,陪着皇阿玛用点儿饭菜。”

    “好,儿臣也有点儿饿了。”

    大清宫廷的早膳一般都以清淡养生为主,对于活动量大,学习任务重,正处于长身体阶段的男孩子来说,根本就坚持不到晚膳时间,所以胤礽才会点心水果不断嘴的吃。

    康熙皇帝和宝贝儿子简单的用了一些点心水果后,抬起手腕看了看时间,十点五十五分,父子俩立即起身,迅速的赶到南书房。

    南书房在乾清门到乾清宫这个相对独立的乾清宫庭院里,月华门之南,以前是少年的康熙皇帝读书的地方。前朝称呼它为书房,大清入关后,慢慢的大家就习惯性的称呼它为南书房,

    南书房院子周围有四十间门庑环绕,四面主要有昭仁殿,弘德殿,端凝殿,懋勤殿的四大殿;南书房,上书房,敬事房的三房;以及奏事处,批本处,乾清宫的两处一宫等建筑机构。南书房就是其中乾清门里西南角,坐南朝北非常不显眼的一处房舍。

    历史记载中的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光绪二十四年撤销,虽然雍正朝规定南书房官员不得再参与军机要务,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它还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的地方。

    有清一代,天下士人学子都视南书房为大清国最清贵清要的地方,以能进南书房入值为荣耀。

    它是康熙皇帝为了加强皇权集中,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巩固满清统治而设置的宫廷御用机构;也是他一生勤学不辍,读书学习的地方;更是以他为首的清王朝笼络汉族士人的“木天储才之要地。”

    虽然一开始,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的理由只是,他身边没有可以随时同他研讨经史,切磋书法的人,“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

    南书房的设立是康熙皇帝的一个创造,这是应他本人的军事之需、行政之需、学问之需和情趣之需,专门开设的一个非常独特的内延机构。

    说军事之需和行政之需,是因为当时正进行,关系满清生死存亡的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各种军报紧急而繁多,指令下达必须迅速及时;三藩平定后康熙皇帝还是每天日理万机的忙碌不堪,处理日常大小政务,开展实施宝贝儿子一个又一个的新想法,开展和沙俄的战事等等。

    勤政且专-制的康熙皇帝身边,需要有一个可以贴近咨询的军政顾问和机要秘书班底,陪着他一起随时随地处理国家事务,政寝学合一地方和机构。

    说学问之需和情趣之需,是因为

    康熙皇帝对他酷爱的读书学习,经史子集,天文地理,算学音律,地方民情,随时需要身边有信重的师友,和他请教和探讨;而对于他喜欢的书法、绘画、诗词、文玩等等,也需要有人和他同趣相通,同好相逑。

    说它是内延机构,是因为它是康熙皇帝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

    当年康熙帝亲政以后,朝廷的权力一是受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国家大事都需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商议,而这些满洲王公贵族地位较高,还都与皇家有着各种血缘关系,他们的意见和皇帝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

    二是内阁在名义上仍是国家最高政务机构,控制着外朝的权力。

    虽然年少但是强势万分,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当然不能接受这些左右掣肘。

    为了把国家大权严密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他就做出了以南书房为核心,逐步形成新的权力中心的计划。平定三藩的战事结束后,南书房不光没有因战争结束而结束,反而是顺势真正的确立了名分,名正言顺的坚持下来,慢慢的制度化,规范化。

    “择词臣才品兼优者”;“而不论门第高下,资历深浅”;“唯视学问高低,而不尽为官职”。在被康熙皇帝亲自考察,被多人再三再四的咨询查访,没有发现任何的异状后,方得以如内当值,随侍康熙皇帝左右,称“南书房行走”。

    南书房行走,地位特殊,又被人戏称为“内廷”官员,主要都是从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南书房翰林,上书房师傅,内务府总管这五个地方精心挑选出来的汉官和汉家士子文人。

    当然,前提这些人都是品德高尚,学艺专长,任事专职,又得到康熙皇帝亲近信重,“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而一旦被选入南书房,就会被康熙皇帝亲自赏赐一套靠近皇宫的宅子居住,方便随时入宫。平时更是经常会收到笔墨砚台,字画诗集,乃至撤自御膳的美食佳肴等等赏赐,可谓是隆宠加身,私恩甚重。

    随着南书房在朝野中地位的逐年提高,这些官员们不光是每天陪伴着康熙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这使得他们的权势日益扩大,升迁也比其他地方的官员们快很多。

    到现在,先帝时期学习前朝设立的内阁制度,以及满清先祖的八旗议政制度几乎都是形同虚设。康熙皇帝如愿的在这些他亲自挑选提□□的内延官员们的帮助下,形成以他自己为首的新的势力中心。

    从南书房设立之初到如今,南书房几乎汇集汉家的所有饱学之士,经学湛深之人。

    侍讲学士兼礼部侍郎的太子老师张英大人;出身微寒曾经卖文字为生的内阁大学士高士奇大人;山东望族出身,被称为“天下博学善诗文者之最”的刑部尚书王世祯大人;山西煤矿富户出身,曾被冤枉入狱,获救后得到康熙皇帝赏识,亲赐“延”之名,原名陈敬的陈延敬大人等等。

    按照康熙皇帝制定的规矩,这些内延官员在南书房都自称翰林,他们可以走乾清门进出,只是进出门时都要有内监或侍卫陪同,不可个人单独私自行动,在书房门外的院子里也不能随便走动。

    康熙皇帝驾临南书房的时候,值班的翰林们都要到门外站着回避,“呼某人则入,不呼则候,帝去乃入也”。皇帝同每个人的单独谈话内容,都只能是两个人之间的机密,外人不得闻知,更不能外传。

    只是今天情况有些不同,因为康熙皇帝早朝后的通知,能赶来的翰林们今儿都来了,算是比较齐全的一次聚会。众人见康熙皇帝难得的把应该在进学的太子殿下给带了进来,还让他们都进内说话,都微微吃惊。

    行礼过后,康熙皇帝环视一圈,慢慢开口,“今儿召集大家,是有一件暂时不大方便公开的事儿,需要紧急处理。”说着话,就把他刚刚迅速翻阅一遍的胤礽写的折子,递给众人传阅。

    大约一刻钟的时间,张英大人上前一步奏道:“皇上,微臣认同太子殿下的意思。虽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是儿女的亲事,当然是要他们自己顺心合意才好。毕竟,日子是要他们自己过的。”

    张大人家里就一个孙女儿,当然是怎么宠爱都不够。将来就算是孙女儿要自己找夫婿,只要对方家庭合适,人品过关,他们一家人都没有意见。反正他们也没有想着让孙女儿攀龙附凤什么的,小姑娘自己过得幸福最重要。

    王世祯大人接口,“皇上,微臣也认同。女孩子既然已经走出了家门,亲事方面当然不能和以前那样随意对待。定亲之前,先问过她们本人的意愿才是正理。同样,男孩子也是。进了学的男孩子想娶一个,太子殿下所说的,“有共同语言的女子”,这个也很正常。”

    王大人身在刑部,每天面对那么要大案要案,对此是深有体会。因为这些大案要案的始发原因,大多都是因为家庭不和引起的。每每看到这些本不应该发生的惨剧,都让他们这些刑部官员叹息不已。

    家庭和睦真的太重要了。而儿女们婚事不和谐顺遂引发的破坏性,对于一个大家庭而言,那是远远的超过父母本身努力经营多年的影响力。

    陈延敬大人思索了一会儿,又听了两位同僚的意见后,跟着发言,“微臣明白皇上和太子殿下的担忧。”

    “有些做父母的,可能一时半会儿观念转变不过来,还是坚持以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他们估计还会坚持认为,娶儿媳妇还是不要娶女子学院的女学生为好,找一个安分守己,能够安于内宅的女孩子才好管束。”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现在还不大明显。但是过几年,因为婚事等等原因,不同的思想观念激烈冲突之下,这些问题估计会变得非常的尖锐。皇上和太子殿下现在能未雨绸缪的要解决此事,微臣实在感佩于心。”

    志向远大,一心想着报效国家和老百姓的陈大人,做事儿的原则就是以事论事,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

    高士奇大人点头又摇头,“微臣也明白,也认同,可是这个事儿确实非常的棘手。男孩子就罢了,不管怎么闹腾,哪怕是合离再娶,对他们的影响伤害也不大。可是这女孩子的名声,实在是受不得半点儿不好的影响。”

    “女子学院开办至今,还没有爆出来什么此类的风声,一个是学院管理严格,另一个是女学生们的年龄还小。”

    “第一批的女学生,现在大多在十三,十四岁。等明年这些女孩子行完成人礼,不管她们进不进高等学院继续进修,她们的婚姻之事都是大问题。尤其是太子殿下提出的“婚事自由”这个事儿,这些女孩子和男孩子,可能真的会反抗父母给定的亲事,要求自己找夫婿和妻子。”

    高大人和妻子的关系非常的好,夫妻俩感情特别好,很多时候他当值到深夜回家,他的妻子每次都不睡等着他,亲自照顾他。因此他对于其他人或者是他的儿女们,可能要自己找个情投意合的伴侣这个事儿,并不反对。

    众位翰林此时心里都明白了皇上和太子殿下的意思,怪不得要找他们这些汉官私底下商议,这个事儿暂时还真的不能拿到明面上讲。

    满蒙的女孩子们还好,自来就没有那么多规矩约束,只要门当户对,男未婚女未嫁就行。关键是他们汉家的女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要汉家的父母放弃给儿女定亲的权利,让儿女们自行婚假,简直就跟华夏大地改朝换代一样的艰难。

    哪怕是让他们在给儿女们定亲之前,先问一声儿女们的意愿,也难。

    康熙皇帝点头,“朕也明白这个非常棘手。给儿女定亲,乃是属于各家各户的家事,私事,几千年来,各家礼法赋予父母之辈的权力,朝廷很难直接出面干涉。”

    作者有话要说:  吼,终于把一代完人的陈相爷写出来了。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